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9日星期二

美食廣場結業有感


有沒有發覺香港的美食廣場越來越少?

舊公司附近商場的美食廣場結業了,告示說遲些商場超市擴充後會兼售熟食,好像這就是個圓滿的解決方法。但我只覺得,附近的街坊又少一個地方打躉。我想起住處附近的某個food court,重建後細了很多。若food court滿座,顧客只能在高枱「立食」,更甚者有人會帶著食物坐在樓梯轉角處的椅上吃。我想起以前在這個food court和三兩知己「吹水」的老人家。因為附近的食店越開越高檔,他們可能改為去不會趕客走的麥記坐。

2017年12月15日星期五

日本年輕人求職血淚史——《何者》(Nanimono)


//五位即將邁入職場的年輕男女,機緣巧合聚集在一個屋簷下,把這裡當成討論求職策略的秘密基地。他們分別是擅長冷靜分析的拓人(佐藤健飾演)、拓人看起來遊手好閒的室友光太郎(菅田將暉飾演)、光太郎的前女友瑞月(有村架純飾演)、住在拓人樓上的求職女強人理香(二階堂富美飾演),以及跟理香同居並不積極求職的隆良(岡田將生飾演)。唯一冷靜觀察五人互動的,就是拓人的話劇社前輩澤學長(山田孝之飾演)。//


以上是日本電影《何者》的官方簡介。

很多青春片也講尋夢,若是勵志片的話,更會將年輕人的一往無前、遇上挫折後重拾勇氣等經歷大書特書。此片不是那種熱血勵志片,而是寫實地描寫日本年輕人如何面對找工作的挑戰。

2017年12月9日星期六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今年看了兩套舞台劇,第一套是非常黑色的《禁色極樂園》(Paprika Studio);第二套是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卡夫卡的七個箱子》,也是一套帶有黑色感覺的劇。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讓觀眾以「精讀」形式認識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劇團的表現方式充滿藝術感。舞台黑漆漆,只有簡單道具;演員塗上白臉,戴上假髮。卡夫卡有不少作品皆荒誕詭異,如《變形記》、《流刑地》、《審判》,劇場將這種特質加以發揮,演員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對白、配樂令詭異感覺更加濃厚。

2017年11月16日星期四

Louise Penny (Chief Inspector Gamache #13): Glass Houses



自從Kindle壞了後,我要用電話看電子書,不太習慣,因此Louise Penny的新作The Glass Houses在八月出版,我到現在才看完。

這本書讀者評價很好,我則覺得這不是最好的一本,也不是最差的一本。我最喜歡的是How the Light Gets in,最不喜歡的則是The Long Way Home。而與她上一本書A Great Reckoning比較,我也是喜歡A Great Reckoning多一點。

Chief Inspector Gamache之前花了很大力氣對付警隊貪污,趕走貪污高層後,於上集進入警察學堂撥亂反正。他下一件要應付的事,是Quebec的毒品問題。這個Gamache,永遠aim high。

2017年11月9日星期四

《叛逆字傳:我的麥田捕曲》(Rebel in the Rye)


《叛逆字傳:我的麥田捕曲》這套J.D. Salinger的傳記電影一上畫,便有朋友推介我去看。

我其實完全不熟J.D. Salinger,我當年之所以會找《麥田捕手》才看,是因為這本書是名著,也因為喜歡「麥田捕手」這個概念。讀的時候,我代入不到Holden Caulfield的內心世界,看得不大投入,要靠評論告訴我此書好在那裡。或者,我沒有Holden的那種憤怒;又或者,我的文學程度不足以讓我理解此書。當時,我心目中的叛逆少年經典作是S. E. Hinton的The Outsiders。

因此,看《叛逆字傳:我的麥田捕曲》(Rebel in the Rye)時,我不怕自己期望過高,反而怕自己不夠熟《麥田捕手》,影響觀影感受。

不過電影講的是一個天才作家的成長及成名故事,喜歡寫作或曾幻想當作家的人,應該都會有共嗚。喜歡寫作的人,知道無論過程多痛苦都會享受寫作,明白為何一個想像中的人物能陪伴Salinger度過艱苦的打仗日子。

2017年11月2日星期四

記那共聚的美好時刻



表妹本來在美國工作,因為母親病重所以回港。想不到,母親醫不好,就此撒手人寰。表妹花了一段時間處理母親的身後事,之後便會回美,不知何時才再來香港。

表妹離別在即,我們幾個表姐便把握機會約她出來,除了約她吃飯外,還與她到更遠的地方遊玩。我們連續兩個星期的周末相約她外出,一次去濕地公園,一次到愉景灣。有小孩的表姐更難得地全家總動員,連同丈夫和兩個兒子一起出來。 

我們全都是第一次到濕地公園的,大人小孩都興奮。兩個小男孩對觀鳥興趣不大。事實上,觀鳥需要耐性和運用望遠鏡的技巧,不是小孩子會欣賞的活動。我們沒有帶望遠鏡,到了住滿招潮蟹和彈塗魚的淺灘,看得不大清楚,如有機會再去,一定要帶這個寶物。幸好公園有充足地方給兩個小男孩跑跑跳跳。不過他們最開心的時刻,是在室內遊樂場遊玩之時。裡面的滑梯比一般公園的長,設計也更有趣。雖然那裡空間不大,玩樂時間只有短短十五分鐘,但也令他們玩至忘形,不願離開。

2017年10月18日星期三

難以預測故事走向——陳浩基《網內人》


陳浩基的新書《網內人》全書共544頁,比前作《13, 67》的496頁還要多。不過不用擔心,此書追看性強,看至「入局」後,便會越看越快。要擔心的反而是怕看至三更半夜,影響精神。

故事講述與女主角阿怡相依為命的妹妹小雯自殺了。小雯在死前受到網絡欺凌,有神秘人惡意中傷她。阿怡想找出這個「殺死」妹妹的隱形殺手,輾轉找到神秘的黑客阿涅幫忙。阿涅性情古怪,查案手法極端,但他十分能幹,阿怡只能依靠他......

2017年10月12日星期四

不負期望︰《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


電影Blade Runner《二零二零》在我心目中有特別位置。

讀大學時,老師在堂上放了Blade Runner電影片段,令我驚為天人。電影的影象懾人,對人造人的描述是我從未看過的。我不但立時找電影錄影帶來看,之後還上imdb看了其上的所有影評,並在校報寫文章介紹(在這裡)。這電影可說是勾起了我對科幻片的興趣。

近年,我加入了一個Blade Runner的一個外國fans facebook group,他們會分享電影的二次創作,上載一些帶有電影感覺的城市照片,秀秀電影藏品,或純綷講講自己有多喜歡這套電影。

想不到,這個平日只能勉懷舊戲的群組竟然迎來了電影續集上映這件盛事,大家都興奮地倒數上畫時間。(但到現在仍不能討論情節,版主說要等待電影在所有國家都上畫後,才能劇透。)聽說外國影評評價不錯,我反而因此忐忑,怕自己期望過高會失望,不敢第一時間去看。

2017年10月4日星期三

陳浩基的《13, 67》


陳浩基在開始寫《13, 67》這個警察故事的時候,傘運仍未發生,但他在寫作時,已從香港社會的種種現象和與警察相關的新聞,覺得香港警察已沒有他小時候心目中那種「堅強、無私、正義、勇敢、忠誠地為市民服務」的警察形象。因此,這本書由單純的一個警察查案故事,變為描寫「一個角色、一個城市、一個時代的故事」。

2017年9月26日星期二

好黑~ 舞台劇《禁式極樂園》(The Nether)

https://www.facebook.com/pg/paprikastudioproduction

寫舞台劇觀後感很難,因為很多劇演出場次不多,寫得來,有興趣的朋友已來不及看了。一套劇演完,未必會有重演,或者要到外國才看得到。那麼,我可否劇透?適量劇透會讓人知道那套劇的精彩之處,反正未必重演,就讓沒機會看的朋友知道多些情節吧。但如果重演,那不就會影響別人的觀賞樂趣?

《禁式極樂園》(The Nether)是一套看之前不宜知道太多[情節的舞台劇。本地有影評人將結局也寫出來,我不會這樣做,但透露得太少的話,未看過的朋友又不會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只有盡量拿捏當中的界線吧。
         *       *        * 

2017年9月16日星期六

我最近的comfort food

因為每天上班很累,下班後沒精神,以致我有一段時間都沒有看書。但沒看書,總覺得人生有所欠缺。連自己有興趣的事都沒時間做,那活著是為了什麼?

後來我想到問題所在,我在上班日不是完全沒時間精神看書,只是我不能看太費神的書。知識性的書,我放假時才有精神讀。上班日,選追看性強的小說來讀便可。這可以說是妥協,但這樣子我才能多看一點書。

坊間有一些鼓勵人閱讀的文章,多是某某成功人士說閱讀很重要,能讓他們增進知識,擴闊視野,講到尾又是要人看書「增值」,最後仍是講回「工作」。但我看書除了想吸收知識,也想用來減輕工作壓力,不想到頭來,看書仍然是為了工作!

2017年9月15日星期五

沒有季節的都會

「沒有季節的都會」是亦舒的小說書名,不過我想談的不是這本書,而是這個都會。為何這個都會「沒有季節」?

我最先想到的,是職場生活。工作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亦是社會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工作原本是為了生存,原始人打死一隻野獸,吃牠的肉,得以填飽肚,便可以暫時休息。但隨著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工作比古時複雜百倍,人的慾望和需求亦越來越多,於是,錢賺得越多越好,權力越大越好。工作不只為填飽肚子,而是有更多功能。而為了做好工作,很多人都要出十二分力。特別是在香港,整個工作文化都鼓勵人「搏殺」,老闆亦期待下屬為公司出心出力,盡獻時間。而香港員工又大都聽話,不少人願意加班,以致在辦公室的時間越來越長,工作至不見天日。不見天日,自然不受天氣影響。反正都是待在冷氣間。

2017年9月3日星期日

「魑魅魍魎︰大衛連治」


迷離、詭異、恐怖、感性,大衛連治(David Lynch)的電影只此一家。

最初看他的電影只因好奇。第一套看的是《野性的心》(Wild at Heart),好像是明珠台播的,看得斷斷續續,劇情已全忘記,想來我當年也看不明白。不過那些點火的大特寫、演員對鏡塗了一臉紅、那些跳接的鏡頭,令我看得一愣一愣的。最記得片末那首Love Me Tender,十分浪漫。第二套看的是《藍色夜合花》(Blue Velvet),好像也是十幾歲時看的,也只記得少許內容。最難忘的是片中的苦命女人。《失憶大道》(Muholland Drive)是出來工作後才看的,雖然看不明白,但很喜歡。

2017年8月25日星期五

荒涼的地貌,孤獨的英雄——《地海巫師》


最近在追《權力遊戲》第七季,勾起了我看奇幻小說的癮頭,於是到圖書館借閱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所著的《地海巫師》(A Wizard of Earthsea)。這是「地海傳說」六部曲的第一部,我借的是中文版。

我看過的奇幻小說不算多,小時候看過C. S. Lewis的「納尼亞傳奇」系列(共七本)和Lloyd Alexander的Chronicles of Prydain(共五本);長大後看Harry Potter系列。《魔戒》只看過電影版。還有一些不是系列的,已不復記憶。

2017年8月7日星期一

東野圭吾《宿命》


從加拿大回來後,便停了看書。但沒看書,人便有點空虛。上班很累,為了在上班日也有書陪伴,我只能選追看性強的小說。於是我暫時放下在加拿大開了頭的厚文學書和歷史書,改為看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

《宿命》從一開首便吸引我,因為情節令我心寒,令我想儘快解謎,以消除未知的不安感。一個智力低下病人的離奇死亡、一段似是被人暗中安排的婚姻、一個令人看不透的丈夫、一個好像被「命運之繩」操縱著的人生、神秘的腦部手術...... 這些情節集合了令我害怕的多個個元素。因為邊看邊嘗試解謎,我的想像力馳騁,越猜越不安。

2017年8月6日星期日

記回加︰煮飯


(這餐不是我煮的)

近幾年回加拿大,都會煮幾餐給父母吃。不是我的廚藝好,而是這是少數我可以為他們做的事。他們也喜歡讓我煮,一來可減輕父親的工作(他是家裡的主廚),二來我喜歡試煮不同菜式,為他們帶來一點新鮮感。不過我的廚藝認真麻麻,水準飄忽,煮食實驗更經常出錯,時會煮出一些難吃菜式。這時候母親會投訴,父親則會如常地吃。他年輕時捱過窮,特別珍惜食物。

說來好笑,我那邊的朋友,都嘗過我的失敗菜式。總有人會直接批評,有人會為我講說話打圓場,亦有人照吃無誤。香港的朋友標準比較寛鬆,沒人批評過我的廚藝,不過香港的朋友對我大都比較客氣,又或是因為我會選些穩陣菜式,出錯機會少一點。

2017年7月28日星期五

記回加︰行公園

三兄弟

加拿大冬天多雨,夏天則時晴時雨。天氣好的時候,最佳節目就是逛公園。這裡很多個公園都有湖,經常見到鴨仔和有名的加拿大鵝。看牠們優哉悠哉,心情也愉快起來。

我家附近有個這樣的公園,湖是人工湖,不及天然湖泊漂亮;不過這裡運動設施繁多,有足球場、田徑場、網球場、滑板場、越野單車場和沙灘排球場等(後兩者最令我驚訝);也有乒乓球枱和香港的公園也有的「戶外gym」,湖上還可撐艇。

proudly presents (在另一個公園拍下)

What will our future be?

 feed me!

我多數在下午三時多來到這個公園;先跑步,再逛湖邊。黃昏時份,有人放狗、有人坐著發呆,有母親帶孩子出來曬太陽,有人餵鴨

2017年7月18日星期二

記回加: 重訪Kitsilano


在2005年在這裡登過一篇「我想和你到Kitsilano」(文章寫於2003年),記我在溫哥華一個小區的半日偷閒。回港後再到加拿大時也想過再訪,但種種原因下,每次都沒有成行。今次回去,終於得償所願,重訪這個美麗的地方。

我是乘搭交通工具到達的,先坐skytrain到市中心,再轉巴士。 那天是上班日,朋友們要上班,父母已沒精神陪我去玩,所以與第一次到訪時一樣,我是獨個兒去的。

之前幾天時晴時雨,幸好當日陽光燦爛。雖然我上錯巴士多花了一小時才到,但心情沒受太大影響,如同去旅行般雀躍。

2017年7月11日星期二

加拿大朋友圈


已寫過很多次加拿大和香港的對比,不如今次寫寫我的朋友們。

每次回加拿大,我都與同一班朋友相聚。

我在香港的朋友分得很散,聚會多是兩、三人;超過五個人的聚會,只餘下每年幾次的親戚聚會(次數還要逐年遞減。)和每年一、兩次中學同學聚會(與最熟的平時會見,「大圍」要待有舊同學從外國回港時才會約出來)。而且因為人多,有些又不是太熟,很難說心底話。

而在加拿大的朋友,大都認識了約二十年。不單與他們能暢所欲言的,而且與他們還有一種親密的感覺。例如,有些難聽的實話,他們會照樣說出來,不太避忌。又例如,他們會自然地讓我加入他們的圈子。有朋友約妹妹吃飯時,會邀我加入, 甚至請她的妹妹載我出去。有朋友邀我和他的波友打波。而我每次回去,大家都會到其中一位朋友家聚餐。這班朋友,連同我的話共有七個人。一個朋友圈有這個人數,對我來說已屬難得,所以我很珍惜。

2017年6月28日星期三

為人父母︰看《畢作虧心事》、《湖邊凶殺案》有感

小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成人才熟知社會法則。 學校老師會教小孩認識世界的真善美,要他們學會做好人。 只有父母才會擔心孩子太過善良,怕他們會被人利用,會“蝕底”, 會被社會吞噬。 畢竟,善良不能當作社會通行證;醒目、有防人之心、懂得為自己打算才是。 那人不可以既善良又醒目嗎? 應該可以吧!但在人生中某些時刻,可能會有壞人出場,告訴你: “醒目嘅就當見唔到,隻眼開隻眼閉。 你咁醒, 應該知道點做啦!” 這時候,應選擇良心,還是自保呢?聖經說,人要靈巧像蛇,純良像鴿子。 但要做到的難度很高。要教子女如此行的難度也高。

在羅馬尼亞電影《畢作虧心事》中,男主角的女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考到一間英國大學的獎學金,只要大考維持好成績,便能入學。 父親渴望她出國,說留在家鄉沒有前途。 但是,女兒在考試前夕遇上壞人,差點被强姦。 受了傷,加上受驚,影響了她的考試表現。 父親擔心她因此去不了英國讀書,於是決定“走後門”替她“出貓”。

2017年6月13日星期二

聯想

(這不是電腦廣告😜)

書, 電影和電視看得多, 便容易發現意念相近的作品。 於是看一套戲時, 會想: “啊, 這橋段不是在另一套戲中出現過嗎?”

看譚劍《1K監獄》時, 一個關於人型玩偶的故事, 橋段與電影《訪。嚇》(Get Out)大橋有點像; 在回加拿大的飛機上看的《藥到命除》(A Cure For Wellness), 講一個金融才俊到一間豪華水療中心接回公司高層, 卻遇上重重怪事, 最後留下來調查, 便令人想起Shutter Island(不過後者拍得高明很多)。 較早前在家看《惡人》影碟, 講述一個殺人後變成逃犯的可憐人, 看得心有戚戚然, 然後看卜洛克的新書, 咦...... 怎麼也是講這類可憐人? 又要人心有戚戚然多一次嗎? 最神奇的是, 我帶了東野圭吾的一本小說去加拿大看, 想不到和在機上看的《畢作虧心事》(The Graduation)一樣, 講父母為子女的學業走後門。 這些有趣的發現以至巧合, 提供多一個角度讓人欣賞或評論作品。 但壞處是, 有比較之下, 技不如人的作品的缺點便會更明顯, 短時間內看題材相近的作品可能減低觀賞樂趣。 不過以上提及的作品, 只有一部令我看得反白眼, 那就是鏡頭絕美但劇情越看越離譜的, 要畫面不要合理性和邏輯的A Cure For Wellness。 (The Graduation也是頭段比尾段好, 但未至於令我反白眼。)

2017年6月9日星期五

創作人都是殘忍的——譚劍《1K監獄》


我猜,一個人最恐懼的事情之一,是被囚禁。而彷彿囚禁肉體不夠可怕似的,還有編劇和作家寫思想被囚禁,又或連肉身也不存在,單單是一束腦電波被禁錮的故事。劇集Dark Mirror有此情節,譚劍於2001年出版的小說《1K監獄》中也有此情節。

一想起便不寒而慄,創作人真壞!

2017年5月29日星期一

你想過柏德遜過的生活嗎?



在占渣木殊的《柏德遜》(Paterson)中,柏德遜(Paterson)是個住在新澤西州柏德遜市(Paterson)的巴士司機。他家裡有一位美麗的妻子和一隻很有個性的狗兒。

柏德遜每天清晨六時多醒來,與妻子閒話幾句後,便起床吃早餐,再步行到巴士廠上班。他的同事總要來向他發幾句牢騷,然後他才出發。他走的是市內路線,每天循同一條路線來回穿梭。駕車時,他愛傾聽乘客的對話。中午,他會到國家歷史公園午膳,在著名的瀑布旁吃妻子為他預備的餐盒。放工後回到家,他會聽興趣多多的妻子分享她當日的新發現和新創作。晚上,他會溜狗,隨便到附近的酒吧喝一杯,與老闆聊天聊,然後回家。這就是柏德遜的日常生活,沒什麼特別。

他唯一特別之處,是他的嗜好。這位巴士司機喜歡寫詩。他隨身帶著一本筆記簿,一有空閒便在其上賦詩——在開工前寫幾句,在午飯時寫幾句,在家裡的書房內寫幾句。他的靈感來自日常生活,寫得不花巧,卻有心思。就算是家裡的一個火柴盒,也被他入詩。

2017年5月16日星期二

【hkiff 2017】第四十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後記



想不到在工作忙碌之下,竟然與上年一樣,看了十二套電影節的戲,覺得不可思議。

可惜的是,復活節正日要上班,錯過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開心的是,有機會和相識多年的影友一起吃飯看戲,大談電影經。

又,今年竟然可再度與栗子妹blog jam ,很開心。沒有她一起寫,我恐怕不會如此神心,每套都寫一篇。有人一起做一些脫離常規的事,很開心。謝謝栗子妹!(也謝謝inanna發明了"blog jam"這詞)

今年看的十二套戲,沒有中伏(中伏和悶是不一樣的),大部份都喜歡。看回去年的記錄,倒是中伏了兩次,失望了一次。

【hkiff 2017】《愛的替身》(Frantz)


導演︰François Ozon 編劇︰François Ozon, Philippe Piazzo

見到是Ozon的戲,沒有多想便決定去看。《愛的替身》(Frantz)是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我看的最後一套電影,觀看那天同時是電影節的最後一天。

想不到一向離經叛道的Ozon會拍這樣一個正經的故事。

2017年5月12日星期五

【hkiff 2017】《實習小小姐》(Mum's Wrong)


導演︰Marc Fitoussi 編劇︰Marc Fitoussi (dialogue), Marc Fitoussi (screenplay)


一向喜歡看少年成長電影,所以讚了法國電影《實習小小姐》(Mum's Wrong)來看。電影題材特別,講述一個十四歲女生到母親任職的保險公司實習的故事。另一揀選原因,是因為在現實中遇過一對在同一間保險公司工作的母女,當時她的女兒接手我原本的保險經紀的客戶,便約我出來談。約的是女兒,但媽媽也跟來了。原來是媽媽介紹女兒入行的,帶她出來,應是想「過兩招」給初出茅廬的她。當時我覺得很不慣,心想上班也可帶著媽媽。想不到,居然有套電影講述女兒到母親的保險公司工作,便想一看。

原來在法國,每個九年級生都要到公司實習一個星期。十四、五 歲人兒沒有工作經驗,又只上班一星期,其實幫不上什麼忙,公司只能分配些無關痛癢的工作給他們。不過,這卻可以讓他們體驗「大人的世界」。

2017年5月7日星期日

【hkiff 2017】《玩死中獎三兄弟》 (Two Lottery Tickets)



導演︰Paul Negoescu  編劇︰Ion Luca Caragiale (short story), Paul Negoescu

在The Grand看完Window Horses,見時間尚早,便即場買了這套86分鐘的電影來看。 看喜劇,應該不易睡著吧。

《玩死中獎三兄弟》故事說三個朋友一起買彩票,幸運地嬴了大獎。但負責收藏彩票那位仁兄早幾日被流氓搶去腰包,彩票不見了。但他知道那些流氓去過他所住大廈的其中一個單位,於是他們三位展開尋找彩票的旅程......

2017年5月3日星期三

【hkiff 2017】《溫柔女子》(A Gentle Woman)



導演︰羅拔布烈遜(Robert Bresson)

電影改編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短篇小說The Gentle Creature。當舖老闆愛上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客人,後來娶她為妻。但婚後,她經常悶悶不樂,又與其他年輕男子相見。老闆十分妒忌,但妻子不是籠中鳥,她有她外出的自由,老闆只能在她外出後到處找尋她...... 到後來,這段婚姻危機好像有曙光,但妻子卻突然自殺,原因不明。

電影採倒敍形式,妻子的屍體被搬回床上,然後當舖老闆就開始絮絮向家傭訴說他和妻子的故事。老闆說話不帶情緒,像在向開會講公事,又或是向警察陳述案情/戀情。家傭也只是默默地聽,同樣不帶情緒。

【hkiff 2017】《東京夜空最深藍》(The Tokyo Night Sky Is Always the Densest Shade of Blue)


電影由《字裡人間》的導演石井裕也編劇和執導。他今趟不是改篇小說,而是改篇女詩人最果夕日的詩集。

男主角慎二是地盤工人,雖然是打散工,卻因為為東京將舉辦奧運而工作機會不斷。他自小有一隻眼瞎了,因而有點自卑。女主角美香是護士,夜間在酒吧當陪酒女郎。日本的色情事業分得很細,她就只是陪男孩子在很多年輕人出入的酒吧喝喝酒,說說笑而已,與客人連身體接觸也沒有。

美香是個很cool的人,有點憤世嫉俗。有次在醫院見到一個有小孩的年輕男人因為妻子過身而傷心萬分,她內心對那人說「不用擔心,很快你便會忘記這種傷痛。」她對死亡沒有大反應,可能是源於她母親的死。她母親在她小時候過身,她懷疑母親是自殺,覺得被母親遺棄,但她父親一直不肯告訴她真相。可能自此她便不大認真做人,不大對人投入感情,怕受傷害。

慎二是個對人很好的人,只不過話多了一點,經常被另一地盤工嫌煩。他與一個年輕地盤工(松田龍平飾演)、一個中年阿叔地盤工和一個菲律賓地盤工(只有他是長工)經常在一起工作,互相照應。但他們也只是同事關係,不算知心好友。慎二也與老鄰居友好,經常探訪他,說是去借書,其實也想關心一下老人家。

一宗死亡事件,將慎二和美香拉在一起。慎二很快被美香吸引。但這兩個年輕人,一個這麼怪,一個看事物這麼灰,他們能走在一起嗎?他們會快樂嗎?他們有將來嗎?

電影拍得很文藝,淡淡然的,著重角色的內心世界。美香不時讀出原著的詩句。「死亡」是電影一再出現的主題,角色也幾次提到「311大地震」。都說東京的輻射量高,想到這,美香更加看不到將來。東京繁華熱鬧,但身處其中可以很寂寞。都市人只顧著看手機,縱使天空多美,都不會抬頭望,也無視天天在街頭賣唱的女孩。其實美香本身並不冷漠,她只是戴著面具做人,就只看慎二能否融化她的心。

之前看過石井裕也的《蜆貝小小姐》和《字裡人間》。前者是在第34屆電影節看的,當時不大喜歡。(現在才發現兩套的女主角是滿島光!)《字裡人間》我則很喜歡。至於這套,我覺得拍得有點散,但是,這種「散」,又頗配合電影那「詩」的性質。女主角讀出的詩句感覺是年輕人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想起來,她個性不討好,很難相處。但現實中,我又真的認識一個與她有點相像的女生。我和她做不了朋友,但又欣賞她的特立獨行。或者,將那位女生拍成電影是會好看的。有個像慎二的男生喜歡她,也有說服力。

喜歡電影的結尾。

p.s. 兩套日本片中的年輕人都不斷吸煙,日本真的這麼多年輕人吸煙嗎?

2017年5月1日星期一

【hkiff 2017】《愚行錄》(Gukôroku)


導演︰石川慶  編劇︰向井康介、貫井徳郎

《愚行錄》的電影海報由不同角色的大頭相組成,令我想起《渴望》和《怒》的電影海報。《渴望》是套很很可怕的電影,看完後我有種受創的感覺。《怒》我未看,但見有人說兩者有相像的地方。我猜是因為兩者都涉及一宗命案,兩套電影裡的世界都很灰暗。

電影由日本推理作家貫井德郎的小說改編。在寧靜的中產住宅區,一家三口被人入屋滅門,案件過了一年仍未破案。雜誌社記者田中(妻夫木聰)決定重新調查這宗慘劇,希望破解真相真相。田中逐一訪問遇害夫婦的身邊人,發現這對郎才女貌的年輕夫婦背後的黑暗一面。另一方面,田中的妹妹(滿島光)因為疏忽照顧女兒被補。她看起來精神異常,警官懷疑她小時候也經歷過父母的疏忽照顧,希望從她與田中口中找出真相。

2017年4月30日星期日

【hkiff 2017】《無盡詩篇》(Endless Poetry)



hkiff那個短短的trailer用了這套戲中的四個片段,證明這套戲的影像吸引。

《無盡詩篇》(Endless Poetry)是智利導演阿歷恩曹.佐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的新作,是他的自傳五部曲的第二部,公映時他87歲。有影迷擔心他有生之年拍不完五部曲,但如果他至死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也是種幸福吧。

佐杜洛斯基是cult片大師,作品離經叛道,影像奇詭,帶有超現實風格,有些場面帶有挑釁性,令人不安。聽說他最有名的《鼹鼠》(El Topo)和《聖山》(Holy Mountain)都不易消化,但我暫未有機會看這兩套。

而他拍的自傳,據說是他最易明的作品。我在2014年hkiff看了第一部——《現實,舞吧!》(Dance of Reality),覺得很好看,見今年有第二部《無盡詩篇》,當然買票來看。

2017年4月21日星期五

【hkiff 2017】《詩人當自強》(Window Horses)


(導演、編劇:Ann Marie Fleming 女主角配音︰Sandra Oh)

對加拿大有感情,所以選了套加拿大電影Window Horses(詩人當自强)。

年輕加籍華裔女孩Rosie Ming,母親是中國人,父親是波斯人。父親在她七歲時離家而去,母親早逝,她與外祖父外祖母在加拿大溫哥華居住。Rosie愛作詩,自資印了幾本詩集後,竟獲賞識,獲邀參加伊朗設拉子(Shiraz)的詩歌節。她崇法,最渴望去的地方其實是巴黎,不過從未出國的她,又豈會放過這個機會?雖然祖母反對,幸好祖父開綠燈,在她臨行時還給了她一隻錶傍身。

第一次到伊朗的她,一不做二不休,買了保守的全黑chador(伊朗女性服飾,包覆全身,只露出臉孔,是當地最保守家庭的女子才會穿著) 穿著, 顯得與其他人格格不入。又因為她“唱”出自己的詩,獲保守評審給予低分(她到達後才知詩歌節有競賽部份)。隨著她與主辦或參加詩歌節的伊朗人交流,她才多了解一些伊朗文化和詩歌傳統,認識了波斯著名詩人魯米(Rumi)和哈菲茲(Hafiz)。我也跟著上了一課伊朗文學課。

【hkiff 2017】《唔多掂老師》(The Teacher) (Učiteľka)


(導演:  Jan Hrebejk 編劇: Petr Jarchovský)

《唔多掂老師》裡的老師Maria Drazdechova不只「唔多掂」,簡直「離晒大譜」!

電影背景是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這兩個國家當時合併了,而且由共產統治。在一間初級中學,老師Marie在開學第一堂課便著每個學生講出父母職業,她用筆記本默默記下。為的不是了解學生, 而是了解他們父母的「用處」!醫生律師有錢太可為她提供專業服務,贈送她名貴禮物。低下階層父母也有其用處︰維修電器、焗蛋糕,甚至代為購物。學生放學後也得到她家幫忙做家務,誰叫她是個喪夫的「弱婦」呢?她總以「人要互相幫忙」合理法自己的行為。


你不幫忙,或不讓子女幫忙嗎?那你的孩子便有得好受!誰知道你的子女成績大跌,是因為他/她懶惰、沒資質,還是因為老師勺難和向其他「乖學生」放水呢? 誰能證明?

2017年4月18日星期二

【hkiff 2017】《夜行動物》(Nocturnal Animals)

(很喜歡這張海報。 Susan腦中的Edward,很貼題。)

和朋友談起hkiff會看哪套電影,我說會看《夜行動物》(Nocturnal Animals),朋友說想先看原著小說(小說在1993年出版,作者是Austin Wright。原書名為Tony and Susan) 。 之前某個星期六日要工作,為了令自己心情好一些,下班後衝到書店買了這本書來看。

如果想讀電影的原著小說,先看書還是先看戲好呢?先看書的好處以乎較多。 看書的想像突間較大,不會被電影影像和所選演員框死了。 先看書,看戲時可順道研究編劇和導演在原著上作了哪些改動,比較過程很有趣。 再者,看書比看戲多花很多時間,看完戲後,知道故事內容和結局,未必能再提起勁看書。

2017年4月16日星期日

【hkiff 2017】Fritz Lang《三生記》(Destiny)



 

《三生記》(Destiny)是1921年的默片,是以《大都會》聞名的導演Fritz Lang較早期的作品。 影片經全新數碼修復,片首有一串資料告訴觀眾電影經過了怎樣的修復。

這是一個童話故事: 死神進入一個小鎮,買了墓地旁的一塊地,築起高牆,建立堡壘。 但圍牆沒有任何入口,只有幽靈能夠進入。 鎮內有一對年輕戀人,男子的生命已到盡頭,被死神帶走。 女子極度悲傷,想盡辦法找到死神,苦苦哀求他歸還情郎。 死神帶她來到堡壘一間充滿蠟燭的房間,說每支蠟燭代表一個人的生命,燭滅代表人的死亡。 上帝決定每個人生生命的長度,他是上帝的使者,只是執行任務,自己也討厭這份工作。 女子相信「愛能戰勝死亡」,他也不知道是否如此,但願意給女子一次機會。 他請女子進入三個將死的人的人生,如果她能令三人中最少一人免於一死,他便讓她的情郎復生。 之後,導演便帶觀眾進入三個不同國度,道來三段故事。

2017年4月13日星期四

【hkiff 2017】塔可夫斯基 《潛行者》(Stalker)



這是一套富哲學性強的科幻片,探討信仰、科技、人的慾望、人生意義等議題。 全片160多分鐘,節奏慢,要在電影院我才有耐性看完, 還要克制住想睡的慾望及逃走的衝動。

故事大致是說自從殞石墮落於某個地區後,該地便成為禁區,無人得以進入。有傳裡頭一座廢墟內的一個房間,會為進入的人實現願望。於是有人擔任「潛行者」的角色,像導遊般帶領遊客潛入禁地,避過重重陷阱,進入房間,以實現他們的願望。男主角是一位「潛行者」,曾為此坐牢。而眾所周知,「潛行者」會誕下有問題的孩子,他便有一個與常人不同的女兒,但這無阻他的決心,但他仍渴望帶人進入禁區。這一次,在太太的激烈反對下,他堅持帶領一個科學家和一個作家闖入禁地......

2017年3月23日星期四

從《告別有情天》想到工作的意義



這套戲我佷久以前便想看了,留意了很久,終於找到DVD。

《告別有情天》(The Remains of the Day)說的是一個管家的故事。在勳爵家工作多年的Anthony Hopkins,在大宅換了新主人後,終於下定決心放個假。他趁此機會相約已離職二十年的前女管家Emma Thompson見面,表面是想邀她回來工作,實則是想延續當年沒有開花結果的一段情......

2017年3月9日星期四

人人評論La La Land


La La Land (星聲夢裡人)拿了很多奬,越多奬便越多人談論,好不熱鬧。越多人談論便出現越多兩極意見;有人大愛,亦有很多人說不過爾爾,或說看後感到失望,或嫌橋段老套。最好笑的是,我在Facebook轉貼了一篇我覺得寫得好的影評,有朋友留言說自己膚淺,看戲後沒有這麼多感受。另一邊廂,有人認為電影膚淺,於是喜歡這套戲的朋友便說自己是庸俗的人,才喜歡這套庸俗的戲。一時之間,喜歡或不喜歡這套戲,代表你「有品味」或「沒品味」!怪的是,這「有品味」和「沒品味」沒有統一說法。在這個人人都要表態,又人人都看別人表態的年代,對別人的取態似乎不必太上心。

除了喜歡還是不喜歡電影,這戲還引起了其他討論。有人說電影是拍給女人看的,又有人說是拍給男人看的。有人比較二人的夢想高低難易。有人說Mia自私勢利,又有人寫文為她平反。有人說最後的what if是男方的想像,有人說是女方的想像...... 就讓我順道講講自己的看法。我覺得電影沒有特別拍給某個性別看,是否喜歡這套電影也非關你是男是女。至於二人的夢想,我不清楚Mia是真的喜歡演戲,還是喜歡當明星。我覺得兩者是不同的。 (講開又講, 如果沒人看我的blog, 我會繼續寫嗎?) 不過尋夢又好像不能這樣評價高低。至於Sebastian,他的夢其實較易實現。他本身有音樂才華,只要儲到錢,他的夢想不難實現。而當明星,就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不像Sebastian般自信滿滿,Mia不時懷疑自己的才華,怕自己走錯路。我是同情她的。至於有人說Mia自私,我可從沒有用這種眼光看她。

2017年3月2日星期四

人皆跑數

香港的生活壓力很大。

有在紙媒工作的記者朋友告訴我,隨著新媒體興起,份份報紙都要有網上版之後,公司就要求記者跑page view(網頁瀏覽量)。一則新聞也要鬥多人看,記者唯有越寫越juicy。讀者想看什麼,他們便給什麼。另一位在網媒當記者的,想做有意義的題目,但老板嫌她的文章page view不夠,經常捽數,壓力大得可怕。記者幾時變了sales?在這種要求之下,記者還能作嚴肅報道嗎?

2017年3月1日星期三

我喜愛的愛情電影(下)


6. 《幻海奇緣》(Edward Scissorhands): 這是我少女時期最愛的電影,重看無數次。戲裡的愛情純真浪漫,Winona Ryder在「雪」中起舞那場美極了。最後Edward獨自在古堡製作冰雕,配上那夢幻的配樂,十分淒美。

2017年2月27日星期一

我喜愛的愛情電影(上)

前陣子如常上IMDB找電影資料,發現自己當了IMDB會員十六年。我的參與度不高,多數只讀不寫,又很少為電影評分,難得做了多年會員,於是便用用它的"Your List"功能,製作了幾份名單。其中一份名單,是"All Time Favorite Romantic Movies"。

我不是太迷愛情片,亦錯過了很多經典,如《北非諜影》(Casablanca),名單上的戲只是我當時能想到的,或對我有特別意義的。




1. 《人鬼情未了》(Ghost)︰這套戲在香港很旺場,記得我與母親在UA金鐘戲院看,買票的人龍排至街外。 有遺憾的愛情最令人難忘,一對這麼相愛的戀人,這麼快便陰陽分隔,令人惋惜。男人死後依然守護著女人,十分深情。不過這套戲不只悲情,還有幽默惹笑之處,令人又哭又笑。那經典的主題曲我至今仍覺十分動聽(雖然當年有段時間聽膩了)。

2017年2月19日星期日

越來越奇: 艾西莫夫的《曙光中的機器人》(The Robots of Dawn)

"curiouser and curiouser"這句來自《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話,可用來形容艾西莫夫這個機械人系列。

繼上次偵破Solorist星殺人事件後,警探Baley在《曙光中的機器人》(The Robots of Dawn)中再次出動;今次查的,是「謀殺」機械人事件。在人形機械人Daneel的家鄉Aurora星發生。


上集的Solarist美女Gladia在今集繼續出現。為什麼?因為她移民去了Aururo星!需要愛情的她在Solaria得不到滿足,聽Baley勸告移居到這個人口較多的星球。在這裡,她可與人接觸,可享有愛情和自在地享受性愛,但Aurora星的人是Solaria人的相反,對愛情和性都看得隨便。他們享有性愛自由,但他們不懂得愛。Gladia還是念念不忘
Baley。但Baley住在地球,有妻兒,又比她短命幾倍,大家註定不能在一起。寂寞之下,她將感情寄託在繼Daniel後另一個人型機械人身上。諷刺的是,她這個「第二任丈夫」也被
殺了。Baley便是獲派來查此案的。

2017年2月8日星期三

那個美好的年代︰西西《試寫室》



西西的《試寫室》,收錄她於1970年替《快報》寫的「我之試寫室」專欄文章。

活地阿倫在《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表示,人總愛懷舊,每代人都夢想回到過去的年代。而這本《試寫室》,就令我渴望回到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那個年輕有活力的香港。

馬世芳在序言〈那時我城正年輕〉這樣寫︰
「這批四十多年前的專欄文字,連作者自己都遺忘了,卻生動地留下了當時香港青年人的生活側寫,以及一位始終好奇觀看這一切的作者形象。這裡的香港,是一座年輕的、朝氣蓬勃的城市。西方青年文化大潮東來,從電影、時尚到搖滾樂,愈來愈多青年懂得追求更豐富的文化生活,也都願意費心讓自己活得更有風格。」

2017年1月26日星期四

害怕與大自然接觸的地球人︰艾西莫夫《裸陽》(The Naked Sun)


《祼陽》(The Naked Sun)的故事接著《鋼穴》發生。上集Baley查案有功,今次竟被派到外星Solaria查案,與他一同被派去的還有Aurora的人型機械人Daneel。有趣的是,因為政治原因,Daneel要隱藏機械人身份。

為什麼Solaria的案件要其他星球的人助查?原來這是個物質豐盛,人口稀少的星球。那裡的成年人全都是獨居的,一個人坐擁大宅和一萬個機械人(並非人形)。他們愛獨處,為了繁殖需要才勉強和政府分配下來的人結婚。結婚後大家還是分開住,每隔一段時間才見一次。在這樣的狀況下,要殺人很難。而且他們不缺錢,又無甚愛愛恨情仇,很難想像有人會動殺機殺人。所以,在這次兇案中,死者的妻子Gladia是唯一一個嫌疑犯。

2017年1月18日星期三

好黑︰《黑鏡》(Black Mirror)


《黑鏡》這個劇名指的是電視、電腦、智能電話、iPad等電子產品上的黑色螢幕,這塊黑幕像鏡子一樣照出你的倒影,也照出你黑暗的內心世界。人類被科技和社交媒體牽著鼻子走,高科技帶來的後果,你我都可能承受不了。這套劇的內容十分黑色,創作者對我們的近未來有可怖的想像,令人看得如跌深淵。

我之前看了第一、二季,但每季都漏了最後一集沒看(前者有三集,後者有四集)。早前趁假期看了第三季(共六集),順便補看之前漏了的。真的是一趟黑色旅程!

2017年1月11日星期三

充滿濃濃的八十年代感覺︰Stranger Things


早聽說Netflix的劇集Stranger Things好看。有人說此劇帶有Steven Spielberg《E.T.外星人》的影子。Stranger Things一開頭,便是四個小男孩在玩角色扮演遊戲(RPG game)Dungeons & Dragons(D&D)的場面。故事背景是八十年代美國,那時大眾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小孩子會結伴玩這種沒有畫面、沒有聲效,只靠想像力來玩的RPG遊戲(其實我很想玩一次,但沒機會)。

這四個小子Mike, Lucas, Dustin和Will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他們在學校同被惡霸欺負,分別被改花名Frogface(因為他的臉型), Midnight(因為他是黑人), Toothless(因為他患上罕有症病,門牙遲遲未長出來)和Weirdo(有藝術氣質、個性纖細敏感、身材瘦小的男孩子容易被欺負)。雖然如此,但只要能避開惡霸,不正面交鋒就好;他們四人團結一致,便無所懼)。但是,有一晚,當他們如常在Mike家玩D&D後,Will在回家途中失蹤了。故事由此展開。Will的三位老友、他的母親(Winona Ryder飾)、他的哥哥、鎮上警長,皆拼命尋找他的下落。原來這單失縱事件背後有重大秘密,過程中越來越多人牽涉在內......

2017年1月5日星期四

結合科幻與偵探: 艾西莫夫的《鋼穴》(The Caves of Steel)


聽完李偉才的《三體》講座,便決定找一些科幻經典來看。 知道Issac Asmiov(艾西莫夫)出過一系列機械人短篇小說,便到Amazon找來看,怎知一時胡塗買了他的長篇小說,於是將錯就錯看下去。

這本The Caves of Steel(中譯《鋼穴》, 1954年出版)是Elijah Baley和機械人R. Daneel Olivaw合作查案的第一個故事。 此書結合了我喜愛的兩大小說類型——「科幻」和「偵探」,實在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