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問一個對科學有興趣的初中生有沒有看科幻書或電影,他回說平時最喜歡看的是youtube shorts。
Youtube shorts即是長度1分鐘以內的短片.
《明報》有一期的「星期日生活」*講TikTok/抖音等網上平台的短片為何容易令人上癮。
文中沒用這個詞,但我會形容這些1分鐘左右的片為「超短片」。事實上,有些超短片更只有幾秒鐘。
超短片容易令人上癮,是因為可讓人短時間內獲得滿足感。
//香港恒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藝術設計系副系主任及助理教授蔡曉瑩從媒體心理學解釋,「短時間的滿足感特別容易令人對互聯網,或網絡上癮」。用家瀏覽約1分鐘短片的當下可以獲得滿足感,這種能即時感到滿足的高效率令他們不斷觀看短片,漸漸成癮,因為「我們需要延長那個滿足感(gratification)。」//
而另一位教授Benjamin Becker(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及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相信用戶在觀看短片時,腦部會釋出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令人感覺良好,「令我們喜歡或想要某些東西」,讓大腦產生「奬勵機制」(reward system)」。
Becker也表示使用社交媒體成癮從表面上跟濫用藥物和沉迷網絡遊戲相似,相似之處在於「人常比他們預期花更多時間(做那些行為),而且想停也停不下來。」
這篇報道的受訪者,不論是看Ig的reels還是看抖音短片,皆表示她們注意不到時間流逝,以為短片不耗時,令她們低估使用社交平台的時間。其中一位說「有興趣的(短片)停不下來,直到不感興趣的內容被推(推薦)過來」。
社交媒體會分折用戶喜好,運用演算法將你感興趣的短片「推」給你,讓你看到(甚至只看到)想看的內容。在我的Fb和Ig出現得最多的推薦短片是可愛的貓貓狗狗、動物救援和生態題材,因為Meta知道我喜歡看。但我不喜歡看超短片,覺得它們令人過目即忘,特別是只得十幾秒的片。我情願看有質素又長些的短片,但這些短片也要做到在頭幾秒便吸引人看,否則用戶便會「碌」過這條片看下一條。所以有些短片一開頭便給你看全片最精彩的幾秒 (作用像節目預告),用來吸引你看下去。又或者以文字向你預告精彩內容,例如The Dodo的一條小龜影片的簡介這樣寫︰"Baby tortoise has an adorable routine- watch him cuddle up to his cat brother 💚"。於是觀眾便一直等到最後牠與貓兒依偎著的那個鏡頭。 (動物片我還是最喜歡看The Dodo的)。
雖然不喜歡,但我為什麼還是會看一些超短片呢?那是因為在看Fb時,毫無防備地被餵食了。「碌電話」太方便,一有碎片時間便可以上一上Fb或Ig。乘車時反正沒什麼事做,便可「碌一碌。晚飯後是意志力最薄弱的時候; 上了一整天班已很累,有時眼睛都快掙不開來,當然不想立立即去睡啦!於是又開電話「碌一碌」。但如文中所說,上網通常比預期更花時間,不知不覺便什麼也做不了。其實早一點睡,早一點起床,能更有效運用時間。講到尾,這是意志力之戰。
超短片看得多,會令人專注力下降。但超短片連大人也抗拒不了,如何能阻止小孩上癮?現在連電影的節奏也好像比以往快,鏡頭轉換也快,有的會看得很爽,有的會跟不上。但新一代可能就是慣了看這麼快速的節奏。當這變成主流時,要適應的變成是我們這一代人。說到這裡,不如先做好自己,找一些經典舊片來看,欣賞舊時的電影節奏。不知給小孩子看節奏慢一些的影片,能否訓練耐性和專注力?
早前上了一個Digital Marketing(數碼行銷)課程,學習怎樣提升Google的搜尋排名、如何在Google和Meta (主要是Fb, Ig)落廣告、如何落智能電話格式的廣告、怎樣宣傳apps等。我邊上課邊覺得這科有些荒謬,因為我們花大量時間學習的,只是大企業提供的工具,由大企業定下的規則。每一次商家決定改變「玩法」時,我們又要再學。還有,現在廣告和非廣告的界線變得模糊,網上有越來越多業配文(advertorial)出現。印在紙本媒體上的較易分辨,但在社交平台,kol的業配文就夾在你朋友的貼文中。有的看得出是廣告,有的卻不清楚對方是否收了錢才這樣寫。
有很多資訊性文章其實都是廣告,而且寫的時候要有策略地將關鍵詞放在標題、首個段路和每段文章中,全部都為了增加觸及率。寫一篇文要有很多計算。知道市場推廣的本質就是如此,但仍覺得不大舒服。不過寫流行文學也要有所計算吧,可能有計算不是一件壞事?
不過,上完這個課程,更加想學一些較實在的知識和技術。最近多了人上家居維修班,而我正在學結他。學結他就真的是實實在在,抱著一個實物,靠練習來累積技巧的一種學習。
不過,上完這個課程,更加想學一些較實在的知識和技術。最近多了人上家居維修班,而我正在學結他。學結他就真的是實實在在,抱著一個實物,靠練習來累積技巧的一種學習。
資料來源︰《明報》24/3/24 滑短片成癮 新一代精神鴉片? 與其禁用 不如教與管
我自己好唔鍾意用智能電話,更加唔會一路行一路碌。我搞科技太耐,耐到我覺得呢D科技好唔安全。但偏偏城市人用到上晒癮,連搭𨋢果10秒都唔浪費時間,都要拎部機出黎碌兩下。果D短片短訊,其實反而令大家長期欠缺專注力,失去左深層學習既能力。
回覆刪除街上大量人一路行一路碌電話,令人煩厭。今日踏出地鐵車廂時,前面那位因為望電話而行慢了,好想罵她!
刪除記得小時候坐巴士時愛望窗外景色,腦袋放空或讓想像力奔馳。若對著電話便連這個空間也沒有。
記得有次探朋友,見到他的兒子在看youtube,但每條片看幾秒便碌下一條片看。後來發現他真的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SEO課程既出現,我覺得係一個龐大騙局,只係俾車志健做得高明。用戶,唔等於專家。用戶越俾呢D野包圍,其實越睇唔清楚個真相。橋,來來去去都係一條,不過扭一扭,又會有好多人上當。
回覆刪除我因為工作關係和中年危機(想進修下)加好奇而去讀digital marketing課程,但越讀越討厭。
刪除又,我有個壞習慣,就是經常看社交媒體的讀者留言,看看其他人對一件事怎麼想,有什麼反應。其實這樣不好,怕自己的想法會受人影響。有時看完戲會立即看影評(特別是難明的電影),但其實應該自己先消化和解讀。
tiktok/reels等帶來的後果極其嚴重,必然製造大量廢人廢腦,是訊息芬太尼。現在8-10歲的一群食得最應,這些小朋友很多已嚴重中毒,思維必然殘缺;我絕非危言聳聽。
回覆刪除妳說的 digital marketing,當然是令所有人成為一眾 big tech 奴隸的產物。
大陸流行的三幾分鐘超短劇,亦是時代的垃圾,新一代就是被這些物質餵養,人類可悲至極。
現在的小朋友,幾歳便接觸網上短片,真的很易被洗腦。
刪除Digital marketing那個課程我越讀越討厭,不過有些學生是因為開網店才想學怎樣在網上宣傳。
這陣子,又在想「工作與興趣」,因曾做過有興趣但待遇不好的工作很多年,之後轉了一份適合自己但不是我很有興趣的工作(待遇好得多)。有時會想我是否有機會再轉一份自己很有興趣的工作。(不過將興趣變工作有好有不好)
抖音文化實則已經禍害全世界,最近黃家駒個墳畀人搞,其實唔多唔少得因為呢樣嘢衍生出嚟。
回覆刪除這是很可怕的潮流。不知這個世界是否回不去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