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6日星期一

再談《過時.過節》

(去年曾預告會寫某些內容,結果沒有寫,但我不想再食言,所以這篇雖然越寫越長,發洩為主,但也照出街吧。)

栗子妹在《爛影評如何爛》中說有些電影評論人或網民胡亂批評一套電影,有些則狂踩自己人。

我也說說我的觀察和感想。

好像自從社交媒體興起,紙媒市場萎縮後,少了人看影評。影評的篇幅減少了,有些改為請影評人寫幾句精警的評語,然後「俾星星」。專業影評人少了發表的地盤。有興趣寫影評的人,統統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寫,因而有很多電影專頁誕生了。寫這類專頁門檻低,只要你有興趣寫、持續地寫便可。但大眾也不一定會看這些專頁,因為上討論區看其他網民怎樣講更直接。

所以,現在是各適其適,選自己想看的來看。但如果只看非專業人士寫的,可能無法提升自己的欣賞水平。因為有些部份真的要多點「導讀」才看得懂,如燈光、剪接、演技。例如,有一些長鏡頭,沒有影評人告訴我,我還真的留意不到。雖然看戲的感覺往往主觀,但還是有一些準則可供評價的。所以,我仍然喜歡看專業影評人的文章。

我不久前加入了Netflix Facebook討論區,覺得裡頭有些討論很情緒化。例如《明日戰記》上載後,便不斷有人出post讚或彈,持不同意見的網民很激動。批評的人說讚賞的人盲目支持,讚賞的人說批評的人不支持香港電影。甚至有人說他們等到Netflix上載才首次觀賞,代表他們不支持香港電影...... 總之一片混亂。

而為什麼一個人喜歡/不喜歡一套戲會引起爭論呢?那是因為有人會以此評價一個人的品味。你喜歡看XXX,代表你品味不好; 欣賞XXX才是有眼光之類。而且,很多人都想找人認同自己的觀點,於是拼命爭論。其實電影有討論是好事,但弄得互相攻擊、硬要人同意自己的觀點便不健康。

我覺得狂踩自己人那些,有很多是外國名片看得多,於是用高標準評價香港電影。有的人看不起港產片,有的則覺得寫得狠些,文章才會好看。

好了,說回《過時。過節》,我很喜歡。之後看回評論,才知道這套戲反應兩極 。我覺得開場不久那場爭吵戲是關鍵,這場能否說服人,很影響那人對這套戲的觀感。有人覺得那場太誇張、太突兀,之後便一直投入不到劇情中。然後就是兒子阿陽的固執,他一走八年,也說服不了某些觀眾,覺得他行為太極端,又沒有道理 (但他走的真正原因未必是他告訴表妹的原因)。不過導演沒有叫觀眾喜歡他,而是想觀眾理解他。我覺得我們不是這家人的親戚朋友,可以較抽離地分析這個角色,而不是一味指責他。

不知為何,我對這套戲很上心。雖然我沒有類似經歷,但我見過類似的家庭。我有親戚家的父母便是這樣,兒子同情父親,但又氣父親的軟弱。開頭阿玲約好裝修師傅才約丈夫,令我想起我有個親戚(長輩),約我們吃飯也是先決定好日期,然後叫我們「一定」要到,不到便等於不給她面子,很可怕。

我知道不應花時間回應爛影評,但又忍不住。只回應一篇吧!我在google search打「過時過節影評」,排首位的那篇來自香港01,題目為「一餐飯可以幾難受?呂爵安執著的破壞力」。這篇看得我很難受!其實單是這個題目便有問題,這樣寫,會以為他指這個演員很執著,影響了拍攝之類。

第二句,他將《飯戲攻心》和這套戲比較。他這樣形容︰「分別在一套單單打打會心微笑,這一套是帶著一堆不快的家庭關係。」便皺眉,什麼叫「單單打打會心微笑」?

他「從戲名已領會,『過節』正代表這家人的心病存有過節」。這個作者很聰明,我看戲名便沒此領會。不過,什麼叫「這家人的心病存有過節」?

然後他說梁祖堯飾演的舅父離家,是因為「外母對媳婦不滿並遷怒於兒子(梁祖堯 飾),嬲到飯未吃已走。」,其實寫錯了。走的不是「外母」,而是兒子。這是語病啊!而他也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走的 (這是遠因,但不是導火線。)。然後他寫謝君豪「衝入廚房拿刀要斬要殺」,其實謝沒有要斬人或殺人。我知道就算是影評人,看戲後也未必能記得有劇情,也有地方會記錯或誤會了。但這兩個錯有點離譜,特別是謝君豪的舉動是劇情發展的關鍵。

這位作者覺得「如果做仔的這刻繼續擔當溝通角色,這頭家是可以復原的。」沒錯。但這個仔,未必想繼續擔當這個角色啊。他可能就是不想當這個角色才不回家。作者認為「似乎最不想這頭家和好的,是他本人」。這是將這個家的問題怪在他一個人頭上,不大有同理心呢。

作者覺得媽媽阿玲不討好,電影「似乎想將觀眾的同情心,慢慢聚集到謝君豪身上」,我則不甚同意。阿玲在傭主家的經歷其實為她加了分,讓觀眾看到她體貼的一面。

我同意他所說的,覺得Joy這個角色討喜(就算不喜歡這套戲的人,好像也會喜歡這個角色)。不過什麼叫「在為人設想時自己也埋藏了一個哀號」?(我想哀號!)

而他的結論,也將一切講得太簡單。沒錯,「能夠鬆一鬆手,放下仇恨,視野都會不一樣
」。但怎樣放下執念才是最大的難題。而電影就是探討這個課題。

而有些影評,不是寫得爛,而是與我的觀點不同,我也想講講。

石琪說兒子阿陽的角色不統一,說「既然他注重親情,卻偏偏不顧父子情,怎樣說得通?」我覺得注重親情不等於能原諒父親。而且他不回家,他也覺得很痛苦。我覺得他不是不顧父子情,而是對父親太失望,他渴望父親想辦法彌補親情,而不是他去做。而且這個角色是矛盾的,阿陽本身也在爭扎,他也知道自己太執著,只是他無力改變。

石琪也說阿玲的角色不統一,對待僱主和老公判若兩人。其實這是經常發生的事—對外人比對人好。想不到他這麼有人生經驗也不明白。

有人覺得開場的爭吵令人難以理解,我倒是理解。那是因為阿玲說的話觸及了丈夫底線,令他「爆煲」。忍了妻子半生的好好先生有一天「爆煲」,不是沒有可能的 (我因寫這篇文找了港大殺妻案來看)。而且從第一幕的那程車,我已經窺見這家人的相處模式,知道他們之間有什麼問題。但我也明白有觀眾覺得這場戲需要多點build up。

最後,竟給我看到一篇題為「《過時.過節》:七不思議角色事件簿」的文章。

這篇說「每個角色性格片面而不完整,以致好多匪夷所思、不可思議的古怪位」。第一便是說謝君豪(阿真)「唔理老婆流血不止」。我覺得對他來說,老婆已按著傷口,坐多一會便能止血,她不是流血到頭暈,他覺得這個問題已獲得解決。他當然不夠體貼,但未至於匪夷所思。

這個作者說阿陽離家「其實只是自私地討厭老豆,卻美其名保護老母而不想再見到老豆?」我覺得他可能說得沒錯,但這不是「不可思議」啊,這其實可以理解。有另一影評說他其實愛父親多於母親。我不知誰對誰錯,但覺得可以拿出來討論。而其實,討厭老豆就是自私嗎?回家乖乖當「和事佬」才不自私?而且這樣說的話,他那扮作看不到一切問題的姐姐(阿琪)才是自私。

作者說阿琪她選擇一個人行夜山完全不合情理,「好彩執返條命」。你可以說她魯莽,或者說此舉違反她的性格 (她本身怕事),但不能說她的行動不合情理。不是有很多人都高估自己的行山能力嗎?這種事經常發生。而且,這套不是教育電視,為何要角色做正確的事?作者還建議改為讓她「離家出走一個人在山邊涼亭下安全睇日出」,哈哈!那便表達不到這個角色的改變了!而且,這樣寫戲味便少了。

作者說外婆在最後的冬至飯看得開,轉變來得太突然。但我覺得她八年來見不到兒子,又知道「真相」後,其實已有所改變; 再加上孫女這麼貼心,她最後的豁達也能說服我。

作者說姊弟情太薄弱,這個我同意。我也覺得這方面描寫太少。隔陽在離家期間有見母親,按理說也會見見姐姐。不知是否因為再寫姐姐與弟弟的關係,會令劇情太複雜?

寫到這裡,我覺得作者要符合「七不思議」主題,所以連「Anson Lo戲份不夠」也放進去,哈哈!他說「海報上又見到他與另一家人排排坐,完全是gimmick大過一切」。可能是的。但他這篇「七不思議」文章,又何嘗不是玩gimmick呢?

寫完這篇,感到很暢快。

16 則留言:

  1. 我在 tiktok 看過條短片,是一個中國長髮美女,身穿 sm feel 裝束,深夜在上海的馬路上騎馬。這種無以復加的刻意,在網海這個超級焚化爐,瞬間便遭消化掉。為要保持被覺知,快快又要搞過個,睇見佢都辛苦。

    這是個語不驚人死不休,attention seeking syndrome 大流行的世代,tiktok 更是腦殘孕育大本營。網上很多文字,跟此程度不同,本質卻是一致,包括七不思議那篇,心態也是這種吧。

    *洞悉到「過節」的一語雙義,是一個中文表達不當的聰明人發現了另一個聰明人的意圖。《過時.過節》中間多了一點,他的猜想應是對的。至於這些過節有沒有過時?則另作別論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網上的gimmick文章/相片/短片,很多都過目即忘,「瞬間便遭消化掉」。我要幫公司出social media post,覺得辛辛苦苦整個post,只是給讀者看一眼,然後第二日又要嚟過,也有點氣餒。

      刪除
    2. 明白,要經營social media好艱難,辛苦了。
      我看了《看電影的人》,覺得當中關於影評的想法很可取。如果批評完可以讓讀者認識多一點關於電影的事,那這種評論絕對是多多益善(可惜不多啦)。
      舉個近例,有說【人工殺姬】不及【娃鬼回魂】,我覺得這樣比較很令人沮喪。每次都要拿一齣電影和經典中的經典作比較,很挫創作人的銳氣。我自己覺得【人工殺姬】本身很完整很好看,沒必要跟《娃鬼回魂》比。
      另外,比票房也是很可憐的。【窄路微塵】的票房不及其他同期電影,就表示那齣電影不好嗎?當然不是啦。唉,還是覺得林森導演好可憐,無端端承受巨大壓力。換以前,700多萬可以慶功的了。

      刪除
    3. 經營social media很艱難,Facebook和IG的規則話變就變,一眾「小編」要苦苦跟貼,就算覺得規則不合理也無法反抗,除非你不玩這個遊戲。不跟規矩的話,貼文的觸及率會下降,又會突然不讓你落廣告,問也問不到理由。為了吸引眼球,標題要起得聳動,有的會「騙」讀者點開來看......

      每個時代也有經典電影,說舊的比較好很容易。但這一代的人也要新的經典。不過很多人喜歡懷舊和「想當年」。

      比票房真的很可憐,越想就越覺得【窄路微塵】好,但同期很多電影的票房都超好,導演的確會有壓力呢!

      刪除
  2. 你談到的港產片, 我都無緣觀看 T-T
    不過說到影評, 我也有點看法。 我間中都會聽/看影評, 最最不喜歡的所謂影評就是百分之九十都是電影情節,餘下來就是一、兩句評論而已。 另外, 我最怕一些影評人的過份解讀,例如電影A其實是回應電影B, 怎樣怎樣,如何如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也看過一些影評,是作者以他/她的文字詳述一次電影情節。如果寫得吸引、有獨到看法的,我也會看(寫得不好的就不了),但會在看過電影後才讀,因我很怕被劇透。我也怕過份解讀的文章,如某些電影評論學會的文章 :P。

      刪除
  3. 癸卯到來,又過時過節了。

    新一年,好好活著!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今年終於可阿爸那邊的親戚團拜,很高興,很久沒見表弟s和他們的子女了。阿媽那邊的親戚已連續第四年沒團拜了......
      對啊,新一年,大家都要好好活著。祝inanna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刪除
  4. 細細個已經聽過石琪個名,佢啲影評九成九都係得啖笑。😅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佢以前係okay的,只是老咗會同時代脫節,有啲年輕導演嘅想佢唔理解。

      刪除
  5. 經常話情節超現實嗰啲家庭背景肯定順風順水到一個點,我本身就係一個勁討厭“過節”嘅人,尤其係新年,直到今時今日,我都唔能夠好自然咁同一大班人食飯(劈酒唱k另計),我女朋友知我有呢個心病已經年年邀請我去佢屋企食團年飯同開年飯(20年如是),無奈我次次去到都係成碌木咁,總之我一見到有任何溫馨嘅場面我就即刻好想搵窿瓹同作嘔,所以《飯戲攻心》同《過時過節》有好多情節其實係幾打動到我。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你的親戚令你有陰影嗎?

      我覺得,對著一大班親戚時要開啟"social mode"-講說話要客客氣氣,和每個人都有合適(合符相熟程度)的話題。我覺得最難是記住親戚孩子們的名字(我今次便講錯了),因為一年才見一次,根本不熟。不是不喜歡小孩,而是與小孩子相處也要有個熟絡的過程,我不想夾硬來,弄得小孩子要"應付"我。

      我不喜歡這種似熟不熟的關係,不過與某些親戚就是這種關係,要用"應付"mode。(我也有相處如朋友的親戚,對著他們會隨心些。)

      你雖然團年時變了"一碌木",不過你肯出席,已是一份心意呢。

      刪除
    2. 對啊~在成長環境裡頭的親人太邪惡,是邪惡到一不小心就會連性命都不保的程度,所以到後來,我無論去到哪兒都不會感到有“家”的感覺。儘管女朋友的家人對我很好,還有點視我為“一家人”,但我足足花了二十年,都仍是突破不了這個心理關口,一看到溫馨的場面便想作嘔和逃避,而農曆新年更是本人最討厭的一個節日。

      刪除
    3. 我從不拜年,也謝絕拜年,農曆年是自閉的黃金檔期。至於親戚,投契的也許自然而然會成了朋友,話不投機的 (大多數吧) 便就是萍水相逢的人一個,叫做識,連朋友都不是。

      巴治奧說:「兄弟不一定是朋友,朋友一定是兄弟」。well said.

      刪除
  6. 時代的新吹勢. 社交媒體的自然發展. 到失控製人人習慣了就失勢.

    回覆刪除
    回覆
    1. 網民一意見不合便容易吵起來,持不同意見的人會越講越激動。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