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年12月看,現在才評,實在不捨得不寫寫看《喝彩》舞台劇的感想,所以遲到也要寫一篇--
陳百強、張國榮和鍾保羅是三個於盛年便戲劇性地逝去的藝人。在《喝彩》舞台劇劇中,故事主線集中在陳百強和張國榮身上,著名司儀鍾保羅則擔任類似旁述的角色。這安排合理又聰明。
這劇很聰明,用了大量Danny和Leslie的名曲貫穿。劇情不用多費周章,因為真人真事本身己很有戲劇性。只要將劇情與歌曲好好配合,便已很吸引。較深刻的是導演用對比的手法寫Danny和Leslie的先後走紅和失意。當”學生王子”Danny開始走紅時,Leslie仍仍未受賞識,唱片乏人問津,給拾荒婦當垃圾。當風格狂野不羈的Leslie大紅大紫時,Danny業開始走下坡,輪到他的唱片被遺棄。劇本並沒有完全忠於”原著”,他們給了張國榮不同的結局。
看場刊時見到三副陌生的年輕面孔(後來發現其中一位並不陌生!),猜不到誰演誰,證明他們的樣子與三位明星都不像。老實說,我最期待看的是陳百強。張國榮因為較近才離開,仍對他印象深刻,看他的電影聽他的歌也多。鍾保羅,只知道他是有名司儀,當年受無線力棒,也演過戲,某一天無線新聞卻報道了他墮樓自殺的震撼消息。他因背負太多賭債而離開了。印象中沒看過鍾保羅演戲,也不記得他主持的節目,所以對他沒什麼感覺。而陳百強,雖然聽過他的歌看過他演戲,但印象比較模糊。小時候不懂欣賞他。長大後再聽他的歌卻覺得很有味道,最喜歡他的《畫出彩虹》和《深愛著你》。然後再看一些描述他的文章,大都說他情緒化,心靈脆弱,極需保護,故受不了事業下滑的打擊;說他非常自戀,像水仙花少年;說他神經質,暗示他嗑藥(事實也是);說他高貴單純,像個王子。有報道說他是同性戀,但沒有獲得證實...... 他彷彿是小說中人,有神秘感,令人對他產生無窮想像。有人說世上不會再有一個陳百強,正如世上不會有人能媲美張國榮一樣。
張國榮個性比較外露,形象突出,唱腔、舞姿和形象都較易模彷。你模仿張國榮唱歌,較易會被人認出。但陳百強,他性格憂鬱內向,純情乖巧的形象由吃香討好變得過時落伍。(現在的男生要型,要放,要多變。)要成功地扮他又演得討好,難度較高。當然,不能期望他們有影帝演人物傳記的演技,此舞台劇的目的不是要他們扮至上身,這樣要求他們也不公平。但是,扮兩位已成為無數人偶像的巨星,真的要掌握得好才能令觀眾喜歡。
他們做到了。此劇經過張國榮歌迷和陳百強歌迷的”審視”(陳父也曾到場支持),得到他們的認可。結果是重演再重演,fans越來越多,有望成為長壽劇目。
補充:
原來文化評論人林沛理說過,”「張國榮」是一個 “Idea”,是一個概念,是一個exciting and interesting idea。而張國榮作為一個idea讓人興奮的...... 縱使張國榮已經離去,“The Idea of Leslie”,張國榮作為一個概念、一個意念才正式開始,是一個新生的事情。......《The Idea of Leslie》所說的其實是一個價值,張國榮體現了一個甚麼的價值,透過張國榮作為一個人、一個表演者他對我們的生活有甚麼的啟發。在這個角度裡談甚麼是張國榮的意義......”
對這句我特別有同感:
”一個人離世後,他已經不是reality,他變成了一個idea,即由一個現實的層次進入一個幻想的層次,他存在於我們的回憶裡,更多的是在想像之中,而很多離世後的人的ideas在競爭中,對我們的意義,對他們的懷念,這種是ideas的競爭、想像的競爭。”
(摘自”哥哥香港網站”http://www.leslie-cheung.info/portal/modules/tinyd0/index.php?id=24)-->林先生講得很好,很多個point都中,例如他說張國榮有Gift of Intimacy,讓人感覺親切。而他所說的vulnerability(脆弱)特質,則張國榮與陳百強身上都有。
不過我心目中idea of 張國榮與陳百強,更像是對小說人物的想像(因為較不熟識陳百強,所以對他的想像較多)。我想像這兩個角色的戲劇性和戲劇衝突,在心中為他們編了一個故事。但這故事並不是真實的。
希望隨著我認真地聽回他們的歌和看回他們的電影,我能認識比較接近現實的他們。
張國榮與陳百強, 他們唱的歌很動聽, 不過結局也太悲慘了..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3/26/2008 21:19:00]兩位都過早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