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星期五

《逆向誘拐》(Napping Kid)


一間投資銀行的重要檔案被盜,涉及公司客戶的重要資料。公司高層John(王敏德)收到自稱K Kidnapper的訊息,向他勒索金十九萬。John的副手Irene(張雪芹)為免事情鬧大,找來任職商業罪犯調查科的前夫唐輔(邵仲衡),為他們低調查案。唐輔將銀行幾位有嫌疑的職員隔離調查,包括「old seafood」中層員工Ronald(楊秉基)、才俊牧野(朱鑑然)、年輕精英小儒(蘇麗珊)及IT好手阿植(吳肇軒)。同時,他也調查銀行客戶,發現其中一位職員工也有嫌疑......

《逆向誘拐》是導演黃浩然繼處女作《點對點》後第二部長片。我很喜歡《點對點》,覺得電影很浪漫,亦令我想重新認識香港,故此對這套電影亦很期待。電影改編自香港作家文善的獲奬同名推理小說,獲譚劍大力推薦,亦是我想看電影的另一理由。

《逆向誘拐》與《點對點》的感覺完全不同。相比起《點對點》的浪漫、清新、懷舊,《逆向誘拐》角色多、節奏快、配樂強勁,加上內容是查案,讓人腦袋一刻也停不下來。看戲當日我狀態一般,在人物不斷湧現、場景快速切換之下,不大跟得上劇情。像《點對點》一樣,導演將一些訊息(他稱為「線索」)藏在電影當中,待觀眾發掘;但我顧著消化劇情,只能看到表面的一、兩層,未及發現最深的那一層,解讀不了導演最重要的一個線索(但與我同行的朋友即時解讀了)。雖然如此,我還是感受到導演的心意。他愛香港,愛香港的下一代,希望他的同代人同樣愛護香港的下一代。又或者,我們未至於能做到「愛護」這個地步,但最少要了解他們,不要凡事都踩他們一腳。

(下段有少量劇透)
世代之爭是電影的主題之一。片中的年輕一代是小儒、阿植、牧野等人,上一代就是John、唐輔、Ronald。我的年齡層在這兩代人之間(只是年齡和工作年資,不是地位),但我更接近唐輔那一代。我有點「古老石山」,比身邊人更遲開始用智能電話;IT知識不高、商業知識貧乏,遠遠比不上片中的醒目年輕人。(又或者,我更像唐輔手下的年輕警員。像幹練的Ashley也不錯。)而綁匪的某些行為(拉不知情者下水),一開始令我反感。直到後來案件全貌展開,我才懂得欣賞對方的「罪行」。

至此,我內心一驚。片中的中佬唐輔不熟電腦知識,不認同年輕人的想法,被阿植嘲笑他「可能out了十年也不知道」。我跟不上電影節奏,又與唐輔的某些想法一樣,我豈不同樣會out了也不自知?剛好我公司最近來了年輕同事,他們的網絡知識比我豐富、也比當年初出來工作的我大膽和有自信得多。在某些方面,我要向他們學習。同時我亦要找到大家的相處模式,要好好運用他們的長處。我也要繼續吸收IT知識,不讓自己落後。因為公司也想我們跟得上時代的變化,公司也要轉型才能生存。

說回電影。雖然節奏偏快,但在電影後段的解畫之下,我也明白大部份劇情。(幸好我未看到「彩蛋」的「最終解畫」便明白,但還有些細節未及想通。)至於導演想向觀眾傳達的訊息,雖然我解讀不到導演埋下的最重要的線索,但見到陳豪客串演出的角色在說他最近「開了社企」,內心也有所觸動。是的,社會上還有一部份人不是賺錢至上,而是想造福社會。這種人,我近年接觸得越來越多,希望這些善良人有好報。高興導演在片中提及這股社會風氣;在香港一片低氣壓之下,難得導演為我們帶來希望。

電影另一令我感動之處,就是全香港人的班底。隨著港產片看多了,我認得越來越多台前幕後人員的樣子和名字。比起香港電影業的全盛時期,香港演員的演出機會不多。年輕演員只能拍香港電台、ViuTV或TVB的劇集。所以,單純地見到他們在大銀幕曝光,我已覺高興。特別一提「勤力仔」岑珈其,最近頻頻見到他的演出。我曾經見過他卻認不出他,現在我終於認得他了!電影的選角不錯。我第一次看蘇麗珊演戲,很impressed,她演這個角色有說服力。而吳肇軒,我也是第一次看他演戲,看完這套我想補看他的《以青春的名義》。「Old seafood」Ronald很搶鏡,邵仲衡則入型入格地演出了這角色的「有型」和「老套」(他掛念舊愛的情節老套、肉麻得令人發笑,但又很切合這角色。)。但電影對這個角色有點不公平,他應該有能力解開謎團。而我連鏡頭不多的梁曉豐也認得,不禁要讚讚自己。不過,在這套戲中,我的最愛是Irene張雪芹。在《點對點》中她已經很突出。

很高興在這套戲中見到這麼多熟識面孔。不過,縱使他們有機會拍電影,卻要擔心票房。小本製作的港產片必須在開畫前後極速累積口碑,才不會被院商大幅減場。印象中《點對點》口碑好,但票房並不好。而這一套的場次也不好,第二周便被院商大幅減場;無論拍得好不好看,也絕不值得如此對待。我的文章讀者不多,影響力不大,但也希望略盡綿力,令更多人入場看戲。

最後,要讚讚電影音樂。很喜歡電影配樂和歌曲。原來演演請來李端嫻助陣,創作了三首原創歌,部份歌曲由導演親自填詞。The Best is Yet to Come(不是At 17版本)令人感動。我最喜歡片尾的純音樂。

後記︰
-今年碰巧看了幾本香港作者的書,也看了ViuTV的《全民造星》,令我想多些支持本地創作人和演藝人。如果經常將「愛香港」掛在口邊會很肉麻,加上我又沒有能力為香港做什麼,唯有以自己興趣出發,多看多寫香港作品。

-上月底公司人事變化多,又要和新班底合作辦大型活動,壓力很大。上周看了六套電影減壓,包括《起底組》、《逆向誘拐》和四套亞洲電影節的電影(《幸福城市》、《地球最後的一個夜晚》、《野梨樹》、《燒失樂園》),竟真的成功令自己減壓。但身體抗議,周一出席完公司一個夜間活動後便病倒。幸好只是小傷風,很快康復。

10 則留言:

  1. 據講放映時間太差, 如果想睇, 一係請假, 一係蛇王

    回覆刪除
    回覆
    1. 聽講有人專登請假睇。
      宣傳人員要好努力咁谷,叫人入場睇。 唔係就會好快落畫。

      刪除
  2. 我未看。但見妳說「在人物不斷湧現、場景快速切換之下,不大跟得上劇情」,這其實幾易令人卻步。
    (相熟的公司投了此片約一成,虧得很慘...)

    今天的本土電影多有言志,幾年後該歸納下來,以總結這個階段。

    至目前為止,今年看過的港產片最有意外驚喜的是《中英街一號》,個人認為這片是被低估了。

    嚟緊《翠絲》如果拍得好,我估本地票房會幾理想。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本身對投資銀行和科技已經不熟,了解劇情比較吃力。*當年輕男主角嘲笑老一輩不懂科技時 ,我感到自己也是被嘲笑的一份子,所以看得不太舒服。

      我identify到的角色,是中佬邵仲衡。我覺得他deserve better。

      但我明白導演為何要這樣拍,他立意良好,想警告一下欺負年輕人的Old Seafood,也想讓我們了解現在的年輕人在想什麼,他們可以有什麼出路。可能導演想得太天真,但有人拍套樂觀的電影,總好過套套都拍得灰。

      導演在《點對點》和這套戲都埋下一些「線索」讓觀眾解謎,但這套電影不像《點對點》般從容;我的腦袋太occupied,沒時間去一一解讀(不過我的朋友就即刻解讀得到)。但是,本該隱藏起來讓觀眾慢慢解開的線索,電影公司在宣傳時透露得太多,好像失去了導演原意。

      電影的宣傳方法/方向(以「燒腦推理遊戲」作賣點、用漫畫海報),未必能吸引目標群眾,又容易令人有錯誤期待。但沒人能預知觀眾反應,這條數很難計。

      不過導演拍出這麼一套作品,很不容易,希望電影票房好一點。也希望更多人看回他的舊作《點對點》。

      (我未看《中英街一號》)

      刪除
    2. 用「燒腦推理遊戲」作賣點肯定出事,因為香港不是日本,沒有推理底子,用漫畫海報也冇厘頭。這樣賣,錯得很緊要。現在票房慘敗,宣發不無責任。講多句,如果是我,絕不會用「逆向誘拐」作片名,好翹口。

      刪除
    3. 其實我也想用「出事」這個term,但我不肯定我的觀察是否準確。因我想可能年輕人會buy。(但我絕對是因為譚劍推介+喜歡導演前作才去看的。我不喜歡宣傳海報。)
      我向兩位年輕、愛看戲的intern介紹這套戲,她們看完電影宣傳後,也說對電影興趣不大。不知道電影公司是否以為這套電影能吸引年輕人去看,但最喜歡這部戲的是三十歲以上的觀眾,而他們根本不是因為這些宣傳而入場的?
      (我本身愛看推理,對中文片名不算喜愛也沒有反感。我更喜歡電影的英文片名。同意改個好名對電影的宣傳十分重要。)

      刪除
    4. 「逆向誘拐」如果是推理小說名稱,是日系否,都沒問題。但作為港產片戲名就窄窄哋。

      講起燒腦,最近才終於讀到唐隱「密碼系列」首部《蘭亭集密碼》。內容複雜多變,線索雖稍見紊亂,讀來亦見快感。裡面盛唐的描寫甚是華麗,想起去年看的電影,改編自夢枕獏小說《沙門空海》的《妖貓傳》,雖是魔幻亦有解謎,而《蘭亭集密碼》的燒腦度較之則以倍算。

      刪除
  3. 團隊很努力去謝票,但願可以爭取到一些時間較佳的場次,令票房成績好一些。

    明白是商業社會不能不看錢,但如果只看錢,導演想傳遞的信息根本就不可能放在電影中。很多年輕人都需要推一下才會醒,我支持並感謝導演的這份心意。

    接下來我有時間,會多看一些關於市場推廣的書和案例,說不定會找到靈感,可以幫助更多有心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團隊真的很努力去謝票,謝到三更半夜。
      很多人都說無論電影拍得是否好看,也應給予公平的放映機會,讓更多人有機會入場看。這樣導演才可以繼續拍下去,才有機會進步。

      刪除
    2. 無奈商業社會沒有公平這回事,放一場票房差的電影,戲院也難以維生,想想便覺心酸。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