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星期一

我的Fine Dining體驗 (上)

Created by @chefjacqueslamerde on Instagram

常常見到fine dining這個詞。究竟什麼是fine dining?是否就是碟子大、份量細、價錢貴?

去年,朋友看完木村拓哉的東京大飯店,很想試fine dining,邀我一起試一間曾在日本摘下米芝蓮一星的法國餐廳的香港店。我平常是不會捨得花這麼多錢吃一餐的,但那陣子剛看完美國烹飪比賽The Final Table,也一直對fine dining好奇,而且難得有朋友有興趣,便決定一試。不過當時在練跑,便說要跑夠十次才去吃。但跑夠十次了,疫情又加劇,最後等到疫情緩和才去吃。

在講那次的吃飯經驗前,先講講The Final Table。不,應該先講的是MasterChef。我一向喜歡看MasterChef,明珠台播的時候就會看。但如同任何真人騷一樣,總是頭幾季比較好看,之後會愈來愈沒新意,連參加者的質素也會下降。播了幾季,為了搞搞新意思,節目組給參賽者的挑戰愈來愈難 (例如要他們二人一組轉流煮一道菜、一小時內製作壽司拼盤、為一個婚宴煮菜),也會特意製造一些人事上考驗給他們 (例如在分組比賽中,著兩組的隊長揀選心儀組員入組,選完後卻要兩組的組員互換)。有當白臉的評審太入戲,對參賽者的評語和嘴臉都很過份。比賽時,食材房只能入一次,就算真正的廚師也可能會忘記拿食材吧!種種設定,全都是為了節目更有娛樂性而作,並不一定能有助他們選到最優秀的廚師。

至於飲食知識,透過這節目,我認識了一些在美國很普遍,在香港比較少見的食材 (如防風草parsnip、君達菜sweet chard菜),認識多了墨西哥菜,知道什麼是美國南方菜。烹飪知識只是學會少許,不過節目給了我靈感去試一些菜,例如煎爐魚、煮椰菜花泥和青豆泥。在節目中,Gordan Ramsy常提醒參賽者要elevate the dishes(將菜式提升),使之由家常菜變成高檔菜式,方法通常是挑選優質食材 (節目組會預先準備好)、用創意設計食菜式 (如作新穎的食材配搭)以及做好擺盤。為了擺盤美觀,廚師們通常會將一些蔬菜磨成泥用來墊著主菜或用泥來畫個圈。

但看著看著,我不禁覺得每道菜看起來都差不多,都是什麼什麼puree托著一塊肉,參加這節目的多是家廚,他們心目中的"elevate a dish",究竟經過多少思考,又是否徒具形式呢?而且我覺得受緊迫的時間所限,他們煮菜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嬴得比賽,享受不到烹調的樂趣。

後來我在Netflix找到另一烹飪比賽——Final Table。與MasterChef不同,Final Table的參加者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廚師,他們在本國各有成就,參加比賽似乎是為了曝光和找靈感。這些參加者比MasterChef的家廚有更好的煮菜技巧、對食物有更多想法。

參賽者二人一組來比賽。每一集,節目都以一個國家作主題,請該國的名人和食評人組成一個三人評判團,由他們決定用什麼菜式考驗參賽者。在第一輪比賽過後,成績最低的三組會進入第二輪比賽,改為由一位該國的名廚出題目和當評審。這機制有點怪,因第一輪評判不是專業的,除了食評人,其他評判未必能給出有質素的評語 (有的評語是「我食開既果味菜唔係咁架」)。對參加者來說,與另一國家的名廚交流更能令他們學習,但他們要在第一輪落敗才有機會見到名廚啊!
圖片來源︰Tripadvisor

看這個節目,令我認識多了其他國家的菜式和飲食傳統。我這才發現香港的異國料理既少又貴,菜式經過改良後,未必能吃到真正的當地風味。 而特別一提的是其中一個參賽者Charles Michel。他受過傳統廚藝訓練,但他不只想煮美食,而是想以食物作為媒介去刺激思考和做教育。他考究菜式的根源,尊重傳統。在煮巴西燉菜時,他和隊友模仿亞馬遜部落的打獵及煮食習慣,為菜式加入煙煄效果,並雕刻木薯根作盛器。他們推廣可持續飲食,以蟋蟀入饌, 用菜頭菜尾煮食。當有參賽者經常用魚子醬、黑松露,煮龍蝦,他和隊友對食物的思考更顯珍貴。

節目也令人去想,食物「精緻」的定義是什麼。有一個廚師的名菜是一碟煮了過千日的墨西哥混醬(mole) (作為基底再每天加新材料去煮),主菜就是混醬,餐廳會給幾塊餅讓客人蘸來吃,這是否不夠精緻?咖喱菜式是否也可變成名菜?為何法國菜會受追捧?我們怎樣為不同的地方菜排序?而哪個國家菜是佳餚,是否就是米芝蓮那班人說了算?食評家們真的懂得欣賞和評鑑每種地方菜嗎? 有「世界性味蕾」這回事嗎?我想起在MasterChef第9季的總決賽中,Ramsy接受不了不脆的腐皮而給了烹調者低分,明顯不夠了解中國菜。要懂得欣賞世界不同地區的食物,應該要透過不斷學習,吃某些異國食物需要acquired taste。

Enrique Olvera's mole madre


補充一︰以上這些問題,在Netflix的一套飲食節目Ugly Delicious有探討。

補充二︰Final Table獲得兩極評價,賽果最為人垢病。在最後一輪比賽,由做過節目第二輪評批的名廚作評審,但在討論時,很多人都覺得美國廚師影響了賽果,令最不take risk的那位廚師獲勝。是男性、白人,煮一道他已經煮過無數次的菜式。

補充三︰這篇文完成很久,因為看完了《東京大飯店》,故趁機貼出來。

2 則留言:

  1. 我初來埗到時, 還有法版 MasterChef, 後來因為觀眾嫌棄參賽者太業餘, 收視便開始不濟, 現在已經沒再製作啦, 反而 Top Chef 長做長有
    起初我也有看 Top Chef 的, 後來覺得好多菜式都是造作多於實際, 現在就沒再看啦
    有次看到N年前的美版 MasterChef, 要求參賽者煮一碟中國菜, 結果大多都是西蘭花, 牛肉, 芽菜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沒看過Top Chef呢,做的菜式應該比MasterChef的高階吧。
      可能參賽者只吃過這些中國菜,又或者吃過其他中國菜,卻做不出來(如餃子)。中式廚具與西式的亦不同。但評判不是中國人,不要緊啦。:P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