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星期四

非煙民說


我不是個吸煙者。


原因一:我怕煙味,覺得煙味很臭。在室內禁煙法生效前,如在餐廳內碰上鄰桌有人吸煙,我會要求調位。


原因二:我鼻敏感,恐怕不適宜抽煙。(不過,又有什麼人是適宜抽煙的呢?是身體健康,家族沒有嚴重病史的人嗎?)


原因三:吸煙對健康的害處,應該沒有人不知道吧?


原因四:吸煙是自私的行為,二手煙會影響別人,又不環保。這不等於我有愛心,不等於我環保;只是我不想吸二手煙,所以也不會讓別人吸。


原因五:我在一個接近無煙的環境長大。小時候,身邊沒有煙民,父母也很怕煙味,外出吃飯時會儘量避開煙民。我只接觸過煙味,而接觸不到香煙。長大後,認識的煙民也不多。無端白事,我不會主動去買煙來試。我只試過貪玩地拿朋友的煙來玩。


雖然我不吸煙,但我有點明白香煙的魅力何在。


吸煙,可以代替說話;
吸煙,可以代替嘆息;
吸煙,可以熏染氣氛;
吸煙,可以令無言時的自己顯得更有氣質(有些人怕一開口,便會露底),憂鬱時的自己更添型格;暴怒時的自己更顯威勢。
吸煙,可以打破隔閡。借火給對方、為對方點煙,是一種示好的行為,連開場白也不用多想。在寒風凜冽的街頭一起圍爐吸煙,可增取感情。同是煙民,且現在又被壓迫,大家好像有一種連繫。


最近在看美劇Mad Men,背景是六十年代美國曼克頓,故事發生於一間廣告公司內。劇中人差不多每時每刻都在抽煙。連加入廣告公司不久的女秘書也說:"抽煙是工作的一部份"。

有人說吸煙的女人樣子很醜。不是的!飾演男主角太太的那位美女,抽起煙來很cool,很好看。


就是因為有人抽起煙來很cool,很型,戒煙廣告才會突出煙民的多痰,煙屎牙,以及藏在體內的那個黑黑的肺。

政府應該怎樣叫人,特別是年青人戒煙呢?

他們是知道吸煙的害處的,但是,害處好像離自己很遠。他們有些連五天後的事也說不上來,更何況是數年後才有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何況,不煙不酒的人也會得肺癌,某某煙民健康長壽,他們為何要為不一定會發生的事而放棄眼前的享受?才不會!


戒煙廣告高舉的是充滿陽光氣息的年青人形象,但那不是青少年煙民所追求的形象。憂鬱的、憤世的、黑暗的、蒼白的...... 這才是他們要的形象。他們是夜的孩子。


那群在陽光下揮著汗水,露著潔白牙齒笑著的乖寶寶,與我何干?



要年青人戒煙,除非所有成年人也不吸煙吧!



2009年12月26日星期六

蛋撻事件

以下片段改編自真人真事:


冬至夜,姑姐請幾位親戚上她家吃飯。
好客的姑姐買了兩打蛋撻打算款待大家,二十四件大大個的酥皮蛋撻。
從外國回來渡假的叔叔一家買了一打蛋撻作餐後甜品,十二件大大個的牛油蛋撻。
芝一家沒有買蛋撻,但買了水果。

是晚共八人一起進餐,一人早走,飯後大家對著三打蛋撻發呆。
二十四件酥皮蛋撻加十二件牛油蛋撻,等如三十六件蛋撻。
堂細佬吃了三件,其餘六人各吃一件。
還餘下二十七件。

姑姐:你們多吃一件吧!
芝母:我已經很飽。
芝父:我膽固醇過高,不能多吃。
叔:蛋撻多糖,酥皮很油膩,老人家真的不宜多吃。
堂細佬:我已吃了三件......
姑姐:那麼,你們都帶回家吧。
芝媽:我們一家人吃不了那麼多,最多帶四件。
叔:我們根本吃不完,很浪費!
嬸:拿給姑媽吃吧。
姑姐:她不愛吃蛋撻,她會罵我的。
芝媽:不如送給大廈管理員吃吧!
堂細佬:不過要姑姐親自拿給管理員,你大廈的管理員根本不認得我們!
姑姐:也好......
叔:但將吃餘的食物拿給他吃,不太好。管理員有自尊心的。
堂細佬:那也是。
芝:不如叮熱了才拿給他吃。
芝爸:但是有這麼多件他一個人吃不下。
芝媽:芝,不如你帶回公司給同事吃吧!
叔:對!在辦公室工作的人不是經常肚餓嗎?他們什麼也吃的!
芝:媽我正在放年假!
芝媽:你帶蛋撻上公司說是慰勞他們不就得了?
芝:我放假時是絕.對.不.會.回公司的!
芝媽:那麼由我帶上你的公司吧。
芝:對,你可扮作送外賣的人,說是某經理訂的,放下就走。(心想:真可以用這方法向敵對公司的職員下毒。)
叔:好!達到目標便可!
嬸:她們不是認真的!
芝爸:我覺得吃餘了的食物才帶給你的同事吃,不大好。
芝媽:但上次芝也帶了姨媽造的糯米團請同事吃。
芝爸:但芝是帶回公司和同事一起吃,與現在特意帶回公司不同。
叔:仔,你不是幫朋友帶東西給一個女孩子嗎?你請她吃吧。
堂細佬:爸,我不認識她的!她是我朋友的朋友。
叔:那更好!
芝:你約了她在那裡等?她的公司附近嗎?
堂細佬:不,我約了她在地鐵站等,她住得很遠。
叔:她可以帶回家吃。怕什麼,就這麼辦!
堂細佬:我不想得罪她啊!
芝:正是!如果她穿套裝裙、高跟鞋,拿了朋友托你交付的東西,還要取一盒蛋撻,那會多狠狽!而且,那是盒冰凍的蛋撻。
堂細佬:對,那是盒冰凍的蛋撻。
芝爸:對,沒人喜歡吃冰凍的蛋撻。
嬸:對,就算在家叮熱了,到交給她時已變冷。
姑姐:還是你們每人帶些回家吧。
芝媽、芝、嬸、堂細佬:不!!!
芝:我們帶這麼多回家,最後也是扔進垃圾箱的。(心想:分別是誰下的手)
芝媽:芝爸見到蛋撻會忍不住吃的,我們只能帶四個。
叔:仔......
堂細佬:總之我是不會拿給她的!
芝爸:為何當初買這麼多?
叔:很浪費啊!
姑姐:我不知叔會買蛋撻來,我原想一些給你們今晚吃,餘下的給你們帶回家......
(芝心想:但帶回家要第二天才能吃,隔夜蛋撻不好吃。)
叔:算了,餘下的蛋撻我都拿回去罷!
嬸:你給什麼人吃?
叔:我全吃掉!
嬸:怎能如此?
姑姐:不要勉強啊!我下次不買這麼多就是。
叔:我心意已決。
......


這個晚上,我們就著如何處理二十七件蛋撻開了這個會議。
會議翌日,再見叔叔一家,他告訴我們,結果他將蛋撻分給在酒店值夜班的職員,皆大歡喜。
Case Closed.


2009年12月8日星期二

《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


有些書適合放在枕邊,睡前揭開任何一頁看,看至累便將之掃在一旁;下次再看時,又可隨手揭開看。沒有長篇大論的文字,看得沒有負擔,沒有壓力。《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The Kow-It-All)便是這樣的書。


作者A. J. Jacobs(賈各布斯)畢業於長春藤名校,自小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經歷了娛樂記者工作的數年荼毒,他發現自己的知識水準日益低落。為了不繼續沉淪,加上受父親影響,他決定從頭至尾將最有名的《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讀一遍。


請注意《大英百科全書》不是從A到Z列些小知識便算,有些題目它解釋得很深入,簡直是一篇篇長文;有些知識十分專門,普通人不能輕易看得明白。從A到Z,這套巨著共有三十二冊,三萬三千頁,四千四百萬字。而且作者不是速讀,而是邊看邊嘗試理解內容,甚至記著內容。當然,身邊的人會認為他發神經,以乎只有嘗試過這舉動,但看至B部份便放棄的老爸支持他。他的太太雖然不強烈反對,但也沒有很支持,畢竟時間有限,他看書便不免冷落嬌妻。還有,他與妻子一直無所出,他們很渴望生小孩;他竟然在《大英百科全書》內找到一些生子古法(其實是求助於各種神靈)。證明《大英百科全書》的知識真的包羅萬有,甚至稀奇古怪。


這本書像《大英百科全書》般順著字母分為一個個條目;作者選出一些特別的大英百科條目來陳述,邊記錄他的閱讀過程和趣事。他的最大優點是很有幽默感。雖然這是本講知識的書,但讀者從中學到的知識不會多,證明讀"雞精書"是不能學到深入的知識的。但作為消閒,這本書十分好,你會看得卡卡大笑,但又可騙自己說學到一點大英百科的知識。引讀者笑似乎是作者的最大目標,以致寫序的大英百科總編輯也不禁說”為人風趣的賈各布斯看來非常樂於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瑣事......這是本很搞笑的書,雖然用語有點低級...... 但賈各布斯也證實了,大英百科能夠啟發人的部份確實比引人發噱的部分還要多。”--讓我覺得他其實不是太喜歡這本書,但因為這是市面上唯一一本以閱讀大英百科為主題而寫成的書,身為總編輯的他不得不為書寫序。(三個序之中,以台灣文字工作者昆布--《移動書房》作者--的那篇寫得最好。令我想找《移動書房》來看。)


作者寫得最好笑的部份是說他學了這麼多知識後,非常想在親友面前炫耀,於是他總找機會來運用他的知識。他如此形容--”我承載了滿滿的資訊,只要見到有洞可鑽,即使是個小銅,甚至是個小孔,像鮑魚屁眼那樣大的小孔,也會馬上鑽進去。”(在他說這句話是,其實已露了一手--大英百科有一條目是說鮑魚屁眼的。)可想而知這樣的人有多煩人(他的太太真的很愛他啊),幸好他還獨得自嘲。


例如他和太太的朋友吃飯,點酒時,他說想要一顆紫晶,因為大英百科說紫晶可以防止酒醉。對方答"是嗎?"之後,他就順便說出他不想落得像亞歷山大大帝的下場,因為他是跟人較量酒力之後醉死的。朋友忍不住轉話題講旅遊,他卻仍然用"哪個國家的人民平均消耗酒類最多"這條問題來考他們。最後,他的太太要用以下這句話來阻止他:
"我猜你還沒接近P部分,也就是"請(please)閉嘴。”



後記:這本書在2006年出版,寫到最後作者宣告喜訊,告訴讀者他的太太終於懷孕了!但作者卻沒有寫孩子出生的經過。於是我便上網查查看他最後究竟生了兒子還是女兒,卻赫然發現(btw有沒有網友能告訴我這四字詞是否用來形容不好的事?能否用來形容好事?)他竟然已經有三個小孩!在三年間,他從渴望生子到生了三個孩子,真為他高興!


另外,他做完這個project後,再做了另一個project,就是試著完全跟從聖經的話語而生活--是每.一.條.規.例也跟從!好像實行了一年,跟著出了書。我見書店有賣,可能剛出版不久。


(說一反高潮例子:我看了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 >後,正渴望有一個像女主角Julie的丈夫般的好老公,卻”赫然發現”真實中的Julie的第二本書講述了她的婚外情,而且她的丈夫也有婚外情!! 暈~)


 


2009年11月29日星期日

惡魔上司--《穿Prada的惡魔》


很多人都將上司形容為"惡魔",所以<<穿Prada的惡魔>>這戲名一開始便讓一眾"打工仔"很有親切感。


只要有群體,便有階級存在。有些人擁有更多權利,到處受人服侍,有能力擺架子、黑口臉;有些人每天做厭惡性工作,還得被人喝罵,要看別人臉色...... 上司是有當權者,下屬即使不甘心也要聽話,否則請另覓去處,沒人阻止你。


世上當然有好上司。不過,多好的上司也還是上級。做下屬的仍要步步為營。


片中女主角Anne Hathaway很不幸,遇上一個惡魔級上司(Meryl Streep飾演)。


她的惡行包括:要求下屬全心全意全神全時間服侍她,向下屬作出無理要求,不會體諒別人的難處,高傲囂張,黑口黑面,唯我獨尊,心狠手辣......


她也不是沒有優點。她工作態度認真;她逼使員工發揮小宇宙,從而令員工進步;你做得好,她會提攜你;在她領導下,如你能達到她的要求,便會前途光明,因為她真的很強悍,不會輕易地被打敗。從她身上,你能學到很多。還有,她有名氣,跟著她,工作滿一年,你的履歷表會閃閃生輝。


都說魔鬼會以最美麗的外觀,最有吸引力的形象出現,否則,明知他本性如此,誰肯做他的信眾?


Meryl Streep這魔鬼,也有人性一面。Anne無意下聽到她與丈夫吵架,看到她軟弱的一面。後來,Meryl更卸下武裝向Anne訴苦。不施脂粉、不穿高跟鞋、穿著家常服的Meryl,眼圈紅紅,那刻你簡直情願她變回惡魔。Meryl這個形象深深地印在Anne腦海中,令她覺得Meryl也是凡人一個。Meryl不是刻意如此,但就因為這樣,她買下了下屬的心,令她付出真情。


其實上司也是人,怎會沒有人性一面?但單純的人,很容易就會被上司的這一面影響,而忘了上司的惡魔本質。因為,童話故事中,壞人是壞到底的;如果巫婆也有可憐的一面,天啊,你叫我如何伸張正義?


於是,Anne便在知道Meryl有危險時嘗試出手救她。她只記得Meryl卸了妝的一面,忘了她的惡魔一面。惡魔或者保不住家庭,但在事業上,她又怎會那麼容易打敗仗?


這段描寫很真實。對待老闆,很多時是又愛又恨的。你最初想一切公事公辦,但每天相對這麼久,會日久生情。你看到老闆的強悍一面,亦會看到她/他的軟弱一面,你明瞭,對方也是一個人。漸漸,你為她/他付上真情。但當老闆無理取鬧,或者只是公事公辦時,你又會感到受傷害。要付出多少比重的真心,這條線很難拿捏呢!


評戲:
除了看戲,我也看了書,書寫得較平庸,電影好看很多。此戲可說十分juicy,要演技有Meryl Streep,要青春可人靚女有Anne Hathaway;還有有趣的配角,目不暇給的華衣美服,以及大多數人都容易代入的打工仔處境。我特別欣賞演另一位助理的Emily Blunt,更因這套戲喜歡了這位演員。據說Meryl Streep也很欣賞她呢!



2009年11月23日星期一

最佳員工


在地鐵車廂內見到這個廣告。賣的是投資服務。

大標題是:您o既投資顧問係咪好似佢咁用心幫您?


照片可見一個對著三個電腦螢幕工作的男士,三個螢幕分別顯示歐洲、香港與美國的股市;右方還有三個時鐘,顯示著三個地區的時間。


那位男士的坐姿很古怪,這亦是海報引起我注意的原因。他的腰板沒有挺直,膊頭縮起,彷彿快要滑下椅子,但,雙手仍按在鍵盤上。


再看仔細一點,枱面左方有兩排藥,還有一杯送藥的水,右方是用過的紙巾。啊!他正在生病,應該是重感冒;如果看西醫,醫生會給你幾日藥,並且開醫生紙讓你回家休息。


但是,因為他是一個盡責的投資顧問,他一定要幫客戶看堅他們的投資,所以就算病,也不能下班。


人心肉做,就算我請了投資顧問,我也不希望他捱成這樣。


如果我賺到錢,但他卻捱壞了,影響健康和家庭生活,我怎過意得去?


圖中的標題應改為"收買人命"。


不過,這反映了香港社會鼓吹的工作心態。員工要做足100分。賣命的員工才是好員工,不願加班的,代表你不為公司著想,代表你不夠投入。


我覺得香港人普遍的工作心熊都很好,很盡責,交付給他們的工作,都知道要在限期內完成,即使加班也要完成它。


我朋友在外國工作,他的外籍同事夠鐘便下班,做不完的工作便留待明天,反正工作是做不完的,況且家庭"大曬"。(不過這也與行業有關。做投資工作確實特別辛苦。)


有陣子常常加班,向朋友說加班辛苦,怎知對方說:"某某常加班至更晚",意思是"你的只是小兒科!"更聽過有人天真地問另一常要加班的人:"也不是很晚下班,為何覺得這麼辛苦?"身體狀況人人不同,工作壓力與公司情況也是人人不同,你怎能因別人不是加班得太離譜,便一口咬定那人不辛苦?


怪不得病倒仍要繼續工作會成為一個楷模。


我相信,圖中的可憐職員只想回家洗熱水澡,好好睡一覺,而不是成為公司的榮耀。



P.S. FedEx 也有員工千辛萬苦去達成任務的廣告,比這個"做到病"的廣告正面多了。


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

垃圾留言不再來

從網友處學回來的,將這篇置頂,希望垃圾留言不再來~~


(謝栗子妹!謝路迪涼!)




 


2009年11月4日星期三

我的奇幻世紀

幼稚園(男女校):

第一天上學,我不單沒有哭,更叫母親不用擔心我,請母親放心回家。

從男同學處學會"友仔"這個詞,在父母面前說,結果母親說這是粗口,不能說。

母親也說"麻甩佬"是粗口。

遊戲室內有兩隻讓小朋友騎上去彈跳的大型塑膠玩具,我永遠也爭不到。到現在也忘記了我究竟有沒有玩過。

有次郊遊我穿了粉紅色衫,與班上一位較高貴的女同學撞衫。好像她已向好朋友預告自己會穿粉紅色,或者與朋友夾定了,總之她的朋友望著我竊竊私語。

小學(女校):

我與一個有"技安"feel的女同學鬥嘴,我說了句"我踩你",她說要"話俾先生聽",還立刻舉手。之後她與我成為朋友,叫我扮她的"一家人"遊戲中的BB,事實是被她與她的"黨羽"當寵物。

我不氣技安同學,卻很氣另一個。那時下課,學生要排成一隊,由老師帶著走出課室。排第一位的能拖老師手。那同學答應讓我排第一位,結果她排了第一位後,卻不讓我排,我差點打尖,結果要排隊尾。

老師說,如果上課時不舒服想吐,又來不及上廁所,便要吐在身後,不要吐在面前的枱上。結果有一次,我真的要吐,便聽話地轉身吐....... 吐了在身後的書包內,弄污了裡面的所有課本和作業。

一向膽小怕事的我竟找人冒父母簽名,令一向覺得我好乖的老師愕然。

班上不知誰人發起在課室買賣,於是同學們紛紛帶頭飾、文具等回課室擺賣(好像是以物易物,因小學時學生不準帶錢回校),更有人將玩具和棋出租。結果被老師揭發。她問看似誠實的我是否知道內情,我只說"不知道"。

小一的數學老師很兇,我不懂背乘數表,被她罰企。那時我第一次被罰企。幸好有同學仔陪。

女同學愛寫卡和寫信給同學,絕交時則用紅筆寫。我那時與一位同學很要好,會在放暑假時寄信給她。

有同學十分喜愛蝸牛。有次她將一隻小蝸牛放在櫃桶深處,待牠爬出來,快到出口時,再將牠放回深處。同樣喜歡蝸牛的我與她一起玩。

有同學說她有陰陽眼。有時會說在同一房內見到/感覺到"那個",叫我們小心。有一次某同學見到另一位同學的書包內有一隻白手伸出...... 另有幾位同學也說見到。那可憐的書包物主最後要丟掉那個書包。

讀小二時, 同學們在關了燈的室內看教育電視,坐第一行的我告訴旁邊的同學我有兩隻牙疊在一起生,於是她研究我的牙。稍後有同學說我們兩個kiss。

親眼目睹有一班要好的同學舉行結盟儀式--將一杯水傳給各人,每人輪流喝一口。

其實還流行過與同學以家人相稱,如我是你的媽媽/女兒/舅父等。

有護X寶公司的人來為我們上衛生課。主持人請還未有M的同學舉手,而不是請有了的舉手。結果已有的少數同學真的誠實地不舉手,我們便知道誰已有誰還未有。

中學(女校):

繼飲水結盟後,有一班要好同學希望作些秘密記認,以示團結。被我發現她們的其中一個記認--將錶戴在右手(一般人是戴在左手上的)。

我不是未做過類似行為,曾與六位同學結為"七姊妹",更每人都有個貓名(其實不記得是否每人都有)。久而久之,再沒有人提起這稱號。

有段時間流行玩水槍。有同學帶了回校玩,沒有的就用水樽潑水。有同學弄致校裙盡濕,騙老師說廁所爆水喉。

有位老師是闊太,我們曾分別在電視播出的籌款節目與雜誌上見到她。

某位男老師特別受歡迎,一次我無端被同學叫去一起這位老師問問題。結果只有她與老師對話,我則全程沉默。

不大記得時地人,竟然與幾位女同學在某同學家一起看"三級片"。當然是為了犯禁才看。電影是吳岱融的<<奪命接觸>>,演員除了他外還有鍾淑慧、郭正鴻與歐陽震華等。講述男主角一時興起在內地召技,結果染上愛滋病。最後還傳給太太和太太肚內的BB。那妓女原來身世可憐。全片慘情非常,富教育意義。我們期待的三級場面卻很保守。看完戲後,同學說"這套好像只是二級,而不是三級!"
(那麼我第一套看的三級片是<<晚九朝五>>。)

2009年11月3日星期二

John Ho少年事件: 奇幻世紀


John Ho在《John Ho的少年事件》述說了他的童年生活和少年時代的點滴,也令我想起一些童年往事。

正確點來說,是校園生活。

除了也是成長於八十年代外(差不多啦),我與他的校園生活其實很不同。

首先,他是男生,他所說的"互閹"、"玩打架",和很多男生做的頑皮事,我都沒有經歷過。

再者,他讀男女校,又在感情方面比較早熟,家長又不是管得很嚴,小學便開始便暗戀女同學、與同學有曖昧關係、一班男女一起宿營、在Roller場與一班年輕男女手拖著手滑行、在沙灘大膽結識一班女孩子,這種種,我在中六前都沒有經歷過。

但是,雖然我未經歷過,但卻從一些有這些經歷的朋友口中知道;而且,小時候常看無線的青春片,入了腦,好像自己也經歷過這種種事(我特別特別記得<<淘氣雙子星>>和<<浪族闊少爺>>。)


引用其中一段:
素顏的青年男女,一同在小屋內生活,場面多溫馨。晚上圍圈坐在沙灘上看星、唱歌、講鬼古或用拖鞋寫上愛人和自己的名字,一些歌名或歌詞,差不多填滿了一個塘福海灘。

與心愛的人到海灘看星星,是青春片的一個常見畫面。不知怎的,看見這段文字,腦海便立即出現這個畫面,彷彿聽見那些年青人在嬉笑玩鬧,在抱著結他唱歌,在玩一個又一個的集體遊戲。


書內又有一章名<奇幻世紀>,寫一些小時候遇見的離奇事件。如:

.同學郭耀聰在小息時唱筋肉人卡通片的插曲:"牛肉麵,頂瓜瓜,味道確唔同,營養又唔差,我足足食咗三十年,食到興起,最好用手'手拿'。"小息後,丘樂怡舉手告狀,投訴"郭耀聰唱鹹濕歌",結果郭被罰企。

.同學王景倫形容小朋友叫"Dee Dee",又有人告狀,他又被罰企。


讓我不禁想列出我的<奇幻世紀>名單來。有些我以前已在blog寫過,但想再寫。

畢竟,不想長大是我的Blog主題之一嘛!


下篇blog才寫我的奇幻世紀,先在此多寫兩句喜歡的書中句子:


.如果將人生以較宏觀的角度看,職業算是什麼?幸福快樂才是人該有的夢想生活。
 我的志願,是做一個快樂的人。


.年輕時,怎麼不多作刺激的事?莫負青春,應多發幾個天馬行空的夢,達成少部份也好,至少比沒有生機、沒有夢想好,難道想老到走兩步都艱難時,才感嘆年輕時為何不這樣那樣。


學麥曦茵套用John Ho一句:我要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到老!


2009年10月29日星期四

《淚王子》


近一個月沒進戲院,放重陽假時心癢癢,很想去看場戲,見《淚王子》播映時間最適合,於是便選了這套。

我從未看過楊凡的電影,只隱約知道他的拍攝風格唯美,愛拍情色片與同性戀,如此而已。本來覺得他的電影未必是我的一杯茶,但又見到這套戲被選為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香港代表,勢利的我因此覺得可以一看。


《淚王子》確是拍得很美。不過最令我動容的不是成年人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而是小立、小周兩位小朋友的遭遇。


電影開場不久有一幕,小周跟著她"明戀"的仇老師一起去郊外寫生;在日光映照下,草被風吹得低低的,陽光穿過雲層照在海面上,拍得美麗而奇幻,彷如夢中場景。現實中的太陽可能不會美得如此誇張,但在小周的回憶中出現卻很合理。記憶中的情景可以比真實場境要美麗幾倍。風景愈是美好,愈是襯托出現實的殘酷和政治的冰冷無情。


還有,就是小立與小周兩姐妺的童年生活。她們父母恩愛,就讀軍人子弟學校,比一般小孩要來得富裕和幸福。看她們在學校和其他同學的相處,以及在大床上與母親嬉玩的場面,皆很有真實感。她們亦演得十分自然。至後來家裡發生巨變,她們要寄人籬下,還要與"仇人"共處,兩位小演員也沒有演得過火。小孩子演得好,可想而知導演教戲教得好。

家裡發生了這樣的一件慘烈之事,她們一點反抗能力也沒有,只能在這個由大人主宰的複雜世界下無奈地生活。很可憐。

但成年人也不比他們好多少。成人受著七情六慾之苦,受政治環境所困,以致做出種種錯誤決定,甚至無辜被害。不過四位男女主角的恩怨情仇實在太複雜了,難以明白他們之間發生過什麼事--是誰愛過誰,誰又出賣了誰,導演也沒有詳加解釋。(如哪位看了電影的朋友完全明白發生了什麼事,請以私人留言告訴我!)但這也令我像看懸賞電影一樣,一直想尋求真相,害我廁所也不敢上,怕漏看了哪一條線索!


奇怪地,這段難明的恩怨情仇,令我想起大衛連治的<<失憶大道>>。導演同樣刻意地隱瞞的主角們的前塵往事,只透露少許線索讓你猜,兩位女角同樣互相吸引卻又有一方支配著另一方。真想也是隱藏在濃霧之後。


不過,誰說句世事一定每樣皆讓你知道得清清楚楚?誰說萬事一定有答案?人心難測,有時人會做出一些對人不好的事,傷害了別人之餘,自己也亳不痛快。因為電影好看,又是從兒童角度出發(她們不能明白大人之間的感情事),所以我理解這種不明不白。


===以下包含重要劇情(反白)===

幾位演員都很好看。飾皖平的女主角演得很生動。有小鳥依人的時候,也有剛強果段的時候,想不到她是首次拍電影的。演千君的一位則很優雅,很美。角色雖然不及晥平突出,卻以美搭夠。克強有神秘感,外表文靜的他,內心藏著暗湧。他露出"本相"的幾幕,令人印像害怕。怪不得小女孩雖然知道他的惡行,卻沒奈何。而漢生,他是每個小女孩都夢寐以求的父親吧。演千君的司機/將軍助手的演員高捷原來很有名。他的角色好像暗戀著太太。縱使導演沒有多寫他,他也像有一個故事,讓讀者自己想像。曾江演的將軍好像很有威嚴,但他也是個可憐人,其實也是沒太大權力吧!在政治的巨輪下,多滿懷理想的熱血人也只像螞蟻一樣,不被憐惜。


我不同意女主角最後說的那句"都過去了"。我認為不能因為一件事已經過去,便不去追究真想。始終涉及一條生命,以及一個人的清譽。可憐漢生如此被遺棄。


想起這句話:"在遮陰的栗子樹下,你出賣了我 ,我出賣了你。"
--1984 , Orson Welles





The song lingers on...

2009年10月20日星期二

加班戰士


是日加班至亥時


飢腸轆轆三戰士


星夜直奔大快活


共享火鍋不太遲


豬牛魚菜熱騰騰


狂吞直至不留痕


回家短睡又一日


工作難題日日新


天天難過天天過


吃飽穿暖最要緊


(記某天加班...... 簡直post出來也有點臉紅)


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如果我有一個替身--&lt;&lt;智能叛變&gt;&gt;


一向喜歡看科幻片。不是外星帝國星球大戰的那種,而是預言未來或作出種種假設的那種。What if.


在<<智能叛變>>(Surrogates)中, 有科學家製作了可供用家自由操控的機械替身。人們只要戴上儀器,安坐家中便可操縱替身代你上班、玩樂、交友。接在身上的各種儀器令你好像身歷其境一樣。好處是你可以不同樣貌,甚至不同性別會見他人;你有金鋼不壞之身,就算被車撞傷了也可"入廠修理";你擁有良好體能,跳舞到天明也不會累,身手更比真人敏捷幾倍。


意念可能是從Sim City這遊戲而來的,是有些人玩網上RPG game玩至不理真實世界的事。不過,我不知有多少人想擁有這種替身。我只是想在替身代我上班時自己出外四處逛,而不是要我操控著她。要操控替身幫我處理工作事務?那不是與我親自上班沒兩樣?(我又不是從事危險工作!)如果有一個這樣的替身,我會玩玩飛詹走壁了事;或選一個最美麗的外殼到蘭桂坊去招搖;或替我每夜爬上鳳凰山直至看到最美日出為止。上班?還是我自己來吧!


電影作出了這個假設,然後便舖陳出一個這樣的世界,讓我們投入其中,再進而展示了一連串"殺替身,死真人"這樣匪夷所思的兇殺案。主角Bruce Willis是個警探,自從愛子因意外逝世,他的妻子因為過於哀傷,所以整天躲在房中,不再以真面目示人,甚至丈夫也不肯見。他奉命查案,但越接近真相便越接近危險......


本來科幻片是可以作出天馬行空的假設的,但這套電影有很多不能令我信服的地方(或是plot holes),已超出了我”聽古不要駁古”的容忍限度,不禁要講一下。


首先,電影說人類普遍使用替身,令犯罪率大幅下降。用替身便使犯罪率下降?這是什麼道理? 難道未來世界連貧富懸殊也解決了?替身也是要買回來的。有錢人用性能良好的昂貴替身,窮人用質素較差的替身。那麼社會上不是仍會發生劫案麼?或者,用不起替身的窮人全都要住進那個反機械替身的自治區內?


還有,有些人出現性格偏差,他們就是喜歡破壞,喜歡傷人;那個替身是不能滿足他這方面的願望的。替身打架也是犯罪。人一天仍有七情六欲,一天都會犯罪。雖然電影內說政府有一秘密部門監控替身,用電腦阻止他們犯罪,但他們能監控多少個?他們真能發現所有罪案?而且總有人會用真身犯罪吧!


另有一點我不明白,就是他們在操控替身時好像能感受到替身的感覺,那他們都應該感覺到痛才對,但他們在被打得支離破碎時還一臉輕鬆,他們是否不會有痛感的?是否替身辨別到身受的是被打的痛楚,而不是其他感覺時,便停止傳遞這個訊息給主人,令真人不會感受到痛楚? 或者如果真人根本不能感受到替身的感覺,那麼他們用替身與美女接吻豈不是沒意思?


雖然電影不大合理,但Bruce Willis仍是賣座保證。他仍然適合演那種die-hard式不怕死、不畏強權的衝動英雄,同時保持鐵漢柔情。(但最令人動容是他在12 Monkeys內演的角色)看了這套電影,想起Philip K. Dick。他創作的科幻小說常被改編為電影,而且大都拍得不錯,如Blade Runner(簡直是Masterpiece啦)、Total Recall與Minority Report。他的科幻故事不膚淺,讓人深思,亦帶有詩意,很難得。但英文版小說較為深奧,如能有好導演將更多他的作品搬上銀幕便好了!


阿博


阿Paul十多年前創作了<<阿博>>這首歌,收錄在< >大碟內。(是95年的歌,95年!!!!!!!!! 宛如昨日,唉......)


我很喜歡這首歌,覺得說出了我的心聲。雖然我以前一直努力讀書,不敢懈怠,畢業後找工作做,很快便朝九晚六,與大多數成年人無異,但是,我心內仍然有一個阿博存在。我享往自由自在,我喜歡在放假時到處走,工作永遠不會是我的全部。有些人很早熟,在讀中學時已清楚自己要走的方向,懂得規劃人生--我意思是規劃人生,而不只是勤力讀書這麼簡單。他們學業和事業成功的機會比遲熟和懶散的人高很多。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嘛!晚起的鳥兒唯有飛遠一點找早餐吃,還要與眾多鳥兒爭吃。


但是,我做不成阿博,因為有很多外在因素束縛著我。人要用錢,不能不工作;人不能只顧自己,不能自己開心卻令父母傷心;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那便唯有在工餘時聽聽阿博吧!世界上不是人人像我,有年紀輕輕便攀上高位的天才,也有最愛嬉戲的阿博。


(上youtube只找到concert版的<<阿博>>)



歌名:阿博
歌手:Beyond
作曲:黃貫中
填詞:黃貫中


我叫阿博 經已廿幾
人人在忙 但我最愛嬉戲
個個說我 荒廢自己
人人自危 獨我愛理不理

*所有說話我已經聽夠
讓理想消散如煙 管他今生會點

**因我的心情就有若微塵
躺臥於街頭或結伴同行
也不介意做個自由人
無必需要緊

開始有點 討厭自己
旁人時常 話我欠缺生氣
講起身家 總覺自卑
茫茫前途 就似看見空氣
REPEAT * **


2009年10月9日星期五

The Outsiders(2)--Things are rough all over

因為太喜歡這本小說,忍不住要多說一點。

小說將少年黨派劃分成有錢人v.s.窮人,其實太過簡單,但這樣卻能令讀者立即明白他們兩派的衝突何來。(就像<<夢斷城西>>內兩個壁壘分明的幫派一樣)畢竟這是一本篇幅不長的青少年小說,而不是一部探討社會問題的長篇小說,簡單的設定能讓讀者馬上投入小說中。而且,可能這真的是當年美國青少年幫派問題的主因--窮孩子因為成長於品流複雜的貧民區而學壞;富戶孩子則因為父母縱容/沒有好好管教而學壞。


書中的Greasers組成幫派來保護自己,因為大人不能夠保護他們。他們討厭住在西區的有錢仔,因為那班Socs身在社會上層,他們有很多錢花,他們穿得好、駕跑車、追到漂亮女孩,就算成績不好也能讀好學校。而他們自己卻可能要半工讀,走在街上隨時會被人打,家庭又較複雜。於是,他們只有用裝扮來突出自己,弄一個有型的髮型,配搭舊衣成為有型的街頭服,吸煙;見到Socs會插袋扮cool扮惡,甚至亮出一巴彈箕刀。你身光頸靚我便以”爛仔look"來嚇你(書內有一情節便是描寫他們怎樣扮cool。就連平日溫文的Johnny也懂怎樣扮惡。)。


一樣的少年人,因為成長環境不同而成為不同的人。大家卻欠缺諒解。有錢人看不起窮人,卻看不到他們的家庭問題和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窮人以為有錢人要風得風,卻同樣看不到他們的家庭問題和心靈寂寞。其實年青人的心事,很多是共通的,不論你富或貧。書中不止一次說出這個道理:

-有次Ponyboy問好出身的女孩Cherry: ”Can you see the sunset real good on the West side?” 。她說她看到。然後Ponyboy便說:"You can see it on the East side too." 他突然瞭解到住在西區的Socs與住在東區的Greasers都是看同一個太陽的。


-Cherry也說:Things are rough all over. --人人都有他的困難。不是因為你生在富戶便一帆風順。


-被殺的那個Socs的好友Randy,向Ponyboy說出他對打鬥的厭倦(他不能說給同伴聽,否則好像很沒義氣,唯有說給在"敵對派系"但又明白事理的Ponyboy聽。)他說:
"You can't win. You know that, don't you?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whip us, you'll still be where you were before, at the bottom. And we'll still be the lucky ones at the top with all the breaks. It doesn't matter. Greasers will still be Greasers and Socs will still be Socs. It doesn't matter. "


這些道理,連成年人也未必明白。


書中不止一次提到日落/日出。Johnny與Ponyboy在逃亡時住在郊區,看到美麗的日落。Johnny便感慨說這麼美的景色,Dallas可能未真正欣賞過。他想叫Dallas看,讓他知道世上還有美好的事物。因為Dallas坐過牢,見過太多殘酷的事,心已變冷,Johnny想讓他感受世界的美好。


2009年10月7日星期三

經典成長小說--The Outsiders(1)


知道電影《烈日當空》的作者是一位只有廿三歲的女生時,令我想起一本我很喜歡的美國成長小說(更被改編成電影)The Outsiders(《局外人》)。因那本書的主角也是七個大男孩,作者同樣是位年輕女性,出書時更只得十六歲。

The Outsiders描述了童黨的世界。在貧富懸殊的社區裡,童黨被分為兩大黨,分別是住在貧民區(東區)的Greasers和住在有富裕區域(西區)的Socs。Socs物質生活豐富;他們打扮時尚,駕跑車,有餘錢四處玩樂。 Greasers沒錢買漂亮衣服,唯有以型格取勝,喜歡多放點頭蠟弄一個型仔頭,所以被稱為"Greasers"。他們也愛扮成一副戰鬥格,為要比Socs更tough。

故事從一班greasers出發,先介紹角色。



(Darry)



(Ponyboy, Johnny)

故事主角是一個叫Ponyboy的Greaser少年。他父母雙亡,與兩位哥哥住在一起。大哥Darry(在電影版由Patrick Swayze飾演 )要獨力照顧兩個弟弟,所以只好綴學,出賣勞力做辛苦的地盤工作。因為他要身兼父職,又怕被政府發現他們家裡的情況而送他們到寄養家庭,所以他很怕弟弟惹上麻煩。二哥Sodapop(在電影版由Rob Lowe飾演)與大哥相反,是一個樂天的少年,因為外表俊俏,很受女同學歡迎,亦有一個固定女友。Ponypoy是三兄弟中讀書成績最好的(他很喜歡閱讀),但為人粗心大意,又愛發白日夢,常令大哥Darry擔心,但Darry不懂表達關愛,以致他們關係惡劣。

Ponyboy的好友Johnny矮小瘦弱,個性敏感,沈默寡言,常受Socs欺負。他的父母健在,但父親常打他,母親又不大理會他,使他沒有得到家庭溫暖。他的溫暖是從一班Greasers來的,大家都很愛護他,會保護他,他與Ponyboy是這班Greasers中年紀最少的兩人,也使他們特別投緣。



(Two-bits)

Two-bits與Steve是他們的好友。Two-bits有一個很開明的母親,愛他卻又不會管得很嚴,可能因此令他擁有樂天性格。他有幽默感,很喜歡開玩笑,但他也不是隨便讓人欺負的人,身邊一直帶著一把彈簧刀。Steve是Sodapop的好友,為人實際,作者對他的描述較少。


(Dallas)

Dallas是他們當中的一個"危險人物"。他曾到城市居住,參加過真正的幫派,見識過成人的罪惡世界。他是他們當中唯一坐過牢的人。其他人只是打打架、撩撩女仔,他卻真正犯過罪。因為他危險,他的Greasers好友也不敢得罪他。但他卻與Johnny很投緣,當他小弟一樣。(在電影中由Matt Dillon飾演。他與書中所描述的角色外貌沒一點相似,但我猜Matt Dillon有壞孩子氣質,導演想將他塑造成像占士甸般的反叛icon,所以選了他來演,他亦成為電影中最搶鏡的一個。)(據書中描述他應該留淺金色短髮,藍眼睛透出冷冷的表情;是個兇狠,人人見了都怕的人。)



前排:Two-bits, Johnny, Ponyboy, Sodapop
後排:Darry, Dallas, Steve

------------------------------------
故事是說Greasers與Socs一向互相看不順眼,通常一碰面便會”撩架打”。但Greasers比Socs更不怕死,又會互相照應,所以通常不會出問題。故事開始時Johnny與Ponyboy回家時剛好落了單,被一班Socs發現。Johnny更被一人持刀恐嚇(這為往後情節埋下伏筆)。幸好及時被其他Greasers營救。

後來Johnny, Ponyboy與Two-Bits及Dallas在露天戲院認識了一個叫Cherry的Socs女孩與她的朋友。她與他們分屬於兩個不同世界,難以成為朋友,只是因為Cherry與男友吵架她才有機會認識到這幾個Greasers。但這卻引起了Cherry男友的不滿。

Ponyboy因晚了回家而被Darry罵,更發脾氣地打了他一下。Johnny也因為父親飲醉酒而不願回家。於是他們在夜深留連公園,竟給他們遇上仍然酒醉的Cherry男友與他的一班朋友。這下子沒有人來救他們了。在酒精影響下,他們彷彿要置Ponyboy於死地。Johnny為了保護好友,不慎刺死了Cherry的男友。

這時候他們更不敢回家了,於是找在這方面最有"經驗"的Dallas求救。Dallas叫他們躲到一偏僻荒屋裡,再設法瞞過來搜查的警察。因為不想連累沒殺人的Ponyboy,也不想過逃亡生涯,Johnny想自首,但Dallas卻不許。Dallas這人很tough,是大佬,但他卻有一個死穴,就是Johnny。在所有朋友中,他只當Johnny一個是親人。Dallas不想Johnny自首,是因為他知道坐過牢的人會永遠被改變,會被harden,變得會保護自己,變得無情,變得對世事麻木。他不想Johnny變成如此。其實是很矛盾的,Johnny因為個性敏感而容易受傷,只要他Toughen up便不會再容易受傷,但Dallas卻想Johnny保持真我,不要像他一樣無情。

上天沒有給Johnny自首的機會,因為他們經過一個火場,有幾位小學生被困屋內,房屋搖搖欲墜,沒人敢再進入火場。這時Johnny與Ponyboy卻鼓起勇氣做他們認為對的事,Dallas想阻止也阻不了,唯有也跟著進火場。結果Johnny受重傷住院,Ponyboy和Dallas也受了輕傷(Dallas是因為救Johnny而受傷)。因為這件事,Ponboy終於知道大哥Darry其實很關心他,他們和好了。這班Greasers好友打算聯同其他Greasers,與The Socs進行一場大決鬥,為Johnny報仇。Dallas最有戰意,因為他喜歡大型打鬥,這讓他想起"the good old days",更重要的是他要為Johnny報仇。Johnny卻看穿一切,知道就算打嬴一場架也是報不了仇的,因為The Socs永遠是有錢人,前途光明;Greasers則繼續在社會的下層;事實永遠改變不了。但是,在這段時間,Johnny卻發現生命的意義。青春只有一次,應好好珍惜;太陽照向富人區,也溫暖著貧民區,美好的事不會只在富人區發生。同時,Cherry和她男友的好友也想阻止這場打鬥。Cherry答應上庭作供證實Johnny是自衛殺人,死者的好友也覺得打鬥沒有意義,他早已厭倦了。他們兩個都找Ponyboy談話,Ponyboy這才醒悟"life is rough all over"的意思,不是只有窮人不幸,富區的孩子也有他們的不幸。

故事結局不詳說了,總之是有角色死亡。但Ponyboy卻因此領悟了一些人生道理,決定發揮他的寫作天份,將故事寫出來。小說以Robert Frost的一首點題的詩作結,感覺很bitter-sweet。



(書封面另一個版本)

這是一本我很喜歡的小說,看了很多次。因為看書的時候很年輕,故很易便代入了這個故事;與作者是位少女可能也有關係(她特意不公開first name,只用S.E.這簡稱,讓人猜不到她的性別)。不少年輕男讀者也看得很有共鳴,因為她筆下男性的言語和行為很有真實感(就像《烈日當空》一樣,我亦因此學懂不少俚語--不過是七十年代的俚語!)。她將女性的感性與細膩加進了以男性為主的小說中,令少男少女也會欣賞。

本書的角色寫得生動,掩卷後仍在想著他們的故事。看完書後,已經先入為主,只覺電影版遜色很多(但我也看了兩次)。電影的最大功勞是向觀眾介紹了一班新演員,在戲中表演不太突出的Tom Cruise事業最成功;Patrick Swayze與Matt Dillon都紅過,但時間不長。飾演Johnny的Ralph Macchio也令人有深印象,但好像拍了兒童片Karate Kid系列之後便不再紅了。

多得這本書,在加國讀中學時當老師請大家分享一首喜歡的詩,我才懂回答。

Nothing Gold Can Stay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But only so an hour.
Then leaf subsides to leaf.
So Eden sank to grief,
So dawn goes down to day.
Nothing gold can stay.

-- Robert Frost

2009年9月19日星期六

甚麼是青春?



“甚麼是青春?”


這個問題,就像“問世間,情是何物?”一樣,是沒有答案的。


這問題只是用來引發你的靈感,讓你可用來作一首詩,寫一首歌,或用來代替嘆息。


只是將問題喊出來的那刻,已經很爽。


假音人有首歌就叫做“甚麼是青春?”,歌詞其實也不用深究,只是唱起來暢快,好玩而已。


如果你逐句歌詞分析、研究,你就很老套了。“青春”不能用科學方法來分析吧!


過把癮就好!


找不到質量好的影音片段,就只抄歌詞吧。但其實,這首歌,要聽才過癮的。



《甚麼是青春》

作曲:假音人,填詞:陳浩峰,編曲:假音人,演唱:假音人)


青春是一頓吃不完的午餐 青春是一啖不會化的痰


青春是血肉在體內翻兩翻 青春是殺人後眼也不會眨~


甚麼是青春? What is a Youth? 甚麼是青春? What is a Youth?


What is a Youth? What is a Youth?


What is a Youth? What is a Youth?


青春是抉擇讀書或者上班 青春是快活早晚愛消閒


青春是虛幻或許存於腦間 青春是美夢又遠去於瞬間


甚麼是青春? What is a Youth? 甚麼是青春? What is a Youth?


What is a Youth? What is a Youth?


What is a Youth? What is a Youth?


What is a Youth? 

......


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

港產青春片--《烈日當空》

喜愛看青春片的我,差點便錯過了這套港產青春片。

老實說,電影去年上畫前我是看過預告片的,但那時沒有興趣看。後來陸續聽到很多好評,最近才找來看。

除了電影本身受讚賞,拍攝時只有23歲的年輕女導演,令別人多了一個讚賞的理由。這麼年輕,又是女性,拍出這套由七位年輕新演員主打的青春片,效果很好,很是厲害。(我一向不同意雞蛋好吃便不用理會下蛋的雞這個理論;對我來說,瞭解創作人和他/她也很重要。)

電影一開始,鏡頭便很有動感,節奏很快,角色的說話速度也很快,讓人看到年青人的活力(縱使不是健康的活力)。雖然不能一開始便認得七位主角,但劇情發展下去,便會逐漸認出他們。因為七個人形象鮮明--外貌與性格也是,這是很重要的。其中只有一個角色我最初認不到,但導演最後也讓他演一幕令人難忘的戲,令我最終也記住了他。

片中的男學生,多數都吸煙、講粗口、講色情笑話,甚至有人吸毒和拍性愛短片。我讀中學的那個年代中學生吸毒並不普遍,也沒有用手機,但現在這類新聞讓我覺得電影的描述有真實感。還有,那些男生講的"賤野",很貼近現實呢!(據說有些對白是年青演員自己想的,怪不得這麼自然。)

除了會上補習社的牛蒡外,片中的學生都是大家眼中的壞學生。電影沒有拍攝他們上課的情況,只拍攝他們留堂的情況。就算牛蒡,也只是拍他起行去補習社,沒有拍他補習與溫習的情況。有的只是他們無聊吹水,嘻笑玩鬧,偷竊打架,駁老師嘴的場面..... 基本上全片沒有學生拿起書的鏡頭!

一定會有人--特別是成年人--覺得不解。什麼事啊?他們享有免費教育,老師不是很差(只是囉唆點而已),又不是被父母虐待(只是疏忽/不關心),又有健康身體。他們還反什麼?怨什麼?其中一幕,男主角怒榮的父親生日,一向脾氣不好的他看電視看得笑笑口,怒榮忽然轉台,然後與父親鬥轉台,終令父親發火。他怎麼如此不孝順?父親只不過一向較少理他,娶了年輕後母(也不是搞婚外情,而是生母一早過世。而且後母也對他很好),帶同這位新妻子與小兒子回家住,這樣他就要處處惹怒父親麼?

又如肥毛,他也生長在單親家庭(沒有說及原因),家裡有錢,母親是職業女性,很疼他。只不過她母親常常出差工幹,只留他一人在家,他就感到孤單,更染上毒癮。這”案例”也是會被人罵的。什麼?男仔之家,只不過寂寞些,這樣就要吸毒?

成人和身邊的人一定很難理解他們。君不見某某學生一家七口擠在一個小單位,也是單親家庭,他就刻苦讀書,結果成材;除了得到獎學金,也是運動健將。他行,為什麼你不行?又不是要你養家,你只需每天花幾小時讀書,玩少一點,便會得到好成績。(片中除了最肥胖的笠jer明顯地沒有讀書頭腦外,其他人只要肯努力怎樣也會有點成績的。特別是本身讀band 1的怒榮和英文講得不錯的阿摺。牛蒡更是當中唯一努力讀書的一個。)

如果你理解或接受他們,那麼你還有些青春;如果你亳不接受他們,或你完全不明白他們,那麼你便是一個標準的成年人了。他們會覺得,和你談都”o徙gas"。

小孩子本是白紙一張,不會因為離婚率普遍,他們便會習慣,便會自然生出抵抗力的。年青人比大人想像中脆弱。這脆弱,有時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行為,自己也解釋不到。他們明知反叛會令父母不快,他們也照樣做。父母傷心時,他們也不見得很快樂。但他們就是改不了。他們明知讀書緊要,但也會選擇逃避,還逃避得很徹底(像阿摺般試題也懶得答)。

我是在傳統女校讀中學的,同學仔大都著緊成績,大多努力讀書以期考好會考。上課時睡覺是有的,但逃學的學生卻極少見。有很多也不大懂怎樣玩。

到現在,幾位舊同學(包括我自己)都不約而同地說:”早知當年玩多些!”

大家都有點後悔時間全放在讀書上。

真的,如當年沒有玩過,長大後更加沒機會玩。就算玩,也沒有少年時那種心情。

我不是鼓勵學生顧著玩樂,不去讀書。

而是,大人為了鼓勵你讀書,會不自覺地欺騙你。會告訴你讀好書便是一切,“現階段只要專心讀書,什麼也不用理“;現在辛苦,長大了便會賺很多錢,便會”想玩什麼也可以“,會很自由。

但是多數人只會愈大愈不自由,愈大愈不懂玩,愈大愈不快樂。少年時的玩樂,與成年後的玩樂根本不同。踏入社會後,根本難以玩得盡情。

像片中所說,會考是大人設計給少年玩的遊戲。他們還要告訴你,許勝不許敗。(他們亦會告訴你失敗了也不要緊。Well,嘴上是說失敗了也不要緊,表情卻在告訴你"不要衰俾我睇")

但是,片中男生未必知道,這個遊戲是永遠不會完的。設計遊戲的大人,自己也被設計。
會考只是其中一關,之後還要過無數關,次次都要拉curve。

怒榮說自己入了Band 3學校,別人便覺得他們是垃圾。但是,這種階級歧視,只會隨著你年齡增長而愈見強烈。特別是,你生活的地方是香港。

這個遊戲,你玩是不玩?

最後,觀眾寬慰地見到,怒榮終於肯認真了。他正正經經地去面試,看來還成功在望。

他的怒意好像消失了;只是,他的表情,添了一分惆悵。

P.S. 有新聞報道說有中一學生連26個英文字也學不會。大家驚問為何這樣也學不會?很簡單,當你從來沒認真上課時,你便學不會。看了此片後,你會明白,真有學生是從來沒認真上課的。

仍是無限想

(不想受負面思想影響的人,請不要看!)

最近思想有點偏激,有點憤世疾俗,有點質疑宗教(基督教)。不是因為青春期,也不是近年期,而是心裡想最一個最最老套的問題--為何好人要受苦?


宗教根本就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這是個最最基本的問題。

然後我看回我三年前談宗教的文章,也想起我談電影《再生號》的文章。然後我發覺,怎麼過了三年,仍然被同一樣的問題困擾?


基督教和大多數宗教叫人盼望永生,佛教告訴你人生本是苦。我就像《再生號》的女主角一樣,死放不開,明明聽過所有標準答案,仍要執著地要扣問。


不過是親戚要做一個很危險的大手術。在某些地區,人命很賤很微小的地區,很多小孩都長不大,更惶論在病時有機會做手術。我們已是幸福的一群。況且”生命不在乎長短,只在乎是否豐盛”(這也是對的)。但,人一投放了感情,便很難理智地看事物。所以,有很多見證,我聽過後便忘了。像向斌仔(鄧紹斌)傳教,作見證,鼓勵他,也不及他親身經歷。人不能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別人身上。現在斌仔說覺得他的生命仍然有意義,所以不想死。這是他經過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天,為自己努力過,有朋友幫助,出版了兩本影響人心的書,所悟到的。不是旁人能一句總結的。(所以我最討厭什麼--他出了書,出了名,又幫到人,所以不想死。不是這樣的。)他之前聽過很多很多鼓勵說話,也沒有用。他付出了很多努力,最終領悟到點什麼。

我想說的是,就算有人理性地列出N點出來逐一向我解釋,我也未必能領回宗教的道理。我不能騙自己。有時唱聖詩,所唱的內容我都做不到的,所以我不願唱,好像在欺騙神,好像在向神唱情歌,心卻想著第三者一樣。


很多人鼓勵正面思想。沒錯,人應該有正面思想。在半催眠下,這的確能令心情好轉,能增加正能量,甚至能改變現實。也有些時候,是因為太無助了,唯一能做的事是叫自己正面去想。


人世間是有真善美的,我真想被神奇力量充滿,恆常地帶笑做人。但我常想東想西,愈走愈遠,不知自己是否能做得到。


如果永遠迎向太陽,是否就可以忘記背後的黑夜?還是,在太陽光照下,看著黑夜之地,心態也會不同?


人往往在有需時時才懇切求神。神不是抗生素呀,有病才吃一粒。然後埋怨藥效不彰。


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了,這只是一篇發洩文章,希望不會影響大家心情。也不用特意留言安慰我,我也不是想作宗教辯論(很怕)。我信總有一天我會想通。

寫完一大輪,心情好番d。


2009年9月17日星期四

恩田陸《第六個小夜子》



喜歡看恩田陸的作品,是因為她擅於將現實與幻想融合,營造一種神秘氛圍,輕易地將你帶進她所建構的一個如幻似真的世界。


她的《三月的紅色深淵》是如此,《沉向麥海的果實》是如此,《迷宮》也是如此。


在剛看完的《第六個小夜子》,恩因陸再一次帶我進入她所建構的世界--一個流傳著神秘傳統和恐怖傳說的中學校園。


就這本書來說,故事情節並不太重要,她更想帶你進入她的世界,讓你回想讀書時的日子,多於要說一個佈局精彩的故事。


我之所以喜歡她,其中一個原因是她常將我的想法說出來;她將我難以言說的思想與幻想都一一寫出來;她所說的題目我都有興趣。


對於工作已有一段日子的人來說,對於中學時代的生活,究竟能記起多少?


你記得穿上校服的感覺嗎?你記得陽光是怎樣從窗外透進課室的嗎?沒有冷氣的課室,天花板上的電風扇發發地轉;穿著黑皮鞋的女同學總愛滑著步走;黃梅天時整幅牆壁,整個洗手間都淌著水......


現在每天機械地回到工作間,再沒有老師每天餵你新知識,也沒有好友在身邊。要我仔細回想校園生活,實在有點困難。那彷彿已是上一世的事。但如叫我看校園小說的話,我已覺幼稚。幸好還有恩田陸,在寫給成人看的校園小說內,帶你返回那一去不回的時光。


我對學校的某些想法,與恩田陸很接近。我覺得,家庭背景不同、個性不同的一班孩子聚在一個課室,天天見面,一起相處,一起學習和玩樂,是很神奇的事。學校是與社會隔絕的地方(以前的學校更甚),但學校同時也是一個小社會。在學校,你要守校規,你也要面對人際關係(還要是逃避不了的...... 都是那一群人,除非轉校);但某程度上,你也是受學校保護的。

(突然想起《飄流教室》中,整間學校被連根拔起到了荒蕪的未來世界;看似荒謬卻也合理。)


《第六個小夜子》內有些有趣想法,因為我沒有能力去形容,所以只好原文節錄了:


學校這種地方還真是不可思議,
難道你不曾這樣想過嗎?
為什麼要有學校呢?
當然,這種事你早就知道了。
沒錯,是為了讓我們讀書,
可是,如果只是為了讀書,
在別的地方也可以讀啊,
你不覺得奇怪嗎?
請看向那邊的教室,
你看到什麼嗎?
許多尺寸相同的桌椅,
一整排方形的空房間,
這些房間是做什麼用的?
沒錯,它們是容器,
是裝什麼的容器?
裝人的容器。
--是的,就是用來裝你們的。
學校這地方的功能就是把你們集中在一起,
為了騙你們進來,
大人編造了穿同款服裝,
一起學習的籍口,
在狹窄的空間裡容納了四十個,
甚至是五十個人。
如果真要在這裡生活的話,
一次有四,五十人,
同時住了進來,
根本無法想像是吧。
不過,現在,
大家面向前方,
乖乖地坐上好幾個鐘頭
大家一同看著前面,
聽老師講課,
大家一起待在,
這個地方。
.....


這麼多,
同年齡的孩子,
聚在一起,
大家各自想著自己的心事。
學校,
就是這樣的地方,
你放書包的那張桌子,
你現在托著腮坐著,
打瞌睡的位子,
長久以來在同一個地方,
一年前如此,
之前幾年也是如此。
秋你同年齡的某人,
就坐在那裡,
手托著腮,
打著瞌睡。


(因某個原因,所以每個短句都要另開一行,看書時自然會知道為什麼。)


2009年9月6日星期日

遊沙巴


一向響往自由自在睇景為主流浪式旅行的我,最近"妥協"去了沙巴作"度假式"旅遊。


原因之一去不成雲南,二是好友相邀,三是我說服了自己。


如果要等我嚮往的那種旅行,不知道要等多久。不全因我是否有決心的問題,還有天時地利人和;與工作、家人都有關係。


而且,我實在想離港旅遊,實在想休息一下。我與朋友自由行到沙巴,住在遠離市區的酒店,其實也達成我想遠離煩囂親近大自然的願望。沙巴就是一個有熱帶雨林的地方。


上一次與同一位朋友到台灣,我因為安排行程”過於進取”與對方拌過嘴。今次我告訴自己不要再如此了。我們是要去渡假呢!


結果,因為酒店遠離市區和著名景點,每一個活動都要提早出發,一天只能去一個景點(不計晚上到市區吃飯);加上只有四天的旅遊時間,實質只有兩天半可以玩。這次我們被逼變得進取,連在酒店沙灘游泳也遊得有點趕。


話雖如此,這次旅遊其實很開心:


-吃到美味的海鮮(找海鮮酒家的過程有點探險感覺,是在夜間不太熟路的情況下,疾行經過屋村、無人街道,甚至走過行車路......):伙計很好,在我與朋友都不懂怎叫海鮮的時候,邊帶著我們看各類海鮮,邊迅速建議菜式。我們吃得很滿足。


-尋找野生長鼻猴:我們坐快艇到沿河覓猴蹤。那些長鼻猴是野生的,在大自然裡生活,不會像動物園一樣大大隻在你眼前讓你任望,但牠們比被困的動物快樂很多。我情願牠們快樂。不過如果天天有這麼吵的快艇經過,有這麼多遊人嘩嘩聲看猴,對牠們也是有影響的。不過這是當地人賺錢的一個旅遊項目,沒有辦法。


-水肺潛水:基本技巧不難學。當然上了這麼一堂基本課,只能戰戰競競地緊貼教練而游。要克服的最主要是像身處密室的恐懼感。在水底只能以手語溝通,萬一真有什麼事也不能立即上水面,還要不停減耳壓。雖然明知氧氣足夠,也心生恐懼。進到水底後教練在我們面前從小膠瓶唧出麵包引魚過來,那群撲面而來的魚令差點令我亂了呼吸。在水底見到的一齊像夢境般不真實。


-浮潛:上過水肺潛水班,到浮潛時我還是需要一段時間適應。畢竟兩者都是我的第一次。浮潛雖然與水底距離很遠,但心理壓力少很多;也自由很多,不用跟著教練。這個沙巴旅遊活動其實同樣影響生態,因為所有遊客都是用麵包粒餵魚的。這不是魚的天然食品。但人類已對自然界做出太多破壞,相比起來餵魚吃麵包所造成的影響已算微不足道。如果...... 如果有一天我真能再潛水,我不會再餵魚吃麵包的了。


-看星星:多久沒有好好看星星了!到沙巴的第一晚我已盼望看到滿天星斗,但直至離開前的一晚才讓我如願看到星。頭兩晚我都與朋友走出海灘找星,但都因雲層太厚而看不到。反而不抱期望的最後一晚卻讓我們見到。我們躺在沙上看星,那些星星比我在塔門看到的要大,也讓我看到了兩夥流星。這是神賜的禮物!


-與當地人交流:華裔的士司機與我們聊沙巴生活和民生,懂廣東話的當地團導遊帶我們吃下午茶去。與當地人交流是我與朋友都很重視的一環。我們難得去到另一國家,真的想認識當地人;雖然是顧客身份,亦只是”吹水式”聊天,但我們已感滿足。


-拍照:一直都不是很積極為自己拍照,但朋友卻拍到我近年最喜歡的照片。在朋友做model時,我也過了點攝影師的癮(雖然毫不專業)。


結論是,原來這種度假式旅行我也接受,且玩得很開心。工作辛苦,這樣獎勵一下自己也不錯。


不過,下一次旅行,我希望能在大街小巷中一直走一直走,希望坐長途火車,希望被壯麗山河包圍,希望有”在路上”的感覺。


P.S. 經過第二次同遊,對這位相識廿載的朋友認識更深。




 


 


 


2009年8月12日星期三

無聲的說話


一個晚上,這麼多人不快樂。


有了互聯網,可即時看到朋友的msn status, facebook status, wall post, blog entry。如果用msn,便可即時對話。同一時間,了解不同朋友的近況,現在的心情,此刻的心碎。


以前在這樣的晚上,大家會透過電話,一對一,傾個沒完沒了,有時談至天明。


現在有msn,會發現竟然同一時間有這麼多人因著各種心事睡不好,留連網上。因為用msn,所以可一對幾,但又同時處理著自家的事,常覺得自己很不專心,甚至很不尊重。


我也不知道安慰的說話,經過我的指頭按鍵成為我電腦熒幕上的字,以及對方電腦熒幕上的字,會不會涼掉?那些沒有個性沒有特色沒有瑕疵的電腦字--又不時以縮寫或以表情符號代替--究竟能否傳達我心理的話?究竟有多少份量?可知道,有很多感覺皆不能用言語去表達。一個眼神,一個擁抱,兩手雙握,比空言安慰更有效。


有時用英文,向需要安慰/支持的朋友打出的句子,看了都覺好笑--我在寫什麼嘛?一時安慰一時教訓,真的有用嗎?我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嗎?


同一時間面對幾個受傷的心靈,幾束負能量,令我很無力。下次還是一次擔一個人的心事吧。


眾人在各自的家裡擔著各自的心事,望著發光的電腦熒幕,尋求少許安慰,會否是現代網民的寫照?


2009年8月3日星期一

當看電影還是大件事的時候 (Part IV)




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已帶我到戲院看戲,多數看西片。

母親不是個洋化的人,但她小時候,外公會帶她看西片,所以她也愛看西片。她最喜歡格力哥利柏。

最記得與母親同看《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偷心大少》、《呷醋外父》、《暴雨驕陽》、《人鬼情未了》(Ghost),甚至《不一樣的天空》(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有些是我的口味,有些是母親的口味。她喜歡看史提夫.馬田,我喜歡看青春片。長大後,我開始與同學看戲,然後我們移民。到了彼岸,母親忽然不再看西片了(可能因為沒有字幕),改為看中文電台的電視劇。這麼多年她只進戲院看過一套西片--《鐵達尼號》(這套沒字幕也OK吧!),以及大老遠到某華人戲院看《瘦身男女》。

我反而在移民後愈看愈多西片。原因之一是我們訂了收費電視,有幾個電影台整天不斷播電影。不過,大部份播的電影我聽也未聽過,一個演員也不認識的。不過竟因此看了幾部Cult片,算是意外收穫。原因二是我家附近有兩間很大的租帶舖(對,是錄影帶,不是VCD),一間叫Rogers, 另一間是 Blockbuster。兩間租帶都很便宜,舊片的話,約港幣十元便可租一套。在北美流行的電影與香港的不同,所以我有幸看到一些在港很難找到的戲。我的父母早睡,我常在他們睡覺後開我的小小電影派對;不過電影聲浪不能太大--我常常手執搖控器,在聲效強的地方校細音量,到寧靜的場面便扭大聲,好像控制樂器一樣。

老師也會在班上放電影。上英文課時老師播Ordinary People片段,上Mass Communication時播Blade Runner(已多次讚賞此片,不贅)...... 更有一科的老師是反對基因改造食物團體的活躍份子,他在堂上播Gattaca(這套戲講人類的基因改造和優生學,是套很有意思的科幻片),令人難忘。

電影真是開了我的眼界,看西片使我進入另一境界。在香港讀中學時,我已買《電影雙週刊》來看(那時我獨自看,並覺得自己的興趣沒人分享)。但那時又不懂主動找戲看--通常是那期坊間流行什麼片,便走去看什麼片;以及看明珠930--以致我記得很多套電影,就算那套戲我未看過。漸漸地,我開始抱有一種學習心態,覺得要看一些經典電影,看名導演拍的戲,看名演員演的戲,以及看影評。蔡瀾有一本書叫《蔡瀾談電影》,內裡提到的電影我會主動找來看。另外,我是很迷影星的;喜歡一個演員,便會拼命找他/她的戲來看,以致冷門如Cry Baby和Benny and Joon也找來看(皆是Johnny Depp主演的,這兩套是在加拿大租的)。但我的電影口味其實不怎麼樣,不懂看電影技法,只是情緒反應。什麼剪接剪得好呀,長鏡頭運用得多流麗呀,配樂用得是否適當,我其實都不懂。我只知故事好不好看,有沒有創意,是否能感動我,有沒有啟發......至於更高層次的元素,我卻不懂。

雖然如此,我也是很"勤力"的。看完一套戲,會上Internet Movie Data Base(www.us.imdb.com)--應是現時最大的網上電影資料庫--看影評。瘋狂時會看完那套戲的所有影評,包括用戶評語以及網上影評人的評語。(那時還未有討論區)也會看導演和演員資料,常常有意外發現--呀!原來我曾經看過他的戲!(例如發現Christian Bale是演《太陽帝國》的那個童星)

我還記得,我有時會躲在學校圖書館那陰暗的電腦室,忘我地看imdb。簡直有種興奮的感覺。因為在現實中,沒大太多人與我有同樣興趣。他們會和我一起看電影,但不會像我這樣鑽研下去。我喜歡的影星,他們未必知道是誰。除了十分有名的明星外,他們不太認得其他演員。沒朋友像我一樣看戲時見到Steve Buscemi會尖叫。也沒有人識Matt Dillon,Christian Slater和Juliette Lewis 。於是,我便用化名,在imdb留下我對電影的感想。

我自以為已看了很多戲。原來不然!原來我一直努力看的,都是荷里活片。近幾年我發現還有一大片我未踏足過的草原--歐洲片!很多網友寫過,名作家懷緬,電影節紀念的歐洲片我還未看過!著名的《兩生花》我是在前幾年戲院重上時才看的。還有杜魯福、英瑪褒蔓和奇斯洛夫斯基,我只斷斷續續看過他們的幾套戲。可能有人覺得這些電影很冷門,看這些電影是扮型,但我只覺得追看這些電影名牌,能提升我的電影品味。雖然提升了品味也不代表什麼,只表示我會將部份金錢消費在這些電影上,或者在blog上多寫幾篇文章吧,不會帶來什麼實際收益,如做運動會令身體好般。反而,如果真的提升了品味,只會令我以後看電影更挑剔而已。不過,我看很多熱愛電影的網友的文章,真的很感動於他們為了興趣,和為了推廣自己的興趣,而去寫一篇又一篇介紹電影的文章。而如果我又能搭一下嘴,又獲得一些回應的話,便會覺得日常生活有趣了一點,精神生活豐富了一點,世界美好了一點。

謝謝網友們的電影推介。大家一起看電影去!



本地遊


本來想五月去雲南旅行。為什麼想去雲南?因為我想遠離都市,看大自然景色;因為想背著背行囊扮有型,扮流浪;因為去內地費用(旅費和當地使費)比較低廉;因為語言相通...... 但最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行。


反而,好友相約去東南亞渡假;我想了很久,覺得自己太執著了。既然我沒有實行我的夢想旅行大計,為何不能用幾天時間去放鬆一下,享受與好友共聚幾天,享受陽光與海灘?我不知道這是否妥協,但是,如果因為未能去我的夢想地而一直不出國,不如及時行樂先去一個短程旅遊。反正我未去過東南亞。


還未起行,我已先放自己一天假,在本地度假一天。


那天不是紅假,於是,我得以享受寧靜的赤柱;縱使要曝曬,仍感到很開心。需知在工作辛苦時,我便幻想自己身在赤柱。很奇怪!其實我一向不是特別喜歡赤柱的。可能此地交通方便,鄰近又有幾個灘吧。




最後也忍不住烈日,避進一間小食店。雖然食物昂貴又沒什麼選擇,但這一間空間足夠,座位很舒服。






收太陽後去了附近的淺水灣。坐在沙上,感覺好free。那天天晴又有風,捨不得走呢。


這是剛到赤柱時拍的。藍藍的天~ 


2009年7月14日星期二

生死思念--看《再生號》後感


“一家人,有今生,無來世。”
這句話常常叫我傷感。


今日是一家人,死後,也不知道會否一同到另一個世界,不知道能否再聚。
就算見到,是否還認得?還是否有那些人間的感情在?無論是關愛,還是仇怨?

基督教相信永生--天堂/地獄;佛家相信輪迴--人畜都要墮著六道輪迴。但是,對於死亡,我們在生的人是永遠不能肯定是怎樣的,只看你相信什麼。


電影《再生號》的女主角傾向相信輪迴,在她創作的小說中,成為“小孟婆”的她開著一輛列車,請剛死去的鬼魂喝孟婆湯,然後帶他們“再生”。


她們一家面對至親身亡,見到母親多年來傷心如昔,有志寫作的她想到用創作來療傷。因那場交通意外而瞎眼的她,要使用盲人打字機來寫作。在小說世界中,她可以決定生死,可以令親人團聚。這個小說世界沒有過份脫離現實,他們一家沒有正常地待在一起。只是在小說世界中,換成父親在生但盲了,她、母親和弟弟死去,作為“小孟婆”的她,逆天而行,瞞著老闆帶母親和弟弟回到父親身邊......


這篇小說還算發展得合情合理。儘管要偷偷摸摸,但一家人仍可待在一起。不過,這個虛構的小說世界,對比起沒有父親的的真實世界,她活生生存在的世界,是否太過不堪一擊?(電影內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在此不透露)小說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腦海中親人的擁抱,所吃的熱湯暖飯,相對現實中真切地感受到的孤寂、空室、冰冷,又可以有多少補償作用?
女主角決定小說中人的生死,但她不知道是誰決定現實中人的生死。
We are written by whom?

為什麼是他死不是她死?
很多時應死的不死,不應死的卻死?
為何要帶走善良的人,留下作惡的人?
為何要帶走天使般的嬰兒,留下蒼老的父母?
為什麼?
有原因嗎?

是否就像六合彩攪珠一樣,是隨機的,根本亳無原因?沒得計算?不能叩問?
一切是否只是我們這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想多了?是否為了令人生看起來富有人生意義,而自己想像一套生死規律出來?


上帝,為什麼?人的生死,你是怎樣定奪的?還是,死亡是魔鬼定奪的?死後才由神掌權?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眾生要爭名逐利,建功立業,追求愛情,養兒育女;否則,人生有什麼是真正重要的?


           *                  *                *


說回電影本身,這是一套療傷電影,叫活著的人不要執著於死去的人。


死去的人,有另一條路。他們不再繼續人間的關係。上天自會安排他們的下一步。


在世擁有的關係,便像開頭那句話所說的--“無來世”?


在生的人,唯一能做的,是好好活下去,並讓親人“因在生者對他們的思念而'再生'”。


已過世的親人,也不想這麼快便再看到你吧!


           *                  *                *


這套電影玩多元空間,現實世界/小說裡的人世界/小說裡的鬼世界/小說裡的小說世界...... 不斷切換,又互相交疊,很難令觀眾即時明白發生何事。而且又講死亡,又講創作,肯定不是一套老幼咸宜的通俗電影。


戲中的對白與旁白,很有文藝腔,有話劇感覺,很適合放上舞台,因為舞台更易做到虛幻交錯。而且舞台用旁白,不像電影用旁白般給人不自然的感覺。(不過旁白寫得很好!)


這個題材和表現方法,港產片少見。我常看的港產片,通常只描述外在世界,較少以實景表現角色的內心世界,更少描述現戲內角色所創作的世界。


很高興香港有這套片。無論效果好不好,多少人喜歡,始終是一個大膽嘗試。


不過,我喜歡“思念”這個原片名多一點,因為這兩個字很有詩意。


思~念~


           *                  *                *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江城子.蘇軾)


2009年7月10日星期五

加班播歌雜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VdyuVmx1ks
作曲:M.MASINI D.MELOTTI R.BURCHILL. 填詞:周禮茂 編曲:CY KONG



公司裡的年輕同事都有一些加班時聽的歌。

設計部同事日間也可聽歌,因不會影響工作,反而有助放鬆心情。他們的機是互通的,可聽別的同事的歌。

我的部門則只有在下班後才可以聽歌,而且是最近才開始這樣做。OT時有這個”特權”,可稍稍撫慰加班時的心情。


我是low-tech人,都不懂什麼科技,也沒有iPod什麼的,只會上Youtube聽歌,更於最近才知道可製作playlist,就像錄一餅帶一樣。(看我的比喻!再low-tech沒有了!)


我的playlist,有Beyond和Radiohead的歌,這兩隊樂隊的歌最能撫慰我的心情,尤其是前者。


另外,就是別人推介或自己亂碰下找到的外國歌。剛發現youtube有playlist這回事時,save了一批搖滾或帶迷幻風格的歌(我怕弄錯,所以寫”帶有迷幻風格”,不寫”迷幻”,我實在對音樂沒什麼認識......  )。風格統一的歌,聽上去特別舒服。


除這些外還有一些廣東舊歌,其中一首是郭富城多年前的”雨中感嘆號”。一直都沒有喜歡過郭富城,但一直都愛聽這首<<雨中感嘆號>>。

回想郭富城初出道時,是從台灣紅回香港的。好記得無線的娛樂節目播出郭富城在台灣拍的電單車廣告,說是魅力十足,電暈不少台灣少男少女。看那段片,只覺Aaron無限作狀。可能我唔buy他吧~ Buy的話應該是作狀也會很enjoy的。可能我不喜歡他太刻意,太用力的表現。尤記得主持人訪問他,叫他學那個廣告,向香港觀眾show一show電眼,於是郭面對著鏡頭,雙眼用力地發電。那一刻,我被嚇一嚇,從此對他有了偏見。

其實不是他不好,是我不buy他吧。不明白為何小時候會喜歡勁舞張國榮,但見到勁舞郭富城,雖然也欣賞他的舞,卻沒有喜歡他這個明星。反而,因班裡有一些郭富城Fans,我為了反郭富城,便說自己喜歡黎明。因為,起碼我喜歡看Leon演戲,還有那首令人心軟的<<對不起,我愛你>>。我更把Leon Yes Card放在銀包內。真幼稚!其實我細個懂欣賞演員多點。但不時興演員Yes Card啊!Yes Card多是sell歌星。

正因為如此,當抽到郭的Yes Card時,我都將之送走。

我想我最buy郭富城的,是他的<<雨中感嘆號>>,<<你是我的1/2>>(是歌不是廣播劇)以及他在電影<<九一神雕俠侶>>中的銀狐造型。

因為我慣了送郭的Yes Card給別人,到抽到他的銀狐造型時,我本想keep,卻被他的小fans發現;”討厭”郭富城的我於是沒有籍口留住那卡...... 唉~我是真心覺得他的白髮造型很有型的!比他後來的<<風雲>>造型好。(他在那部戲中繼續賣弄他的凌厲眼神,則賣弄飄逸長髮,哈哈!其實他是應該賣弄的,凌厲眼神不是每個演員都有。鄭便凌厲不起來。)


忙的時候,不如post歌上來,為這個blog帶來些生氣。


_ _ _ _ _ _ _ _ _ _ _ 


轉念一想,郭出道時的台灣廣告,說不定可在Youtube找到...... 果然找到!不過他在MV中其實不算作狀,沒有那些動作,莫非我記錯了?還是他在訪問節目中表現不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p6PSHd82hQ

2009年6月30日星期二

我在Facebook種了一塊田。



我在Facebook種了一塊田。
種不到真的田, 便種假的田。


Facebook的Happy Farm遊戲設關卡,除非是特別禮物,否則每一關只容許你種一種農作物。儲夠分數,才讓你種下一種。畢竟,要摸熟一種植物的特性,如何去照料、如何令它們快高長大,是需要一些時間吧。除了澆水,還要學懂殺蟲和除雜草呢!

最初種蘿蔔,後來是粟米、薯仔、茄子、蕃茄、豌豆、辣椒...... 種子愈來愈貴,到最後可以種石榴。(順道讓我學會石榴的英文:pomegranate)


每一種植物的葉都是不一樣的,生長速度也不同...... 真是的!真實的蕃茄樹也未見過,卻在虛擬的世界內種了一棵又一棵蕃茄樹。


真的很容易,只要食指稍為用力按幾下,電腦便替你完成栽種植物的所有繁種工作。


除了打理自己的田,你也可打理網友的田,還能加分呢!所以就算一天下來都沒有開過Facebook,也會有人幫你打理。能為網友的農田灌溉,收成時是否也能分一杯羹?當然可以!不過只能用偷的。只要戴上眼罩,你便能偷走對方的農作物。不過,盜亦有道,天亦有情,你不能偷太多。偷至某一分量,便會啟動對方的自動防衛機關,好讓對方不至血本無歸。


收成後,所有農作物都要拿去賣,一件不留。

噢!這些新鮮種植出來,確保不會被噴灑過多農藥,也不會被強行縮短收成期的瓜菜水果,為何不能留一點來吃?


看來要請Facebook開發Happy Kitchen了!


2009年6月20日星期六

hea租影碟hea看戲

以前寫過一篇blog是<當看電影還是大件事的時候> ,今次的題目則更墮落,是 。

由<當看電影還是大件事的時候>,到現在 ,不是一種倒退嗎?


以前看戲,會有一份起碼的尊重。在戲院看戲,除非受不了,否則不會半途離場,更不會讓自己睡著;在家看碟,儘量不被電話打斷,不會一邊看戲一邊講電話(就算被打斷,也會按pause)。

早幾個月還很有心機看一些有深度的電影,會因為那套電影拍得好而看,會很有心機寫影評。


但前陣子搬屋,加上心情低落,沒有mood,忽然不想看”嚴肅戲”或需用腦的影片,只想輕輕鬆鬆不帶負擔地看戲,家裡好些影碟要坐冷板凳。


但是,電視台沒有好戲上演(那是無線播<<巾幗梟雄>>之前),blog也沒有力氣寫,晚上在家幹什麼好?


於是,便到附近的租碟舖租碟,專揀些劇情輕鬆的,或著重官能刺激的;平日較少看的愛情喜劇也"殺",甚至未聽過片名的影碟也租。(以前我一向都很清楚自己買/租的是什麼)不過這般hea租,也時有驚喜。或者,抱這種心態才是正確?


--------------------------

-Silent Hill (鬼魅山房):想不到如此好看!氣氛營造得非常好!就像墮入一個噩夢中。也有好的戲情。之後上youtube看這個電腦遊戲的片段(電影改編自電腦遊戲),驚為天人,簡直將人類的各種恐懼集於其中,變態!遊戲主角在廢棄的醫院中摸索前行,更是最得我心的設定。還有那些音樂!雖然我不打機,但明白這隻game為何會這麼受歡迎。
不過,膽小的人不要看,裡面有幾幕極之變態,看到作嘔。


-Dan's Real Life(真的戀錯了):開始看時竟沒有意會這套戲是喜劇。作為喜劇它可能是失敗的,我都沒有怎麼笑。反而男女主角的愛情我卻認真看待。這其實頗為嚴肅呀!電影也有浪漫的地方。還有那一家人,可以聚集這麼多親友一起渡假遊樂,真開心!我很久都沒這樣玩過了。

-Alex and Emma(男書女愛):這套電影聽也未聽過,但故事描述了一個作家的創作過程,我又一向愛看與書有關的電影,所以也樂意一試。加上認得女主角Kate Hudson。
故事就像Music and Lyrics的作家版--男的是作家,女的是他的速記員(因為他為還債要在限時內完成作品,還要被黑幫打碎了電腦)。男主角在創作時,女的不斷質疑他,打斷他,還加插自己的意見,結果情節漸漸與現實扯上關係。Kate Hudson演男作家小說內一個不斷被修改的角色,需要以不同造型出現,十分有趣。這套電影比Dan's Life好笑得多,輕飄飄的,令人看得舒服。


-Seventeen Again:這套不是"hea租影碟”的電影,而是到戲院看的,不過是朋友選的戲。之前以為是無腦青少年片,加上那男主角”爆紅”,覺得這套戲根本不是我杯茶。怎知,發現這套原來是喜劇,很好笑!確能達到放鬆之效,也有正面訊息。只是我對影片的訊息沒太大共鳴。
不得不提的是男主角真的很靚仔。我還以為這些o靚仔不會吸引我,唉......
(不過吸引還吸引,我的外國明星偶像仍是Johnny Depp,多年不變。不過還有其他,嘻嘻!)


-Die Hard 4 (虎膽龍威4 ): 發夢也想不到竟會主動找Die Hard 4來看。是因為我重溫了Die Hard 1 之後,很想看Bruce Willis在Die Hard 4變成怎樣。Die Hard 1 無疑是經典,Die Hard 4也不弱,起碼夠刺激,也有好玩的意念。不過到最後Bruce Willis駕車與戰機追逐時,忽然覺得太誇張,笑了出來。


-Eagle Eye(鷹眼追擊):這套片是"hea 租影碟”之最,因為我竟--租--錯--碟--!心裡想著的是Wanted (殺神特工)。租碟時見到封面有一個後生仔,又同樣是動作片,便租了。也不想想為何Angelina Jolie演的戲封面上竟會沒有她的樣子!!


說是"hea 租影碟”之最,因為看戲的態度也很hea,不太尊重它。我是同時在執屋與看戲的。一開始還未覺得不妥,只見男主角與一位單親媽媽被神秘電話中的女人強迫做特務工作。之後見兩位演員不斷走來走去,驚險萬分。我還在想,這套戲真特別,竟會先讓男女主角以外的角色發展感情線!又,戲做了一半,女主角還未出現。


再者我以為電話中的神秘女人是Angelina Jolie。見到"她"遙距殺人,還在想,怎麼女主角會殺人?難道Angelina Jolie演奸角?還是,她殺的那人是罪有應得的?這角色亦正亦邪?


當然,到了最後,Angelina Jolie也沒有出現。



後來,與友人到戲院看了<<Coraline> >和<<天水圍的夜與霧>>,結束了hea租影碟/看戲的日子。


下一套想看的是德斯汀荷夫曼與愛瑪湯遜搭擋演出的愛情片。為什麼,只有這麼少戲院上映?


2009年6月19日星期五

愛比死更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zwnYDWnve0&feature=PlayList&p=9C00BA97092DE2EC&index=16


常常想寫這個題目,覺得”愛比死更冷”這五個字讀起來很有feel。


無奈自己功力未夠,多番想寫卻無從入手。


我覺得愛情最殘酷之處就是一個人愛另一個人愛得很深,可以為對方犧牲,可以一生不變,但另一個人卻可以完全不知道,或是不瞭解;或是知道,卻不當是一回事;或是因而玩弄對方,就像是隨手拿起一隻熊仔和牠玩,過後卻把牠丟在暗角。愛人的那個儘管心裡愛得如何澎湃,也只像是與自己談戀愛。


就像Closer裡Natalie Portman的角色,她對Jude Law說她原本可以愛他一世,但他親手毀了這份愛。


自Jude Law誓要追問她的過去,然後出言侮辱她,甚至不必那一把掌,她的愛之火已經熄滅,再也點不起來。殘酷的不是在幾分鐘內便決定分手的Natalie Portman,而是對她亳不尊重(甚至未去到”愛”這個高層次)的Jude Law。


也令我想起Jude Law在The Talented Mr. Ripley的另一個角色,那個英俊萬分的富家子,像磁鐵般吸引著四周的男男女女,但他心裡卻只有自己。

還有極多例子。在此不一一細表。根本不必我舉例,這些例子俯拾皆是。


早知簡單地貼歌詞算了。


P.S. Jude Law在演The Talented Mr. Ripley時可能是最靚仔的階段。這套戲我是在戲院看的,大銀幕上的他,臉容發光。特別記得他在酒吧內上台唱歌的一幕。



主唱:黃耀明
作曲:黃耀明/蔡德才
填詞:周耀輝
編曲:蔡德才/黃耀明


湖水的中央 在浮著你的臉
呼喊我 我踏入 漸沉重步伐
那怕將一身沾濕 我一心接近

來到了水中央 突然沒了的臉
呼喊你 你靜默 漸無力自拔
我這身通通濕透 拚命在顫抖

*極愛過到最後 剩一身的冰涷
 為愛你我最後 剩不堪的心痛
 比死更冷 我在湖中更冰涼

 極愛過到最後 剩一身的冰涷
 為愛你我最後 剩不堪的心痛
 比死更冷 你在湖邊(美麗地)嘆息*

人去了再望望 漸沉沒了的岸
一次愛 已陷入 便無力自拔
我這身通通濕透 拚命在顫抖

REPEAT*

被你舔去血汗 剩一身的冰涷
熱血過變冷汗 望不羈的天空
心灰意冷 困在無邊記憶


 


2009年6月14日星期日

興趣班2

延續上篇網誌話題,繼續談興趣。唉,自從公開童年日記,然後愈講愈多私人事後,有點擔心。在這裡講太多私事好像很危險。以往一些恐怖片有如此橋段,兩個母親在眼前出現。一個是真母親,一個是異形變的,那麼我要開槍射哪位呢?不能射錯啊!這時候,其中一個就會說:你小時候,你曾經XXXX,你還說XXXX...... 那些事情,只有一起經歷過才知道的。但如果我在這裡說多了,”異形”就會知道我小時候的事情了,那麼我就認不出親人了,怎麼辦?

所以我一定要有所保留。

最近想學/學好很多東西。但我知道,學習要專心,不能貪心。每次學好一樣,比什麼也學懂皮毛好些。但,有那麼多東西吸引我,怎麼辦呢?應該揀最實用的?還是自己最有把握的?還是最便宜的興趣來學?


不如一次過列出來:


木工(能製作小型物件便可。最可恨是家裡沒地方設工作間,而且工具貴,不知是否有工作室可租用?)

木傢俱翻新(很多木造傢俱款式都不能選擇,只買現成的,不喜歡那種色也沒有辦法。但有很多方法可以將之變得煥然一新的,那樣家裡便會有更多色彩)


彩繪,蝶古巴特(其實也是傢俱翻新的其中一些技巧)


跳舞(學了兩個學期停了,其實仍然想跳)


攝影(這個其實與其他興趣沒有相沖,帶著相機外出,常拍便成)


造紙手工(想造卡、簿仔等)


畫漫畫(也不用特意去學,只是有空玩玩就可)

種菜(well, 這個較難實現。在家只能種些香草吧)


練跑步(是一大挑戰,但想練氣,否則每次行山也落後)


......


這些其實大都是”消閒興趣”,我見書店將這類書列作”消閒興趣”。但”消閒”二字在香港這個地方好像很負面。是”無用”的。學琴有用,學繡花卻無用。進入成人世界後所學的東西,最好與工作有關。最好是去進修,多拿一個文派或學位,令自己在工作可以更上一層。我學這些興趣好像很不思進取,很敗家似的。在這時勢,還有誰有心機時間”消閒”?



 




 


興趣班

這方面我很像我媽媽:想學很多東西,但總是三分鐘熱度,沒一樣學得長久,結果沒一樣精。


幼稚園時繪畫拿過獎,於是母親讓我學畫畫,結果不知為什麼後來便沒有學了。


然後學芭蕾舞。笨拙的我一點也不適合這種講求優美姿勢的活動。記得是與鄰居的一個小女孩一起學的。她愛美,會擺出不同姿勢,我則呆呆的,連一個優美些的姿勢也不懂擺。後來母親聽說跳舞會跳壞腳,所以又沒有學了。也好,不用應付不論場合和場地也叫我表演一part舞的大人。


再來是是鋼琴,這是我學得最長久的一項活動。小時候父母叫我選一樣樂器來學,就我可以選擇學鋼琴還是小提琴(那時候很少人這麼小便學打鼓和學結他的...... )。我不記得我選了什麼,但最後學鋼琴,是因為父母認為拉小提琴的姿勢會令人頭側和斜視。原因就與不讓我學芭蕾舞一樣。


最記得去考試,必會穿裙子,會加印象分嘛!那時不常穿裙的我,會因為考試而有獲得新裙子。記得那時候學琴就只為了一級級考上去。一直都在學彈奏技巧、聽音技巧和考試那些音樂。我不是討厭彈琴,只是討厭考試。最終令我放棄學習鋼琴,不是因為我討厭彈琴,只是我覺得我學了多年,還未開X。我只懂對著琴譜彈,就這樣而已,而我的朋友,已懂譜曲和為曲子配和弦了。我一直覺得我再學上去也不會有何成就。父母原希望我長大後有一個技能,希望我可以教琴。但我只會誤人子弟。真心覺得我自己也不懂的東西,怎樣去教人?
我知道有很多人小時候很想學琴卻沒有機會,而我卻糟塌了這個機會,也浪費了父母很多錢...... 無言......


游泳也學過,是為了學一樣技能,不是為了去參賽什麼的,所要學懂了便算。最記得教練教換氣,我一直學不懂,直至一次與親戚去離島旅行,在酒店泳池自己學懂的。秘訣是要快。(後來知道不一定要快也可換氣,但當初確是這樣學識的)


中學時因為身體瘦弱,母親安排我學武術。這真是一樣很好玩的活動,被體育老師知道後更曾穿著全套制服上台表演!不過我也學得不認真。沒有練氣、練力等配套,打出來依然是花拳繡腿。在學到耍刀時,因為要準備會考,母親也讓我停了。


其實以上這麼多活動,哪一樣我是付出過血汗的?沒有恆心的我從未苦練。是我怕辛苦?還是我未找到所愛?想起林一峰在訪問中提到,他被母親罵也堅持要學結他。我卻讓這麼多學習機會輕易溜走。我父親是很好學,性格很堅忍的,為何我學不到?


到了外國,高中第一年,糊裡糊塗選了烹飪課。(只是選術科時,counceller問我是否喜歡烹飪,我答是,便選了這科。記得那時還可以選美術、木工和修車的。)結果全班只有我和另一個女孩是中國人,其他全是外國人。幸好有這班,我與那位女孩成了好朋友。她小時時已學懂煮飯,要為全家人煮食的。有了這個partner我才能輕易過關。最大挑戰是那時候要煮外國食物,要造派、焗面包、手造意粉、焗曲奇餅...... 都全靠她手巧過關。不過我也有功勞,有了我,她才能答好試卷。我記得老師教我們認識不同種類的米,考試時要分辨它們。真是十分好玩的一科!

現在回想,可能烹飪是令我最有成功感的一個興趣班。熟知我的人都應當知道我並無烹飪天份。但那時候帶著些實驗精神,我常在家焗不同款的曲奇餅、muffin和蛋糕,亦跟著食譜煮過洋蔥湯(最後只有老爸敢喝)。因為那時候在朋友中只有我學過焗曲奇餅,所以曾在家”開班授徒”(其實是只教幾位朋友整餅)。Chocolate chips cookies曾成為我的”首本名菜”!另一款"名菜”是大蜆殼粉沙律。就是將一堆蔬菜切得細細的釀在大蜆殼粉內,還要自製辣根(horsedash)醬來點的。我覺得我這麼有心機地去弄一個菜,真是不可思議!可能加拿大時興pot-luck,常常要帶食物到別人家,所以才會如此有心機地去煮。平日在家中,誰會耐煩做這個工序多的菜。(話時話,那些蔬菜是生的!)


那為何我煮菜還是如此不濟?就是因為喜歡玩,所以沒有練煮一些中式家常菜,即那些能”綁著男人心”的菜式。我要加把勁了! 


 


P.S. 話時話,為了健康和慳錢,想多在家煮食以及帶飯上班。不過因為加班、懶惰等種種原因而未能堅持。要養成一個好習慣,最好是四圍向人說,讓別人知道我打算如此,定時匯報,才會有效。而且要自己記錄進度。那我會經常在此匯報了。輕望今次不會三分鐘熱度!


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兒時日記之不想回憶,未能忘記

http://hk.myblog.yahoo.com/jw!W7jR5.CVGRBwoD1EruYw4Gc-/article?mid=289
曾在這裡分享過一些學生時代的回憶。

看回日記,發現我在中學時期所寫的日記仍然非常幼稚。是一些十分瑣碎的事。就連同學在打波時踢飛了鞋子,老師所說的一個笑話也會記錄。


我真是在溫室中長大的,所以如此幼稚。學校生活就彷彿是我的全部生活。除了親戚外,我沒有校外圈子。


            *                  *                 *


每一班學生總有受歡迎的一群。她們組成一個圈子,校內校外都聚在一起玩。她們有秘密的稱呼,秘密的語言,甚至秘密的記認(如大家以親戚相稱,將錶戴在右手,有一些”信物”等)。這種小團體,不是這麼容易能加入的。有些同學想加入,便要攪盡腦汁去討好成員,去融入那個團體。要討得團體中的要員歡心,她們才會"噚”你玩。


我呢?我是游離份子。我不是受歡迎的一群,而是有點被忽略的人。同學只覺得我乖,很好人,成績好,就這樣而已。不過我自有我的好朋友,是班上較乖較靜的幾位。


真是我的好運氣,認識到”噚”我玩的人。就這樣跟著去別的同學家玩。我明明不大有趣,不懂帶起氣氛,樣子又醜...... 但我的朋友卻不嫌我。

我全無唱歌天份,唱歌不夠氣兼走音的,竟被幾位加入了choir的同學拉我一起參加唱歌比賽。根本我只是跟著去練歌當玩,無甚貢獻,但仍是獲邀一起去唱。

                  *                  *                 *


小學六年級時,同學選我為”全班最靜的人”。其實我不是。不知為何選了我。可能這只是我給人的感覺。不過我對此十分討厭,初中開始便刻意多說話,後來為了自己不要”悶親人”,更學習”攪笑”...... 只可告訴你,這是一條不歸路。長大後我才發覺就算不多話的人也有朋友。但我想,不知多少年輕人為了更受歡迎/更多人追,而改變自己的性格。


                  *                  *                 *


中學時,因為愛上了看英文書,某一年突然開竅,英文突飛猛進,作文時自動知道自己哪裡文法錯了,看文章時會留意到哪些地方不通順。英文成績突然躍升至老師會公開提及的地步(那時候老師會公開頭幾名的成績)。突然有同學留意起我來,有點揚眉吐氣的感覺。要知道,英文好不再是家裡環境好,父母自小訓練英語對答的孩子的專利。英文好(其實不是真的這麼好,長大了才發現山外有山,不進則退),曾幾次令我吐氣揚眉,受人注目。 


                  *                  *                 *

讀書時,總覺得自己有做偵探的潛質。或者正確點來說,應是做間諜的潛質。因為太少人防我,令我知道很多同學的事,但卻沒有人知道我知道那些事。其實多留意,是可以看到很多事情的。不過現在,已沒了這種技能/興趣。

還有,我是感覺到誰不喜歡我的。那時候不懂打扮,不懂潮流,不懂人情世故,曾有同學看不起我。不過我的好朋友們並不知道。在她們眼中我的問題不是問題。

還有,我的無知以及驕傲,也曾傷害別人。(只有很少人看出來我有驕傲的一面)我常常像弱者,但我也懂欺負人,我也有我的黑暗面。不過,只有很少人看出來。記得臨移民前,有幾位同學都在紀念冊叫我到了外國要保護自己,不要被人欺負!


                  *                  *                 *


在女校的男老師同人不同命。有的成為暗戀對象,有的卻慘被欺凌。我們班曾經常欺負某位男老師。(知情者,我說的不是中五那位)他是新老師,剛進來便教我們班。他的英文發音不準(不過他不是教英文),說話像機械人,教書技巧差。上課,就只是派一些工作紙給我們填洞。他讀,我們填。真是不幸!我們班大部分人的英文也好過他。他迅速成為全班笑柄。那時候除了作弄他,也有同學公然與他對抗,甚至演變到說出口的地步(以我們學校的校風,那已算嚴重)。總之後來弄得有點僵。結果班主任(我們倒是很服班主任的)要我們寫道歉卡給他。我們也不是全班得罪他,但大半班人也簽了名。負責送卡給他的同學對著他打官腔,當然無甚誠意。他也準備了一篇演辭讀出,說會改善教學方法之類,還拼命說了些志在令氣氛緩和的話。拿紙的手微顫著。


這場風波就這樣完結。我們之後是乖了,但與那位老師始終熟絡不起來。現在回想,教書第一年遇著我們一定是他的惡夢。我做過代課老師,感受過真正的恐懼。如果我是他我會得抑鬱症。(我心血比較少)但聞說他後來很受師妹們歡迎。

中五那位老師,我們對你其實已比對他好很多(我們可以更壞)。之後我們與你的關係還好過我們與班主任的。

(看回日記才記得這些細節)


                  *                  *                 *


中四時分科轉了班,和幾位好朋友分在不同班裡。轉了班的我,好像有了新的身份,和不同的人玩,受到了以往沒有的重視...... 其實也不見得有多重視,不過會有與更大一班人玩的機會。而且新班裡有些很會玩的同學,但又不像以往那些受歡迎的同學般常看不起人。被噚一起玩的機會大很多。那時班裡的氣氛很愉快,同學之間有時會玩得很癲。加上家裡開始放鬆管教(見我一直沒有學壞),與同學外出玩的機會多了,少了那種”邊緣人”的感覺。雖然與那幾位一起玩的同學已不再相聚,但我仍是感激她們的。


                  *                  *                 *

如果不是開了”兒時日記”這個題目,都不好意思再說這些舊事了。舊同學相聚,已再沒有人說這些事。再說好像很老套。現在憶舊都變成老套事了。


所以我不喜歡參加學校的週年紀念大型聚會。個個女同學都穿著晚禮服,打扮得花枝招展,成熟萬分。不相熟的同學,照例說些客套話。多年沒見,都不知從哪裡談起。我知道有些班級的人很團結,但我這一屆,有很多同學已和我距離很遠,已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我在她們眼中,仍是一個幼稚天真的人吧。過了這許多年,大家的距離仍然在吧。見到某些中學同學,真會勾起某些不愉快的回憶。


某同學參加了那次聚會,回來後告訴我坐在她旁邊的同學一直沒有與她說話。當年不”過電”的人,現在只有更加不”過電”吧。我情願將中學時代的美好回憶放在心裡。


(CT, 香港的學校生活就講到這裡,好嗎?:)


2009年6月9日星期二

兒時日記(四)--並非愛情故事

小時候讀女校,沒有發生過什麼兩小無猜式的愛情故事。(雖然兩個女孩也可發展出一段愛情故事......) 我亦很遲熟,不是那種很細便幻想有英俊王子出現的人。我的志願不是做公主,而是做女俠。


但有一次跟父母回鄉,卻發生了一件描述出來可以變得很"浪漫"的事件。


我的鄉下在廣東省某處的一個小地方,沒有什麼”名氣”,很難才會遇上同鄉人。在那個小小的地方,隱藏著很多我連相貌也不認得,名字也不知道的遠房親戚。

那次,香港親戚一起回鄉下探親。鄉下的親戚打算帶我們到山上的一間廟遊覽。那時候,鄉下還未發展,一片青蔥。我和大人步行上山,在途中,他們都在談大人話,我悶得很,便四處張望,見不遠處有幾隻牛,剛巧我那天穿紅衣,還是非常燿眼的鮮紅色,很怕被牛追趕。正當我東張西望時,忽然發現後面有人騎”綿羊仔”電單車駛上來。原來那是我們其中一個很遠房的鄉下親戚,是一個年紀大我一點的哥哥。那位哥哥,據說在我更小的時候回鄉時一起玩耍過的。

因為大人們都只顧談話,只有我發現他,他於是像作了惡作劇似的向著我笑,我也向著他笑。後來終於有一個女親友發現他。原來他知道我們會上山,便駕車跟著我們。(未成年便駕”綿羊仔”啊!)我當時心想,要是能坐電單車上山該多好。料不到那位女親友真的建議我坐他的電單車上山。我十分開心,忙問父母是否應充。想不到,一向在這方面管得很嚴的父母竟容許我坐上去(那時頭盔也沒有戴呢!)。只是叫我小心一點和叫那位哥哥不要開太快。(之後我囉唆了一大段形容那輪車)

因為座位後有一個扶手,所以我不用摟著司機的腰。況且那時候我也不敢。


嘩!是否好浪漫呢?和一個名字也不知道的男孩子坐電單車,風馳電掣,秀髮在腦後飛揚......

但,事實上,車速不快;一隻手要用力握著車後扶手,有點手酸;又怕跌下來;我那時候正處於青春期中最醜的階段--黑、瘦、一頭控制不了的鬈髮(不是整整齊齊那種)、衣不稱身...... 完全不是青春片中的美麗情境(想起《刺青》這部電影,雖然是兩個女的。梁洛施,噢~)!


我們安全地駛過那些牛--我曾擔心那群牛見到我經過會發狂地衝上來撞跌電電車--一直到遠離大人的視線時,他便叫我扶穩,然後便加快速度上山。那時候涼風吹過耳畔,很涼快,很舒服。不一會,我們便到達山上了。他泊好車後我們便一起走上山上的小寺廟。那時候我才有點尷尬,因為大人們還要很久才上到來。我根本不認識他,談什麼好呢?


他說話帶著濃重鄉音,我的香港話他也聽不懂,於是我們邊配合動作進行簡單對答,一邊步上那座廟。那裡有一個叫”淨心泉”的泉水池,有水從池上的石壁流下來,滴進小池裡。水上浮著兩個紅A連手柄膠盆,供人作為飲水用的盛器。


那個泉很細,很簡陋,盆也不知是否乾淨,他竟叫我飲水,並大讚泉水很甜很清涼。我因為不想他以為城市人嫌棄鄉下東西,又想顯示自己的”勇氣”,於是毅然拿起盆就要飲下去。怎知他卻忙叫我要先沖沖那個盆!泉水很涼,的確有少許甜。喝過水後,我們便坐在廟前的石凳那裡等大人上來。大人上來後,我便跟回我的母親。


其實這次經歷沒什麼浪漫之處,不是什麼愛情故事,只有一些矇矓的講不出的感覺。說浪漫,是自己的藝術加工。懷念的,是小時候的天真。現在的小朋友太直來直往了,很小便很懂愛情的樣子,開口閉口是自己看中了哪一位,小學便拍拖,跟著換男/女朋友...... 我懷念對愛情似懂非懂的那個階段。



P.S. 亦舒厲害的地方是她懂寫少男少女對愛情似懂非懂的那種感覺。即係十三、四歲那種不知道自己喜歡了某人的感覺。如某篇小說一個小孩子愛上了表哥那不被家族承認的戀人。他到最大後才驚覺自己原來一直在找尋她。又例如有篇小說講一個女孩幫忙照顧患了肺病的表哥,喜歡了需要她照顧的表哥。後來表哥終於康復了,不再需要她,更有位從外國回來的活潑女朋友來接他走。故事裡沒有提到愛呀追求呀什麼的,沒有要生要死,就只是像講日常事般的淡淡敍述,完全切合那少女主角的年齡和性格。很有功力!


2009年6月8日星期一

兒時日記(三)



那天是端午節,我們吃過晚飯,便到婆婆的家去玩耍。為其中一位小朋友慶祝生日。
注意我沒有畫到壽星女的腳!(那時候的畫功,唉......) 而我在每一幅畫中都是斜視的。



在某年某日,我去了媽媽中學同學的家玩耍,在天台上玩乒乓球和康樂棋。那時候有大人教小朋友打乒乓球,不知是否從小接觸,所以我現在仍愛玩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