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5日星期日

After School, after work

有次回加拿大,發現很多以前光顧過的餐廳仍然「健在」,沒有結業沒有搬遷,覺得很神奇。在香港,當你愛上一間餐廳,便要告訴自己要多多光顧,因為你不知道她何時會結業。已經歷過很多次愛店結業,多得已麻木了。想趁仍記得,記一記一些在我心留下位置的店。不過,難忘的未必是那間店,而是附帶的回憶。

~.~.~.~.~.~.~.~.~.~.~.~.~.~.~.~.~.~.~.~.~.~

After School是一間在銅鑼灣恩平道的二樓cafe,大約在2004年開張,已結業很久了。此店的特別之處是佈置——桌椅是學校課室用的那種木枱木椅,餐單印在小學常用的薄薄excercise book上,店內還有座鋼琴,很有格調。記得店主從事設計行業,cafe內有一個房間是他/她的辧公室。初聽到這店只招待會員,覺得很神秘,後來才知道這店應該是申請不到食肆牌照才出此策。當年我仍是社會新鮮人,見識不多,能認識此店已覺得自己開了眼界。那時候香港的特色咖啡店遠不及現在這麼多,這店僅因為佈置已獲得不少傳媒報道。

帶我認識此店的好像是舊公司的同事(又或者是上司。年代久遠,已忘記了。),在登上唐樓的梯級時,沒想到會到達這樣一個寧靜舒適的小天地。

已忘記光顧了多少次(好像不多),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一次。

還記得那天颱風襲港,上午還是三號風球吧,因為我和同事們都回了公司。但到下午便改掛八號風球了。讀書時的我很乖,打風便會留家...... 不然還可以做什麼?我連打風去看戲也不懂。但那次打風,有同事提議一起到銅鑼灣的cafe喝東西——當然不是叫全公司的人去,只是約要好的幾位同事。我們這夥人共有五、六個,全女班,差不多同期入職。大家年紀相仿,興趣相近,又由同一位上司管理,自然話題不絕。那時候的我們很單純,常說無聊話。又因為工作包含創作性質,上司開明,我們漸漸肆無忌憚起來,「劣行」包括用公司的電郵聊天。我們什麼也談,大部份是工作感想、生活瑣事和無聊事,也試過寫接龍小說,從沒想過公司的IT部有可能查看電郵內容。甚至有一次,同事在電郵寫了對上司的不滿,但錯傳了給上司!上司竟然沒有責罵她,還回應了同事在電郵中對她不滿的那件事。我覺得那時候我們不像在上班,反倒像讀U。想不到一份工會令我有這種感覺,現在回想還是覺得很神奇。

我忘了那個下午我們在店內吃喝過什麼,只記得坐了很久,也曾與老闆聊天。當時覺得這種生活很寫意——這裡既是辦公室,亦是招待朋友的好方,同時可售賣飲品與小食賺錢。我曾碰到很多創業的設計師,覺得他們的創意與品味對很多行業都有幫助。起碼,這間店便因特別的佈置而吸引不少客人。

我和那幾位同事除了會一起外出喝東西、吃飯、看展覽外,也會一起出席公司活動。公司的活動很多樣化,我們一起出入過很多特別的場地、見很多有趣的人,也曾一起到外地出差(但不齊人)。我們出差時的責任不多,感覺像是去「見識」多一點,甚至有高層鼓勵我們趁機會多到訪不同的景點。

美好的日子總是會過去,同事們後來相繼離職。漸漸地,除了其中一位仍有聯絡,其他人都變了面書上的一個名字。幾年前,另一位WhatsApp我,講工作(其他合作),但我們的對話只餘公事交流,連問候也不去假裝。想起來,她為人一向比較圓滑世故,成長的速度比我們其他人快。她和我是這夥人中留在公司最久的人,可能我們都被後來加入的新同事和新的人際關係網影響,加上我和她之間本身的合作和互動並不多,而她太成熟,我太幼稚 ,日久生分是難免的。

而至今與我保持聯絡的那一位,一直是我們之間的橋樑。除了以上提及的那位,另外幾個都是她的舊同學或好朋友。我希望與她友誼永固(很久很久沒說過這句話了)。

After School只是引子,我要記下的,其實是這段往事。

9 則留言:

  1. 加拿大名作家Craig Davidson說過: “Time gets away from us. It rips some of our friends away... but that doesn't mean the memories go anywhere or are less immense. They are more immense than ever, maybe, because you'll never build new ones with that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也想起Those were the days, 每次聽都好感慨:
      //Those were the days my friend
      We thought they'd never end
      We'd sing and dance forever and a day
      We'd live the life we choose
      We'd fight and never lose
      Those were the days, oh yes those were the days. //

      刪除
  2. 少年時,堅信有些友情會地老天荒,結果它消失得比春夢還要快。

    悲歡離合總無情;人越大,越明白。當有日感到「化」了,方覺歲月已然遠去。

    回覆刪除
    回覆
    1. 現在比以前「睇化」了,知道友誼未必長久。工作頭十年認識了很多人,在不同場合碰面,或一起進行某些活動,但大部份都沒有聯絡了。幾年前有晚夢到一些舊人,竟忘了名字,覺得很唏噓。

      刪除
    2. btw 我去過 after school 一次,幾有趣的地方。後來有年九東補選 now tv 搞了個小學生課室辯論,有天琦和楊岳橋等人參加,我看到便想起 after school...時移世易矣...

      刪除
    3. 想起古人有時能用書信維繫幾十年的友誼或愛慕,真係勁。
      法蘭克福,各國紅顏知己都靠通信,十幾年見一次。
      愛恩斯坦有好多科學上的朋友也全靠書信同電話,太勁。

      刪除
    4. @inanna 原來你也知道After School。
      我也有看那個小學生課室辯論,想起也覺唏噓。

      @Jit 很多現代人都沒有這種情懷了。

      刪除
  3. 就是友誼很難永固,才有”友誼永固”這句話;可悲的是,通常令友誼無法永固的,就是高調地說這話的人,最少,我遇到不止一個就是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啊。
      而怎樣才是「固」也可能有不同定義。是要經常碰面聯絡?還是心意相通便夠?
      現在我們還要適應與朋友身處世界不同地區,真的不能不借助科技維繫友誼。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