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

「恐佈中帶著感傷!歡笑中帶著淚水!」的《衣櫃中的千代子》



我喜歡看Stephen King的怪異短篇小說,雖然他是恐怖小說大師,但往往是透過恐怖故事講人性的,又比較少血腥場面(一時時啦),所以我才不怕。真的講鬼故和封面太恐怖的小說,我卻避之則吉。

荻原浩的短篇小說《衣櫃中的千代子》,書背的標題--「讓人感到惆悵不已、九夜恐怖驚悚的故事」曾令我猶豫。我害怕日式恐怖。但看了故事簡介後,覺得又不是想像中恐怖,於是便借書回家看了。


看短篇小說,有時候我會跳讀,今次則是順序看。故事不純是驚悚,涉及的話題很廣,包括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問題、戰爭等。書網的這段描述很貼切:「情節雖然恐怖,但也很感傷。雖然好笑,卻是很悲哀。恐佈中帶著感傷!歡笑中帶著淚水!魅惑人心的九夜怪談!」在幾種風格中,我覺「傷感」(其實是bitter-sweet )是他寫得最好的一環。


令我感到最傷感的,是第八篇--《樹蔭暗夜》。故事講一個小女孩在親戚家院子和其他小朋友玩捉迷藏後,從此不見了妹妹,屍體也找不到(也不知是生是死),此事對她的人生影響很大;長大後,她回到當年捉迷藏的地方,想繼續未完的捉迷藏遊戲。這故事氣氛陰森,但閱讀時我卻不太感到害怕,因為愛的力量更大。作者將故事緩緩道來,我就像跟著主角一起查探過去一樣,一切如歷歷在目。這與作者描寫場景的功力有關,他寫得十分細緻,大橡樹的形狀和爬樹的過程這麼難寫的東西,他卻能詳細描寫,真是高手!這故事看得人的心揪著,是我最喜歡的一篇。


《衣櫃中的千代子》名字恐怖,內容卻幽默溫馨,寫的是失業失戀的青年在租住的舊屋中遇到明治時代的小女孩幽靈,做了好朋友。


《老貓》是最恐怖的一篇,令愛貓的我感到很害怕。作者沒有明確寫出事實全貌,卻留下很多線索讓你猜,這才是最恐怖的寫法!偏偏貓的特性就如他所說的--「貓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牠不會被人支配,是牠在支配人。雖然是你養牠,但不曉得從何時開始,卻變成是你聽牠的話。」這番話平日由愛貓者說來可能沒什麼,或者愛貓者更會說得甜絲絲的,但套用在這個故事裡效果卻非常恐怖。作者厲害的地方,是除了講恐怖故事外,更側寫了男主角的家庭問題。


《看護之鬼》講一個新婚時被公婆欺負的媳婦,在公公病倒後反被她虐待的故事。媳婦的行為和心理很變態,但她的公婆也有做錯的地方。這篇令我看得很不舒服,是我最不喜歡的一篇。


作者寫的人很可怕,寫的鬼卻很可愛。《叫牌》等故事中的鬼都可愛又可憐,而且作者將幽靈寫得非常親切。


這是我第一次看荻原浩的小說,覺得他描寫場景有一手,寫懷舊故事也寫得很有味道,有點像我喜歡的另一位日本作家恩田陸。


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2010年觀影回顧(6): 有情懷的港產片《打擂台》《人間喜劇》


《打擂台》


特意選這套戲回加拿大與父母一起看,只顧著看他們是否喜歡,自己卻忘了投入去看。這套戲的意念和提旨很好,特別是師傅與徒弟的情誼。還有,很多人都引用的一句──「唔打,就唔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表達了一種豪情壯志。真的,不用說那麼多道理,不要未打便先為自己鋪下台階。你一定要有火,有想贏的渴望,才會盡力去打。現代父母不敢對子女說的,由電影的老師傅說了出來。


片中還有令一句對白也表達了電影主題,就是「拳怕少壯」。片中的少年人無論看似多麼不濟,但他們有的是青春,有的是本錢。但一個人老了就是老了,無論年輕時多厲害不能再與人硬拼。這話也表達了一個美好時代過去了的悲哀。

這部片拍得很有感情。導演選了梁小龍、陳觀泰和泰迪羅賓幾位幾已被主流觀眾遺忘的老演員主演,很有意思。幾位前輩演員中,我最熟識泰迪羅賓,因為小時候看過他演出的港產片(大多是笑片)。功夫片我很少看,但也明白陳觀泰、梁小龍、羅莽等對香港功夫片的付出。


在討論區,看到不少人說幸好電影沒有拿前輩演員來惡搞。我看港產片較少,一時想不到例子,只記得看過雜誌將石堅的頭像變成一個有型的設計,羅蘭也是,好像在一舞台劇的宣傳單上看到。我沒有看內容,不知是真致敬,還是創作者只利用他們的獨特形象來玩設計。不久前看了《骨肉同謀》,然後再看訪問,知道演出格母親的女主角金惠子原來是韓國的「國民母親」,慣演傳統的好媽媽。導演這次特別讓她演出一個性格偏執、行事出格的母親,金惠子一聽便答應演出,因這角色能讓她發揮,過盡戲癮。請老前輩出來演戲,最重要是讓他們有戲可演,不致淪為陪襯和道具。在《打擂台》中,主角是幾位前輩演員,淪為陪襯的是黃又南等年輕人。


雖然我覺得《打擂台》不錯,但未至於覺得很深刻。可能在戲院與一眾觀眾一起笑、一起叫(小時候看港產片的經驗),會更適合這套電影。


 


《人間喜劇》

很多人說港產片粗糙。與主流西片比較,港產片確是較粗糙。有時候,電影一開始是一個有紋有路的故事,但中間會無端加插一些沒意思的「笑位」,對劇情推進毫無幫助之餘,又令觀眾的情感抽離。有些電影甚至是片段式的,好像將包含不同元素的碎布拼湊出來似的。例如,這場有爆炸場面,那場是超級笑位,兩場都有吸引眼球的重點戲,那麼,中間便插一場「文戲」來緩和一下。編導創作的好像是一個個「場口」,而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港產片也有很多優點,否則影響力不會遠至外地。港產片的市井、活力、想像力、瘋狂、煽情,皆吸引。外國人可能要在特技完善了才會開拍,或講求故事的合理性,但港產片只求過癮;想到,便拍。


與《打擂台》一樣,《人間喜劇》是一套有heart,有情懷的電影。電影海報有點趕客,要不是朋友推薦,我不會去看。


雖然電影有點胡鬧、有點拼湊,但我覺得很好看。 薛凱琪的一段我完全不喜歡,沒興趣看發瘋的港女。她與黃祖藍的一段情,可能女性會較難理解。我覺得杜汶澤帶起了全套電影。他是個好演員,希望導演不再叫他露肚腩或露股來做笑點。這套電影有很多「笑位」,但在笑之餘,情節在不覺間推進。杜汶澤始終是殺手,笑歸笑,江湖事還是要解決的。


就如《打擂台》向舊式功夫片致敬,《人間喜劇》是向「電影」致敬的一套戲。其實不只是致敬,我覺得更像寫給電影的情書多一點。


(看戲後,我忍不住打電話給推薦我看的朋友,學著杜汶澤在戲中的口音說這句對白:喎係衣個sai~~~手)


2011年1月22日星期六

2010年觀影回顧(5): 不是不感動(《歲月神偷》《唐山大地震》)

看好些號稱弄哭很多觀眾的催淚電影,我總哭不出。2010年看過的催淚電影有這麼兩套:《歲月神偷》,《唐山大地震》,不是不感動,但是哭不出。


或許是看得未夠投入,或許是太有心理準備,或許是我不易哭,頂多是眼濕濕而已。也不用找原因。幸好不是身處內地,否則看《唐山》不哭,不好算中國人了。(原著圖書倒是更感人)



《歲月神偷》的開場一幕給我帶來最大驚喜;在悠揚的音樂下,小男孩頭戴魚缸遊走於老香港的街頭巷尾,顯得很寫意、很自由。

這套電影很浪漫。窮家子愛上富家女有種久違了的純愛感覺(因我一向不看韓劇和純愛電影吧),一家人的相處時有苦有甜,很有真實感。

舊時香港有好有壞。好的是人情味濃,鄰里關係好,壞的是法制不建全,貪污盛行,人民生活沒保障。最可憐的是即使患上絕症,在醫院還是得不到人道對待。護士並不是「白衣天使」,而是魔鬼。


片中的兄弟情很動人,有這樣的一個好哥哥,怪不得導演一生懷念。


現在很多主流片的目標群眾都是年輕人,難得有一套電影,可以令老一輩也有興趣進場。其實除了這套,香港也有目標群眾闊一點的電,如《葉問》與《打擂台》。父母快回港小住,讓我想想帶他們給什麼戲!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很震撼。在一次突如其來的天災下,母親不但失去了丈夫,更要在一子一女中選一個來救。她兩個也愛,她不想選,她情願死的是自己。但現實逼著她一定要選。

如果是我,我也會像她一樣選小兒子(雖然我是多麼不捨得女兒),就只因為他一直在講話,而女兒後來不發聲,我會怕救了一個已死的人出來,而害死了生存機會較大的那個。但是,如果不是在這情況,我則可能救女兒,因為與她相處時間比較長,感情深厚一點...... (唉,我實在代入不了。)

雖然母親的選擇是逼不得已的,但對女兒來說,被至親放棄,是個很巨大的陰影。無論母親事後怎樣解釋,那條刺仍會在。人是感情的動物,理性上知道一件事,可心裡不接受,也沒奈何。

這電影有幾個煽情位,但都點到即止,沒想像中落力。母女重遇還是很感人的,但是電影對她倆過往相處的片段描述得太少。這本應是全片最大的高潮位,卻做不到那種感覺(雖然演員表現落力),勾不起我的情緒。

最令我感動的兩幕,第一是奶奶本要抱走兒子自己養,但見到做母親的太傷心,最後將兒子還給她。第二是義父重遇女兒,他罵女兒的話很值得人反思。女兒不想父母擔心所以不與他通音訊(這是什麼邏輯),但做父親的可是天天擔心她。兒女總以為父母一定明白自己,但卻沒有從父母角度去想。


我覺得影片拍得不太流暢,最精彩是描寫地震前的風雨欲來和地震後母親的決擇,之後的內容是片段式的,只敍述了故事,卻沒有令人深入角色內心。演員演得很落力,我特別欣賞演母親的徐帆。


戲院於開場前派紙巾的舉動,有點造作,我和同行朋友可是做足心理準備,卯足了勁想哭出來呢。結果紙巾原包帶走。

究竟是我們冷血,還是導演功力未夠?


2011年1月21日星期五

2010年觀影回顧(4): The Social Network 《社交網絡》


想不到接近年尾才上畫的The Social Network 《社交網絡》連奪四個金球獎
(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電影音樂),好評如潮兼被形容為劃時代的Inception《潛行凶間》卻一個獎也沒有。雖然兩套電影也很好看,但我更希望Inception得獎。可能因為我較喜歡Christopher Nolan吧。其實我一度將兩個導演搞混--都是黑色風格、愛扭橋和作品以男性為主。我不懂比較兩者的導技和編劇,覺得兩者都好。


以下只談電影內容,不與真人對照。


男主角Mark Zuckerberg,他是名牌學府哈佛大學的學生,奇貌不揚,但電腦成績優秀,令他與大學的其他Nerds打成一片。


電影的第一幕是他與女友的分手戲,他的致命傷是不擅溝通,小事化大,得理不曉人。但女友的一句asshole也令他很傷。有人失變後買醉、自殘、罵人、破壞物品,但這位男生所做的,卻是我怎樣也想像不到的。他先是在blog陰毒地罵女友,再來是設計了一個名為Facemash的網站,將他能找到的大學女生照片隨機地配成一對,並讓使用者比較她們的外貌,進而評分。網站旋即吸引幾百位同學溜覽,引起了校方關注。此舉令他得罪了眾多女生,但卻為他帶來機會,他獲一對富有孖仔同學賞識,邀請他建立校內交友網。他得知他們的孖仔後,卻二話不說躲起來狂寫程式,並在好友Eduardo的金錢幫助下,建立了一個比孖仔原本的構想更宏大,功能上更貼近年輕人交友需要的The Facebook。此網更擴展至其他學校,最終演變成現在全世界都在使用的Facebook。他名成利就,但被孖仔控告他盜取知識產權,又與好友Eduardo反目。


雖然Mark是天才,但他卻是個人品不好的人,行為令人討厭。


以事論事,孖仔控告他一事我覺得很無謂。雖然心裡有氣,但要為此鬧上法庭,始終令人覺得他們為的是錢。主角從他們處獲得靈感,用自己鑽研的程式開發的網站,根本比孖仔原本所想的要勁好多!我相信就算孖仔再找另一個人設計,也做不到這個地步。就像Mark串嘴地說的: "If you guys were the inventors of Facebook, you'd have invented Facebook"。但Mark在寫程式時一直避著孖仔,根本是有心隱瞞,這實在要不得。Mark或許有理,但他將事情處理得很差。


而出資給他開發facebook的好友Eduardo,一直對他很支持。雖然他的理念與主角不同,又曾因一時之氣凍結了戶口。但Mark也做得太絕了,竟與新拍檔一起將他踢出局。也難怪Eduardo氣憤,他斥資租了一家豪宅讓Mark與職員工作,Mark和員工卻將那裡變成遊樂場,更在他不知情下請Sean Parker(已倒閉的Napster網創辦人)加入。當我為公司出差回歸時好友不單忘了接機,一進門更見到篤眼篤鼻的Sean和不知名女子在「我和Mark的地方」胡天胡帝,我也氣。


他們三人的關係很微妙,在Sean與他們初次見面的一場戲,Sean一開始便展現了他的性格──醒目、輕挑、「靠把口食飯」、愛玩愛享受、有生意頭腦,他口裡讚賞Mark,心裡卻當他是水泡/碼頭多一點。Eduardo一見他便知他是什麼人。奈何Mark與他一拍即合,他親眼看著Mark的心迅速靠向Sean那邊。情形就像一個女孩眼看著與她青梅竹馬的男友遇上另一個女孩,而那女孩與他的男友很快便無所不談,觀點一致,就連笑點也是一樣的。她很快已跟不上他們談話的節奏。在那一刻,她知道男友的心已離開自己了,分手是遲早的事。


雖然我也認同Sean對Facebook的想法(要型、要好玩,不要一開始便賣廣告位這麼老套),覺得他是令Facebook成功的重要人物,我也覺得Eduardo在事業上已幫不上Mark,但我仍要說,Mark很過份。他好像從來沒重視過這位識於微時的朋友,從不顧他感受,從不記得他的事(我懷疑他是否連朋友女友的名字也不記得)。Eduardo是脾氣好的人,但也受不了主角。他說他上庭控告Mark,除了因為間接被他騙錢外,還因為他對這位朋友十分失望。"But I am your only friend",他不解地對Mark說。他不明白,為何Mark對唯一好友也如此無情。


其實Mark並不是個無情的人,他一直想與前女友和好,但他更愛自己。或者,Facebook是他唯一可引以自豪的事。沒有Facebook,他便是nobody。他情願做asshole。


電影的節奏很快,鏡頭靈動,調子幽默,但講到尾,這也是一個很沈重的故事。


 


                                 


我覺得每個演員都演得神似。男主角Jesse Eisenberg演得很好(之前不認識他)。畢竟Mark Zuckerberg真有其人,而我們沒可能真正知道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所以電影不宜對他有過份的註譯。將他描述成壞人或好人也不適當。他的個性突出,但也令人摸不透。演員掌握得很好,他就算做了衰人,卻沒有壞人的樣子和表情,在審訊其間更常常遊魂似的,只是開口時才表現了他的攻擊力。他的言詞犀利,十分之串,但又句句真心的樣子。我想,他對其他人明顯的不屑與漠視,才是讓人非告他不可的原因吧。他自私,卻又不是為了賺錢,他一心只想將自己的心血弄至完美。對著這樣的人,我真不知拿他怎辦。


還有,演他新拍檔Sean Parker的Justin Timberlake,原來在樂壇很有名,我卻不認識他。他樣子有點像Jude Law(Jude Law年輕一點便可演這個角色),輕易地扮演一個乞人憎的醒目仔。對著像主角那種人我沒奈何,但對著這個輕浮浪子,我卻想一把掌刮過去。


能將一個本來不大有趣的故事以及官司場面的變得如此有趣,編劇很厲害。有電影網說David Fincher最初接到編劇Aaron Sorkin那長長的劇本,摸不著頭腦,便去找他談。Aaron於是以機關槍的速度念出劇本,導演才明白他的意思。是的,本片對白很多,演員又講得快,讓我追字幕追得有點辛苦。但編導成功營造了一個全是醒目仔醒目女的高材生世界。或者寓意天才的思維,我們凡人是跟不上的吧,只能被帶著走。加上那些法庭戲,假若拖得慢一點,觀眾便會感到不耐煩。


看完這劇,對David Fincher加了分,但我仍是想Christopher拿獎啊!


2011年1月19日星期三

2010年觀影回顧(3): Kick Ass《勁揪俠》


(含少量劇情)

《勁揪俠》是2010年我最喜歡的頭十套電影之一。本片的主角是一個想做Super hero的中學男生。究竟普通人是否可以做英雄?一個沒有特異功能、沒有神奇經歷、沒有億萬身家、沒有警察朋友,只有正義感的人,能成功打擊罪惡嗎?面對勢力龐大的壞人,真實的暴力,行俠仗義的結果帶來的很可能是死亡。


這電影集動作片、笑片、青春片於一身,想不到除了官能刺激之外,還有令人感動的地方。雖然好打的Big Daddy和Hit Girl搶盡風頭,但沒武功的男主角卻是最易令人代入的角色。他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普通人。


本片十分暴力,兒童不宜。壞人在殺人前會對受害人肆意虐,場面令人不安。但Hit Girl斬瓜切菜式的殺人場面令人看得過癮。電影中有兩場是拍得特別好的。Big Daddy到仇人手下聚集處,一口氣幹掉所有人。畫面像打機。另一幕是Big Daddy與Kick Ass被壞人綁在貨倉椅上,Hit Girl關掉貨倉照明後戴著夜視鏡闖入。還有用死光槍一閃一閃地殺人。Big Daddy被火燒和Hit Girl殺敵的畫面交替,很有漫畫感。本片的配樂充滿活力,也很有特色。

片中的「英雄」Kick Ass和Red Mist是柴娃娃,有人說Hit Girl才是主角。這個小女孩演得很好,身手敏捷(雖然應有替身/特技幫忙,但她演得有說服力),打鬥時面容扭曲,受傷時又楚楚可憐。

她在片中要扮世故和講粗口(在我心中是很粗的粗口),在影片討論區見到有人擔心讓孩子演這角色會否學壞。但有人回應說在前荷里活的童星,如果小時候演的是有童心的角色,學壞的機會比較大(如Drew Berrymore和《寶貝智多星》的麥哥利高堅),演成熟角色的,則比較不會學壞(如Jodie Foster, Natalie Portman)。雖然這沒有科學統計,但我猜想,他們不學壞是因為他們早熟。而演天真角色的可能被寵壞了。希望我喜歡的童星 Freddie Highmore不會如此。


本片的愛情線有點無聊(像American Pie那種),最吸引的副線是Big Daddy和Hit Girl的父女情。父親為了報仇訓練女兒成為殺人機器,令女兒沒有童年,但他十分疼愛她,用盡方法保護她。女兒也似乎樂在其中,沒有埋怨父親。不過因為這些經歷,她已不能做回一個正常人了(雖然她自己意識不到)。電影只輕輕帶過此話題,到最後更好像解決了這個問題,但當你認真去想,仍不禁為她的人生擔心。

如果她留在電影中的「真實世界」,會很難找到幸福;但如果電影進入「Super Hero Mode」(如拍續集),她便又可以一展所長了,成為英雄了。


2011年1月17日星期一

2010年觀影回顧(2)HKIFF

在去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看了幾套電影。日本的《蜆貝小小姐》很平庸,又有點作狀。韓國的《我的大獲人生》較好,但仍是印象不深。吳彥祖主演的《如夢》很特別,喜歡內裡如夢似幻的情節,夢中世界像舞台劇;但到了現實世界(男主角到了內地),與他的夢中女子一模一樣但性格相反的女子出現後,雖然有笑位出現,但我已投入不到。也覺得一人分飾兩角的女主角為了突顯兩個角色的不同,而將這個角色演得太誇張。到最後,男主角突然說出往事,可能太突然,沒舖排,我是同情他,但沒有很深感受。原來要讓觀眾「進入」你所設置的電影世界,是多麼難,又多麼的重要。


想談的只有兩套:


霧中風景(Landscape in the Mist)(含劇情)



幾年前已聽過HKIFF觀眾在討論區談論這部電影,對電影讚不絕口,將之奉為經典,於是我記下名字,打算有機會便看。


終於在去年,HKIFF有多套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電影放映,我在當中找到這個我認得的戲名。雖然他有幾套電影同時上映,但我只選這一套,先看看自己是否喜歡。之前沒看過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HKIFF對他的描述是「最後的現代主義者」,也有人稱他作「詩人導演」或「哲人導演」。我未夠功力去理解什麼是「最後的現代主義者」,但在看戲後,卻很認同他是「詩人導演」。


電影主角是一對姊弟,姐姐快步入少女期,弟弟仍是小孩子。他們從小沒有父親,母親只對他們說父親在德國,也不知是真是假。這對姊弟有一天決定要出發尋找父親。他們從未到過德國,也不知父親地址。在缺水缺糧,自己又未成年的情況下,這趟旅程對他們來說充滿危險。


「霧中風景」,是指他們想到達的美好世界吧。在那裡,有愛他們的父親,愛他們的母親,甚至有更多他們這一刻仍未能想像到的美好事物--可能是人類天生對美好將來的永恆嚮往,要找一個像天堂般美好的地方。他們在旅途中認識的一個青年將一塊幻燈片送給弟弟,幻燈片上白茫茫一片,就像「霧中風景」一樣,濃霧之下是世間最美麗的風景,是兩姊弟的目的地。雖然這樣說好像很虛,但我心目中也有一個這樣的地方。我懷疑,這地方在我小時候的夢中出現過。


電影的開首像童話故事,兩姊弟遇上不同的人,也有些奇遇。然後,殘酷的地方便來了。一開始,觀眾已知道他們是不可能找到父親的。他們沒有地址,沒有任何線索,甚連父親的名字也不知道。甚至,父親是否還記得他們,是否仍在生,他們全都不知道。而德國是這麼大,怎麼找?


尋父的旅程,就是成長的過程。兩位小孩在旅途上經歷很多,令他們成長。成長,表示他們明白到殘酷的現實。小女孩明白到女性的身體是本錢,是男人垂涎爭奪的東西;她明白到世事經常不如人意,你愛的人未必愛你;小男孩開始瞭解人生是什麼,也明白要得到錢,便要用勞力來換取。


我知道他們遲早會明白這些道理,但,何需這麼早?那小女孩,經過短短時間便變為女人了,很可悲。有評論說,導演特意將小孩子寫得像成年人;我猜是因為成人與小孩的界線其實很模糊。童真太短暫;在這個世界,小孩一下子便成為大人了。


美好的風景,總在霧中,也不知是否存在。霧散後,那風景真的會出現在眼前嗎?我們掙扎著長大,盼望著美好的將來。但最終,我們會否失望?


怪不得這麼多人喜歡這套電影,只要經歷過成長的痛,便能代入兩位小主角。



Fish Tank(90後.突圍少女.性起義 :P)
--> 這套戲在HKIFF上映時譯作《90後突圍少女》,正式上映時譯作《90後.少女.性起義》。我覺得兩個譯名也不太貼切,主要是不喜歡它用90後這個term,另外,也不覺得女主角是「性起義」。



(含Fish Tank及Lilya 4-Ever《永遠的微笑》的劇情)

Fish Tank
令我想起幾年前看的Lilya 4-Ever(《永遠的微笑》)。兩部片的女主角也是十六歲以下的少女,同樣來自低下階層,同樣成長於沒有父親的家庭,也同樣被母親生理/心理上遺棄。


Lilya 4-Ever中,少女Lilya住在俄羅斯一個像廢墟的貧民區。她住的地區貧窮荒蕪,每個人都彷似沒有前途。很多人都發著美國夢,渴望到美國後能有較好的生活。有一天,她知道母親將到美國去,她很興奮,幻想著美好的將來。但原來母親沒有想過帶她去(可能那個男人不喜歡),於是,她母親遺棄了她,讓她與一個毫不關心她的姨姨同住。急於離家外闖的她最後被壞人誘騙,踏上不歸路。


Fish Tank的少女與母親和妹妹住在英國一個貧民區,她和妹妹雖然與母親同住,但母親卻在精神上遺棄她們。或者,她不是不想對她們好些,只是自己也活得不快樂,再無餘力去理會一對女兒。

這位母親常常請朋友回家喝酒開Party,不讓女兒加入,更常喝至爛醉。女兒被學校停課,要被送至教導所,她也不大關心。她要求的,不是令一家人快樂,而只是想抓住一個男人,就這樣而已。有一天,她突然將一個高大英俊的男人帶回家。她本來只想和男友,不想女兒阻礙她,偏偏她的男友為人熱情友善,對她的兩個女兒很好,令一家仿佛重拾溫暖。漸漸,Mia愛上了他......


母親放浪,女兒好像也要與母親看齊。Mia雖然脾氣壞、任性、倔強,但她也有純真的一面。她愛上母親的男朋友,便信任他,對他毫不保留。她牽掛著一匹與她同齡的馬,想拯救牠,卻苦無辦法(這馬有象徵意義)。她比母親優勝的地方是她懷有自己的夢想。她愛跳舞,希望憑跳舞闖出一條路。


兩套電影相比,Mia雖然被騙,但她還有選擇,她仍有翻身機會。她的遭遇比Lilya好。起碼她的母親仍然照顧著她們--雖然是最低限度的照顧。Lilya卻被親母欺騙了,眼睜睜地目送母親離開。那一幕,看得人很心痛。Lilya亦不如Mia硬淨;如果她像Mia,不知會否有另一個樣結局。

Fish Tank
內的母親演得神似,有種彷彿對一切都死心的感覺。演女主角的Mia十分自然,但原來她不是專業演員,而是導演在街上找到的,當時她正與男友當街大聲吵架。怪不得導演看上她,這女孩是這麼野性,這麼原始粗獷,就像一塊未被打磨的寶石。她的口音很有趣。這套戲的角色,我仿佛曾遇過,很有真實感。可能與那些場景也有關係,那裡的房子,很像加拿大的房子。


這兩套電影令我感慨。本來眾生平等,但為何人一出身便是小公主,有人卻天生命賤?兩套電影的少女主角皆是受害者,但她們的母親,其實也是受害者。


 


2011年1月11日星期二

2010年觀影回顧(1)

新年伊始,各影迷blog友紛紛呈上他們的2010年十大電影。這個名單很難定,就像邁克所說的,「要篩米咁篩」。

我沒有記錄自己看了什麼電影的習慣,加上有「選擇恐懼症」,所以選不到我的「十大」。但是,去年看了很多電影後也沒有時間寫感想,越過得久,對電影的印象越模糊,還是襯記憶還未完全消退時,挑一些有印象的電影來寫吧。



志明與春嬌(在戲院看)

我曾寫過一篇講吸煙的文章,覺得這個題目很好發揮。想不到過了不久便看到彭浩翔這套關於吸煙的電影。

故事貼近日常生活,對白搞鬼又自然,編劇地將一些真人真事笑話自然地融入劇情(如「十五、二十」)。有觀眾說戲中的對白像爆肚,依我看戲裡的對白全是經過精心設計才是。只是演員演得自然(特別是一眾打邊爐的煙民配角),才讓人有「爆肚」的錯覺。

而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導演始終緊扣主題,以吸煙來串連整個故事,不像某些電影以一個主題開頭,最後卻偏離重點,寫了另一些東西出來。除了講吸煙,電影也描述了現代的男女如何輕易便被「撻著」。


還想一提的是電影開場很妙,讓我以為自己入錯場。

這套戲,我看得很愉快。



A Single Man (單身男人)(在戲院看)(含少量情節)
我看的是早場,電影開始時人還未醒透。但就是這種未醒的感覺,與電影的夢幻氣氛很搭配。


此電影故事簡單,講述一個同性戀男人如何渡過他打算自殺的一天。在愛侶意外死亡後,他的感覺已經麻木,縱有千呎大屋、穩定職業(他是位大學教授)、紅顏知己,但他對人生已沒有留戀。就在他打算向世界告別的一天,他開始重新品味這個世界--一切平凡、庸俗的人與事突然變得漂亮、可愛起來,他眼中看出去的景物,全都鑲了金邊。雖然世界如此美好,但一切像與他無關,他主意已決。


故事的轉捩點,從他的一位男學生主動接近他開始。這位有美女同學相伴的美少年,早熟慧黠,主動找他討論人生,討論自己的成長困惑,同時帶點刻意地誘惑他。本來這位又有錢又保養得很好的中年教授是不愁沒伴兒的,只是他放不下已逝愛侶才令自己孤單一個。這男學生讓他另眼相看,除了是因為他的美貌外,還因為他主動地關心他吧。這男學生由曾演About a Boy的童星擔演,小朋友大得真快,轉眼間便「亭亭玉立」。小時候不靚仔的他想不到長大後是這個樣子,印證了我的想法--小時候漂亮的童星,長大後會變醒,反之亦言。而演男主角的Colin Firth,不用多說話已帶出憂傷感覺,他的眼睛表達了千言萬語。很喜歡這位演員啊!


這套電影拍得很有氣氛,配樂居功至偉。現在一聽到配樂,電影畫面便會立時浮現,很有feel!令我有衝動買soundtrack。



The Young Victoria (宮廷眷戀維多利亞與阿爾拔親王)(在家看)(含劇情)

本來宮廷愛情片並非我有興趣的片種,此片戲名又很悶,但為了Emily Blunt,我還是租了影碟來看。

正常發展的愛情是最難寫的。通常暗戀、痴戀、不倫戀、三角戀、生離死別的故事才夠吸引。這故事描述的正是一段正常發展的愛情,若非以皇室做題材,便很難吸引觀眾入場。


最初看的幾套Emily Blunt電影,她都是演現代人,想不到她初出道時是慣演「古裝人」的。在電影中,她雖然是公主,卻不是驕生慣養的柔弱公主,而是有主見、有性格、有智慧的公主。


他們的相還是很有趣的。Prince Albert本懷著特別任務接近Princess Victoria,希望能奪得她的芳心以達致國家的政治目的。他落力討好Victoria, 冰雪聰明的她也察覺到。誰料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後,他們真的愛上了對方。令人看得高興的是,Prince Albert在與Queen Vitcoria結婚後便不理什麼政治任務了。(很好!我已怕了勾心鬥角的宮闈片。)


此片雖然是傳統愛情片,但也有破格的地方,就是戲內的男女傳統角色調轉了。收到信後心如鹿撞的是男人,等待對方召喚自己的是男人,等待對方開口求婚的也是男人(宮廷規矩是由皇后自己選伴侶)。


原來,一段沒怎麼加鹽添醋的愛情片會這麼好看。


一直以為男主角是Orlando Bloom,還奇怪他的演技會這麼好。直至出字幕才知道他是另一個人(叫Rupert Friend)。


2011年1月8日星期六

家居驚魂

朋友說有一天警察打話來,告訴他鄰居說聽到他家傳來尖叫女聲。他獨居,「事發時」不在家,想破也想不到聲音來源。結論是:一定是有人玩電話(但對方說出了他的地址喎!)


在家中,聽到東西忽喇喇跌在地上的聲音。四處尋找,卻怎也找不哪裡有東西掉下來。


半夜裡聽到「喀喇」一聲,像關燈的聲音,不知是什麼東西發出的。


從窗外飛來一隻手掌大的飛曱甴,飛到東,飛到西,格格有聲,最後沒入家裡的某個暗角。而那間屋,是單身「窮」族時興的Studio單位,沒間房。


家裡忽然停電,電腦與電視齊熄,放在家裡某個抽屜內的電筒早已沒電。


在家舉行派對,朋友在家裡四處轉,食物豐富。兩個月後,發現雪櫃頂有一碟顏色曖昧的可怕東西,不能辨認原來模樣,追查後發現是朋友順手放在雪櫃頂上的意粉。


在廚房爐頭前的桌邊開蕃茄罐頭湯,罐頭蓋是拉蓋的;拉開時太大力,蓋底的茄汁飛射而出,點點紅色汁液濺到罐頭後方的白牆上、側面的白牆上、白色的電掣上、白色的洗衣機蓋頂、雪櫃頂、雪櫃上的電飯煲面。怪不得殺手這麼怕清理血跡。


在家用開酒器開紅酒,怎知力氣不夠,開酒器的螺絲陷在木塞中,拔不出來。最後要弄斷木塞,並費了極大功夫將螺絲從木塞中拔出來--方法是將木塞弄碎。結果弄了一地木塞碎,餘下的一半木塞和木碎在紅酒內飄浮。


晚上回家時,站在家門外,想像門後有什麼。開門後,會見到一隻與我等身高的巨型蟑螂嗎?還是一隻像龍蝦般的怪物?


 


2011年1月7日星期五

重遊迪士尼:make-believe


再一次進入樂園其實新鮮感已大減,我已沒有第一次來時那樣投入。但是,沒有夢、沒有想像力的人,根本不應入樂園玩。要enjoy,便要make-believe,像小孩子玩「一家人」、玩冒險遊戲般投入角色。Play hard, 就是這個意思吧!


雖然已不再有新鮮感,但糖果屋和第一次玩的「小小世界」仍帶給我們驚喜;「迪士尼頒獎禮」仍令人感動(喜歡「鐘樓駝俠」-表演者歌聲動聽;喜歡「小魚仙」-一眾動物特別是龍蝦(?)活潑有趣;喜歡「花木蘭」-因為一個嬌小女子與猛男打架,令我覺得那女子特別sexy。)數年前被我批評得最厲害的史迪仔劇場,轉了英文版後便好得多了。


上次來時被吸煙的人掃了點興,今次卻有另一宗「奇遇」。話說巴斯光年會站在「明日世界」內一個固定位置與遊人合照,人龍頗長,在我和朋友加入後,便有職員截龍,因為黃昏時巴斯光年要參加巡遊。那位女職員不斷向想排隊的人解釋為何要截龍,並說巴斯光年在巡遊後便會回來。多數人聽了解釋都乖乖離開。但後來了一個與朋友和一個小小孩同行的男人。他聽到不能排隊後,大吵大鬧,說他們從很遠的地方來(他說出內地某一個地方名),只來一次,所以一定要讓小孩和巴斯光年合照。職員再多次解釋為何截龍,該男子仍不放棄,不斷以「從老遠來」和「連小孩子也不遷就」做理由,繼續吵嚷,甚至強行插隊(就這樣貼在我和朋友身後)。最後多來了兩個職員,他也不就範。但職員們堅持不退讓,最後他推了職員一下,便怒氣沖沖坐在巴斯光年旁邊的茶座,看形勢待我們拍照後他便會強行推小孩出來。


這時候職員向我們道歉,但我們倒替她感到辛苦。到底如何「收科」呢?我猜迪士尼早已有一套指引。在我和朋友拍完照後,職員向那位帶著小朋友上次的男人重申一次巴斯光年要走了,不能繼續拍照,但可以與那位小朋友握手。其實,小孩子不一定想要拍照,能和心愛的玩偶握手,他一樣開心。


這件事有影響我心情嗎?有一點。但迪士尼是個make-believe的地方,我將那男人當成卡通片裡的壞人即可。雖然父親是邪惡Darth Vader,但兒子是善良的Skywalker啊!
            
因為我和朋友都來過迪士尼,所以今次很清楚自己想玩什麼,故能盡用時間。可惜我未及看聖誕樹亮燈便要離場了,因為我要趕赴另一場婚宴...... 於是,除夕夜和元旦,我便在吃喝玩中度過。夠難忘了!



第一次玩香港迪士尼的「小小世界」。




百玩不厭的「瘋帽茶杯」。


糖果屋。



還是最喜歡Alice in the Wonderland花車啊~ 


2011年1月6日星期四

重遊迪士尼:參加「跨年婚禮」


2010年的最後一天,我再次踏進夢幻世界迪士尼。之前我到過香港迪士尼三次,第一次是2006年11月去的,在迪士尼酒店住了一晚,還寫了Blog(2006年寫的,時間過得真快...... http://hk.myblog.yahoo.com/gigilambo/article?mid=199);第二次是2007年萬聖節去的,進夜場,為看Jack巡遊。今次與第一次去一樣,同樣在迪士尼酒店住一晚。不同的是,今次入迪士尼的最大目的是參加朋友的婚禮。


那天請了假,上午到機場送親戚機,中午便入迪士尼。酒店Check in時間未到,但因太陽很猛,拿著行李的我決定先進酒店吃點東西為妙。


上次與三位親戚去,今次與一位朋友同房。因要準備晚上參加婚宴,我們那天不入樂園,情願在房內休息,然後用充足時間扮靚靚。我們一起化妝,研究化妝品和衣服配搭,很girly。並常的我是不修邊幅的,但那天卻裝扮得起勁,因為太好玩了!而且酒店設施充足。對著全身鏡裝扮,比在家裡強多了。


當我們終於弄妥後,便到宴會廳。迎賓處除了相薄外,還有中、西式「紙版新人」各一個供賓客拍照,還有pop-corn和棉花糖攤檔,充滿遊樂氣氛。



場內佈置更為美麗,以紫色為主調的佈景充滿夢幻感覺。牆上投射了一個寫有一對新人名字的南瓜車圖案;那南瓜車且會一直在場內奔馳。婚禮與婚宴的過程很順暢,食物比想像中好吃--精緻,份量適中,不會給人飽滯感覺。婚宴的一切都很專業,Live Band令現場氣氛熱鬧,一對司儀表現像專業司儀(可能真的是),婚禮花絮影片拍得很好,送給賓客的朱古力既漂亮亦可口;看得出新人花了很多心思令婚宴盡善盡美。結婚的是他們,被大力款待的卻是我們。




因當晚是除夕夜,飲宴後便是倒數派對。為了令大家消磨倒數前的一小時,一對新人更安排了抽獎。而一向沒抽獎運的我,竟幸運地抽到頭獎--迪士尼樂團入場券兩張,剛好可以在第二天使用呢!


這個宴會廳有舞池。從進場開始我便嚷著當晚一定要跳舞,因為我一直都希望能在婚禮內跳舞--西片的婚宴場面都是這樣的。但我參加婚禮全都沒有跳舞環節,可能因為這不是中國人的習慣吧!而且華人較害羞,就算有舞池亦未必敢落場跳。當然,主人家的參與很重要。如主人家不跳,賓客又怎敢跳呢?


一直期待著跳舞的我,晚飯後已先喝些紅酒來「壯膽」。不知為什麼,那晚很想很想玩,看來是除夕夜的關係吧!還是我在過去一年沒有好好玩過?


抽獎時段後,Live Band又出場了,唱著輕快的歌曲。新郎的母親率先進場跳,然後一對新人,以及新娘的父母也開始跳,並邀請眾人加入。我等不及別人邀請我,便自己開口請同桌的人一起出去跳(!) 如以往參加類似聚會時一樣,男士們都比較含蓄,沒有踏進舞池中間,反而很多女士們都衝了進去,並跳得盡情。我們在舞池中倒數,然後一起唱Auld Lang Syne(其實不太懂歌詞)。


之後氣氛進入高熱,大家玩起「人龍」來,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搭著肩,在檯與檯間穿插。在婚禮跳舞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我沒有醉(我冇醉!),但因為想玩,那夜我故意令自己high一點(這是natural high還是unnatural high?),人生快樂的時光有限,玩要玩得盡情。這晚,我的「玩心」都出來了。

最後我和同房朋友凌晨三時才睡,第二早卻未到九時便起來梳洗準備進入樂園,我們誓要玩到盡呢!


(呢篇blog唔係我一向寫開ge野,好似唔係我寫咁。呢個唔係我,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