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星期四

午餐話題

不知其他上族與同事午飯時會談什麼話題,會講工作?講老闆?講新聞?會嘻嘻哈哈還是發洩負面情緒?


我和我的同事會講公事,但很多時候,只會單純地天南地北一番。有時候,更會就著一個主題來討論,我笑說,把對話錄起來便是一集Talk Show。


有次講兒童小說,來自內地的同事講了一個香港兒童從未聽過的故事,是關於一隻不能被馴服的狼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情節是--當狼發現自己的孩子竟然學人類養的狗般吠叫時,便咬死牠們。我也分享了一則馬戲團童工的故事--一個馬戲團來到小鎮,當地兒童沒錢買票,馬戲團班主便請他們幫忙佈置,完工後每人可獲入場票一張。有對小兄弟加入了,幫忙做拉起帳篷、搬運椅子等粗活。一天的工作完成後,他們終於能入場觀看,但他們實在太累,剛坐下不久便睡著了。最後他們被一聲巨響吵醒--那是一個小丑從「炮台」彈出的聲音,而這已是最後一個節目。兩兄弟只得失望地隨著其他觀眾離場...... 不知有誰聽過這個故事?


另有一天談恐怖片,大家不斷搬出曾看過的恐怖片名字,某同事喜歡看喪屍片,我則愛看外星怪物片。也有一次講《那些年》,有人十分喜歡,說電影令他重拾初戀感覺,有人未看已討厭,聽到主題曲都想逃走。


今天講星座,明明知道星座性格分析不一定對,但大家都言之鑿鑿。有人說獅子座是天王(陽性),天蠍座(陰性)是地王,山羊座(摩羯座)是王中之王,可擔任皇帝的謀士。我說,那麼人馬座一定不會做王,只會做吟遊詩人(我是人馬座,當然選一個聽起來浪漫又瀟洒的角色)。然後我們又猜童話故事人物的星座,有人《國王的新衣》的國王是獅子座,兩個裁縫是雙子座,揭穿謊話的小孩是人馬座。另一人說白雪公主是處女座。然後我還逼同事分析《紅樓夢》角色的星座......


再來是研究為什麼男孩子喜歡打機。(有見Diablo 3推出後有些女孩子說男朋友被這個電腦遊戲搶去)我說打機可以逃避現實,男同事對「逃避」一詞反感,於是我說是「逃遁」(有什麼分別?)。然後有人說男人愛打機就像女人愛看韓劇一樣,都是想投入一個fantasy。現實太沈悶了!


有趣的討論不只於此,多年來與不同同事談過很多有趣話題,只是大部份我已經忘記了。這些討論看似無聊,但卻帶給我和同事很多樂趣。慶幸一直都有談得來的同事。我知道這不是必然的。或者,這是物以類聚;談不來的同事,根本不共晉午餐。


不知道明天的話題會是什麼呢?


2012年5月19日星期六

好玩的二次創作--Recut Trailer

在前Yahoo Blog友路迪涼的blog(http://rudileung.com/)裡發現一種有趣短片--Recut Trailer,是將一套電影的Trailer重新剪接和配樂,將之變成另一個版本。最厲害的是可以連電影種類也改變,將恐怖片變成家庭片,將愛情片變驚慓片,將笑片變恐怖片等等。

路迪涼介紹了他認為最精彩的三段--Titanic, Shining和Amelie(天使愛美麗)。我自己也上youtube找過,發現這三段確是實至名歸。不過我也另外選了兩段。 看了十多段片,質素參差不齊,於是自行歸納出成功/失敗的準則:

-最好的改編是將電影改至令人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向。以下那段Titanic是佼佼者。
-不能太長和太多對白,會令本來有趣的短片變得沈悶,初看時的驚喜會漸漸消耗盡。
-不能刪走重要角色的所有戲份--E.T. 的trailer改編後連E.T.的樣子也看不到,這樣便不夠好看,而且觀眾都已熟識E.T.,很期待見到他啊!
-畫面切得太碎或太牽強都不會好看,有套將Shawshank Redeption內的兩個男角變「斷背」(令我想起I Love You, Philip Morris),但兩位男角始終都只是在對望,有些更是先拍男主角雙眼看著一個方向,再接上狀似望向男主角的男配角,這樣做的意義不大,而且也太容易了,這方法近乎每套戲都可以套用。
-另一個我覺得行不通的改編是將Edward Scissor-hands的較剪手變壞人。他在戲中發脾氣用剪刀割牆,忘了自己的較剪手會傷人而割破小男孩的臉、打倒試圖殺他的青年...... 這些行為在戲中已經被全村人誤會,但觀眾卻一直知道他不是壞人。這情節再用來「妖魔化」他便沒有意思了。即是,單單剪出戲中令人誤會的情節不太work(因觀眾已知道那是誤會)。

好了,不再講了,去片!


Titanic驚慄情殺片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LUBxx2h4pg&feature=player_embedded

 


驚慓版(似兇兆)《天使愛美麗》。可能柯德莉塔圖眼有怕驚慓片的潛質,才會有《天使愛過界》出現: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uVmh0pFohk&feature=player_embedded
 
 


開心版《閃靈》仍然令我感到恐怖。這套戲的威力真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s6raCCmAFk&feature=player_embedded


 


我再選了兩段:

最近才首次觀賞這套八十年代的經典愛情喜劇。想不到,Meg Ryan那時候這麼可愛! Billy Crystal不笑的樣子,可以很嚴肅。(我對他的印象全來自他主持奧斯卡的時候)  
這套要上youtube才能看:http://www.youtube.com/watch?v=gMWpxTK7q2s

 


這套恐怖片(mini-series)可能不是有太多人看過,但它真的很。恐。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df2tqSy2zc


2012年5月18日星期五

《追凶》


(內有劇透,在有嚴重劇透前會再警告一次)

看過《追凶》和《B+偵探》後,打算不再入場看彭氏兄弟的戲。

有這麼誇張?如果是喜愛的導演,會多給幾次機會,如果不是,便算了。沒辦法,時間和金錢有限。

對上一次在這裡罵一套戲,是《B+偵探》,沒有在這裡發表的,有《大魔術師》和《出軌的女人》。一套由我喜愛的導演所拍,一套由眾香港演員們落力演出,所以都不忍心在這裡罵。但是,前者風格不統一,劇情由警世諷刺漸變胡閙誇張;後者也是風格不統一,好像獵奇片的拍法令角色的情感變得兒戲。可能對兩片都有期望,所以到最後更感失望。


看《追凶》,是為了看劉青雲。這邊廂為他失落香港電影金像獎忿忿不平,那邊廂卻不看他主演的新戲,實在說不過去。連環殺手以變態手法殺人這種橋段,本不是我的一杯茶。我雖然愛看推理小說,卻受不了過於兇殘的手法和思想過於扭曲的兇手(特別是日式的)。但如果處理得好,如《七宗罪》,我也接受。但是,戲中的兇手(讓觀眾猜兇手不是這套戲的目的,所以電影很快便揭露誰是兇手),過於神通廣大。(有劇透)他可以潛入一座理應有管理員和護衛的甲級寫字樓行兇,再迅速帶走一個人,十分神奇(那理應聰明的受害人又過於沒防備)。他看似傻實質聰明,用兒童般的頭腦想出精密的計謀。這是個有趣的對比,亦是這一設定最終為這角色挽回一點分數。這角色最令人反感的地方,是導演太刻意要將他塑造成《蝙蝠俠》中的小丑--撲上白粉的臉、瘋狂的笑聲、紫色的外套,甚至後來出現在他嘴角的一抹血跡,只要看過《蝙蝠俠》的觀眾都能輕易認出。


(此片和《B+偵探》的嚴重劇透)
電影有一幕是兇手在貨倉將電影機推疊成一個幾層樓高的高塔,將主角的妻兒吊在上面。然後他與「自閉型天才畫家」像遊戲節目的主持人般對著主角微笑鞠躬,那刻我笑了出來。這種場景如果放在像《Saw》般感覺超現實和遊戲感重的電影時問題不大,但放在實感強的電影中便難以令人信服。電影很多幕都令人感到似曾相識。在倉庫將主角的同事一個個吊高再威脅將他們摔下來的那幕,就像《新警察故事》的翻版,但卻拍得沒後者高明。而兇手在商場內扮毛毛公仔一幕,則令我想起無線電視劇的橋段。另有一點我不喜歡的,是「自閉型天才畫家」的設定。導演的意願良好,告訴大家不要憑自閉症患者的行為來判斷他們,你只要用心,便會明白他們向你表達什麼。但是,導演將自閉症典型化,讓兩個角色都畫出/認出那些感覺陰森的畫。自閉症患者可以有各種才能,可以是天才畫家,但不需要將他們的畫弄得像神喻似的神秘。我明白這是劇情需要,但是...... 不過,這已比《B+偵探》以「人格分裂」來為兇手的種種行為自圓其說來得要好。兩套戲也有一點相似,就是兇手都將自己幻想為故事的主角,一個幻想自己是自編廣播劇中的英雄,另一個則幻想成是童話故事中殺壞人(狼)的英雄。


說到這裡,我還有一個疑問,究竟律師是怎樣死的?單單削去腳跟真的會致死嗎?還是我漏看了什麼?還有,汪若琳(不認得她,出字幕時才知道)的造型也未免太誇張,整天畫畫的她為何一身白衣能保持得如此潔淨?她整天畫畫,哪會有時間將一把長髮打理得這麼順滑?為了洗這把頭髮,洗髮水的支出也不少...... 算了,我好像開始變得為罵而罵,該停止了。


雖然這套戲劇情離譜,但劉青雲和他的家人和同事的關係算是描寫得不錯。世上是有這樣卑鄙的上司,和不體諒的老公/父親。難得他性格不好,觀眾卻不討厭他,是因為導演拍出他的人性吧。


2012年5月4日星期五

不喜勿插

梁文道在「香港雜評」網有一篇文章(內容來自鳳凰電視的閱讀節目),介紹一本叫《搜索引擎沒告訴你的書》的書。內容大意是因為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站太聰明,為我們過濾了太多資訊,令我們接觸的資訊越來越單一化。每個人都活在各自的小世界中,眼光變得越來越窄。


那本書說,現在的搜尋器已變得個人化,會根據你的個人喜好和閱讀習慣而調整搜尋結果,就算你和朋友在搜尋引擎輸入同一個字,出來的結果顯示首頁也未必相同。Facebook也是如此,上面的Newsfeed暗地裡為你挑選了內容。你是否發現,Newsfeed上好像來來去去也只有同一班人的消息?互聯網在幫你量身訂做你所需要的一個世界。他引述書中的這幾句話說得很好:「這時候我們每一個人都像一個過濾罩一樣...... 你來來去去關注的那個世界,那就是你的世界...... 整個網絡的過濾罩裡面只有你一個人,那麼就是說,你不再跟別人享同一個世界,同一種經驗。」效果嚴重至「就是所謂的民主跟公民社會不再可能,因為我們不再共享共同的資訊,我們沒有辦法打開自己的小世界知道別人的消息.....」


你會選擇關注與你興趣相近的朋友和網友,會加入有興趣的群組,持相反意見的人因為你的不感興趣,連他們的最新消息也消失了。我還有另一觀察,與「版主」(除了討論區有版主外,每個有facebook account的人都可以說是自己頁面的「版主」)持相反意見的人的言論,很容易被版主的支持者打壓。壓多一兩次,勢孤的人自然不再在那裡發言。另一原因,是你與版主稔熟,或想討好對方,或不想(在眾目暌暌下)得罪對方,又者你是個害怕爭拗的人,所以不敢發表與朋友不同的意見。

我有朋友是素食者和無神論者,會在facebook推廣素食和發表反基言論(有時會將兩者連在一起講),例如上帝創造的動物世界弱肉强食,又容許人殺生吃肉,所以上帝不是善良的,基督徒很偽善。這樣的言論可想而知會引發激辯,可嚴重至影響友誼。最初還會有持相反意見的人在他那裡留言,但漸漸地,在他再反表相關言論時,其他意見已不再出現。他也不再發表類似意見,因為,他已講得夠清楚,他所有網友都知道他的價值觀。


如果你有兩個朋友圈子,但兩個圈子的價值觀相異的話(如上述提及的「反基」朋友和教會朋友),你在自己的地盤(惶論在對方地盤)發表言論時也會格外小心。如你有很多朋友都對某件事持同一見解,你敢不敢發表相反意見呢?不過,社交網站和討論區會給你一個假象,讓你以為那是大多人的意見。不是的,網絡世界並不代表整個真實世界。雖說很多人都上網,但不是人人都在網上活躍。不要一律把網民意見當為大多數人的意見。其實世界很大,網絡只是其中一個空間。

怕被人攻擊的心態,具體表現在「不喜勿插」這個在討論區內常見的聲明上。討論區的目的是要讓人討論的,為什麼要註明「不喜勿插」呢?那是因為,有些網友不單會反對你的意見,還會嘲笑你和侮辱你。如果被所有持相同意見的網友群起圍攻的話,勢孤力弱的你未必招架得住。網上討論區亦有一個特點,就是有機會集非成是。「起底」行為變成正義之舉,人身攻擊和以一概全的言論好像也變得合理。

我不會在facebook公開我這個blog,目的是隱藏自己,不讓所有人知道我的想法。在這方面,我很懦弱。

不喜勿插。


Reference: 梁文道在「香港雜評」裡的文章: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02.html


達明一派兜兜轉轉演演唱唱會



買票記:
我一向對演唱會後知後覺,通常要別人告知我或看到大型廣告才會知道某某有演唱會。或因遲買票,或因慳錢,或因等人約,或因花時間找伴,這幾年來看的演唱會並不多。就算幸運地買了票,都是山頂票。以前覺得坐遠些沒問題,看到銀幕便可,但近年發現,坐山頂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不能站起來聽歌。就算歌曲的節拍多強勁,就算貴票區的觀眾全都站起來,山頂朋友仍是不動如山。

剛過去的達明一派兜兜轉轉演演唱唱會,我與同事一起去。雖然坐山頂位,但那算是山頂位之中的好位,正面向台,也不算高,我已心滿意足。說起上來,能看到達明演唱會有點「符碌」成份。事緣同事A在演唱會開售前一星期告訴我達明有演唱會,邀請我一起看,並說她的朋友可代為買票。同事B知道了,說想一起去看。過了不久,便見到達明不斷在雜誌封面出現。我只當是演唱會前期宣傳,也因為公事繁忙,傻傻的沒有跟進。直到某一天,同事B拿著U Magazine告訴我,達明演唱會的票已開賣幾天了,我這才去問同事A。但同事A忘了這件事,她的朋友已替她買票。於是我和B當機立斷,在同日lunch time即衝到售票處。可想而知,只餘下很差的位置,正猶豫間,職員好心告訴我們演唱會加了場,我們才買到一個較好的位置。

現場:
達明的演唱會舞台設計得很好,靠的不是華麗的舞台和道具,而是出色的影像設計。影像投射在舞台背板上,帶給觀眾視覺震憾之餘,也帶出社會訊息。視覺方面,型格的達明頭像,律動的閃光、賦含象徵意義的圖案和文字,如人民幣符號、核電標誌、維港夜景,以及是懷舊的卡式錄音機皆令人難忘。我常說我在看演唱會後不久便會將整個經驗忘掉,但這些影像加深了我對這個演唱會的記憶。

坐得遠,看到舞台全景,本是好的。但是,如前所述,坐山頂的最大缺點是沒有人站起來。某些歌我勉強站起來,仍然影響不到坐在附近的觀眾(包括同事B)。山頂朋友就算看至搖頭擺腦和拍手和應,卻硬是不肯stand-up。為什麼他們能忍?還有,這些鄰居給我的感覺是他們不愛達明,而只是想要一晚的娛樂。後排有個男人突然大聲分享球賽(英超?)結果。在郭雅志吹笛時,他表現得很驚訝,大聲著朋友留意;到郭開始吹笙時,他又再評論多一次。拜托!那些只是很普通的中樂樂器,他有需要如此大驚少怪嗎?如果他們看進念十二面體的演出,豈不是要開會研究?(不過我就只受到一兩下滋擾,沒有被影響心情。)

同事B一直沒有站起來,亦顯得頗為冷靜。我以為她投入不到。怎知,完場後分享感受,她與我同樣興奮。大家的感覺,都是「今次演唱會好抵睇」!是的,280元看這樣一場極盡視聽之餘內容又入心入肺的演唱會,真的「好扺睇」。她說這是近年她看過最好看的一個演唱會。原來只是她的表達方式比較含蓄。奇怪!我一向以為自己是比較含蓄的那個。

雜感:

-喜歡人山人海的編曲,每次都令我有驚喜。

-不過這幾天看討論區,有多年粉絲表示最喜歡劉以達原本的編曲,覺得人山人海令歌曲失卻味道(特別是迷幻和浪漫的味道),將歌曲編排弄得太複雜、太吵、太電子。在這方面我不太執著(或因我不是長期死忠粉絲),我覺得重新編曲令舊歌更添新意。也可能,這種編曲正合我口味。我喜歡嗩吶的聲音和中西合璧的音樂,所以郭雅志的嗩吶配合達明的歌,很對我胃口。

-人山人海的編曲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我覺得是口感豐富,好像吃盆菜,每味菜都味道濃郁,但又各有特色。或是像《三體》裡描述的四維世界--世上萬物的所有結構同時向你展開,所有細節一起襲來。(音樂之難以形容,與三維世界的人難以準確描述四維世界一樣。)。不過,我看的那場,劉以達在開次唱《晚節不保》時,音響不夠好,不單蓋過了達的歌聲,聲音更混在一起。那時候擔心整晚的音響都會是這樣,幸好漸入佳境。但我同意他們的多年粉絲所說的,達彈得一首好結他,如能多點著墨會更好。

-歌手開演唱會,總會將舊歌重新編排,但效果不是人人接受。如有些慢歌節奏加快了,感覺會很不同。喜歡哪個版本因人而異。如Beyond的《喜歡你》,我最喜歡的版本是多年前黃耀明在商台舉辦的「創作人音樂會」演出的那個。(那版本有民歌feel,明哥近乎清唱,感情純樸得像來自六七十年代。如沒記錯,那是梁基爵編曲的。雖然明哥有點甩嘴,但無損這版本在我心目中的經典程度。它比最終收錄在明哥大碟內的版本好聽得多。)

-說遠了,我想說的是,《天問》這首歌本身已令人感覺震憾,在「為人民服務演唱會」中加上白髮明哥的演繹,令人感到驚喜。我萬萬想不到,這首歌還可以玩出新花樣。明哥唱得聲嘶力歇,音樂吵耳,但好特別。

-達明多年前的舊歌主題,竟切合今日的社會和政治環境,像一首首預言詩!如《大亞灣之戀》和《今夜星光燦爛》。他們亦會為某些歌賦予新的意義,如《你還愛我嗎》和《今天應該很高興》(經歷過移民的我特別喜歡這首歌)。他們的歌,真的不會過時!又或者,我們在九七前到現在,依然害怕同一個party,怕香港玩完,怕香港價值觀徹底失去,怕沒有自由。這一點,從來都沒有變。所以,看到2047年6月30日這個日子,心裡一驚。

-因為這個緣故,好些歌都令人感到心情沈重。在播「你還愛香港嗎」網友留言時,見到有人「疾呼」很愛廣東話(粗口)時,我突然擔心廣東話會消失。也擔心繁體字會消失。

-在個人表演環節,兩位都借此機會訴心聲。達哥近年信了教,純真地感謝天上的爸爸,也感謝與他甘苦與共的太太。我本來覺得他那首《我的天使》有點老套,但簡單的吉他聲配上達的歌聲(形容達的歌,我總覺得要以樂器先行),有化學作用,很magical!明哥則以《忘記他是她》、《禁色》配合影像訴心聲(在我寫這篇文時,已知道他正式公開自己的同志身份,並惹來他不希望出現的八卦追查)。以往達明出現時,總是明哥負責說話,今次則幾乎只有達哥在說話,感覺很新鮮。但是,明哥沒開口表達的訊息,一點不比開口弱。

-黃耀明的長髮造型(其實他多年前便是長髮的)很嫵媚,有一刹那令人想起張國榮。誰拍的這麼美的錄像?我和同事B都覺得他很型。但我覺得用「美麗」來形容更合適。

-演唱會後遺症:睡不著。開mp3聽歌,random播出的第一首歌,竟是黃耀明的。到第二首歌,換了另一個歌手,便已沒心機去聽。我忽然想起,我多年前其實是先對明哥產生興趣,再找回達明的歌來聽。他們大紅時,我還未懂欣賞。只記得《石頭記》是他們最普及的歌,連我的母親也欣賞。

-還有一點很欣賞明哥的,便是他對廣東歌的支持。有本潮流雜誌曾製作小冊子,請不同人士分享他們心目中的經典流行曲名單。在香港,愛音樂的人很多都是聽外語歌大的。名單上出現的外語歌比廣東歌次數多,一點也不出奇。而且選外語歌,感覺更為有品味。但黃耀明選的多是廣東歌。我相信他一定聽很多出色的外語歌,但他選擇支持香港,我覺得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