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社會工作N年,很多辦公室的潛規則都已懂,但現在不只是轉工,還要轉行,加上我只有一間公司的(長工)工作經驗(錯誤的工作生涯規劃!),所以竟有點社會新鮮人的感覺。
最難適應的,是我由一間半商業機構轉去一間純商業機構。優點首先出現,缺點隨後湧上來。優點是公司目標明確,就是賺錢賺錢賺錢。不會講太多理想,不會有雙重標準(賺錢v.s.負社會責任/形象)。在這裡,開會爽快很多,主要談execution。老細講完,員工便著手執行,very simple。而以前,同樣事情討論來討論去,同樣道理講了又講了講講,又有暗箭飛來飛去。開三、四個鐘會,靈魂會被會議催狂魔吸走。
2015年10月29日星期四
2015年10月28日星期三
《藍色青春》(Blue Spring)
Thee Michelle Gun Elephant的"Drop",令人一聽難忘。
When you know that you are happy clap your hands!《藍色青春》的第一幕,幾個男校學生,走上學校天台。其中四位跨出欄杆,面向天台,抓著扶手。某同學一聲令下,四人一起鬆手拍掌,在跌下去前捉回欄杆。誰敢鬆手拍掌最多次,誰便是「大佬」。這天台可是很高的,跌下去必死無疑。這不是個令人happy的遊戲,這遊戲令人看得膽戰心驚。
《藍色青春》(Blue Spring)由松本大洋漫畫改編、豐田利晃執導 。青春片是我所好,但我不是一口氣看完這部電影的。
第一次看時,看至一幕廁所戲:骯髒、暴力,我有點受不了。這會是套爛片嗎?
在家裡看戲較難專心,於是熄機,沒有看下去。
之後,卻念念不忘,他們集體在天台玩拍掌遊戲的畫面在我腦海浮現出來。有力的畫面、有力的音樂,勾引我回去,我從頭看起。
2015年10月18日星期日
陳浩基X寵物先生:《S.T.E.P.》
本書的結構很有心思,故事以美國和日本作舞台。陳浩基和寵物先生分別撰寫發生在美國和發生在日本的故事。幾個故事虛實交錯,互有關連。讀者像在玩機動遊戲般,就算被峰迴路轉的情節弄得反應不過來,仍可放空地享受被裝置拋上拋下的快感。兩位作者將科學、電腦和統計學等知識融入故事中,令讀者輕鬆地「學到嘢」。
p.s.多謝栗妹介紹!
博客來介紹:
人們的下一步,
將是烏托邦般的零犯罪世界,
彷彿一切都按劇本進行,
但那些劇本,卻沒有一篇不是血腥收場的……
不遠的未來,人們所有的一舉一動都將無所遁形!各國政府透過「大數據」監控人民,並將監控所得進行電腦評估,應用於犯罪量刑上,但日本政府完美的「零失誤」,卻因為黑道分子近藤充出獄後捲入毒品糾紛身亡而被打破了!
保護局官員新島亮子受命調查,她找上了以「五日破案」聞名、作風古怪的私家偵探費美古一起合作。他們逐步清查相關線索,而隨著近藤的身世浮上檯面,幕後黑手的動機也漸漸明朗,但當他們逼近真相的同時,殺機卻驟然掩至。究竟在前方等待他們的,會是破案的曙光,還是一條更詭譎難測的險路?……
兩大得獎名家四手聯彈,四個故事在虛虛實實、真假莫辨之間,又巧妙串連成一氣呵成的完整長篇。全書不但擁有宏大的世界觀,更是融合科幻、推理、犯罪、人性的極致混血!精密完美的架構、影像感強烈的文字,以及浪速狂飆的情節,保證讓你大開眼界!
2015年10月15日星期四
嘆咖啡
我喜歡泡咖啡店,也蠻喜歡喝咖啡,但因為咖啡常害我心跳加速,甚至心悸,所以不能多喝。
為何世界上有這麼多咖啡迷?有些是真正的咖啡擁躉,喜歡咖啡的味道,會嘗試不同地區出產的咖啡,會四處尋找美味的咖啡。有些人為了提神才喝,習慣早上喝一杯才工作。咖啡於他們是功能性的,他們不介意喝三合一。有些人是喜歡咖啡帶給人的感覺。它令人上癮,但不像吸煙喝酒般惹人垢病。但當你懶洋洋地啜飲著咖啡時,感覺不是不像吸煙喝酒的。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枯燥,咖啡可以一下子將你帶到另一個空間。咖啡感覺無害,就算你坐在辦公室,亦可以來一杯,讓自己的心神暫時逃離現場。這又不犯法,上司不能因此指責你。不過在工作場所咖啡飄香,難免令其他同事分神。我不太迷咖啡,但聞到咖啡香,會心癢想喝,甚至寫這篇文時也想喝,但又不能喝太多,真矛盾!
為何世界上有這麼多咖啡迷?有些是真正的咖啡擁躉,喜歡咖啡的味道,會嘗試不同地區出產的咖啡,會四處尋找美味的咖啡。有些人為了提神才喝,習慣早上喝一杯才工作。咖啡於他們是功能性的,他們不介意喝三合一。有些人是喜歡咖啡帶給人的感覺。它令人上癮,但不像吸煙喝酒般惹人垢病。但當你懶洋洋地啜飲著咖啡時,感覺不是不像吸煙喝酒的。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枯燥,咖啡可以一下子將你帶到另一個空間。咖啡感覺無害,就算你坐在辦公室,亦可以來一杯,讓自己的心神暫時逃離現場。這又不犯法,上司不能因此指責你。不過在工作場所咖啡飄香,難免令其他同事分神。我不太迷咖啡,但聞到咖啡香,會心癢想喝,甚至寫這篇文時也想喝,但又不能喝太多,真矛盾!
2015年10月11日星期日
退休生活
別人總問我父母在加拿大幹什麼。母親曾在中文學校教中文,父親也當過太極班的助教(義務)。他們定時和朋友麻雀耍樂。有一對較活躍的夫婦會帶他們到處吃喝遊玩,他們連gay parade也看過呢!他們參加過華人慈善組織的老人組(後來停了)。那裡教會興盛,母親經常參加教會的不同活動。但父親不信教,不肯陪母親返教會。母親喜歡寫作,經常投稿到加西版《明報》。每當她拿到稿費(加西版報紙還有這支歌仔唱),總會開心地告訴我。她還會練毛筆字。父親的最大興趣是集郵,會定期到唐人街和同好聚會。其實在這裡,買餸是一大節目。父親喜歡格價,買到減價貨品便滿足。他們經常拌嘴,有時會不睬一天半天。這,便是他們的退休生活。
2015年10月5日星期一
又讚加拿大
這是朋友拍的,他的公司在附近,於是每天下班後(最早五時下班),他都來這裡看鴨。
每次回加拿大,都會發掘到多一點加國的優點。隨著閱歷增加,感受更深。在香港工作受盡折磨(!),在加拿大可以見父母、見朋友、住大屋、逛公園、呼吸清新空氣、吃優質食物,又不用上班(放假才會去嘛),自然覺得自己在天堂。
有次我向那邊的朋友盛讚溫哥華的大自然景色很漂亮(天多麼闊、湖多麼美、鵝多麼可愛 ...... ),他們聽罷閒閒地說:「這裡每天都是這樣,我們見慣了。」自此以後,我便不大提。有兩位朋友曾回流香港工作,再「回回流」到溫哥華,很清楚兩地的相異之處,根本不用多說。有趣的是,我以前並不是太欣賞加拿大,我怕這裡冬天的肅殺(不過溫哥華的冬天在加拿大地區來說已算溫和,但我仍經常手凍腳凍。)。我怕四時便天黑,又冷又下雪雨的冬季。我亦覺得自己是二等公民,永遠融入不了當地社會。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覺得香港是我家,我喜歡在這裡工作。我喜歡中文,喜歡隨時有中文書看。我不大看加拿加的新聞,我關心的是在香港發生的事(但想不到香港的問題愈來愈多,事態愈來愈嚴重,令人受不了)。
2015年10月1日星期四
[日本關西之旅]閱讀篇(下)
《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此書我有興趣讀,但還未入手。)
因為現在太多人熱愛旅行,於是便開始有人反思「旅行」這個行為會為當地帶來什麼壞影響。我即時想起的,是某些地方為了遊客而「打造」一些俗氣的旅遊區,在古蹟旁開滿酒吧等。以下是書介所舉的部份例子(影響有好有壞):
-世界遺產吳哥窟因周圍旅館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日漸下陷,千年古蹟正緩緩崩解。當地政府為了觀光開發強制徵地,驅逐住民,但獲利的錢財卻是進了誰的口袋?
-水都威尼斯老城區居民人口僅六萬,每年卻被迫面對兩千萬觀光人次如潮湧進門前。眼看家鄉淪為擁擠卻空洞的主題樂園,威尼斯人如何反擊?
-波斯灣畔的杜拜金碧輝煌,但拔地築起這座夢幻之城的,竟是生活悲慘的南亞奴工;而從荒蕪之城變身大型購物中心的杜拜在贏得舉世注目之際,又失去了什麼?
-犀牛標價一萬美金,大象六萬,面臨嚴重盜獵問題的非洲尚比亞國家公園,何以邏輯弔詭地開放遊客付費獵殺動物,以求動物保育?
-當紅色中國大舉開放人民出國旅遊,對台灣和世界而言,帶著大把鈔票的來客會是財神上門,還是災難一場?
節錄書介:
橫跨歐、亞、非、美四大洲,一趟探究「旅遊與觀光」的深度報導之旅,揭露歡樂與奢華之外的暗黑真相。
透過伊莉莎白∙貝克走訪十國四大洲的觀察、紀錄和訪談,「旅遊和觀光」這看似無形、規模卻是最為龐大,和你我息息相關,卻也可能最具破壞性的行為和產業,將在她深度與趣味兼具的豐富報導下,從社會公義、生態問題、文化侵略、經濟流動等角度,呈現出你我過去未曾深思的真實樣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0183
* * *
這篇題為「為何『別擔心錢了,去旅行吧』是個蠢爆了的建議」的專欄文章引起了不少討論。作者Chelsea Fagan認為有些人「為了旅行而旅行」,而這只不過是上層階級彼此自我標榜的行為,是「另一項『只要有錢就能做到』的事情。」。「趁年輕出國旅行並不表示你更有智慧、更成功,只代表你有錢、有資源這樣做而已。」「憑什麼這個社會要製造一種氛圍,好像為了生計或者現實考量待在本國努力工作的人,眼界或者胸襟比不上那些有特權可以一年出國去玩三次的人?憑什麼對實際生活比較有責任感的人,被搞得好像輸給別人一樣?」
她不是反對人去旅行,而是針對這種將旅行神化的風氣而寫的。可能很多香港人都拿不到長假去旅行,所以當我有長假期時,很多人都鼓勵我去旅行。甚至當我從日本回來後,有朋友覺得我還有假所以應該再去多次旅行一樣。事實上,我在日本時也經常問自己:「到底旅行的意義是什麼?」我要「富遊」還是「窮遊」?我是否花了太多錢在吃喝上?
無論你是否同意她的觀點,看看其他人的回應也很有趣。
其中一篇回應文章:A Response to Chelsea Fagan: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World Traveling
因為現在太多人熱愛旅行,於是便開始有人反思「旅行」這個行為會為當地帶來什麼壞影響。我即時想起的,是某些地方為了遊客而「打造」一些俗氣的旅遊區,在古蹟旁開滿酒吧等。以下是書介所舉的部份例子(影響有好有壞):
-世界遺產吳哥窟因周圍旅館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日漸下陷,千年古蹟正緩緩崩解。當地政府為了觀光開發強制徵地,驅逐住民,但獲利的錢財卻是進了誰的口袋?
-水都威尼斯老城區居民人口僅六萬,每年卻被迫面對兩千萬觀光人次如潮湧進門前。眼看家鄉淪為擁擠卻空洞的主題樂園,威尼斯人如何反擊?
-波斯灣畔的杜拜金碧輝煌,但拔地築起這座夢幻之城的,竟是生活悲慘的南亞奴工;而從荒蕪之城變身大型購物中心的杜拜在贏得舉世注目之際,又失去了什麼?
-犀牛標價一萬美金,大象六萬,面臨嚴重盜獵問題的非洲尚比亞國家公園,何以邏輯弔詭地開放遊客付費獵殺動物,以求動物保育?
-當紅色中國大舉開放人民出國旅遊,對台灣和世界而言,帶著大把鈔票的來客會是財神上門,還是災難一場?
節錄書介:
橫跨歐、亞、非、美四大洲,一趟探究「旅遊與觀光」的深度報導之旅,揭露歡樂與奢華之外的暗黑真相。
透過伊莉莎白∙貝克走訪十國四大洲的觀察、紀錄和訪談,「旅遊和觀光」這看似無形、規模卻是最為龐大,和你我息息相關,卻也可能最具破壞性的行為和產業,將在她深度與趣味兼具的豐富報導下,從社會公義、生態問題、文化侵略、經濟流動等角度,呈現出你我過去未曾深思的真實樣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0183
* * *
這篇題為「為何『別擔心錢了,去旅行吧』是個蠢爆了的建議」的專欄文章引起了不少討論。作者Chelsea Fagan認為有些人「為了旅行而旅行」,而這只不過是上層階級彼此自我標榜的行為,是「另一項『只要有錢就能做到』的事情。」。「趁年輕出國旅行並不表示你更有智慧、更成功,只代表你有錢、有資源這樣做而已。」「憑什麼這個社會要製造一種氛圍,好像為了生計或者現實考量待在本國努力工作的人,眼界或者胸襟比不上那些有特權可以一年出國去玩三次的人?憑什麼對實際生活比較有責任感的人,被搞得好像輸給別人一樣?」
她不是反對人去旅行,而是針對這種將旅行神化的風氣而寫的。可能很多香港人都拿不到長假去旅行,所以當我有長假期時,很多人都鼓勵我去旅行。甚至當我從日本回來後,有朋友覺得我還有假所以應該再去多次旅行一樣。事實上,我在日本時也經常問自己:「到底旅行的意義是什麼?」我要「富遊」還是「窮遊」?我是否花了太多錢在吃喝上?
無論你是否同意她的觀點,看看其他人的回應也很有趣。
其中一篇回應文章:A Response to Chelsea Fagan: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World Traveling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