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星期一

我看過的遊戲書(上)

「抉擇叢書」︰《圈套》
(網上圖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可以化身書中主角選擇角色行動的遊戲書?我小時候便讀過博益出版社旗下的小太陽從外國引進的「自我歷險叢書」(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也讀過新雅出版社的「抉擇叢書」(Storytrails)。這些書的特點是讀者可以選擇角色的行動,進而影響故事的發展,導致不同結局。

正如鄭立(CUP)Abyss(奇想深淵blog)指出,「抉擇叢書」是查案類書,讀者需要思考以找出真相。找不到真相的話,便有可能邁向死亡。「抉擇叢書」的結局不多,但情節鋪排比「自我歷險叢書」好,讀者有解謎的快感。我好像只看了《死亡請柬》和《圈套》。前者的簡介如下︰

//你和幾位素不相識的人接到一封神秘請柬,邀請你們到雪山上的旅館聽取遺囑。沒想到這竟然是一個報復陰謀!你們被困在雪山,與外界失去聯絡。在這巨大的「密室」中,兇手伺機把你們逐一殺掉。如果你找不出誰是兇手,下一個死的人將會是你!//

讀此書的時候,我好像未看過任何偵探或推理小說,這套書可說是啟蒙吧。

「自我歷險叢書」
(圖片來源︰右圖來自CUP雜誌)

「自我歷險叢書」比「抉擇叢書」有名得多,出版的書也多很多,超過一百本,還𧗠生了其他作品,包括迪士尼系列、恐怖系列(Choose Your Own Nightmare)、星戰系列(Choose Your Own Star Wars Adventure),甚至獲McGraw-Hill Education引入改編ESL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學生的讀本。想出這個點子的創作者很厲害!(創作者是美國作者Edward Packard,從為子女講床邊故事引發靈感)不過獲翻譯為中文的,應該只有第一個版本的部份作品。

如系列名稱表示,此系列著重「歷險」,帶讀者上山下海,遠赴埃及、西藏、阿馬遜森林,甚至飛到外太空,時光穿梭回到過去。此系列的結局比「抉擇叢書」多很多,但獲得什麼結局,更多取決於運氣。有時後走錯了一條路,遇上炸彈爆炸,故事一下子便結束了。不過這樣也令此系列更受小孩子歡迎。而且,選了壞的結局,讀者可隨時看回上一個分叉點選另一個選項。可以讀到幾十個不同結局,是此系列的賣點。

這兩套叢書單純地讓讀者選擇行動,但我之後有機會看到更好玩的書。就是加上遊戲成份的書。

其實我小時候只看過兩本這類遊戲書,但現在想起仍覺回味。

第一本是畢華流的《四種怪物》,裡頭的第二個故事〈 伊索行動—人狼 (第二種怪物) 〉便採用遊戲書的形式,除了可選擇行動外,讀者在戰鬥時,需要以擲骰決定戰鬥力,若骰到較低點數時,便會要扣減「生命力」。在「生命力」扣至零時,角色便會死亡。讀者也可獲得東西或資料,這些收獲會影響角色的命運。例如你得到一份情報,知道某人是奸細,便不會中那人計。讀者還會在閱讀過程中獲得銀子彈,有足夠子彈才可消滅所有人狼。

咦,這不就像桌遊或電腦遊戲的玩法嗎?只不過以書本形式出現。雖然打機有影音效果,可直接控制角色動作,但以書本形式玩遊戲,有另一種體驗。

記得我看的時候很享受,難得有香港作者有此嘗試!畢華流畢竟是遊戲專家,寫得不錯。


畢華流《四種怪物》

第二本是英國作者Joe Dever的Lone Wolf系列的其中一本 (沒記錯好像是Kai Series的第二本Fire on the Water)。此書我好像是在二手書攤買的,還記得揭開時的興奮感覺。此書的遊戲系統比《四種怪物》更完整,更像一套RPG卓遊或電腦遊戲。主角可以在歷險過程中獲取不同技能,包括第六靈感、偽裝能力、追蹤、與動物溝通等等。獲得的物品可以放在背包 (但超過背包容量便要取捨),隨身攜帶的食物也有紀錄。與敵人對戰時要擲骰,再加上「忍耐力」點數的影響,分數比敵人高才能獲勝。有時候需要作戰幾輪才能定勝負。讀者「手持」的武器也會影響作戰能力,如未取得武器則需要赤手空拳,作戰時會扣分。


Lone Wolf
了解更多︰按此


此書的吸引之處還有插圖和地圖。插圖畫得精緻。我對奇幻地圖沒有抵抗能力。


此系列有很多本書,可惜當年我看了一本後,便找不到其他作品。那時候網上書店未興盛,否則會多買幾本回來玩。

以上提到的書是八、九十年代的產物。想不到近年有新的遊戲書出版,還要是華文作品,下篇與大家分享!

(未proof-read)

11 則留言:

  1. 韋家輝《一個字頭的誕生》(銀河映像,1997年)表達出一個細微的決定,會發展出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是港產電影唯一一齣,最具《自我歷險叢書》精神的電影。《伊索行動》應該是本土作家唯一一本出版過的同類型故事。其實我自己曾經寫了一個,並在網上發表,不過寫得很糟糕,遠比不上畢華流或韋家輝,所以還是藏拙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仍未看《一個字頭的誕生》,你提醒了我要找來看。
      我早前看了本地作家的同類型故事,有選擇行動成份,但遊戲感不強,我下一篇會介紹。我也看了台灣人寫的,那本是解謎類的遊戲書,「解謎」部份比「選擇」部份多,我也會寫一寫。

      刪除
    2. 《一個字頭的誕生》是銀河的極品之一。記不記得當年有個 one2free電訊廣告?是所謂的 alternative endings,當時也挺有 noise的。廣告片女主角之一正是現在漲了三個碼的蒙嘉慧。

      刪除
  2. 《自我歷險叢書》算係電腦遊戲普及前的產品。我對紙本遊戲研究較深,可以稍作補充。香港曾經將《Dungeons and Dragons》中文化並出版,那是《D&D BECMI》(1983)的Basic Set(作者Frank Mentzer),因其紅色封面,我地好多時直接叫佢「Red Box」。裡面就有一個「D&D風格」的「自我歷險」,內容都是進入龍的巢穴奪寶(累積寶藏是龍的習性)用來示範D&D規則。雖然我不認為這是《自我歷險》的濫觴,但也與Ian Livingstone及Steve Jackson (UK那位,非US)的《Fighting Fantasy系列》同期,很有可能是互相影響。

    2024年10月,《Fighting Fantasy系列》宣佈重印,而這個系列也可以在Steam玩得到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856880/Fighting_Fantasy_Classics/)。至於香港,新雅好像在幾年前重印《抉擇叢書》,但我逛書店都看不見,也多年沒逛香港書展了。如果各位留意開,不妨留言交換一下心得。

    回覆刪除
    回覆
    1. 知道你熟識紙本遊戲,謝謝補充!

      對Fighting Fantasy的遊戲版有興趣,但我打機反應慢,若是靠運氣對戰還好,若要速度與技巧我便過不了關。(所以較喜歡玩解謎或策略類遊戲)

      我也未見過幾年前重印的「抉擇叢書」。比起「自我歷險叢書」,我更有興趣重看這套。

      刪除
  3. 我未看過這類書。將來 (現在與將來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閱讀 immersive 體驗,文字版的AR, VR,參與並投入情景,AI 將會締造 (gen出)有著無限可能流變與結局的書。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只是好間唔中打機的人,印象AR和VR game不太盛行,就算Pokemon有AR功能,很多人還是不用這個功能來玩。(好像很食電)
      現在有些展覽會運用AR,但我未遇過一個很吸引的。
      至於AI gen出來的書,我就沒興趣看啦。(我算是technology laggard)

      刪除
    2. AI 現在仍主要是以在大型語言模型裡抽取及連接的形式書寫,但當自我意識進一步加強,表達更多例如情懷、「生活感」、「人生體驗」... 妳的感覺便會不一樣了。

      這不會是一蹴而就,但轉變已持續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刪除
    3. Hm... 我不只是想看個好故事,也很著重作者想表達什麼。如果AI不是收到指示而寫書,而是自己有話想說,我便有興趣看了 :)

      不過我同意「轉變已持續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刪除
  4. 我知道這些書,也看過一本半本,但稱不得上喜歡,知道有段時間是挺流行的。畢華流的名字久違了,博益也久違了,不知畢先生現在怎樣呢。AI的東西,我想還要一段時間才能製造出較有人性的東西。有段時間流行作詩什麼的,懂的人一看就知是不過爾爾的東西。

    《偵探冰室‧劇》,我選擇暫不看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些書正對小朋友的胃口。我現在看回這些書,也未必會喜歡。
      有段時間很喜歡看畢華流,長大後才覺得他很乖 (他筆下的學生就算講粗口的都是乖仔),他的校園世界很單純。所以我沒有小時候般喜歡看。不過我一直很欣賞他的幽默感。

      《偵探冰室》應該會繼續出,看看下一本講什麼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