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經濟學+心理學好書:《誰說人是理性的》


《誰說人是理性的》(全新增訂版) 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


見到栗子妹在她的blog內說《誰說人是理性的》(她看的是英文版)好看,於是找這本書來看,看完後我也要說一句:真的很好看!此書在初版後到最近再出版「全新增訂版」,證明賣得好。

這是一本行為經濟學的書,作者說他的理論像被相信市場有無形之手控制的傳統經濟學家質疑。

我對經濟學的知識薄弱(你不能相信我這個連股票也不懂買的人還能在香港生存),就讓以我僅有的認識來介紹此書吧。

傳統市場學認為人是理性的,會為自己做最好的投資選擇。特別是在這行擔任投資員的高薪高智人士,他們會為顧客,同時也為自己作出聰明的投資決定。就算有一少撮人做了錯誤的決定,總會有人從他人的錯誤中獲理,從而將市場調節回正常狀況。

本書作者和他的研究拍檔,卻認為人會做出非理性的決定和行為。而且這些行為是可預測的,即會有同一個行為模式。固此,他和拍檔們通過多個實驗來證明這點。


本書因為已是增訂版,所以正文前的讚美之詞和前言便佔了很多篇幅。不過因為大多言之有物,我便放過他。

書內每章的標題都起得好,讓人很易記住。他所舉的例子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就算你不是投資人(正如我),也會明白他的理論。

另一個優點,是本書處處都有他的影子。你會知道他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的遠因(頗為意想不到),他做實驗的過程(作者有時候以說故事形式寫),他在當中碰到的趣事(如他要扮酒保做實驗,某舊同學/學生便以為他讀完博士學位後找不到工作而要做酒保)。

這為本書加添了人味,也令我為它加分。忘了說,作者是個很有幽默感的人,讓我讀得十分愉快。

另外,他寫這本書有一個很明確的目的,他要我們及經濟人明白我們做事是非理性,甚至是不可預測的(他舉的例子是人在平靜時與處在性興奮時做的決定會很不同,你甚至不能預測你的反應);而且人類常常高估自己,比想像中更容易欺騙人或受引誘,所以在投資方面要很小心,不能全依靠專業人士。不能任由市場活動變得瘋狂而不加控制。


行為經濟學的書我之前看過兩本。《蘋果、橘子經濟學》很有趣,但我嫌內容不夠扎實。感覺像消閒書多點。《誰賺了你的咖啡錢》內容比較平實,對我來說較實用(我可是連基本的知識也不知道)。


我不知熟識經濟學或從事投資行業的人怎樣看這本書。這是否只一本唬唬平民百性的普及書呢?(well, 如果你要找人為一本書寫讚美之詞是很容易的。作者識得多人便可。)我不知道。不過我覺得這本書十分好讀,我像看小說般很快地逐頁讀完。


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

hkiff: 《夢中見》(Surviving Life) by Jan Svankmajer


曾在youtube為這位導演的另一套戲Alice而驚為天人,去過他的祖國旅行,首次打開今年的電影節訂票手冊看到這套電影的介紹...... Jan Svankmajer 的電影Surviving Life(《夢中見》),我沒理由不去看吧!

我只看過他的一套電影和幾套短片,還要是在Youtube有一半沒一半地看,對這位捷克導演的認識不多。但是,他的Alice表現手法奇特,影像詭異,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曾在這裡講過:
http://hk.myblog.yahoo.com/jw!W7jR5.CVGRBwoD1EruYw4Gc-/article?mid=3279

看介紹,以為《夢中見》,這是一套難明的電影,心想,只要看到他的奇異影像,就算看不明劇情也不要緊。

電影開始時,我不知道角色身處夢境中;因為導演用半動畫半實物,又剪紙又拼貼的方式拍攝,我便以為整套戲的內容也是如此超現實而沒有多想角色是否在夢境中(容易從現實切入夢境而不令觀眾感到突兀,是採用這種拍攝手法的優點)

後來,男主角從「綺夢」醒過來,我們得以認識他,知道他有一個結婚多年的妻子,知道他有一份沈悶的工作,知道他常買捷克版版「六合彩」。後來,透過夢境的變化和他與心理醫生的對話,我們對他的往事愈挖愈深......

這套影像奇異的電影,竟然有紋有路地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實在意想不到呢!導演的表達方法有趣,畫面天馬行空,有些畫面令我想起Magritte的畫(如四處滾動的特大蘋果)。電影裡出現很多人與動物的混合體,如蛇人和雞頭人,也有些核突場面;但導演拍得有趣多於可怕。這電影不像Alice般令人害怕。

電影的介紹文字說「佛洛伊德與容格粉墨登場」,不是講笑,原來他們真的登場,不過是以畫像形式!佛洛伊德與怨家學生容格(/榮格)的畫像同被掛在女心理醫生的辦公室牆上,更會「偷聽」醫生與病人的對話,在意見不合時更會揮拳相向,令人聯想到現實情況。這是全片最好笑的地方。心理醫生雖然一本正經地套用兩位大師的理論來分析夢境,但導演似是拿他倆開玩笑多一點。可惜我對他們兩位的理論不夠熟,不然會覺得更有趣。簡介說它「好比一個動畫版的《日常生活心理分析》」,說得很對。

故事的發展比我想像中來得正路。雖然這套戲不像他之前的電影和短片般震撼,但絕對值得一看。


在Youtube找到他的一套短片,便比這套電影來得震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2IzPmKNiQs&feature=related



p.s. 片中的捷克境不多,最有親切感是見到傳統捷克食物(dumplings)和捷克紙幣。


2011年3月25日星期五

《人間失格》引文

(如有興趣閱讀此書,便不要看以下這篇了,否則你會少了一些閱讀樂趣)


《人間失格》是本好看的書,雖然寫了兩篇blog文,最終我仍是忍不住再引述幾句:


「不知為何,我生性便對女人的身世提不起半點興趣,也不知道是她說話技巧?,還是搞錯了說話的重點。總之,我時常是左耳進右耳出。」
--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一個人將自己的自我中心包裝得如此漂亮。


對著看上他的女同志--「總之,要是若惱她,一定很可怕,我得想辦法蒙混過去才行。基於這個念頭,我百般伺候這位長得醜又惹人厭的女人...... 。」然後他述說他用什麼技倆來討好幾個另他倒胃口的女人。


在他殉情失敗被送到監獄後,他看一個值班老員警想聽「香艷情史」的心態,於是盡量滿足他--但為了給這無聊秋夜添點樂趣,我表面上展現十足的誠意...... 我適當地「陳述」,以滿足他那色情的好奇心。


還有這精彩的一段。在他的朋友堀木勸喻他不要再玩女人時,他心裡的答覆:
(堀木說)「不過,你玩女人的毛病也該改一改了。再這樣下去,世人是不會原讓你的。」

什麼是世人?人類的複數嗎?哪裡有所謂世人的實體存在?不過,過去我一直當它是強悍、嚴厲、可怕的東西,如今聽堀木這麼說,我差點脫口說出「所謂的世人,不就是你嗎?」

(世人是不會原諒你的。)
(我看不是世人,是你不會原諒我吧?)
......


--很多人借著「世人」的口來罵人或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曾特首說過他代表香港人)。

記起在電視劇《絕代商驕》中,黃子華便對付過這種人。有一個酒店職員想隔離一班人,不讓他們離開酒店,於是不斷說「我們要求你們XXX」,我們這、我們那。黃子華演的角色立即將她口中的「們」字略去,變成「我」,告知對方他們會投訴「她」,「她」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任。當看似沒有任何機構在背後撐腰時,她便害怕了。


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

我應該笑他嗎?--再談太宰治《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有一段描述令我深有同感。葉藏說他小時候,父親所屬政黨的一位名人到鎮上演講,家裡的男僕帶他去劇場聽講。熟識他父親的人全都到場,演講後眾人熱烈地拍手,但回程時,他們卻將演講評得一文不值,批評的人包括與他父親交誼匪淺的「同志」。他們批評他父親的開場致詞拙劣,也批評那名人的演講不知所云。但是,這群人接著來到他家,一臉開心地對他父親說演講很成功,就連男傭也一起說謊。「這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例子。相互欺瞞。而且神奇的是,雙方都毫髮無傷,就像沒發現彼此在互相欺騙似地。這種鮮明、純潔、開朗、燦爛的不信任案例,在人類生活中俯拾皆是。」

這事令他對人類完全失去信任--「(我對)互相欺瞞,卻又能過著聖潔、開朗的生活,或是滿懷自信度日的那些人,實在無法理解。人類終究還是沒能讓我明白當中的奧妙。要是我能明白,想必就不會如此懼怕人類,也不必如此卯足全力討好他們。更不必與人類的生活對立,夜夜遭受地獄般的痛苦折磨。」

如對待他的「厭世論」,我本來也覺得他太看不開。畢竟在別人背後說壞話以及在別人面前說客氣話是人性,很多人也如此做。不過,不知是我的朋友不愛說人壞話或我認識的人比較單純,我是一直到近幾年才真正體會這種人性的可怕。人們在別人背後說的壞話,用詞要多賤有多賤。在對方面前客客氣氣,有講有笑,一轉背便能將人家踩在腳下。如我說我很不習慣,很可能會被人笑--你做了多少年人?連這也不習慣?連這些也看不開,那你不用出來混了!所以,我也沒特別表示什麼,有時還加入「討論」。不過,一個像葉藏(太宰治)這樣的性情中人,因此而覺得世界很可怕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因為我們是社會動物,因為我們也會犯這些錯,才會將這些人性行為合埋化。如果這樣執著於人性的弱點,將之放大來說,就會被人說成是「鑽牛角尖」。沒有多少人會同情你的。這世界的運轉速度太快,有很多事要處理,還有大家都要吃飽食,故不容你我傷春悲秋。

你試試質疑人世間的一切,你自己痛苦之餘,更會被人當作不正常的人。

我想起說過「人間不信」的日本歌手堂本剛,他一度對人類失去信任,感到極度抑鬱,想過輕生。我想就是因為他生性敏感,才會深受困擾。一個人真的可以在你面前裝著什麼也為你著想,背後卻插你一刀的。這種「想太多」的人未必一定軟弱,他們只是單純而已。不過,《人間失格》內的誇張描述仍是讓我笑了--「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

最近,我越來越意識到無論你做什麼,都會有人在背後說話。你在公司的表現,可以成為全公司上下的討論話題。而無論做得好不好,都會招來批評。我聽人說別人的壞話比好話多很多倍。如何你聽到這些人聊這種話題時的用語,或多或少也會猜到他們在你背後說你什麼。我聽過不是人形容一些人「只能做手,不能做腦」(大意),令我質疑自己是否在很多人的心中只是一隻「手」。

我要明白,講壞話是人的天性。我也講過別人壞話,用一種看似天真無邪的語言說出同樣無情的話,本質與嘴賤的人所說的一樣。不過我到現在仍很內疚說過那些話。

堂本剛後來看開了,過了那個階段,便開始不理別人目光,做回自己,並且有種戰鬥的心態,直面現實。《人間失格》的作者一邊說他落力討好人,一邊卻生活墮落,以酒色來麻醉自己,逃避現實。其實他很自我,根本不像自己說得那麼虛偽和愛欺騙。

(小時候說謊討父親開心的他,長大後卻放棄這樣做,將父親氣得不行。)現實中的太宰治,最終成功自殺。而平凡的我,由小到大逐步習慣人性的黑暗面。這是成長的一部份。我可沒有勇氣完全做回自己,但也不致悲觀得想死。我只是學習冷眼旁觀這一切。如有機會,便將觀察到的事放進我的文章吧。畢竟,體驗社會,是我當初畢業後不選擇教書的理由(OK,現在做教師也好不到那裡去)。

所以,我是不應該笑他的。

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看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是我首次接觸的太宰治作品。這本號稱「半自傳性」作品,篇幅很短,文字吸引,我很快便看完。


太宰治在今日可能會被視為一位抑鬱病患者,因為他對世界、對人的想法非常負面。不過,我覺得他是天生如此,並不是因病影響。


他自卑,經常想討好別人,對人類失望。他的思想負面得過份,有時候達到令人發笑的地步。不知他是否刻意自嘲,但某些悲慘部份我竟看至失笑。


例如書中主角葉藏(以手扎形式表達,因而用第一人稱)在小時候便懂利用「童真」來討好大人。他會特意做一些搞笑行動令人發笑。這也算了,很多小孩都會如此。但他竟然這麼自覺地表現童真,便有點誇張。例如他在火車上朝通道上的痰盂撒尿,他解釋說「我當時倒也不是不知道那是痰盂。我是為了展現孩子的天真無邪,才故意這麼做」。又例如他父親有一次問他的子女想要什麼禮物,他想要書,但卻為了討好父親而謊稱自己喜歡一件父親想送他的舞獅玩具,更有點笨拙地偷偷在父親的筆記筆寫下這「願望」,令父親看了更加高興。


他的厭世有點黑色幽默,例如他會和一個萍水相逢的女人相約自殺。他厭世,是因為他害怕世界,理由很「新穎」,且看這幾段:


「『人不吃飯就會死』這句話聽在我耳裡,不過是一種討厭的恫嚇。然而,這項迷信卻總是令我惶恐不安。因為人們不吃飯就會死,所以才得工作、吃飯。對我說,再也沒有比這更艱澀難懂、更令人感到威脅的話語了。


換言之,我對人類的行為,至今仍是無法理解。我與世人的幸福觀以乎大相逕庭,這份不安甚至令我夜夜輾難眠、暗自呻吟,幾近發狂。


...... 我甚至認為自己背負著十個災禍,其中隨便一個交由旁人來背負,恐怕都足以令人喪命。


我實在不懂。旁人痛苦的性質和程度,我完全無從捉摸。那些實際的痛苦,只要有飯吃就能解決的痛苦,也許才是最強烈的痛苦,是淒絕的阿鼻地獄,足以將我那十個災禍吹跑。...... 不過,他們竟然沒自殺、沒發瘋、闊談政治而不絕望、持續與生活搏鬥而不屈服,難道他們不會感到痛苦嗎?他們徹底變得自私自利,而且視其為理所當然,難道從未懷疑過自己?如果真是這樣,那確實輕鬆,可是,不是每個人都如此,以此視為滿分的目標吧?我不明白......。他們夜裡睡得香甜,一早醒來神清氣爽是嗎?做了哪些夢呢?......」


他的說法乍看偏激、荒謬,但讀下去,又能感受到他的感覺。我們是太容易適應這個世界,才會變得麻木的吧。作者做人太認真,心水太清,才會感到如此痛苦。所以很多藝術家都有自毀傾向。

這個敏感詭弱的人,如果能堅強一些,理智一些,可能會成為一個哲學家。如果他不是這麼自我中心,可能會為了身邊的人努力活下去。不過,他不肯面對人生,也不肯妥協,所以變成了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悲劇人物。




待續......


2011年3月22日星期二

大前研一《Off學:會玩,才會成功》


最近覺得自己需要充實一下知識,不要只看小說,於是在圖書館找大前研一的書來看。偏偏他最有名的《M型社會》和《低IQ時代》等書都被人借去,只餘下一本講旅遊的書和這本《Off學:會玩,才會成功》。


我也明白為何能借到這本書,因為大前研一以研究經濟和管理學著名,你不會想從他身上學習如何玩吧。玩,誰不會?但我就是看想看看大前研一的作品,所以就算這本書只教人如何玩,我也有興趣看。


這本書的內容是針對日本男性上班族而設的,香港人未必用得著,但有幾點我覺得蠻有意思的,在這裡分享一下。


他建議我們從音樂開始,獲得「終身的朋友」。他教我們如何將這興趣延伸和進深。方法是為聽過的音樂做紀錄,寫「興趣日記」,比較在不同時期聽同一首音樂的心得,有系統地聽同一作曲家或同一個時代的曲目等。因為「集中、深入」是興趣的基本原則。除此以外,還要親臨現場欣賞音樂會,不要只聽CD。再進一步,就是挑戰樂器了。自己演奏樂器的樂趣,遠大於只是聆聽音樂的樂趣。雖然一定會有人說:「你到這年紀才學樂器,很難有成就。」但是,我們學樂器並不是要成為專家。只要有想演奏的樂器、曲目,花多少時間都沒關係,只要依照自己的步調練習就可以。他有一個朋友為了在女兒的婚禮中演奏,六十歲才開始學習Saxophone。但他最終如願以嘗,得以在女兒婚禮中演奏一曲(他可能只學會一首歌)。


他也很鼓勵我們起碼熟識一種運動,因「運動是唯一能夠一邊享受,一邊放鬆身心,並維持健康的興趣。」他建議老年人不要只玩老年人玩的活動,如高爾夫球,因為「之後走進淋浴間洗澡的時候,看到別人的臀部都是下垂的」,會特別意識到自己的年齡。如果與比自己年輕的人進行同一種運動(如打網球),才能保持活力。他說Sony的創辦人盛田昭夫先生,六十歲才開始學滑雪和風帆;為了鼓勵自己從斜坡滑下,更請公司裡的年輕女員工為他打氣。他更於六十七歲學潛水呢!盛田先生說:「我絕不要變成老人」。這想法令他打破年齡限制,去挑戰一般人眼中只有年輕人才玩的運動。


大前研一說我們應「馬上行動」,學做運動。畢竟,在歐美長大的人自小便與運動為伍,興趣伴隨一生。他稱為了鼓勵自己,可設立一個努力的目標,如將來到加拿大滑雪。為什麼要專程到遙遠的加拿大滑雪?那是因為他覺得一個人能享受興趣的次數有限,與其在一個不夠好的場地進行活動,不如專程到設施好的地方。那樣才能享受到更大的樂趣,也可視為一次與家人的渡假旅遊。


他認為我們應該要認識工作以外的朋友,因為「退休之後,工作上的人脈幾乎都會因此而消失」。認識工作以外的朋友,因為與他們「一開始便沒有上下關係、利害關係」,所以退休後能持續交往。他有一個朋友很喜歡拍照,有時候在去有趣的景點拍照後,會在家裡舉行照片分享會,請公司的同事來欣賞照片,但在他退休後便再請不到這些同事來了。


而除了學生時代的朋友之外,很多上班族的人際關非常狹隘。「公司的同事,也可能是競爭對手。無論如何,都會存在著微妙利害關係。因此,很難發自內心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彼此之間也會有意無意地配合對方,維持表面的交往關係。」但他參加越野摩托車所認識的朋友,當中便有不同職業與階層的人,包括專業人士、送報員、壽司司傅等。在這個活動中,掌握主導權的人,並不是因為公司的名稱或職位,而是因為擁有優秀的騎車技術。因此,每個人都可以坦誠地表現自我,並且建立沒有利害關係的友誼。

但是,他提醒我們一定要避免在這些活動中討論工作,不要將平日的工作階級觀念帶到興趣上。在進行這些活動中向人炫耀自己的工作成就,十分趕客,也失了一起進行活動的意義。(我參加了一個行山團,因此結織到不同職業的人。在行山時,大家的話題多集中在路程和大自然景色中。不過行山很多時要一整天,而且難度越來越高,我常常參加不到。我有些朋友的興趣是做手工藝,如做首飾、繡花等,我覺得這些興趣可持續到老。)


大前研一很多時都參考歐美的例子,讓日本人學習。他有一個建議很有趣,就是「撤除小孩的房間,確保父親的活動空間」。他覺得小孩子不必有自己的房間,反而應該為父親闢一間書房。因為父親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工作、閱讀和休息。如父親下班後便只管看電視,甚至躺在沙發上睡著,久而久之,太太和子女可能會看不起父親,因為他們看不到父親工作的樣子。而小孩子有獨立房間,只會令他們沈迷上網或看漫畫,困在房間不出來;吃飯時也是被大人「請」出來的。他們會因此覺得自己比父母重要,是家庭的中心。如果小孩在大廳的書桌做功課,他便不能顧著上網,吃飯時可反過來由他請父親出來。而且因為父母看得到,桌椅也不是很舒適,他們會更快完成功課。他說歐美的小孩子都沒有自己的房間/書桌。

我的意見是,歐美的房子大,所以有足夠空間讓子女做功課。而且要他們這樣做,父母便要作些犧牲,例如不能在他做功課時看電視,也不能大聲講電話,或時刻與他說話騷擾他,否則子女只會往家外逃。除了這點顧慮外,我也贊成他的觀點。現在的小孩太受寵了。


很多人都有Monday depression,星期一提不起勁工作。他的建議是將周末的悠閒活動提早至周五下班後開始。周五晚不要喝酒至很晚回家,而是應該準備星期六一早外出進行悠閒活動。歐美人士便經常於周五晚開車出發度假,周六一早便能在目的地展開活動了(如扒獨木舟)。如果周五晚喝了酒,周六睡到中午才回來,那樣便失去了半天假期進行興趣活動了(不過我知道有些人會回答,睡覺便是他們的悠閒活動)。

在周六盡情玩過後,周日便應該進行些較輕鬆的活動,如去理髮、閒逛,晚飯後便應視之為假期的結束,可進行一些輕鬆的工作準備,如定行程、寫下第二天有什麼工作等。那麼,星期一上班便不會這麼痛苦。不過,香港人經常加班,很多人周六也要工作,未必能像他有這樣一個奢侈的假期。


大前研一還有很多有趣觀點,不能盡錄。我只想說一下他對上班族閱讀的看法。看歷史書,他認為閱讀失敗者和非主流人士的故事比看成功者的故事更有參考價值。看商業書則不用重頭讀到尾,而要先看目錄和前言,掌握全書的主題,再挑最重要的地方集中閱讀。(我的建議是寫閱讀筆記,將重點記下)我們要多看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古典書籍,因為這些書能培養我們的邏輯思考,讓我們學習商業與人生的基本態度。我們也要閱讀年輕人雜誌,用以了解趨勢和增進親子之間的話題。



本書包括「嬴家的條件在休閒之中」、「抱持與年齡不相稱的精神」、「擊退憂鬱的星期一」、「出去旅行」、「休閒時間的IT活用術」、「喝酒的場所與樂趣」、「家庭管理術」、「恍然大悟育兒術」和「從現在起,為年老的生活做準備」幾個主題,大家可以只選對自己有用的部份來讀。


看!雖然這本書是講玩的,但我的得著也不少呢。


2011年3月8日星期二

公園

在小公園坐著看書,周遭是樹木,前方遠處有小水池,草地上有幾隻小在覓食。左側的椅上坐了一個有著深啡色頭髮的外籍男人,牽著一頭戴口罩的獵兔犬。右側椅上坐著一對低聲談天的女子。椅子和椅子之間距離遠,我眼角的餘光望不到她們。
風輕柔的吹著。
我看書看得入神。
過了不知多久,突然感到氣氛有點不同。是因為突然發現沒有了人聲嗎? 是因為風停了嗎?是因為天暗下來嗎?
我抬頭望,整個公園只餘下我一個人。
外國男人和小狗不見了,談天的女子不見了,小鳥回巢了。夜色開始襲來。
四周很靜,太靜了。
我一時有點迷失。
我究竟在哪裡?
我是怎樣來到這裡的?
為何我孤獨一人?
我將會到哪裡去?


我望望書,突然發現我看的是白頁。
整本都是。
是眼花嗎?剛才我讀得津津有味的,是什麼內容?為何一點也記不起?
我慌了。是我有毛病嗎?
這個公園,是精神病院內的設施嗎?(為何只有我一個病人在此?)
還是,這是個夢?
如果是夢的話,一切便能解釋。
我站起來,想走到公園邊緣。
見到公園外面的世界,便會知道自己在哪裡了。
突然,眼前的景象晃動。
不是頭暈眼花金星亂冒那種感覺,而是眼前景色像地震般上下搖動。
但我卻感覺不到地下震動,也不感到頭暈。
我只感到,這個公園佈景,好像正被大力拆下。
我不用找尋公園出口了。整個公園,都是假的。
公園是假的、水池是假的、樹本是假的。
但那個男人、那條狗、那兩個女子是真的嗎?
他們是否佈景的一部份,夠時間了,便自動退場?
晃動停了。
我以為,公園會被拆除,眼前會出現一片光,會有聲音向我解釋發生了什麼事。無論是好,是壞。
那聲音會說,世界快到盡頭,你為何仍未悔改?你一個人好好思考吧。
但是沒有。


公園還是公園。
天空的藍色變深了。
仍然沒有風,但我感到溫度下降了,混身起雞皮疙瘩。
四周仍然沒有人。水池仍在,樹木仍在,椅子仍在,小鳥卻不見了。
剛才被我拋下的書攤在地上。剛才還是白頁的書,現在竟有字在上--
生兒尤過鬼門關,母辛苦將女兒生,自此體弱常有病來磨。
女生性孤寡不愛笑,又不識講體己話,難討大人歡心。幸才情堪比狀元慰母心。
偏年十五遇上命中剋星將心寄。但係個男兒心未定,漸移情至一愛笑同窗。
女覺生無可盼,要脅自殘。唉那男兒只係一毛頭小子,點會明白女兒家曲折心腸。聲聲無情話,令女心灰意冷。
高處風呼嘯,孤燕略過看來無牽掛,女願變燕兒隨風去。
好一個痴兒,就此......


這是誰的故事?


很冷。左腳不小心踏在地上水漬,白襪濕透,令我覺得更冷。
我要離開公園了!我要走,我要找尋陽光。彷彿有一年未感受過陽光。
但我覺得很累。累。走一步也覺得累。累得眼皮漸合上,再也無力睜開。

這是夢嗎?


這個夢不好玩,我要到下一個夢去。


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聽聽舊歌

最近沒有太多時間寫blog, 唯有post歌, 分享一下我的youtube playlist(都是我百聽不厭的歌。)

 


今個月公司有四個同事走(唉~)。覺得這首歌作為告別歌很適合。


 


有陳百強的講話片段呢~ 他說話不甚流暢,但給人真心的感覺。


 



不大喜歡郭富城,卻很喜歡這首歌。聽歌時自己好像回到九十年代。


 



既然揀的幾首都是舊廣東歌,不妨加多一首。
許志安很適合妖,可惜為了市場(我猜),他要露齒唱sweet sweet的《喜歡您是您》(是否個"您"?)。噢,他那時候還有首同樣精采的《不倦的蝴蝶》!
他某一隻碟,一聽便會勾起我青春期某些不愉快的回憶(現在想起,感到的卻是bitter sweet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