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電影的量與去年差不多,新舊戲加起上來共有九十多套。
不過,在我選年度十大時,才發覺對比起去年,今年我喜歡的電影,喜歡的程度不及去年的。去年選十大時,一下子便想到很多部,有好幾部是極愛的 (頭三位是Arrival、La La Land和Blade Runner 2049)。 今年則覺得有點難選。有些在年初看,看的時候喜歡,但現在回想,已忘記了當時的感覺。所以,我有一大串不知怎樣排序的電影。
2018年12月31日星期一
2018年12月19日星期三
評價差也可以好看——Ryan Gosling《謎河》(Lost River)
很喜歡這首純音樂
我看電影,不一定會挑很有名、評分高的才去看。有時候,會買或租聽覺得有趣,但也沒聽過的影碟回來看。這些電影會有其缺憾,但可能帶給人意想不到的樂趣。《謎河》(Lost River)就是這樣的一套電影。
2018年12月14日星期五
2018年12月10日星期一
《翠絲》觀後感(下)
51歲的佟大雄是眼鏡舖東主,大女兒嫁予律師、小兒子在讀大學;家裡有傭人幫忙,妻子優哉悠哉,有閒情學戲,發展自己興趣;家裡還養了小狗。在外人眼中,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幸福中產家庭。但是,大雄與妻子安宜一直相敬如賓,甚至分房而睡。原來,大雄心裡一直懷著一個秘密。他想做女人。
(下有劇透)
大雄不打算說出來。都51歲了,忍一忍,也就一世。但是,有日他收到長居海外的好友阿正的死訊,深受打擊。阿正是同性戀者,在英國結了婚,丈夫阿邦帶他的骨灰回港時遭海關留難,找他求助。相處期間,阿邦知道了他的秘密...... 與此同時,大雄重遇少年時的相識「打鈴哥」,一個同樣有著女人心的男人。這兩件事都勾起他很多少年回憶。除此以外,小狗Bowie離世、女兒姻婚出問題...... 一連串事件,令他本來平靜無波的生活泛起漣漪,好像催促他將秘密公開。但若公開秘密,他能承擔後果嗎?
老實說,我是沒興趣看黑仔扮女人的其中一個人。(但不是覺得噁心,只是沒興趣),所以此片的宣傳打動不了我。去看這套戲,是因為影友讚好,以及想支持港產片,支持性小眾。而且這是港片難得拍攝的題材啊!
很多觀眾看跨性別人士電影,著眼點都在男角扮女人像不像、美不美,有時會變成欣賞演員的美貌。這套片特意找來外型粗獷的姜皓文做主角,是想讓人知道跨性別人士不能從外貌判別,同時亦令人將注意力回到角色本身的處境。觀眾看到的,不是男角的女裝扮相似不似,而是他們變身女人後有多快樂。
全套戲,打鈴哥變裝的一段最令我難忘。阿邦、大雄和大雄的死黨送給他的禮物,可能是他一生人收到最珍貴的禮物。一邊看,我一邊希望自己也可以令一個人這麼快樂。我甚至覺得沒有多少個成年人能經歷這種程度的快樂。而他的禮物,就只是「做自己」而已。這要求是多麼卑微,又多麼難做到啊!
袁富華的演出令人動容。打鈴哥這角色塑造得好,一方面告大家一直以來也有跨性別人士存在,只不過前人沒有這方面的認知。他們不能夠變性,只能就這樣度過一生。但在以前,這類人士反而可藉著戲曲表演將自己的這一面盡情抒發。
這套戲有鼓勵作用,提醒大家要勇於做自己。我們就算不是性小眾,但也未必個個都可以「做自己」。我們有沒有經常遷就別人,委屈自己?我們有活出真我嗎?在面對不讓我們「做自己」的人時,我們有大雄的勇氣嗎?
* * *
(下有更多劇透)
我寫電影,多是寫感想,而不是寫評論。其實我不太懂評電影。但見有人說這套戲的劇本紥實,有人說劇本差劣,我不知道這套戲為何會有如此兩極的評論,但也因此想試試講一下我的看法。
我不覺得劇本差,只是覺得有些地方有頭沒尾。例如狗兒的死,電影便沒好好交待。(編導安排這個橋段一定有原因。後來才知道編導借Bowie之死講大雄與兒女的相處,但相關戲份因為片長關係被刪除。但刪了結尾,開頭卻沒有修改,看起來便會突兀。)例如女兒對父親想變性的取態,在她躲在房間哭過後,電影便沒再交待,只知她最後應該「原諒」了父親。我覺得可以寫多一點。而我覺得應該刪的,就是女兒丈夫的戲份。這個角色太功能性,就只是要他為阿邦爭取權益、以及被大雄輕輕教訓而已,其實這他不出場也可以。可能就是這些加加減減,影響了電影的節奏。(不過我很喜歡大雄回憶片段,想看多一點。)
我喜歡劇本有足夠的鋪展來讓大雄做這個重大決定。一個活了大半生的人可以不顧一切做回自己,推動力一定要夠。這部份寫得好,觀眾才會信服。首先,關心的人死亡,對一個人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大雄的一生最愛離世,已夠令他痛苦。但大雄一直未能向他表達過愛意,這種遺憾,就更讓人痛苦。阿邦對大雄說每句關於阿正的話,想必也令他內心淌。但阿邦也是令他解放的關鍵人物。他其實就像上天(或阿正)送給他的禮物。另一個「推手」就是打鈴哥。這個同路人讓他感到做回自己是多麼的快樂。若他終身不能做自己,就會比打鈴哥更可憐。所以就算明知對妻子不住,也沒辦法了。(不過大雄要到與妻子大吵後才想「引刀成一快」,雖然可說他那刻激動過頭,但我覺得這幕有點突兀)。
我也喜歡劇本以短短一幕表達他母親對他的支持。也欣賞編劇花篇幅描寫兒子和妻子的這件事的後續反應。這部份很有真實感。
至於黑仔,我明白他演出此角為何壓力這麼大。不清楚什麼是跨性別人士的觀眾,會透過他來了解整個族群。當他說他不是同性戀者,他想他愛的人待他如女孩時,我要消化一下才明白。但這個解讀,就是我以後對跨性別人士的解讀。這方面,編導一定要小心處理。電影後段有一幕富爭議性的床上戲。我覺得這幕有好有不好。好的是編導又再次問觀眾是否真正接納跨性別人士,明白他們有此需要。我覺得有些人對變性人寬容,但對變性人/同性戀者/雙性戀者的性愛不寬容。不好的地方,是容易容易令觀眾感到混亂,會回頭去想跨性別人士與同性戀者的分別、同性變與雙性戀的分別等一大串問題。最後最後,要講講年輕演員。除了岑珈其,我還認得黃溢豪,不過最搶眼的則是演少年大雄的顧定軒。至於吳肇軒,我最近竟看了他三套電影。我的非戲迷朋友仍未認識他,但他是我最易"sell"給她們的年輕演員。他一下子有這麼多演出機會,應會令其他演員羨慕。希望香港的年輕演員有更多演出的機會!也希望有更多像袁富華的實力派演員能獲得有如此有發揮的角色!
2018年12月5日星期三
《翠絲》觀後感(上)
\
《翠絲》是首部以跨性別為題材的港產片。單是這一點,已經難得。
更難得的是,電影令觀眾反思,自己是否真的開明開通。
更難得的是,電影令觀眾反思,自己是否真的開明開通。
感覺編導有意挑戰觀眾的接受程度,在戲中逐個關卡考驗觀眾。
首先,電影題材和選角本身便是個門檻。不接受同性戀者的人,大抵不會有意欲入場看這套戲。有朋友說男扮女很噁心,想也沒想過看這套戲。
好了,你說你接受同性戀者。那麼,你接受同志婚姻嗎?OK。那麼,跨性別人士呢?都可以。那麼,變性人呢?OK。那麼,若你父親就是那位同性戀者呢?若你老公是同性戀者呢?若你的父/丈夫是跨性別人士呢?若他決定變性呢?...... 而問題並不是在這裡打住。
我看的那場,在電影後段的某一幕,有觀眾看得禁不住喊了一聲「黐線」。我在想,她為什麼在那一刻會「嗌黐線」。我猜想,看戲前她聽聞過跨性別人士,但卻了解不深。電影的部署,讓她逐漸進入戲中角色的內心世界。她覺得跨性別人士值得同情,明白他們的心願只是想做回自己而已。但當戲中角色的行為越過她心中的某條道德底線時,讓她覺得角色不再值得同情,她便終於受不了。這就像有些人說自己同情同性戀者,但卻不想見到同性戀者得到幸福一樣。
甚至,我不只一次聽到有人說只接受女同性戀者,不接受男同性戀者。有人覺得兩個男人一起比兩個女人一起「核突」。接受外國型男Eddie Redmayne穿女裝演《丹麥女孩》的人,不等於能接受「黑仔扮女人」。而更難令一般人接受的,就是若你是同性戀者/跨性別人士,還照樣結婚生仔,傷害了家人。一談到傷害身邊人,當事人便難辭其咎。但他們又未必會想到,當社會大眾接受性小眾的存在,不歧視他們,給予他們與異性戀者一樣的權利。當父母接受性小眾的子女,不扮作看不見,不強逼他們改變自己。那便不用有那麼多人勉強自己結婚生子了。
又,雖然我這樣寫,其實我不是說自己很開通。我早前碰到一位易服男性,視線忍不住在他身上停留了好幾秒。真實人生與電影不同。但下一次遇到同樣情況時,《翠絲》的劇情應會自動走出來,我會想像導演在戲中問過觀眾的問題。
p.s.本想一篇過寫完觀後感,但現時的精神只夠我寫這些,又想快些出。便分兩篇寫。
(應該又有錯字,請見諒。)
又,雖然我這樣寫,其實我不是說自己很開通。我早前碰到一位易服男性,視線忍不住在他身上停留了好幾秒。真實人生與電影不同。但下一次遇到同樣情況時,《翠絲》的劇情應會自動走出來,我會想像導演在戲中問過觀眾的問題。
p.s.本想一篇過寫完觀後感,但現時的精神只夠我寫這些,又想快些出。便分兩篇寫。
(應該又有錯字,請見諒。)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