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星期三

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於日佔時期在香港出生。她在一個大家庭成長,排行第五,上有兄姊,下弟妹。

從小到大,她和家人住過港島許多地方,包括般咸道、東邊街、普慶坊、蒲飛路等。外公是海味行的買手,外婆是家庭主婦。她家是個小康之家,儘管一家人也過著艱難的日子,但印象中並未挨過餓。不過她記得她與其中一位姐姐曾共用一對外出鞋,有一次兩人都想上街,爭著要那對鞋。她爭輸了,便只能待在家裡。不過,快樂的時候也有不少。她告訴我,外公經常帶她看西片,她喜愛的外國男星包括格力哥利柏、查爾登希士頓、孟甘穆利奇里夫、慧雲李等,她看電影的興趣一直持續至中年。

母親年幼時體弱多病,外公叫她做「阿黛」(即林黛玉),好像發過一次燒後便瘦了下來。她說自己讀書資質平平,不過在大姊安排下,幸運地進入了一間名校就讀。她說讀書壓力很大,據聞那間學校從沒有學生會考不及格,於是會考時她拚命溫習,以致病倒。幸好她最終順利赴考,所有科目及格。

中學畢業後,她想當教師,便投考師範學院。她特別記得入學試包括一場口試,參加者須逐一上台向在場所有人講故事。這個挑戰不容易,排在她前面的一位學生更嚇至暈倒。她則奮力完成了,講的是一個小孩嫌棄母親是清潔工、不肯在同學面前與母親相認的故事。最終,她獲師範學院取錄,畢業後正式成為老師,在港島一間小學任教超過三十年。任教期間,她與同事們相處融洽,更因為不時「擺烏龍」(例如有次穿了鴛鴦鞋回校,被同事們發現,要「飛的」回家換鞋。),成為同事之間的開心果。

那個年代時興「相睇」,母親曾拍過幾次拖,後來經她的契媽介紹下認識了我的父親。他們約會了一段時間,期間認識了彼此的同事,一起遊玩。二人最終結成連理。在翌年冬天,他們誕下女兒(就是我)。

母親對我栽培有加,我小學時英文不好,她曾找過兩個補習老師(其中一個是英國人),為我的英文打好基礎(可惜我除了文法比較好外,其他部份都交還了)。她亦讓我學習游泳和鋼琴,希望我多懂一些技能(但我的琴技也荒廢了; 有感一直都未開竅,便不想再學。)。母親亦經常叫不要只顧讀書,學懂待人接物也很重要。但我是個木納的人,不懂講說話逗人歡喜,也太過老實,不懂講善意的謊言。

婚後,母親與娘家的親戚經常聚會。她的兄弟姊妹都有小朋友,因為年紀差不多,我跟表兄弟姊妹玩得很投契,聚會時非常熱鬧。我們除了經常在外婆家舉行「大食會」和到酒店吃自助餐外,還一起到水上樂園、離島和澳門遊玩,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

在九十年代,父母作了一個重大決定——移民。他們在退休後帶同我移民到加拿大溫哥華,展開新生活。在溫哥華,母親最初只有一個朋友,後來陸續在教會、ESL(英文)班、華人互助會、太極班等場合認識了不少新朋友。她更有機會重執教鞭,在這裡的中文學校教小朋友學習中文。母親喜歡寫作,曾多次投稿給《明報》(小秘密︰有部份文章是我讀書時寫的),晚年時亦有練習書法。

我在大學畢業後回港工作,父母初時每年回港短住,期間或跟父親家親戚一起去旅行。在加拿大時,父母經常與朋友們外出飲茶,也參加了教會和華人互助會舉辦的各種活動(包括郊遊和飲飲食食)。

旅行是我父母的共同興趣,雖然平日生活節儉,但他們經常在假期時去旅行; 多年來,一起到過桂林、東京、澳洲、北京、歐洲(數國)、夏威夷、拉斯維加斯等地。移民後,他們亦與朋友或我參加了不少短途旅遊。最難忘的要數阿拉斯加遊輪假期(我沒參與)和2014年的古巴之旅,兩次旅遊都帶來很新鮮的體驗。

母親是基督徒。她在年輕時已接受洗禮,並任教聖經科,但當時只是為了教書而洗禮,並未真正相信。她在加拿大重新上教會多年後,才有更深體會,並學會將煩惱交託給神。母親在教會認識了很多教友,有幾位成為了她的好朋友。

隨著年紀漸長,父母返港的次數減少,我則每年回加探望他們。後來父母有感體力下降,打理一間獨立屋比較吃力,於是轉往老人公寓居住。母親雖然英文不好,不過憑著她的笑容,也認識了幾位外籍朋友。她也參加了這裡的運動課,每天早上與其他老人家一起做運動。持續運動之下,母親更練出了「老鼠仔」。

母親晚年身體不好,有很多小毛病,令她十分苦惱。她患上耳鳴,影響了她的聽力。她的牙齒不好,疾病也影響了她的胃口,令她享受不到食物的美味。她在患病後期行動不便,需要用助行架輔助步行。要感恩的是,上帝聽了她的禱告,讓她最後安詳地離去。現在她已遠離塵世間的痛苦。

母親是個注重儀容和愛整潔的人,在患病後期,她努力保持整潔,勤換衣服,也堅持由她負責開機洗衣服。能做到的事,她盡量自己做。她也喜歡規規矩矩地在餐桌吃飯,在行動不便時也堅持用助行架步行至飯廳吃飯和吃藥。我覺得她很厲害。

我特別感謝母親給我的自由; 在選科擇業上,她從沒規管我(只是對我的感情生活十分著緊)。可能是遺傳的關係,也可能是後天影響,我與母親同樣喜愛閱讀、寫作、看電影和旅行,這些興趣為我帶來無窮樂趣,亦令我覺得與母親有種聯繫。

p.s. 加拿大的醫療不是太好,不過善終服務做得不錯,儘量讓病人有尊嚴、在最少痛苦下離世。

p.s. 2 我趕得及在母親情況轉差回加探望,亦為母親慶祝了生日(現在回想,那天她可能是迴光返照。但當時我不知道她情況已這麼嚴重。) ,各位不用掛心。上文我仍覺得太過「官腔」,因為親人間的關係和相處不容易清清楚楚道來,我也不想現在寫出來。

17 則留言:

  1. 無論怎樣, 伯母都會常在你心內, 她會從天上看顧着你

    回覆刪除
  2. 回覆
    1. 妳媽媽是位優雅的女士。透過妳的「官腔」文字,輪廓躍然於紙上 (or, 桌面上)。

      有著彼此,妳們都是幸福的。

      刪除
    2. 我有些地方與母親相反。她注重儀容,我不;她注重生活細節,我不。不過有些地方卻出奇地相似,例如我和她在給同事和朋友們的印象。有一點則是全家人共通的,就是我們都努力工作,但不追求在職位上更上層樓。

      (我覺得寫得官腔,可能是因為我熟識母親,她的個性比此文所呈現的立體得多。)

      刪除
  3. 不敢說對你認識很深,但一路看你的blog,深深感受到你跟家庭的牽絆。童年的回憶、成長,足令你在複雜紛擾的成人世界中站得穩穩的。

    人長大了,生離死別難免,只願悲傷隨著時間流走……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很感謝父母給我一個快樂的童年。相較於父親,我與母親親近得多,現在則有一個機會與父親好好相處。

      悲傷不是一下子來的,也不會一下子散去,只會在某個時刻突然出現。

      刪除
  4. 保重喔!
    加拿大老人公寓好有名,聽聞好舒服,環境好過自己去買!
    God bless.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
      這兒的老人公寓很舒服,但要適應的地方也多。例如飲食,香港人其實會受不了天天吃西餐。這裡的午餐經常是湯配三文治、蛋餅或pancakes,經常出現凍冰冰的沙律。這裡也沒有老人飲食概念,常有薯角、薯條、魚手指、煙肉等煎炸食物。這裡的活動也很「西方」,如jeopardy和bingo。所以雖然住得舒服,但卻吃得不開心。特別是我母親對吃很有要求。(雖然可以自己煮,但他們既然住在這裡就不想自己煮。

      刪除
  5. 看到妳15號的貼文,翌日亦沒向妳發生日訊息。

    平安夜,分享日本 post rock 樂隊キヲク座 kiwokuza 翻玩的'silent nigh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km1oxkPRE

    祝願一切平靜,平安。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首歌好好聽,謝謝你的祝福!
      加拿大的聖誕節很平靜。(極有可能過白色聖誕呢)

      刪除
    2. 不是啊,會回來上班。

      刪除
  6. May she rest in peace. How's your Dad? Could he moves back to HK to live with you? I know you can write. You should really give it a try.

    回覆刪除
    回覆
    1. My dad is planning to move back to HK.
      Thank you for your care and encouragement!

      刪除
    2. I think living with your Dad is the best for the both of you. If you're not going to have kid, HK wouldn't be so bad. Our time will end soon.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