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3日星期日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在書店的顯眼位置見到《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這本書好像超過半年,知道這是本暢銷書。書名《被討厭的勇氣》頗為吸引,但我以為它是另一本教人「不要當老好人」、「要有自信心」、「要忠於自我」的心理勵志書,故此沒有興趣拿起來揭。

幾個月前,表姐告訴我她讀了此書,覺得很好,但沒提及內容,於是我多了一個看的理由。又過了一段時間,我想找書看,讀完試閱後,察覺這本書不是我想像的那樣,而且表達形式有趣,便決定入手。

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以對話錄形式講解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 ‧ 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心理學理論,此書可歸類為「心理勵志」,但更適合放在哲學類書架。裡頭有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人生、尋找自由和幸福等課題,是一套處世哲學。

我雖然在大學時讀過「心理學101」,卻不記得有阿德勒這號人物。相比之下,格蒙德 ‧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有名得多,他提出童年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的理論。他信奉「決定論」,即人世間所有事皆受因果法則支配。例如︰「我小時候父母關係不好,離婚收傷,令我從此不相信婚姻。後來我被愛情沖昏頭腦去結婚,但婚姻果然不愉快。」類似的想法很普遍,就算沒有讀過佛洛伊德心理學的人也會這樣想。很多人困在自己的童年創傷或悲慘經歷之中,一世受影響。但阿德勒認為人是活於現在的,人有能力擺脫過去(或不以過去發生的事作為藉口),決定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過自己想過的人生,向自己定下的目標進發,獲得幸福(此為「目的論」)。

這是作者投下的第一枚震撼彈,讀者不多不少會反思自己到底曾否受「決定論」影響,放棄了某些機會,或沒去做某些事。

書中還有其他由阿德勒投下的震憾彈,很多都為我帶來啟發。網上可以找到不少文章將此書重點列出來,但單看精讀文章,容易轉眼即忘,未必能給自己帶來改變。作者特意用「對話錄」形式書寫,由「哲學家」講解阿德勒思想,「年輕人」作回應,就是想讓大家慢慢地吸收內容,解答讀者有可能提出的疑問。阿德勒的學說不易為人接受,因此作者安排一個事事質疑的年輕人角色,代讀者發問或反駁哲學家。我覺得這段成年人與年輕人平起平坐的友誼寫得動人,讓我想起年多與舊同學開的討論群組。不要錯過這個看書才能享用的「求學過程」啊!

雖然哲學家多少能說服我,但阿德勒的學說不容易實踐。要改變固有思想和行動起來需要決心和時間。又或者,在嘗試改變的時候,我們會回到書中年輕人開始時的懷疑狀態。

此書容易被當做處世聖經,不過若理解錯誤或「使用不當」的話,可能會做成壞影響,令人覺得迷惘。我覺得讀者/網絡作者與其整理書中重點,不如分享實踐心得,後續討論應該會很有趣。


看此書時我劃了很多線,分享部份 (主要是提醒自己)︰
「哲學家︰不只是痛苦。如果過去決定了一切,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那麼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對人生就完全束手無策了。結果會變成怎樣呢?我們會對世界絕望,而且到頭來成為厭棄人生的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者。」

「簡單說,就是害怕跨出那一步,而且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不想為了改變而犧牲目前所擁有的享受與快樂,例如花在玩樂或個人興趣上的時間等等;也就是缺乏改變生活型態的『勇氣』。所以對目前的狀態即使感到有些不滿或不方便,卻還是覺得維持原狀比較輕鬆愉快。」

「『人際關係一旦進入到復仇階段後,當事人雙方想解決這個問題,幾乎已經是不可能了。為了不變成那樣,當對方挑起權力鬥爭時,絕對不要隨之起舞。』」

「哲學家︰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部分,不管怎麼把它擴大思考,都還不足以解釋完全。你還記得嗎?上次我說過:『你所欠缺的是變得幸福的勇氣。』
年輕人︰想忘也忘不掉。」

(關於「人生課題的切割」) 「哲學家︰所以首先,你必須清楚知道『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然後把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這就是讓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的第一步。」

「年輕人︰哼哼,老師您除了是個虛無主義者之外,同時也是一個叛亂分子、享樂主義者!這簡直離譜到讓人目瞪口呆,我都忍不住要笑出來了!」
——年輕人的回應很可愛

「生活上有某種精神障礙的人,只要一發生什麼事,就會用『大家』『每次』『全都』這些字眼。像是『大家都討厭我』『每次都只有我吃虧』或是『全都錯了』之類的。如果你平常說話也習慣用這些字眼,甚至成了口頭禪,千萬要注意。」

「哲學家︰你要這樣想:所謂的人生,就像一圈又一圈跳著舞,跳著的每一個瞬間,成為一連串的剎那。然後當你回過神一看,才會發現:『啊!我已經來到了這裡!』......舞動身體本身就是一個目的,沒有人會想藉著跳舞到達某一個地方。」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究竟出版)

4 則留言:

  1. 佛洛伊德講潛意識。父母離婚收傷,自己便潛意識不相信婚姻。問題是,這解釋是萬能key;且如何能證明這是潛在之底因?又如何能證明不是?(話明subconscious嘛)

    目的論非常現實,其功能性顯而易見,基本上做任何project都是如此,換成有著歷史羈絆的人生project亦然。目的論首須清晰確定目的,要反覆考慮清楚這是不是想要的人生目的,否則當執行越順利越成功,就會錯得越離譜。實踐時決心、努力、紀律缺一不可,且必須要有自省能力,一切適時調整。

    對於決定論,相信的人就會相信,就如信世界有冇鬼,或信不信風水,很大程度是天生的。奇怪的是,好多相信決定論的人,又會去看一些教你如何締造改變的書,例如改運書,或勵志書。他們的理由總是:"決定論包括了我會去主動製造改變此一命定!"挺奇怪的。我覺得既然相信決定論,不如像今日大陸流行的躺平族,躺著等運到,豈非更好更合理?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看此書前我沒有質疑過佛洛伊德,可能是因為他的說法聽起來太合理,使用起來也方便。
      你說得對,這解釋是萬能key啊!(所以要多看書)

      目的論給我的感覺是為了其「功能性」而獲提出的,做人就是要這樣才能向前行、做出成績。

      「躺平族」是否有點像日本的低慾望年輕人或「下流世代」?

      刪除
    2. 躺平族就是盡量躺平不幹活,到乾塘時便打吓散工,賺到基本生活開支便再躺過。慾望當然要降低,對未來也不抱期望。這是對競爭激烈社會的反動和消極抵抗。

      一個畸形商業社會,講門道與關係多於實力與表現,令員工感到勞力被壓榨,青春燃燒卻只益了企業和老闆,在攪肉機裡拚了命也沒出頭天,躺平族便應運而生了。

      刪除
    3. 這種發展其實很自然。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