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日星期日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新版)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新版)(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的書名有點難解。知道「雜食者」指人類,但我平常很少用這個詞。雜食者為什麼會有「兩難」?「自然史」也是一個我很少用的詞,食物的自然史是指什麼?速食(快餐)也有自然史的嗎?

好在出版社的介紹文案寫得簡潔清𥇦︰
//麥可.波倫為了「完整了解一頓餐食的因果關係」,以記者的追獵精神,沿著現代人主要三條食物鏈:工業化食品、有機食物和野生食物,從產地一路追蹤到餐桌。他深入農場、研發室、養殖場、加工場到賣場,親身觀察與訪談,如偵探般揭開現代食品的面貌。」//

不過,吸引我看此書的不是出版社的介紹,而是作者Michael Pollan的寫作手法。他的切入點很好,一開始便引起我的興趣。他在書的開首描述一間美國的超級市場,說超市內有各種各樣的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難以簡單分類的現代食品。他以生態學的角度看待這些食品,說超市「生物多樣性」很高,但大部份食品的源頭都來自玉米(粟米)。於是他從走訪生產玉米的農田開始,帶我們追縱這條食物鏈,告訴我們玉米是怎樣由農田一直走到超市,成為各種各樣的商品。

作者問了一些我從沒想過的問題︰玉米為何這樣便宜?本來吃草、腸胃也只適合吃草的牛要被逼吃粟米?家畜為何由在農場養大,變成在環境惡劣的大型飼育場中成長?有機食品和工業化飲食有沒有抵觸?他通過追縱食物鏈、訪問和式各樣的人、看書,以致學習打獵、採菇來尋找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他揭示了美國農業政策、食物工業化、高脂飲食、動物權益等問題,涉及化學、農業、生態學、植物學、歷史、政治等題目。有的答案比較有難找或有爭議性,作者便與我們分享他反覆思考的過程。雖然我未必同意他的所有見解 (例如就算打獵在某些情況有助生態平衡,比在飼育場養動物更道德,但感情上仍很難喜歡這行為。),但他感覺真誠,因為他認真思考過 (例如他真的去學打獵來幫助他去思考這個問題)。

在作者問的問題之中,最令我反省的一題是為何牛要吃粟米。我從沒想過本應是「草飼」的牛為何會變成「榖飼」。平日逛超市,常見到榖飼牛的廣告牌,有的還會說這是來自榖飼幾多百天的牛。因為廣告如此強調,我便自動認為「榖飼」是好東西,將之與「優質」劃上等號。但原來小牛在斷奶後開始吃草,在被送進大型飼養場後便改為吃玉米等榖物。他們的胃難以消化粟米,因此容易得病,要吃藥和抗生素解決。而牛要被逼適應這種飼料,是為了消耗美國農場生產過剩的玉米。

不過,我也有個疑問,榖飼牛的優點是肉質鮮嫩、脂肪和油花豐富,是消費者喜歡的牛肉質感,用玉米餵牛的目的是否只是為了賣更高價錢,而不是消耗多餘的玉米?作者這樣說︰

//美國農業部所設計的牛肉分級系統,是用來獎勵「油花」的(這個詞比「肌肉間的脂肪」來得動人),因此用玉米餵牛變成理所當然。事實上,玉米在美國牛肉的生產系統中早已根深柢固,因此每當我對此提出疑問時,不論是牧場經營者、飼育場工作人員,還是動物科學家,都用彷彿看到外星人的眼神看著我(或說看到阿根廷人,該國傑出的牛排只以牧草餵養)。//

無論如何,這例子令我驚覺,我是多麼容易受廣告影響,也多麼容易因為方便,超市有什麼便買什麼,沒想過研究有什麼更好的選擇。除了牛肉外 (其實我很少煮牛),有機食物也是。我們想吃得健康,又要方便,於是便在超市選購貼上「有機認證」標籤的食材。但這些包裝漂亮、大量生產、有的還是要空運而來的食品,真的較健康、對動物人道、對環境友善嗎?作者舉的其中一個例子是有機電視餐。大量生產的有機加工食物,是否有違「有機」原則?

作者很會講故事,亦有點毒舌,會用誇張的寫法引起讀者的興趣。例如他說美國人是「會走路的加工玉米」; 合成肥料令人類由本來「靠太陽的能量維生」變成「啜飲石油」; 形容快餐的方便快捷,以一家人在車上吃「麥記」做例子,說這一餐「在時速九十公里的車子中只花十分鐘就解決掉」。我看非小說通常很慢,但此書令我像追小說般追看,陪了我個多月。 

見到有台灣讀者表示看完此書,也不知道哪些食物可以吃,其實對香港人也是。這位作者可以駕車去依循大自然法則打理、對動物人道的可持續農場(Polyface Farm)買食材。那我們怎麼辦?香港也有這樣的農場嗎?我們可以光顧本地的有機農場買菜,那麼肉食呢?我們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外國運來的有較高碳足跡,但本地的選擇不多。素食是否就是答案?(我也感受到這種「兩難」了)

此書在2006年初版,到了現在,有的內容未必適用。不過這書令我開了眼界,也對食物多了思考。

10 則留言:

  1. 百多年前,所有東西都是有機;今時今日,加個 organiclabel,售價立即貴一截。

    榖飼牛的例子,證明人類幾咁容易被新名詞洗腦,完全沒去想想背後的合理性!只要被告之是更優質食物,便樂於照單全收。人類這物種,直到永遠都不能擺脫口腔期。

    p.s. 人類除了雜食,也是雜交生物,雄性本該有很多老婆,但因為存在之博奕 — 強大的 alpha male 會造成雌性被壟斷,結果威脅集體生存 — 才演成其實悖乎於人性的一夫一妻制。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年前第一次聽「換肉率」這個名詞,是計算餵動物多少飼料、可生產幾多肉。當時覺得這個詞很冰冷,這些動物由始至終只是商品,仿佛沒有生命,只是肉塊。但肉類一日是商品,飼主便會計算成本效益。我們身處商業社會,靠商人提供肉類,便要接受動物是商品。作者提到那個對動物人道的農場,也會計算這些。

      在讀墨討論區提到書中講「榖飼牛」的問題,討論變成怎樣找草飼牛吃,而不是講動物權益。所以我放文上matters時,落了個「健康飲食」的tag。這是人們更為關心的題目。

      一夫一妻制可能真的悖乎於人性,要雙方一起努力維繫婚姻才成。否則只是一方在忍耐另一方。

      刪除
  2. 聽完你介紹後,好像有了點開眼界的感覺。

    陳浩基新書《隱蔽嫌疑人》已看畢,不知你有否看到呢 ? 這回不借同事書了,自己入手了,感覺沒有買錯,但港味不如想像中的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閱讀此書,我也覺得開了眼界呢!
      我未看陳浩基的《隱蔽嫌疑人》,因我想看電子書,但電子書有區域限制,仍未能在香港買到。我先看譚劍的《復仇女神的正義》。
      你入手了他的書,而且讀得滿意,真好!

      刪除
    2. 不知港版會否有電子書,紙本倒是已經見到了。

      刪除
    3. 我也不知道有沒有港版電子書,可能最終都要買紙本。
      就先看有電子版的書吧。

      刪除
    4. 譚劍說《復仇女神的正義》是「復仇三部曲」第二部,第一部是《姓司武的都得死》;這本我看了,妳們有看嗎?

      刪除
    5. 我去年看了《姓司武家的都得死》,寫了幾句感想︰//有冷硬派推理的味道,擔當偵探角色的司武志信冷眼看他家族的封建守舊,兇手的冷血令人看得髮指但又似曾相識 (又,本以為保守的人不會有幽默感。不是的,現實中見過這樣的人。)。幸好結局有暖意在其中。欣賞作者寫得用心,做了很多資料搜集。// 本想寫長些,但又被其他書吸引去了。

      剛看完《復仇女神的正義》,是作者更有野心的一本,當中提到人如何利用數碼足跡作惡,看得人膽戰心驚。

      刪除
    6. 我未看《復仇女神的正義》。至於《姓司武的都得死》我從中發現了些蛛絲馬跡,推斷譚劍跟我是同一中學。一查之下,果然是!哈!

      刪除
    7. 竟然是看他的小說時猜到的,很神奇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