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星期六

區家麟《他他巴》



很喜歡區家麟的《潮池》,想看回他的舊作《他他巴--走在絢麗與荒涼》,但書已絕版。後來終於從圖書館借閱。此書主要講述他在非洲旅遊數月和在史丹福大學遊學一年的所見所聞。有遊記,亦有對非洲的貧窮問題、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慈善作為一個行業等課題的討論。每篇文章字數不多,容易讀得來又有深度。

書我已還了,還之前沒時間寫讀後感,只記下零碎感想:

關於慈善:
~很多人以為扶貧很易,但原來捐贈物資也是門學問。

「在秘魯庫斯科,遇到一個問題:要捨棄的一大堆毛衣冷帽,應送給誰?舊衣放滿了一個紅白藍膠袋。以往,丟棄的東西會放房間內,讓執拾房間的阿姨當外快,但這旅館老闆夫婦異常刻薄吝嗇,十時要結帳離房,否則罰錢,熱開水也要用量杯計量收費......
於是,竟然拿著紅白藍袋在廣場巡遊數遍,仍未能脫手,如何令你的資源落在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真是一個大學問。」(芝按:作者拿著舊衣物,想過幾種脫手方法,但都覺得不妥。)

「philanthropy是一個課程、一門學問,一個急待研究的社會現象。」

看過一篇文章(請勿再去孤兒院派糖/Pink Lee,說扶貧要小心,否則會「好心做壞事」。例如很多人救助柬埔寨的孤兒,經營孤兒院竟成為一種謀利的業務。孤兒院老闆會遊說單親父母把小朋友放在孤兒院。這種「孤兒院」越開越多。送糖果給小孩,會令他們蛀牙(他們未必有牙科保健),倒不如送文具。送衣服,也要看當地的氣候和衣著習慣。


關於大學:

~「大學不只是讀書的闖蕩。第一,是知識上的闖蕩,課堂上的書本,不要以為深澀就有深意;要讀書,就要找自己愛讀的閒書。
第二種闖蕩,是閱歷上的闖蕩、地域上的闖蕩......
最後,是情感上的闖蕩。大學時代,感情最真摯單純直接,花前月下談情,宿舍裡鬼混,其實就是讀大學的目的,甚至是最大收穫。
補充一句,那年那天,那位一句說話讓我驚為天人的女同學,後來,我們就一同闖蕩到如今。」

作者讀新聞系時,有位女同學在課堂中說了這樣一句話:「讀新聞系的好處,是有時間,很多的時間,讓你做其他事。」令他感到驚為天人。這位女同學後來成為了他的太太。作者在書中突然透露情史,令人意想不到。

關於種族:


~「以膚色論人,武斷卻又往往很實際。黑人佔美國人口一成三,但在較貴族化的史丹福大學,走遍校園,難尋一個非洲裔學生,打掃雜役則幾乎毫不例外是黑人。

在美國,種族問題是主流傳媒甚少討論的一根刺。外人看美國職業藍球賽,看似黑人地位也算高,原來藍球在美國是黑人為主的運動,白人愛美式足球,界線分明。

美國加州的社會氣氛很『政治正確』,尤其涉及種族宗教問題,更事事顯得寬宏包容。這裡的學術圈子,聖誕節時,不一定把『聖誕快樂』掛在口邊,碰面時祝福語還是要說的,也就改為『假期快樂』之類的變種。原因是加州乃多種族地區,各人信仰不同,你說『聖誕』,可能有人覺得冒犯,很多人聖誕假期照放,但並不認同這個宗教。恭祝別人『聖誕快樂』,不一定合宜。」

~「美國的政府部門表格要填種族,有以下三種供選擇: Caucasian(因為找不到別的名堂代『白人』的敏感稱號。)/原住民/非裔美國人。」強調種族,是因為少數民族享有特別福利,此為之「正向歧視」。

~「史丹福的生物課裡,教授解釋為何我們特別留意別人的樣貌與膚色,而不像其他動物留意同伴的體味或聲音。答案很簡單,因為人感官中,視覺最發達。人的腦袋與其他靈長類動其中一個最大的構造分別,乃人腦花很多腦汁去辨認人臉,人腦這特徵被認為是人類演化的重要關鍵,因為能認清親疏敵友,促進群體合作,有利繁衍。

我們是視覺動物,喜歡以貌取人,容易以『黑人』,白人黃人分類。『天下大同是遙遠的夢,大家同處而不相爭,己是萬幸。」

關於美國的義工:
~「這裡的國家公園、藝術館、展覽,充滿了義工。從他們的表情、語調和笑容,你感到他們不是在工作,不是在講解,而是在分享他們的喜悅。

當然,這些熱心義務工作者能存在的前提,是這個國家的富足,產生了一大批不憂生計、無所事事、有空閒又有學識的人。他們的財富與知識,不是私產,是給大家分享的。」

關於創新:
~「當今世代,隨便談談創意,拋出驚世駭俗的新主意,誰人不曉?愛迪生是一個把概念完善,把細節變得可行,並能打通各種關卡的鎖匙人。Shanks稱之為多元系統工程師heterogeneous engineer。系統工程師除了要把握創新意念,更要為好意念創造生存環境。

所謂創新,新意念只是第一步。精密的思考,細心的協調,努力地嘗試,最後取得成果,並非天馬行空腦震蕩能震得出來。」

關於好奇心:
~作者跟團夜遊阿馬遜森林。因為天氣悶熱,又不能預知能看到什麼動物,縱使人生難得一回,仍有人怕辛苦不參加,作者覺得不可思議。我曾參加公司團到山東,領團問大家是否願意在泰山過一晚,第二朝看日出。但山上的旅館沒有熱水,當時是冬天,要看日出便不能洗澡。我心想,難得遊泰山,不洗澡一晚有何問題?於是便舉手說要看日出。怎知全團只有三個人贊成上山!最後看不成日出。那時我也感到團友們的心態不可思議。

作者慨嘆,「不少人說:『不知對什麼事物有興趣」,乃因為從沒認真睜開眼睛張望。有些人把自己困在密室中,不願邁出一步,卻投訴『森林很沉悶』,這是很滑稽的。」

關於學人計劃:
~作者參加的史丹福大學「奈特新聞學人」遊學計劃,讓來自全的資深新聞工作者有機會以一年時間盡情學習。在學習期滿時,大學為學員舉辦了一個「告別工作坊」,是一個集體心理輔導,為他們回到現實世界作準備。作者說:「依戀不捨的感覺縈繞,這是不可思議的一年。每天張開眼睛,不需要為任何事情煩惱。四周的人,沒有爭鬥、沒有利害關係,人們互相尊重,善待別人,心思單純,沒有計算,大家一同努力感受這世界的一切。」

這是令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作者能夠參加,實在令人羨慕!怪不學員要接受「心理輔導」。就像去完迪士尼樂園後,港鐵車廂有廣播提醒乘客已回到現實世界一樣。


8 則留言:

  1. 回覆
    1. It is never easy to use money well. Mark Zuckerberg put $100 million into Newark NJ schools but the result is almost negligible :(

      刪除
  2. 正向歧視>> 呢度都有, 某些少數族裔 (其實為數也不少), 都一樣要人事事遷就, 由學校飯堂到日常生活, 好少事都會化大, 成為歧視, 而家官方建築物都唔可以係聖誕放馬槽擺設, 否則又會上新聞

    回覆刪除
    回覆
    1. 啊,竟然連聖誕馬槽也不可以放!但如果一直有放開,點解宜家先唔放得?!
      我覺得移民人士都要努力適應當地文化,唔可以成日要人遷就自己。

      刪除
    2. 因為呢度奉行政教分離, 公家建築物一律唔放得有宗教色彩嘅野

      刪除
  3. 我們會謔稱那些人做維權人士,當然在適當的時候,他們又會强調公平的重要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