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2日星期六

2010年觀影回顧(5): 不是不感動(《歲月神偷》《唐山大地震》)

看好些號稱弄哭很多觀眾的催淚電影,我總哭不出。2010年看過的催淚電影有這麼兩套:《歲月神偷》,《唐山大地震》,不是不感動,但是哭不出。


或許是看得未夠投入,或許是太有心理準備,或許是我不易哭,頂多是眼濕濕而已。也不用找原因。幸好不是身處內地,否則看《唐山》不哭,不好算中國人了。(原著圖書倒是更感人)



《歲月神偷》的開場一幕給我帶來最大驚喜;在悠揚的音樂下,小男孩頭戴魚缸遊走於老香港的街頭巷尾,顯得很寫意、很自由。

這套電影很浪漫。窮家子愛上富家女有種久違了的純愛感覺(因我一向不看韓劇和純愛電影吧),一家人的相處時有苦有甜,很有真實感。

舊時香港有好有壞。好的是人情味濃,鄰里關係好,壞的是法制不建全,貪污盛行,人民生活沒保障。最可憐的是即使患上絕症,在醫院還是得不到人道對待。護士並不是「白衣天使」,而是魔鬼。


片中的兄弟情很動人,有這樣的一個好哥哥,怪不得導演一生懷念。


現在很多主流片的目標群眾都是年輕人,難得有一套電影,可以令老一輩也有興趣進場。其實除了這套,香港也有目標群眾闊一點的電,如《葉問》與《打擂台》。父母快回港小住,讓我想想帶他們給什麼戲!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很震撼。在一次突如其來的天災下,母親不但失去了丈夫,更要在一子一女中選一個來救。她兩個也愛,她不想選,她情願死的是自己。但現實逼著她一定要選。

如果是我,我也會像她一樣選小兒子(雖然我是多麼不捨得女兒),就只因為他一直在講話,而女兒後來不發聲,我會怕救了一個已死的人出來,而害死了生存機會較大的那個。但是,如果不是在這情況,我則可能救女兒,因為與她相處時間比較長,感情深厚一點...... (唉,我實在代入不了。)

雖然母親的選擇是逼不得已的,但對女兒來說,被至親放棄,是個很巨大的陰影。無論母親事後怎樣解釋,那條刺仍會在。人是感情的動物,理性上知道一件事,可心裡不接受,也沒奈何。

這電影有幾個煽情位,但都點到即止,沒想像中落力。母女重遇還是很感人的,但是電影對她倆過往相處的片段描述得太少。這本應是全片最大的高潮位,卻做不到那種感覺(雖然演員表現落力),勾不起我的情緒。

最令我感動的兩幕,第一是奶奶本要抱走兒子自己養,但見到做母親的太傷心,最後將兒子還給她。第二是義父重遇女兒,他罵女兒的話很值得人反思。女兒不想父母擔心所以不與他通音訊(這是什麼邏輯),但做父親的可是天天擔心她。兒女總以為父母一定明白自己,但卻沒有從父母角度去想。


我覺得影片拍得不太流暢,最精彩是描寫地震前的風雨欲來和地震後母親的決擇,之後的內容是片段式的,只敍述了故事,卻沒有令人深入角色內心。演員演得很落力,我特別欣賞演母親的徐帆。


戲院於開場前派紙巾的舉動,有點造作,我和同行朋友可是做足心理準備,卯足了勁想哭出來呢。結果紙巾原包帶走。

究竟是我們冷血,還是導演功力未夠?


2 則留言:

  1. 我覺得沒有事先看影評或者一個人去看電影的話,欣賞電影時會比較投入。 就好像我看禮儀司之奏鳴曲一樣,是一個驚喜之作。
    [版主回覆01/25/2011 07:04:00]我現在已儘量少事先看影評, 但有時會避免不了(報紙雜誌都是第一時間介紹一套戲的)。所以電影上畫後要趕快看, 因過太久又沒人講了。如看戲後沒人討論/ 不看影評, 我會覺得很寂寞。 
    我也覺得一個人去看電影會比較投入, 而且不帶過高期望入場是好的。禮儀司之奏鳴曲我還未看呢~

    回覆刪除
  2. 你朋友是冷血的
    [版主回覆01/25/2011 07:00:00]我朋友只是看過太多電影而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