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網上HKIFF的最後兩天,我看了兩套以女性角度出發的電影,為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裡畫上完滿句號。
《紫色女孩的婚事》(Yuni)(導演︰Kamila Andini) ︰
16歳的印尼女孩Yuni正在讀高中。她聰明、成績好,只是語文科有點弱,最大缺點就是見到紫色的物件便不能自控地想擁有,甚至會偷同學的紫色東西。學校裡有個師弟暗戀她,但她喜歡的卻是語文科老師。校內有位女老師鼓勵她升讀大學,但她在別處打工的父母不大富有,她要取得奬學金才有機會入讀。但奬學金的要求十分高,令她感到壓力。與此同時,她所讀的伊斯蘭教教會學校日益保守,最近禁止學生組樂隊,還提出為全校女生作貞操檢查,作為她們的畢業要求。而令她煩上加煩的,是開始有男人她提親。在她身處的社會,女孩早婚很平常,甚至被認為是幸福的。雖然她可以推卻婚約,但她會給人講閒話。當地人認為一個女孩拒婚是拒絕得到幸福,若拒婚兩次便有可能就此嫁不出。而「嫁不出」是一件令女人蒙羞的事。
《紫色女孩的婚事》(Yuni)(導演︰Kamila Andini) ︰
16歳的印尼女孩Yuni正在讀高中。她聰明、成績好,只是語文科有點弱,最大缺點就是見到紫色的物件便不能自控地想擁有,甚至會偷同學的紫色東西。學校裡有個師弟暗戀她,但她喜歡的卻是語文科老師。校內有位女老師鼓勵她升讀大學,但她在別處打工的父母不大富有,她要取得奬學金才有機會入讀。但奬學金的要求十分高,令她感到壓力。與此同時,她所讀的伊斯蘭教教會學校日益保守,最近禁止學生組樂隊,還提出為全校女生作貞操檢查,作為她們的畢業要求。而令她煩上加煩的,是開始有男人她提親。在她身處的社會,女孩早婚很平常,甚至被認為是幸福的。雖然她可以推卻婚約,但她會給人講閒話。當地人認為一個女孩拒婚是拒絕得到幸福,若拒婚兩次便有可能就此嫁不出。而「嫁不出」是一件令女人蒙羞的事。
看這電影很感慨,原來印尼仍有此等事情發生,仍然有盲婚啞嫁的情況出現。來求婚的男人不是先去追求她、了解她,而是帶著禮金上門通過她的家人提親。Yuni家雖然容許她拒婚(有些家庭會更嚴厲),但她要忍受群眾壓力。女孩嫁人是遲早的事,仿佛沒第二條路可選。但她仍未看過世界,仍在探索自己,她的人生才剛開始......
向她求婚的男人感覺上全都是「拿她著數」,有的大她很多,有的想聚她回去當小老婆。他們不需要與Yuni建立關係,只要帶夠禮金便有機會聚她,就好像買一個新娘回家一樣。
Yuni其實已比她的女同學們有主見和勇敢,敢於拒婚,也敢於用自己的方法反抗。但她在這樣做的時候,自己也受了傷。多勇敢的女孩,也未能對抗整個社會和殘酷的現實。
導演在訪問中說電影的靈感來自真實事件,很悲哀。
《恬靜之夏》的故事簡單得來很好看。導演只是拍Cáit的日常生活,就已經夠好看 ,因為他懂得講故事。為何特別強調這點?是因為最近看的幾套港產片,在講故事方面都令我失望。有的鏡頭好、演員好,就是故事講得不夠好。有的是因為導演/編劇太貪心,有的則是連簡單一個故事也講不好,有點恨鐵不成鋼。
說回《恬靜之夏》,我喜歡電影從小朋友的角度看世界。Cáit坐車時會望窗,陽光將雲朵和大地照得閃閃生輝,便令我想起我在小時候坐車時也喜歡這樣望窗,陽光也是令大地閃閃生輝。她是一個文靜的女孩,但從她臉上的表情,也見到她漸漸被愛融化。有一幕,見到她姐姐的臉上沒有表情,覺得她已成為一個感情麻木、不懂得去愛的少女。
女主角家一屋女兒,可能她的父母是想「追仔」?這故事的背景是八十年代的愛爾蘭鄉間,她的父母的確有可能重男輕女。這讓我想起看愛爾蘭劇Derry Girls時(背景為九十年代),也覺得女主角的家庭與舊時香港的家庭有相似之處。
電影很感人,看完後仍記掛著Cáit,希望她永遠保有柔軟的心。
看見了 Yuni. 極權社會都係差唔多
回覆刪除社會由人組成,當Yuni的女同學們都不明白她的想法時,她難免會沮喪,也想妥協。(幸好她也遇上想法與她相近的人)
刪除kids that conform to the society standard are consider normal and kids like Yuni do not get accepted easily. In our own life, we know how it is and most of us took the least resistance path and lower our goals. 極權社會中好多群體都在彼魚肉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