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0日星期日

【hkiff】《我們是天團》(We are the Best!)


今屆電影節的意外收獲,是看了幾套有音樂演奏的電影。《知音夢裡行》有民謠,《迷幻了記憶》有綱琴演出(更出現鋼琴與二胡合奏的場面),《永生情人》有電吉他;可說是另類收穫。

《我們是天團》裡也有punk歌演出,當Hedvig彈吉他時,我便死命地看她的手指如何舞動。不過電影與我想像的不同,夾band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三個女孩的友誼。

很少電影寫13歲女孩的故事,我看過的一是主角是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的青春片,就是10歲以下的兒童片。主角是13歲,可愛的地方是她們會做夢(如不懂樂器便去夾band,有點兒童玩角色扮演遊戲的味道),反叛也只是小兒科(如貪喝酒),就算「爭仔」也能和氣收場。


很喜歡Bobo與Klara討論音樂的描述。她們是認真的樂迷,歌曲的創作意念,歌詞的意思、歌手的演譯,甚至音樂精神都是她們的討論範圍。她們更將punk的精神行出來。當然,她們免不了討論帥氣的band友,有一段說她們討論誰配哪一位band友,很好笑。

而三位女孩的成長困惑,部份我亦經歷過。如Bobo經常被Klara搶風頭和被她控制,Bobo的自卑,循規蹈矩的Hedvig被新朋友帶離她的comfort zone等等。在threesome中我一時是Bobo,一時是Hedvig。還有,我也討厭體育堂。運動細胞好的同學做什麼都順利,跑多幾步便氣喘、打排球開波不過網、連根斗也打不好的我,看戲時甚有共鳴。還有,我也討厭音樂課和美術課。我永遠唱不到高音,為何音樂課考試會抽中唱難到PK的Over The Rainbow而不是我唯一有信心的Donna, Donna?(難度差異未免太大了)為何從沒有老師認真教運氣?美術課也是,有天份的取得高分,沒有天份的,在課堂上是學不會繪畫技巧的。天份是「有就有,冇就冇」的。你有,老師便栽培你;你沒有,便不會得到好成績。哈,我真是憤世嫉俗,應會與片中的女生投契。

看電影節的好處,便是看到很多脫離荷里活公式的電影。最初以為《我們是天團》會像《歌舞青春》、《舞出真我》等電影般講述這隊band如何參加XX大賽,最後變得觸目。電影沒有遵循這套公式。有再也想不到,她們的公開演唱會變成「一鑊泡」。不過,電影要歌頌的,本來就是她們不依循主流的大無畏精神。

HATE THE SPORT!

《我們是天團》簡方介紹 (Lukas Moodysson,Sweden, 2013):

萌的舞,甜的歌,橫掃80 年代的風潮,她們都不要。她們要態度,要沙啞崩樂,要唱出不滿的心情。同班不屑:崩過時了,男孩的東西!但她們正是要反,13 歲的青春領了通行證。短髮Bobo、雞公頭Klara 開始組班,沒有樂器,發現乖乖女Hedvig 古典結他了得,哄她埋band。鬼才導演穆迪臣(《獸性鬥室》,29 屆)改編妻子的半自傳繪本,讓三女生唱盡人生乖戾:何妨異相,何妨有怪獸家長,何妨搞串派對,唱吧唱吧,實現心想。獲東京電影節最佳電影獎、冰島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獎。









2 則留言:

  1. 其實三位少女的性格南轅北轍,可能過多兩年友誼就會變質,但願三人此時此刻的深厚感情,可以一直長留她們心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也想過這問題,有日Bobo會真正嬲咗Klara,而Hedvig會覺得有更重要的事做而離隊,而Klara完全唔知點解會搞成咁:P。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