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8日星期三

執書櫃:關麗珊《親密關係》《我們的天空:被社會遺忘的檔案》《白色珊瑚的溫柔》

家裡的書愈來愈多,被逼棄掉一些(會捐贈或賣掉)。最先放棄的,是沒心機看完或不會重看的小說。其實要取捨很難,有些書縱使不會重看,仍想保留。或者我在這裡為將棄掉的書寫幾句話,自己心裡會好過些。

要特別講明,我棄掉的書不是寫得不好的書,只是要有取拾。否則我不會花時間在這裡寫。:P

自《藍色夏日》這本散文集開始留意關麗珊,之後買了她幾本書;有些是她寫的,有些是她編的。她在1996年成立普普出版社,出版香港文學作品。有些作者後來成了名(如韓麗珠和董啟章),有些仍在默默耕耘,有些卻不見蹤影。在香港當作家不容易,純文學的道路最難走。大多數人只認識如金庸、倪匡、董橋等名家,要不就是流行小說作家。難得有這樣一個有心人發掘新作者,可惜的是,這家出版社不知何時再沒有出版新書,也不見有人提起(好像只有博益結業才有人留意)。關麗珊自己則繼續寫作,交由不同出版社出版。她也在報上寫專欄和到學校演講。她說自己人緣不好,我覺得是因為她為人耿直。不時有學校請她演講,她說自己不會任由學生在講座中睡覺和傾談,她會出聲,有時會將氣氛弄僵。不過耿直的人通常都有義氣,不知我猜得對不對。

我看過她不少書,包括《藍色夏日》(我最愛的那本)、《遊戲時讀書》、《閱讀城市》、《我們的天空:被社會遺忘的檔案》、《與天使同眠》、《燃燒在冰冷都市的愛》、《時間流轉的聲音》、《親密關係》、《白色珊瑚的溫柔》、《從死海古卷到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歐洲地中海自由遊》等。不過自從她寫校園小說後,我便少了看她的書。其實她的書都很好,特別適合中學生看。

今次執書架,打算捐出以下幾本:


《親密關係》:這是2002年由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其實這應是小小說集;每篇小說只有兩版,獨立成篇,但有部份篇章可以串連成較長的故事。如黎海華的序所說,她寫的是都市寓言,反映現實,但有部份卻有童話感覺。她一向關注弱勢社群和小人物,所以書中會有流浪貓的故事、精神病人的故事、智障者的故事、失業中年的故事和嚴重加班的貨車司機的故事。有這些題材本來容易變得說教,不過她寫得充滿趣味。雖然有這麼多社會性話題,不過也有部份小說是講愛情的。她寫愛情,意想不到地甜蜜。要知道在平淡中見甜密,是很難寫的。

為了寫這篇文,重溫這本書,覺得她寫得很好。我不捨得送走她啊!



《我們的天空:被社會遺忘的檔案》:關麗珊一直關注弱勢社群,所以貧苦人家、弱智人士、印度皺妓也會是她筆下題材。她不會將這些人的故事變成勵志故事,亦並不會以一種由上而下的眼光去寫他們,而是代入他們的處境,以平等的視角去看他們。這些故事在她多部短篇小說集可看到。而《我們的天空:被社會遺忘的檔案》則是本訪問集,受訪者包括愛滋病患者、失明人士、智障人士和殘障人士,讓讀者聽到這些經常被社會遺忘的人的心聲。關設計問卷,再透過相關組織尋找受訪者。

訪問智障人士的一篇提到,唐氏綜合症人士需要不斷重覆學習,否則很容易退步。她這樣寫:「我以為一日學曉游泳以後,一生都會游泳,卻原來育豪(受訪者)要不斷去游才可以保持懂得游泳。......若不繼續,之前所做的便會白費。」而香政府對智障人士的政策仍然停留在聚集弱勢社群之上--「政府給予智障人士宿舍聚居,但在庇護工場上班及回宿舍休息之間,他們欠缺生活,日子空白地過,令唐氏綜合症人士的能力退化,以前學會的東西反而在腦海中消失......」關說這是不合時宜的,政府應該鼓勵他們融入社會。原來不少國家及地區早在70至80年代已提倡「去院舍化」,讓智障人士融入社區,有左鄰右里幫忙。但是,但在香港,有很多人都抱著「眼不見為淨」的心態,覺得最好有機構照顧這批人,不用經常與他們接觸。我回想,除了間中在某些快餐店見過智障人士以外,已很久沒碰上他們了。在這篇受訪的唐氏綜合症患者母親說,她以前帶年幼的兒子到公園,別的家長見到她兒子後,即時拖著自己的孩子離開。這位母親的難受可想而知。

最近同志平權有很多討論,不過關麗珊一早已訪問過一位患上愛滋病的同性戀者。她在訪問後記提到找人訪問很難,並質疑愛滋病患者希望消除大眾對他們的歧視,但很多人卻不願意出來接受訪問(又不需要他們露面和公開姓名)。他們隱瞞自己患病的事實,所以根本不會有人歧視他們。他們但他們又不肯站出來現身說法地提醒青少年避免感染的方法,她覺得這是自私的。而且這樣無助消除公眾對他們的誤解。不過過了這許多年,已見有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拍電視廣告和出書,他們比以前更願意出來分享。不過這病仍然是隱藏的病,近年已不見有太多人關心。這篇也觸及同志平權議題,很難得,只不過到了今天社會連反歧視法也未能好好討論。最後想說的是,關麗珊是個很率直的人,她好像什麼也敢問。有些問題比較尖銳,但感到作者不是要勺難受訪者,而是真心想知道答案。我覺得她真的做到平等對待所有人,不會因為別人有缺憾而歧視或過份遷就他們。很多殘障人士要求的其實就是這一點--當他們是正常人般看待。

《白色珊瑚的溫柔》:這是短篇故事集,有十個故事,每篇篇幅比《親密關係》中的長。有一篇是《親密關係》裡其中一個故事的續集,很有意思。揭過這三本,最捨不得送走的,依然是《親密關係》......

寫著寫著,竟寫了這麼多字!我這樣做其實很愚蠢,只會拖慢自己的執拾進度。但這樣做,我才覺得對要送走的書有交代。

6 則留言:

  1. 執拾過書,寫過博文,妳與《親密關係》,已在不自覺間建立了一份含蓄的親密關係,這是更深一層的人書結緣吧。

    妳都把「它」,喚作「她」了。

    不要送她走啊,讓她陪在妳身邊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有一本她的長篇小說,我不想留,但有她的簽名,還有上款。這本《親密關係》沒有簽名,但我重看後捨不得她。或者我看看能否為她找個好歸宿,如沒人要她我便養她一世。:)

      刪除
  2. 再看,通常都可能(再次)發現一些好看之處,更加不捨得放手……
    所以,若要做恨心的事,還是不要回頭好了。
    上次我捐了十幾本書,都是看畢便不會再看,以免夜長夢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今次已比之前狠心,有些未看過或未看完的都打算送走。
      只不過在這裡寫一寫,我會安樂些。

      刪除
  3. 棄書的確不代表它們不好, 我也定期捐書, 尤其係小說類, 少有會再看, 不是不愛它們, 只是想讓它轉生, 讓其他人分享。正如馬家輝講過, 放在書架上, 它的生命就此完了,變成死書,何不轉讓捐贈, 讓他人分享。
    唉! 執書時,取捨間, 始終難斷難分, 不愛它不會買回來, 不會細細閱賞嘛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啊,不愛它不會買回來。
      想問問你捐書到哪裡?我試過在有捐書活動捐書,但活動完結後我便不知捐到那裡。
      我上周拿了一些賣到二手書店,但他們竟然不收關麗珊的書,說他們的青少年讀者較少......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