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8日星期三

為人父母︰看《畢作虧心事》、《湖邊凶殺案》有感

小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成人才熟知社會法則。 學校老師會教小孩認識世界的真善美,要他們學會做好人。 只有父母才會擔心孩子太過善良,怕他們會被人利用,會“蝕底”, 會被社會吞噬。 畢竟,善良不能當作社會通行證;醒目、有防人之心、懂得為自己打算才是。 那人不可以既善良又醒目嗎? 應該可以吧!但在人生中某些時刻,可能會有壞人出場,告訴你: “醒目嘅就當見唔到,隻眼開隻眼閉。 你咁醒, 應該知道點做啦!” 這時候,應選擇良心,還是自保呢?聖經說,人要靈巧像蛇,純良像鴿子。 但要做到的難度很高。要教子女如此行的難度也高。

在羅馬尼亞電影《畢作虧心事》中,男主角的女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考到一間英國大學的獎學金,只要大考維持好成績,便能入學。 父親渴望她出國,說留在家鄉沒有前途。 但是,女兒在考試前夕遇上壞人,差點被强姦。 受了傷,加上受驚,影響了她的考試表現。 父親擔心她因此去不了英國讀書,於是決定“走後門”替她“出貓”。

2017年6月13日星期二

聯想

(這不是電腦廣告😜)

書, 電影和電視看得多, 便容易發現意念相近的作品。 於是看一套戲時, 會想: “啊, 這橋段不是在另一套戲中出現過嗎?”

看譚劍《1K監獄》時, 一個關於人型玩偶的故事, 橋段與電影《訪。嚇》(Get Out)大橋有點像; 在回加拿大的飛機上看的《藥到命除》(A Cure For Wellness), 講一個金融才俊到一間豪華水療中心接回公司高層, 卻遇上重重怪事, 最後留下來調查, 便令人想起Shutter Island(不過後者拍得高明很多)。 較早前在家看《惡人》影碟, 講述一個殺人後變成逃犯的可憐人, 看得心有戚戚然, 然後看卜洛克的新書, 咦...... 怎麼也是講這類可憐人? 又要人心有戚戚然多一次嗎? 最神奇的是, 我帶了東野圭吾的一本小說去加拿大看, 想不到和在機上看的《畢作虧心事》(The Graduation)一樣, 講父母為子女的學業走後門。 這些有趣的發現以至巧合, 提供多一個角度讓人欣賞或評論作品。 但壞處是, 有比較之下, 技不如人的作品的缺點便會更明顯, 短時間內看題材相近的作品可能減低觀賞樂趣。 不過以上提及的作品, 只有一部令我看得反白眼, 那就是鏡頭絕美但劇情越看越離譜的, 要畫面不要合理性和邏輯的A Cure For Wellness。 (The Graduation也是頭段比尾段好, 但未至於令我反白眼。)

2017年6月9日星期五

創作人都是殘忍的——譚劍《1K監獄》


我猜,一個人最恐懼的事情之一,是被囚禁。而彷彿囚禁肉體不夠可怕似的,還有編劇和作家寫思想被囚禁,又或連肉身也不存在,單單是一束腦電波被禁錮的故事。劇集Dark Mirror有此情節,譚劍於2001年出版的小說《1K監獄》中也有此情節。

一想起便不寒而慄,創作人真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