在台灣旅行時,於蔦屋書店見到有宣傳牌介紹三本同系列的遊戲書。
大標題是「新互動解謎小說」。
小標題是「當結局不只一個,你會怎樣選擇自己的故事?」
還有一段文字︰
//自由主宰小說劇情走向,進入沉浸閱讀體驗
你將成為小說的主角,面臨一連串抉擇與未知
善用書中的蛛絲馬跡解開任務
走向你編織的專屬結局//
在台灣旅行時,於蔦屋書店見到有宣傳牌介紹三本同系列的遊戲書。
大標題是「新互動解謎小說」。
小標題是「當結局不只一個,你會怎樣選擇自己的故事?」
還有一段文字︰
//自由主宰小說劇情走向,進入沉浸閱讀體驗
你將成為小說的主角,面臨一連串抉擇與未知
善用書中的蛛絲馬跡解開任務
走向你編織的專屬結局//
有幾次逛書店,都在本地流行讀物的「豬肉枱」上看到理想很遠的《宜卡傢俬過夜挑戰》,覺得封面設計、書名和題材都吸引。不過令我買下來的原因,是我發現這本書是個「選項式故事」,立時勾起我看這類書的童年回憶。
以往去旅行不大著重買手信給自己。不會為此去做research,不會買太多。知道有些人會多帶一個喼裝手信回來,覺得很驚訝。記得好友曾提醒我,去旅行不要吝嗇買紀念品,因為物件可以讓人記住那次旅行。但我又看了很多斷捨離的書,提醒大家不要堆積物品在家,就算是旅行紀念品,如果沒有展示出來,只是收起來封塵,甚至已忘記它們的存在,就要想想是否還值得繼續收藏。
每次去台灣都會吃台灣小吃,但仍然覺得自己對台灣菜認識不深。香港的台灣菜餐廳大都賣牛肉麵、擔仔麵、滷肉飯、炸豬扒飯,再添幾樣受香港人歡迎的小吃 。但又很少見到有魚羹。明明台灣有很多海鮮羹和肉羹。去了台灣很多次,記得的都是小食。那台灣人平時在家裡都是吃什麼的?不會是小食拼盤吧!有機會真要研究一下。
台灣到處都是書店,第一日在酒店附近等check-in,便到了大立百貨的蔦屋書店。這是間精緻的書店,但和台北的蔦屋書店感覺沒什麼兩樣。真正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代官山蔦屋。不過這家店來自日本,有這種感覺也沒辦法。
去年11月到了台灣高雄旅行。之前都沒留意原來高雄在這麼南的位置,還以為她更接近中部。我真的要多看地圖!
踏入高雄機場,這裡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遊客不多,有種鄉下的感覺。畢竟之前到台灣,多是在台北落機,熱鬧很多。另一個感覺就是熱和曬。這裡11月的平均溫度是20至27攝氏度,比台北高兩、三度。
到訪的地方主要為︰駁二藝術特區、旗津島、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文學館、台南市美術館和林百貨(去了一日台南),還有逛書店和夜市。
早前,舊同學聯絡上當過我們兩年班主任的老師,安排了一次聚會。因為只約了幾個同學,我們得以好好傾談。
我們和這位老師很多年沒見了,難得的是她的外貌身型沒大改變,保養得很好。她退休了,但仍有幫人補習。傾談時,很自然地談到教育問題。
想不到會追看Bridgeton這種舊時代的貴族愛情劇。
圖書分類之中有一類是Romance Novel(羅曼史/言情小說),封面多是俊男美女,有時候單看書脊便知道。
華文的言情小說,小時候看過一點岑凱倫,不是有錢女配窮小子,就是有錢仔愛上灰姑娘,覺得很公式化,便不再閱讀。亦舒的小說則題材多樣,亦不只講愛情,才吸引我看下去。至於西方的羅曼史,除了古典名著外,我只看過幾本。記得其中一本的作者是Danielle Steel,故事中的女孩要在「乖男人」與「壞男人」中間二選一,就看她是否有慧眼識情人的智慧。主人翁不只談情說愛,還經歷了戰爭,有所成長。故事情節不錯,但我對這類書始終興趣不大。
前陣子連續加班了一個月,過勞兼壓力大,很想有書陪伴,於是選了韓國小說《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作者︰黃寶凜)來看。市面上有一些療癒系小說,通常從書名和封面設計會看得出來。我本來有點怕看療癒系小說,怕寫得濫情堆砌,不過當然有寫得好的,而且我很需要comfort food。最後選了這本,最大原因是它以一間書店為背景。
我選對了!每晚加班後看幾頁,的確有療癒效果。喜歡此書有很多對工作的思考︰應選擇喜歡的工作還是擅長的工作?應追求工作成就到哪一個程度?(例如店主英珠既想書店上軌道,但又不想過度工作。) 找不到工作該如何自處?不工作的人就沒有價值嗎?
年輕人好像特別愛分析自己的性格,會研究星座,玩心理測驗,做性格測試等(近來便有很多人研究MBTI (16型人格),說自己是I人/E人等),可能因為他們想了解自己多一點,或為自己的行為找個說法,例如「我是I人,所以我不想參加太多人的活動。去完gatherings我會很累,需要在家一日去叉電。」
這樣也有助為自己建立信心—原來我經常這樣想/做,是因為我是這種人。我的性格就是如此,世界上有很多與我同樣性格的人。我沒有問題!
一連看了四位華文作家的精彩小說。這幾本書一般的分類會是推理或犯罪,但我又不想這麼輕易地將它們分類,因為這幾本書觸及的題材和層面很廣泛,例如《復仇女神的正義》對科技犯罪和社會不公的描寫,《魚眼》對父母角色、犯罪本質的討論,《隱蔽嫌疑人》對社會邊緣人的刻劃等。閱讀時,我不像以往讀偵探小說時會「估兇手」,不會急於解謎,而是沈浸在作者建構世界之中,享受閱讀過程。
現在的推理小說好像進化了,題材和寫法更為豐富多樣。我是先認識西方的偵探小說,然後到日本的本格派推理小說,之後才接觸社會派推理,再然後就是冷硬派的犯罪小說。後來又認識了日常推理。還有一些跨類型的作品,如推理X奇幻,推理X科幻,推理X恐怖等。我覺得自己的胃口養大了,已經看不回純解謎的本格推理小說。
Youtube shorts即是長度1分鐘以內的短片.
《明報》有一期的「星期日生活」*講TikTok/抖音等網上平台的短片為何容易令人上癮。
文中沒用這個詞,但我會形容這些1分鐘左右的片為「超短片」。事實上,有些超短片更只有幾秒鐘。
超短片容易令人上癮,是因為可讓人短時間內獲得滿足感。
電影一開始,一個西方女人與一個伊朗女士和她的六歲女兒在澳洲機場做一場「演習」,教女兒若她的父親強行帶她回伊朗,她該如何求救。然後,三人回到一間住了幾個女人的房子,我們才慢慢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居於澳洲的Shayda因受丈夫虐打而帶同女兒Mona尋求當地婦女庇護中心的援助,住進安全屋中,同住的是其他受丈夫虐待的婦女。雖然大家同是淪落人,但不代表能成為朋友,有些女士很難相處。入住安全屋是無奈耐何之事,幸好可愛的Mona能令母親快樂。
香港國際電影節好像每年都有《成人動畫精選》,揀選一些優秀的動畫短片放映。揀選這套時會有一點猶豫,短片的片長有限,加上連看幾套,會否過目即忘?
但,令人印象深刻的短片,真的可以在10分鐘內便令人記得。例如Pixar的Lava,只有7 分鐘便令人記住。不過歌曲好聽是一大原因。所以一些拍得好的MV也會令人難忘。至於不是因為音樂好聽而印象深刻的,到現在我仍記得只有3分鐘零9秒的Kiwi!,講一隻明知自己不能飛也嘗試飛翔的奇異鳥。不過,現在是人人都可以拍短片的年代,社交媒體上隨意拍的短片/reels太多了,不知會否令這一代消化不良,到最後什麼也不記得。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新版)(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的書名有點難解。知道「雜食者」指人類,但我平常很少用這個詞。雜食者為什麼會有「兩難」?「自然史」也是一個我很少用的詞,食物的自然史是指什麼?速食(快餐)也有自然史的嗎?
好在出版社的介紹文案寫得簡潔清𥇦︰
//麥可.波倫為了「完整了解一頓餐食的因果關係」,以記者的追獵精神,沿著現代人主要三條食物鏈:工業化食品、有機食物和野生食物,從產地一路追蹤到餐桌。他深入農場、研發室、養殖場、加工場到賣場,親身觀察與訪談,如偵探般揭開現代食品的面貌。」//
[平安祭]致命的Smiling Depression (文、圖︰麥許多)
(星期日明報 2024/1/14)
柳俊江輕生令很多人覺得惋惜,同時覺得驚訝。他一向表現積極正面,練跑步,拍教學片,在Facebook寫勵志的說話。其實有些人的開朗是演出來的,有些人自己患上了抑鬱症也不知道,就連身邊人也未必察覺。
以前放大假,若果不去旅行,也會在香港四處逛—去離島、去郊外,約不同朋友見面。上兩次都寫自己玩至累倒 (有次還病了)。今次假期,我去的地方不多,沒有約太多人,自閉一點,但也舒適一點。
我因為清假而請了三天假,連接星期六日,便有五天。但其中兩天都要花時間處理一點公事 (現代人的工作模式,是很難放下手上所有工作的),有另一天要出席一個公事活動。我不求完全不處理公事,只求那些事情順利進行 (但結果仍有不順利之事,影響了一點心情)。
那麼我去了哪裡玩?先講藝文活動。看了江康泉在大館的「戰國龐克」展覽,以他的動畫作品《離騷幻覺》為主軸。《離騷幻覺》是一個眾籌的科幻動畫電影企畫,於2017年開始製作至今。我不清楚進度如何,只知道做動畫很燒錢,一點也不容易。而且這是以成人為對象的動畫,感覺上更加難。展覽除了有幾段在展室內的動畫展品外,還播放了《離騷幻覺》的三條短片《序》、《刺秦篇》和《汨羅篇》。因參加了眾籌,我之前看過其中兩段。作者將中國歷史加入科幻(cyberpunk)設計,很有趣。不過劇情不太易明,要留意細節,和接受導演的講故事方法。李端嫻創作的電影音樂很有型,很配合動畫風格。
2024年首兩套電影都是獲奬作。《無邪之境》像國際電影節的選片,冰天雪地的森林看起來不像日本,主題也頗國際化,關於人與自然、原住民與掠奪者。這套是導演濱口龍介的新嘗試,不像他前兩部作品(Drive My Car和《遇然與想像》)般討好,需要時間消化。第二套是法國片《墮下的對證》(Anatomy of a Fall),背景也是冰天雪地。住在法國一家三口中的父親有日在家墮樓身亡,警方雖找不到關鍵證據,但妻子有殺夫嫌疑,於是法院正式起訴她。妻子請了律師為她辯護,之後便是一連串法庭戲。看戲初段我在想,一套查案片為何能奪大奬?但看下去,發覺電影涉及的題目與層次很多,從中揭示了兩夫妻的關係,如何由相愛變成互相埋怨。對女主角最慘的事,就是本來是兩夫婦之間的感情事,因為有錄音證據,而要在庭上公開,讓所有人知道,包括丈夫對她霸道和寫作「偷橋」等指控,包括她有過外遇,包括她疑似與女學生調情...... 而這所有人之中,包括了他們的11歲的兒子。一個小孩要經歷這些事情,還有作證的壓力,令人同情。 兒子的視角很有趣。他有視障,於是當聽到母親作證時,會自行在腦中想像畫面。戲中也有狗狗的視角,這狗狗演技不錯!女主角是位作家,被人質疑她寫的內容來自真實經歷,所以她懂得設局殺人,這部份也很有趣。
除了外出看戲,我也做了一些平時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我儲起了一些未及閱讀的星期日《明報》,有些文章看完就算,有些我會記一點筆記。還有平日儲下的零碎資料和大量食譜,我也趁機整理一下。例如為evernote的食譜加上合適的標籤,方便搜尋。如自己也不記得儲下了什麼食譜,下次想煮什麼又再找新食譜,那不是浪費了一直儲下來的食譜嗎?我有假期焦慮,可能是平日下班後太累,只能做些很輕鬆的事。整理筆記雖然不做也行,但這是我享受的事情,難得有閒情去做。而且這有助我減壓。現在覺得放假能好好休息和減壓,比節目豐富更重要。
假期還看了MIRROR演唱會,第一場的票是上次演唱會演外中斷的補場,所以心情有點複雜。演唱會感想另文再談吧。
我愛看科幻小說,去年選了《神秘雲商城》(The Warehouse) (Rob Hart)和《尤比克》(Ubik)(Philip K Dick)。兩者都是反烏托邦作品。《神》描寫邪惡的跨國企業代替了政府的角色,向世上大部份人口提供就業機會。但這頭商業巨獸剝削員工、奪取他們的自由,讓我想起現實的某些巨企,內容貼近現實。《尤》的劇情發展則超乎想像,由一開始的超級英雄格局變成探討現實與虛幻的作品,有哲學意味。
講起科幻小說,我也想推介前年閱讀的《殺戒三部曲》系列(Arc of a Scythe)(Neal Shusterman),裡頭那個人人長生不老、沒有疾病、大部份因意外死亡的人都可以復活,但因此要訓練專業殺手來幫忙控制人口的設定很有趣。這個世界沒有政府,由一個善良的人工智能統治。到底這個看似完美的世界會出現什麼問題?真的有組織能公平公正地殺人嗎?一個善良的人工智能會出現什麼問題?這個系列屬於青少年小說,但大人看也不會覺得幼稚。
書是我的朋友,隨時為我帶來安慰。
克莉絲蒂的小說在我中學時為我打開了偵探小說之門,在長大後為我帶來無窮樂趣。在母親患病至離世後,我差不多重看了一遍她的小說。重讀小說為我帶來一種安心感,不同時期重讀一本書亦往往會有新發現。在我因疫情要困在溫哥華又很少見人的那段日子,這位偵探小說女王的書陪伴了我。
但是,直到上年1月,我才讀《克莉絲蒂自傳》。雖然講寫作的部份比想像中少,但她詳細分享戰時生栝和旅遊經歷,令我看得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