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星期日

《隔壁女子》(向田邦子)讀後感


向田邦子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和編劇。生於昭和時代的她,在51歲時到台灣為隨筆取材,不幸遇上空難身亡。十多年前台灣的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散文集《父親的道歉信》,做了很多宣傳,我因而認識她的名字。但到了今日才第一次讀她的作品。

《隔壁女子》是她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五個短篇。

她寫的是平凡人的故事。故事主人翁包括羨慕隔壁女子生活的家庭主婦、懷疑男友愛著美貌姊姊的平凡女子、在父親離家出走後漸漸變成一家之主的倔強女子、被父親生前的秘密所纏繞的雜誌編輯,以及與一家人「分享」男友的自卑女子。

2020年3月19日星期四

《看見生命的火花:德國高齡社會紀行》讀後感(下)

這是Michael Heneke Amour的劇照。不想社會再有這種悲劇。 

《看見生命的火花:德國高齡社會紀行》的第二章「高齡社會的機遇」有13篇,每一篇都是一個關於老人的idea。

Idea 2: 「老人興趣班,300種可能」介紹了漢堡一個名為「公園之屋」的活動中心。這裡有多達300種興趣班和活動予長者參加,當中包括戲劇小組、單車小組、街舞班、電腦班、拼布班等等。作者在中心遇到了一個在用電腦的90歳長者,那位伯伯曾為盲人、殘症人士和小孩錄製有聲書,已錄了幾百本。另一邊廂,一班人在準備一套木偶戲。大家分工合作——工匠們負責造木偶和搭建舞台,縫紉班長者為木偶縫衣服,繪畫班長者負責上色,戲劇小組的長者負責改編故事。木偶戲的演員有老人家也有青少年,大家互相學習——「老年人說︰『從年輕人身上我學習放輕鬆點,他們的世界似乎只有綠燈』。少年説︰『我看到了老人家的好奇和熱情』。」

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

《看見生命的火花:德國高齡社會紀行》讀後感(上)


《看見生命的火花:德國高齡社會紀行》的前言有這樣一句——

「在香港談『老』,以乎總是與『問題』相連,令人不敢期待『老』。」

我對此很有同感。老經常與「貧」、「病」、「孤獨」、「行動不便」拉上關係。很多人都怕老,覺得老來定會不快樂。大家用盡方法保持青春、「抗衰老」。有些人明言不希望活至耄耋。有些老人家身體不好,會覺得自己是家人的負累。總之,年老是一件可怕的事。

2020年3月9日星期一

柳應廷《水刑物語》


柳應廷(Jer)終於推出第一首solo歌了。

他加入了Mirror,一個偶像跳唱組合,有好有不好。不好的是他不擅長跳舞,要苦練。團隊歌未必能突出他的聲音。他慢熱低調,需要別人製造機會讓他表現個性。他在這個團隊中外型有點輸蝕,不易引起小妹妹們的注意。好的是,他因此入了行,獲得曝光機會、演出機會,可以慢慢儲歌迷。他唱歌有實力,所以只要有獨唱機會便可發光發熱。Mirror的歌迷年齡層比較低,但我覺得他的歌聲與形象能吸引更廣的年齡層,我相信他出獨唱歌必會受到注目。

2020年3月6日星期五

想當年


有說不要經常想當年。人應該向前望,而不是留戀過去。我以前會經常回憶兒時發生的事,但受這句話影響,近十年我已很少回憶童年事。而有段日子,我一直很少回顧,那就是我出來工作頭幾年的回憶。

為什麼不想回顧?原因之一是那時候仍對未來有很多幻想,覺得有不同前路在等著我。我可以發掘新的興趣,學習新的技能、認識新的朋友、建立新的朋友圈子。我還有潛能待發掘,甚至有興緻試新的造型打扮。但是,現在再沒有這種對未來的期待感。

另一方面,我那時候很笨,很多事情都處理得不好,做蠢事、講錯話、做錯決定、錯過了一些友誼、對不起一些人。我不喜歡那樣子的我。故不想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