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5日星期一

MIRROR演唱會(1)︰意外事件

這篇文很難下筆,因為我看了太多相關報道和討論。MIRROR演唱會屏幕掉落意外後,有極多媒體和KOL討論這件事,仿佛什麼角度也有,如機械工程、行業生態、企業責任、玄學、社會學、陰謀論(說意外是有人做了了手腳)等,有些是認真討論,有些是情緒宣洩,有些是攻擊團隊,看多了令人非常疲累,卻很難忍住不看。

如同在意外發生前一樣,有些專頁是在抽MIRROR水—講MIRROR能增加社交媒體view數和engagement rate。這令我再次感受到他們在這個商業社會中只是「商品」。但對鏡粉來說,MIRROR給予我們精神力量,甚至成為心靈支柱。我們在提及這件事時,很難不提及我們對十二子的愛戴。我們在討論責任誰屬、ViuTV的處理方法是否得當等話題外,也想講講演唱會的內容、十二子的表現、失望心情。但你一講,就會有聲音說你只顧沒受傷的偶像,不關心受重傷的舞者; 說鏡粉的盲目追捧間接導致這件事的發生。所以,有很多人在發青意見或分享經歷時會預先「戴頭盔」,說傷者的康復最重要。

我們首先希望所有傷者能順利康復,阿Mo恢復活動能力。我們希望涉事單位負起應負的責任,受害人獲得應有賠償,整個團隊走出陰影。不過就連這些事也有不同意見。到底哪些單位/人應負責?誰負最大責任?暫停鏡仔的節目和曝光,是保護他們還是公司刻意令事件淡化,逃避責任?都有不同說法。(好笑的是,他們不在社交媒體講話,就被說是公司對他們「禁言」他們出po安撫粉絲,就被說他們被迫當公司的擋箭牌。也有人覺得他們眼中只有自己,沒有受傷卻叫第一時間叫人不要擔心自己。花姐說感受到自己的脆弱也被罵"It's not about you."。基本上無論你講什麼或做什麼,都會有人反對或曲解你的意思。網絡世界就是這樣眾聲喧嘩。因此,很多人情願「圍爐」,只與相熟粉絲討論,起碼大家容易互相明白。但當然,每人的看法和心路歷程都不會一樣。例如我有遠在加拿大的朋友因為這件事睡不著。她雖然沒有參加演唱會,甚至不在港,但她說每天看觀眾拍的片段,就像她也看了演唱會似的。我和另一朋友在意外發生時身在現場。她心情消沉了一段時間,影響了工作心情。我則因為有公司活動要籌辦,忙得沒時間多想(活動完結後,才有空去感受)。也有不在現場的鏡粉朋友沒什麼不開心的感覺。

事情過了兩星期,我想在這裡(自己的地盤)梳理一下我的經歷和感想,就當作寫作治療吧。我應該沒有blog友是鏡粉,希望你們不要覺得我太瘋癲吧。

9 則留言:

  1. 這是互聯網的可愛,也是可怕之處,網民往往易執著於某一個角度,發表議論,長文眼痛還好(起碼知道多點想法),若片言隻字,則很易失諸偏頻。我想,當下不管鏡粉不鏡粉,此事都牽動了不少港人的心。聽完朋友形容事發片段後,至今仍不敢去碰觸。沒有入場,但自己不自覺地怕看舞台的畫面。會隱隱感到害怕。希望芝妹能透過文字,或其他途徑,可以排遣心中的鬱悶。最後,不是戴頭盔式說,希望不論身體還是心靈受傷害的,都早點走出陰霾。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國際電影節開鑼後,我已好了很多。(電影治療) 文我會慢慢寫,可能先寫電影節。

      刪除
  2. 看著別人議論紛紛在說Anson Lo只顧跳舞懶理好友的安危,真不知道那些人的腦袋正在想什麼?就連我一個完全不喜歡mirror的人也知道他們早就情如兄弟吧?就算是不喜歡他們,也無需要加鹽加醋那麼冷血吧?

    回覆刪除
  3. (狂小子留言-- 留言消失了......)
    看著別人議論紛紛在說Anson Lo只顧跳舞懶理好友的安危,真不知道那些人的腦袋正在想什麼?就連我一個完全不喜歡mirror的人也知道他們早就情如兄弟吧?就算是不喜歡他們,也無需要加鹽加醋那麼冷血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種低水準的發言,本來我覺得駁也不用駁。但怕有些不了解事件的人道聽塗說,信以為真。(我見過有條片不單描述事發時兩位表演者冷血、沒有道德,也說他們的面相很差。有人留言說就算看不到意外,也會戓到台的震動,說得好像他也在台上似的。)

      刪除
    2. 現在的網絡文化都是以吃花生為主,真的不用動氣。

      刪除
    3. 有些網上媒體特意提出爭議性話題,引起討論來增加流量。所以越是有對立意見出現,對這些媒體越有利。(剛剛便見到一個貼文討論「港女」揹超細手袋(原來叫做「廢袋」)的潮流。)

      刪除
  4. 往設定的垃圾桶“留言”一欄復原“垃圾留言”便ok,我發現我在“inanna”Blog的留言也常常消失,我也不知為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到了後台「留言」設定裡的垃圾桶,有很多很多不是垃圾的電郵在那裡 :D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