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星期一

殘酷的四月:The Cruelest Month讀後感



之前說過,我覺得Louise Penny小說的推理部份寫得普通,吸引我的,是Three Pines村和督察長Gamache的故事線。來到系列的第三本,我終於認同Louise Penny寫偵探小說的功力。

The Cruelest Month的故事發生在復活節期間,殘酷的月份指的是四月,典故來自T. S. Eliot的一首詩:The Wasted Land,在此節錄一段:

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 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為何生氣蓬勃的四月會是最殘忍的月份?其中一個角色的見解是,因為春天天氣陰晴不定,溫暖的氣溫令花兒紛紛從酷寒的冬季中醒來,但是只要一下雪,花兒便會凋萎。這是生之時,也是死之時。

2014年4月25日星期五

The Cruelest Month 中期閱讀筆記 (with quotations)

(「中期閱讀筆記」,可能只對我自己有意義。寫這些筆記蠻開心的。)

工作一忙,便不斷吃comfort food(好在未算junk food),看完兩本Louise Penny的實體中文書,便轉戰她的英文版電子書。

我打算順序看「三松村系列」(Three Pines Mysteries),The Cruelest Month是第三本。故事是說三松村發生過兩次殺人案後,村民都有點不安;加上復活節來臨,遂有人提議到「凶屋」舉行降靈會(what a stupid idea!),期間,有參加者死亡。

與此同時,凶殺組督察長葛馬許(Gamache)因幾年前得罪了警察局內的某一派,被人秋後算帳。他的兩位菜烏手下分別被兩位警局高層指派作臥底。擅於詐傻扮懵的那位由他的好朋友(他們的友誼已變質)指派;有棱有角不受歡迎的那位由一位神秘人士指派,但未知用意是害他還是救他。

兩條線的份量同樣吃重,不過警隊那條線更貼近現實,竟出奇地好看。我很少在看一本偵探小說時,是不急欲知道兇手是誰的。

2014年4月24日星期四

網上咩嘢都有之ASMR(可治失眠)

有沒有人知道什麼叫ASMR?這是我在youtube surfing時無意中學到的term。

ASMR全名是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Wiki的解釋是:a neologism for a perceptual phenomenon characterized as a distinct, pleasurable tingling sensation in the head, scalp, back, or peripheral regions of the body in response to visual, auditory, tactile, olfactory, and/or cognitive stimuli.

我嘗試以我的文字解釋:有些重覆的聲音或動作,會為你帶來一種輕鬆、愉悅、甚至頭皮發麻的感覺。

是否仍然不明白?或者我用我的經驗來解釋。

2014年4月22日星期二

「三松村系列」之二:《聖誕快樂謀殺案》(Dead Cold)


是巧合還是致敬?Louise Penny的《聖誕快樂謀殺案》與克莉絲蒂的《白羅的聖誕假期》一樣,同樣要大偵探在節日氣氛濃厚的日子裡查案。這本書的英國版書名是Dead Cold,美國版書名是A Fatal Grace。作者說是市場考慮,那我覺得英國人的品味還是高一層。

我喜歡這本多於作者的前作《風和日麗謀殺案》。可能不用再逐一介紹村民,這本書的情節較為緊湊。故事是說一個名叫CC。迪。普瓦捷(中文譯名有夠難記的)的心靈導師與丈夫、女兒和秘密情人來到三松村。她是一個囂張跋扈的人,心地很差,令村民十分反感。在聖誕節當日,村裡舉行冰壺比賽(就是冬季奧運會見到的curling),作為觀眾的CC突然被電擊致死。這是一宗複雜的謀殺案,受害人必須符合幾個條件才能令兇案成功:她必須站在水裡’;她必須脫掉手套;她必須接觸某種通電的東西;她必須穿著底部有金屬的靴子。但是時值嚴冬,這怎麼可能發生?

2014年4月21日星期一

我的Comfort Food: Louise Penny的偵探小說:《風和日麗謀殺案》(Still Life)



有一種書,我稱之為comfort food。它們的作用,是減壓,是給人在心情不佳時,在心靈空虛時,在生活不如意時讀的。《深夜食堂》系列曾是我的comfort food,但書太薄了,又是漫畫,眨眼便看完。幸好,我找到另一個牌子的comfort food,那就是Louise Penny(露意絲。佩妮)的偵探小說。

第一本看的是《風和日麗謀殺案》(Still Life)。最初令我留意此書的,是它的封面;圖案有趣,色彩豐富。我就像孩子被彩色糖果吸引住般,忍不住翻開書看。

米澤穗信《尋狗事務所》



電影觀後感我不是每套寫,但書則儘量每本都寫感想。非文學類很少完整看完一本,而寫出來的似是筆記多於觀後感,所以少寫。很感激《豆瓣》這個網,逼我為每本看過的書寫幾句讀後感。(不過此網也有flaw,如如它對內容有審查,如繁體版和簡體版的版面是分開的,以致不能將書評集中放在一處。)

米澤的書寫得流暢易讀,與《追想五斷章》一樣,我用了幾天便看完。因為被《追》的冷酷風格嚇怕了,這本書的偵探主角紺屋的實事求事和冷漠個性已經在我預計之內,反而覺得他越來越熱血呢(不過他自己可不會承認)。故事初看「無害」,不過我受過《追》的教訓,覺得事情不會這麼簡單,又邊看邊疑心古書蘊藏著一個大悲劇;所以到謎底出現時,我沒有被嚇倒。(其實有一點點,但未至於墮進冰窖。我很同情女主角的遭遇,明白她為何要這樣做。)

很喜歡看紺屋的助手半平,一邊氣他辦事不夠嚴謹,一邊被他引得會心微笑。明知紺屋和半平兩人所查的案件互有關連,但見他們遲遲不交換資料,令我很心急。這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令人情不自禁地追著看。


第3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後記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我效法栗子妹,每看一部電影便寫一篇觀後感,與她來一場blog jam(套inanna語)。

曾說過,看戲後如不寫觀後感,我會覺得很浪費。一來會有電影只是過眼雲煙之感,二來,這是練筆的好機會。上年電影節沒有寫觀後感,現在仍感到若有所失。今次,我將寫觀後感當成是一個mission,看電影後逼自己儘快寫。好看的,想儘快推薦給大家,讓大家來得及買票。

2014年4月20日星期日

【hkiff】《我們是天團》(We are the Best!)


今屆電影節的意外收獲,是看了幾套有音樂演奏的電影。《知音夢裡行》有民謠,《迷幻了記憶》有綱琴演出(更出現鋼琴與二胡合奏的場面),《永生情人》有電吉他;可說是另類收穫。

《我們是天團》裡也有punk歌演出,當Hedvig彈吉他時,我便死命地看她的手指如何舞動。不過電影與我想像的不同,夾band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三個女孩的友誼。

很少電影寫13歲女孩的故事,我看過的一是主角是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的青春片,就是10歲以下的兒童片。主角是13歲,可愛的地方是她們會做夢(如不懂樂器便去夾band,有點兒童玩角色扮演遊戲的味道),反叛也只是小兒科(如貪喝酒),就算「爭仔」也能和氣收場。

2014年4月17日星期四

【hkiff】推!《推拿》(Blind Massage)





《推拿》官方介紹(婁燁,中國,2014):

改編自清流作家畢飛宇的得獎同名小說,講完《浮城謎事》的都市人情慾心計,婁燁這部新作卻徜徉精神世界裏。起用部份失明人卡士,影片在暗黑前行,就像自小失明的主角小馬,以及和他一起在南京工作的幾個按摩師,不能靠眼睛去信,唯有用耳朵去「觀」。影機緊貼他們戰兢的步履,收音器順勢把最細微的聲響盡收進來。如此,王大夫的窮途,小孔嫁失明夫的顧慮,小馬的妓寨體驗,都比一般人看得更真。演員細緻善感的演出、實驗性強的剪接,令身體和心靈交相纏繞,觀眾能以感官,去感觸失明人的感情世界。柏林影展傑出藝術貢獻(攝影)銀熊獎。

沒看過導演婁燁的電影,只知道他因為偷拿過一部沒過審批的電影參加海外的電影節,曾被大陸政府禁拍片幾年。《推拿》改編自畢飛宇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小說,沒有政治成份,應該很安全。這套是朋友選的。以往電影節,都是由我為她選片的(我會選一、兩套比較「穩陣」的戲,與她一起看),今次她則自己選好想看的電影,再和我夾,肯定是受我影響!:P 《現實,舞吧!》(再也想不到會一起看這套)和《我偷食,因為我愛你》都是與她一起看的。她一向怕沉重的電影,想不到會選這套。不過,婁燁的戲我也想看看,最後我們買了文化中心的一場。

電影以一間南京的盲人推拿中心為背景,以因為交通意外而失明的青年小馬出發,講述一班盲人按摩師的故事。

2014年4月16日星期三

【hkiff】《青春毋須身份證》(Identity Card)



《青春毋須身份證》(Ondřej Trojan,捷克,2010)官方介紹:


70 年代的捷克,社會主義最張牙舞爪。四同窗少年15歲,到期領取蘇聯的「恩物」──身份證。那表示,自由歲月一去不回來,身份證會記下你的一切,監控你的一切,讓警察可當街侮辱你、拳打你。影片追蹤四少年純真失落,至18 歲拼命逃兵役的歲月。猶如早熟嬉皮,他們的態度,是依然的樂與怒,是一頭長髮,是撕掉身份證的裏頁。反父母,反老師,反合模,反白痴娛樂,一件件少年反事,其實樂事,面對鐵腕體制,更戲劇化更荒謬可笑之外,更不能小看年少氣盛,那是勇氣來的。

這套電影是臨時起意看的。在捷克的幾套選片中,想選一套來看,但有些與其他電影撞期,有些不感興趣,到看完《骨肉同謀》那天回到家,心情有點鬱悶,見《青春無毋身份證》當晚有一場,想了好久,終於買了票。下午看完電影晚上九時再看一場其實頗為辛苦,但電影節一年一度,去盡啲!況且,這是套青春片,電影海報色彩繽紛,應不會太沈重。

【hkiff】重看《骨肉同謀》(Mother)



《骨肉同謀》(導演版)(奉俊昊,南韓,2009)官方簡介(節錄):
正當奉俊昊開著《末世列車》駛向國際,他與攝影師洪慶彪為多年前獲獎無數的《骨肉同謀》特製了黑白版本。一宗撲朔迷離的兇案,智障青年被認定是謀殺少女的兇手,心急如焚的單親媽媽堅信兒子無辜,四出尋找線索,要為兒子洗脫罪名...... 飾演母親的金惠子技驚四座,準確演繹母愛的偉大與可怕。而黑白的畫面更能展現其中陰冷灰暗,逃不出的命運,黑白之間有更多灰色,善惡只是一體兩面,剝去色彩,留下了更純粹的人性檢視。

(有spoiler)


《骨肉同謀》這套戲我是租碟回家看的,劇情精彩,演員出色,看後深覺震憾。今次電影在大銀幕放映黑白版本,導演奉俊昊出席影後談,很少重看電影的我,為了這兩個原因買票進場。電影改為黑白後,多了種懷舊感,與戲中小鎮相襯。女主角(母親)的眼珠看上去更漆黑,眼神更深邃。之前看過導演訪問,知道這個母親角色是為金惠子度身訂做的。金惠子在韓國已達「國民母親」的級數,她是「慈母」的符號,但「慈母」是否可以有另一種解讀?導演便借這個套電影去探討。這位母親是個複雜角色,由溫柔變強悍,由正入邪。她保護兒子的狠勁,有點像野獸保護幼雛--你敢欺負我的兒子,我就給你幾道血痕。這是一套任何中老年女演員都想演的戲。試問在這個年紀,還有多少機會做主角?更爽的是,可以憑母親角色做主角?

2014年4月14日星期一

【hkiff】《知音夢裡行》(Inside Llewyn Davis)



《知音夢裡行》(高安兄弟,美國/法國,2013)官方介紹:
60 年代紐約,民謠樂滿格林尼治村,卜戴倫未出現,反正高安兄弟鏡頭下不會是萬世巨星,而是杜撰的Llewyn Davis,千百個墊底的民歌手。鏡頭聚焦Llewyn 一星期的生活,有點奧德賽況味,他一貧如洗,睡樂友的沙發、姐姐的床鋪,艱難找到份酒廊歌手。他對純民歌忠心不二,對朋友卻不大可靠,會搞大別人的肚,也走失好友托付的愛貓。他可以是卜戴倫,可以不是。高安兄弟這次沒有醜化主角,反而讓我們栽進荒誕幽默的藝術人生,感觸大時代底蘊。獲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有 spoiler)
這是一個關於失敗者的故事。民謠歌手Llewyn渴望走紅。他唱得好,不過技藝不是最差那位,亦不是最好那個。自他的拍檔自殺後,他意志消沈,可能因此唱歌時亦顥得憂鬱。在小酒館裡聽歌的大眾,看來並不懂欣賞音樂,有人喜歡他的朋友「珍和占」組合,只因喜歡看美女阿珍。木木獨獨、比他唱得差的那位,竟然也獲掌聲,亦受金牌經理人垂青。占作了一首唱法逗趣的歌,Llewyn不以為然,但這首歌卻能逗樂大眾,因此紅了。他不忿,明明自己唱得好,為何不會紅?

2014年4月13日星期日

【hkiff】《迷幻了記憶》(Attila Marcel)




33歲的Paul對父母只有零碎記憶,因為在他兩歲時,父母雙雙過身。當年他目暏事情發生,從此不再開聲說話,但畢竟那時年紀太小,事發經過他完全記不起來。他對父母的記憶最深的一幕,就是當他第一次叫開口「爸爸」時,母親很高興,父親卻背對著他,仿佛不感興趣。父親有著狂野的長髮,感覺粗野。他隱隱覺得,父親可能是父母之死的關鍵。可惜,沒有一位親戚肯告訴他父母是怎樣死的。

Paul由兩位姨媽養育成人。因為她們生於一個鋼琴世家,故她們將Paul培養成鋼琴好手。Paul的生活離不開鋼琴,他的工作是替姨媽的跳舞班彈琴,工餘時便在家彈琴。但是,他看起來一點也不快樂...... 直到他遇上一位「神婆」鄰居。Madame Proust有種藥草茶,配上音樂,便能令人尋回失去了的記憶。父母究竟是怎樣死的?Paul籍著這些茶,逐步接近真相......

2014年4月12日星期六

【hkiff】《十三個雪莉》(Shirley: visions of reality)



錯過第36屆電影節一套關於名畫的電影--《磨坊與十字架》,有點遺憾,於是今年見到關於名畫的電影便想去看。

《十三個雪莉》的靈感來自美國畫家Edward Hopper的畫。劇組選了Hopper十三幅畫畫搭建了十三個場景,並為畫中人配上故事。

2014年4月11日星期五

【hkiff】《永生情人》(Only lovers left alive)



以往看的吸血殭屍片,大多充滿愛恨情仇。殭屍不免要吸人血,被害者不是死亡便是變成殭屍,不是變成尋仇事件便是變為愛情故事。而這一套《永生情人》,相對之下便顯得雲淡風輕。

雲淡風輕不代表不好看,戲中的殭屍情人Adam and Eve是名符其實的「老夫老妻」。他們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就算有過激情,千年之後,還餘多少?),還可能出現過「百年之癢」。(分隔兩地,可能是他們將愛情保鮮的方法)。話雖如此,他們卻是一對璧人--氣質相近,氣味相投;而感覺上Eve較強,在這段關係中擔任照顧者的角色。Adam則有小孩脾性。這種關係很少在殭屍片出現。

2014年4月7日星期一

起不到題

今年電影,我回復到巔峰狀態,近乎每日一套,看完後很努力地寫,也已寫了九篇。寫得這麼快的動力之一是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來得及買票看另一場。

所以,當電影節接近尾聲,我便打算放慢速度。加上今日看完《推手》,這是今屆我看的影片中最沈重的一部,看完心口發悶(或者與戲無關),想早點睡。而我下一套要寫的是《永生情人》,不知怎下筆,怕不能do this movie justice。正當我猶豫著寫不寫時,我打開Facebook,見到舊同學的妻子過世的消息...... 我寫不下去,也睡不著。

2014年4月5日星期六

【快寫電影節】《我偷食,因為我愛你》(Cheatin')


本打算和朋友一起看《我偷食,因為我愛你》(Cheatin'),卻忘了買票;朋友說算了,反正已買了幾場。想不到,我們在文化中心看罷《伊朗式離婚》後,發現緊接著的一場便是這套動畫,於是即場買票看。

即場買票的感覺很刺激,知道還有位,我們歡呼起來。朋友是早睡寶寶,難得會這麼晚看電影,是因為機會難逢吧!而且電影只有七十多分鐘,不會令人看得太辛苦。

2014年4月4日星期五

【快寫電影節】《伊朗式離婚》(The Past)





今年hkiff我終於老貓燒鬚,遲到了。

看的是星期一晚的《伊朗式離婚》。話說,我須在當日下班前將一份文件交給老闆,那天我工作又特別多,已經計劃要做的工作又不想拖著(我請了星期二假,故星期一不做,便要待星期三才做),故那天晚了下班。

我看的是7:15pm場,下班後匆匆「站」地鐵到尖沙咀,再走了很遠的路才到文化中心。因為錶帶斷了,我沒戴錶,又不想花時間拿手機看時間,所以遲了多久也不知道;我猜足有20分鐘。拿著電筒的職員告訴我只有頭三行有位,既然知道哪裡有位,現場又不是全黑,我便著她不用為我帶路,然後飛奔到第三行的側位;見還有人和我同時進場,我便留一個空位給那位女生。當我們坐好後,女生突然輕聲叫我的名字,原來她是我朋友的朋友。我已是第二次在街上碰到她,真有緣!

2014年4月1日星期二

【快寫電影節】父與子:《現實,舞吧!》(Dance of Reality)


在Jodorowsky's Dune中,Alejandro Jodorowsky說他當年想找12歲的兒子當片中的男主角Paul,那角色是一個戰士。為了準備,他請了一位武術名師訓練了兒子Brontis兩年,教曉他這個道那個道。兒子回憶那段時光,說那時天天鍛練六小時(他要上學嗎?),老師非常嚴格。Jodorowsky承認為了電影他可以犧牲兒子,但他也同時犧牲自己,他連性命都可奉上。如果電影拍得成的話還好些,兒子說不定因此走上星途。可惜,電影最終沒有開拍。

我那時想,兒子有沒有生父親的氣?Brontis是獨立接受訪問的,莫非,他與父親已不再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