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4日星期二

難民體驗記(一)


前陣子參加了一個難民體驗活動,在模擬情境中,體驗戰火中的難民日常。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公佈的數字,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當中包括2,540萬名難民,數目驚人。他們大部份身處發展中國家,在惡劣的環境中掙扎。很多難民不只喪失安居之所,就連基本的衛生設施與醫療服務也未能享有。更要膽心人身安全,特別是老弱婦孺。聯合國難民署呼籲大家捐款拯救他們。

不過,難民問題不是一般香港人會關注的問題。香港是壓力之多,每個人自身已有太多問題要面對,怎樣也輪不到難民問題。我們連近在身邊的外傭也無暇關心 (只要她們不會獲居港權湧港搶資源便可),又怎會關心遠方的難民?


也許因為如此,有機構創作了一個模擬體驗活動,讓參加者代入難民的處境,感他們的所感受,進而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幫助他們。

我參加的是進階版,兩日一夜,體驗的除了難民處境,還有貧民處境、盲人處境等。不過主主題是戰火中的難民以及住在貧民窟的貧民。

入營前有點害怕,因聽說體驗很逼真,還要住一晚,不知道要受什麼折磨。我有想過可能要捱餓,但我覺得沒飯吃事少,我最怕的是沒有時間睡覺。我已過了能通宵的年紀。

圥說辛苦的部份。最辛苦是要在地板上睡覺,我們每人獲發一條毛氈,但沒有沈頭和床墊。因為隨身物品不在身邊,想用外套或背囊當枕頭也不成。我們的小組其實用垃圾袋、報紙和塑膠膜造了一張「氣墊床」,只不過讓了組內年紀最大的女士享用。其他參加者只能直接睡地上。那一晚,很多人都睡不穩。

再來就是我們沒有餐具吃飯,三餐都需要用手吃。以手執飯吃雖然感覺古怪,也還是可以接受。但我們有一餐吃粟米糊,濃得不能就此倒入口,而一定要工具輔助。有人拾起堆在地上的短木條當匙用(我們在戶外吃),但我實在接受不到,只能狼狽地用手指撥粟米糊入口。雖然我們有肥皂水洗手,但我回家後肚瀉了一次。都市人!

另一個安排聽上去很噁心,事實上卻不難接受的,就是我們十多人需共用一個膠桶作廁所。膠桶旁有一桶混了梳打粉的沙(我聽不清楚,好像如此),每人如廁後便舀幾勺沙進桶內蓋著髒物。到了第二天黃昏,這個膠桶廁所居然一點也不臭,比很多公廁感覺還衛生。我甚至覺得這廁所比現在常用的流動廁所更好。

我們獲得的待遇不錯,這是意想不到的。首先,我們有三餐吃,沒有捱餓。三餐中,有一餐是酒店捐出的剩食,雖然要在充滿黏糊糊液體的垃圾袋中取出,不過味道很好。其次,我們有充足的睡覺時間,能夠睡在戶內,更開了冷氣,比真正貧民的處境好得多(之前被人嚇那裡老鼠橫行)。我猜,大會沒有虐待我們,是因為大會想我們有精力去思考——想想我們有什麼可以做,想想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幫助這些不幸的人。如果體力透支、身體不舒服,會阻礙思考。而且有些參加者是公司的決策者,他們一般有一定年紀,不能讓他們太辛苦。能啟發他們思考,感動他們發揮影響力為難民和貧民多做一點事,才是大會想達到的目的。

好了,那麼我實際經歷了什麼,又有何感想?請看下回分解。

4 則留言:

  1. I think too many people from the 2nd generations after WWII onward have no idea what it was like. I guess they are shielded by their parents. It is not an experience we want our kids to have. But wars are still going on everywhere.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未經歷過很難想像,而且我們大多只關心最切身的問題。早前看了Peter Jackson拍的一戰紀錄片They Shall Not Grow Old,很好看。

      刪除
  2. 已入手了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台版 (始終鍾情白色多於黑色~),看完跟你分享一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