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8日星期日

書籍療法

最近在工作上受到打擊--愈趨複雜的人事結構,比以往要負更多責任卻沒有回報,以及失信的上司。其中以後者令我受的打擊最大。我竟然被上司騙!這啖氣實在難下。

這兩星期我不斷找方法抒緩心情--進行電影療法(看了《攻。元2017》)、到離島去閒逛、與朋友和信得過的同事談...... 全都只是一時有效,過一會那憤怒的感覺又再湧上來。正當心情開始平復之際,新上司的一番話又再刺激我。(她想安撫我,但卻有反效果。只讓我更替自己不值。)

當然我不能任性地立即辭職,找工作並不容易。但我開始留意其他工作機會(早就應該要做)。不過我仍間中加班,而且可能受情緒影響,身體也有點不舒服(胃痛和作傷風--「作」了幾天,人很累)。

同事常說我的EQ高,但我覺得我只是不夠進取,和不夠膽與人開火。

這啖氣,to吞or not to 吞?真是個難題。

一方面覺得工作太「搏」的話很不值,因沒有回報。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如自己「按章工作」,新上司和高層會更覺得我不值得更高的待遇。

不過,新上司的其中一句話頗有說服力,她說如努力提升自己,議價的能力會高一點。這份工做得好,出去找其他工作也不是問題。

當然她是想氹我做好些,不過她說的有道理。我在工作上還有要改善之處,我不能因一個打擊而停止追求進步啊。

而且,一直當自己是苦主會令人討厭。就算是公司有問題,我也不能呻至地老天荒啊,這樣會令自己變得討厭。

理性上想通了,但感情上仍然接受不了。於是展開第二輪療法--書籍療法。

此療分為兩個部份「購書治療」和「閱讀治療」。

購書有治療之用,說穿了就是shopping帶來的快感,「閱讀」的療效就不用多說啦。總之,配了藥也得服用啊!

這是我的藥方:



。《衛斯理傳奇之頭髮》(作者:倪匡)
--這本書簡直是comfort food。最易吞的藥。此書設想奇特,讓人思考,而且作者「很敢寫」。真要推薦非衛斯理迷一看!
(上一次看衛斯理小說是讀書時代的事。當我讀到衛斯理說他「受過嚴格的中國武術訓練」和自誇他和白素身手了得時,熟悉感悠然而生。這真是個愛自誇的男人,哈哈!)



。《簡單,就是最好的味道--義大利主廚私房手扎》(作者:Giorgio Pappalardo)
--食譜書的設計十分重要。看中這本書,是因為書脊已經很吸引。它的呎吋不像其他食譜書般大,感覺上容易閱讀。書

名也有「簡單」、「義大利主廚」和「私房」等吸引人的字眼。主廚不算英俊,不過倒是個型男,所以封面和內頁都用他的外貌作賣點。(有幾幅他更刻意地「電」讀者--我是覺得有點過火啦)內頁設計有一點我不大喜歡,就是它穿插著一些間了線的空白位(最多有一版),讓讀者寫下「料理註記」。感覺上浪費
空間。但看真點,卻發現它用的全是書內本身會留白的位置。那算了吧!

不過一本食譜無論設計得多漂亮,最重要的還是那些食譜。吸引我的是「海鮮湯」(想弄很久了)、鮮菇燉飯、番紅花蘆筍火腿鳥巢麵(我未必捨得買番紅花粉,不過那幅食物圖實在吸引)、蔬菜燉鴨天使髮麵。除了食譜,書內還夾雜幾篇「主廚閒談」。我極有興趣看呢!


。《工作DNA--駱駝之卷--中堅幹部》(作者:郝明義)
--作者郝明義是出版人,在書中分享他的工作智慧。「工作DNA」這系列分為《鳥之卷》(適合職場新鮮人)、《駱駝之卷》(適合公司的中堅幹部)和《鯨魚之卷》(適合公司的決策者),「中堅幹部」最適合我看,所以便選了這本。我很喜歡書的編排:每章標題都只用一個詞,如「心態」、「觀念」、「方法」、「故事」、「回憶」等;每節標題亦清晰易明,如「有一個朋友的重要」、「有一個對手的重要」、「紀律的作用」、「誠實的功能」等。每節篇幅不長,亦能「一篇表達一個意思」(別以為這要求奇怪,因為我看過不少書是將同一個意念作變奏而充撐成一本書的。)。「故事」篇的文章較長(因為要講故事嘛),我看了其中一個故事,覺得很受用。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叫「九十」的中階主管。別的不提,只說一段--九十由一個中階主管逐漸變為公司老闆。他愈做愈好,公司更擴充了,但後來他遇到障礙,不單被人抺黑,更被人控告。後來他嬴了官司,更重新與作者合作,加入大塊出版。怎知有一天,他被證實患上癌症。作者和他都立即知道原因,那就是,原來他在前公司所受的挫折一直影響著他,他一直都沒有得到徹底宣泄。作者說當他受到挫折時,只會讓懊惱的感覺停留兩個星期,然後就「拋在腦後大步前行」。作者說,之會發現「所謂打擊,原來都是加持」。而「越是不和過去的情緒告別,讓它們徘徊在心頭,就越難開朗。而越不開朗,就越容易回頭和過去糾纏。這種情緒上的糾結及鬱悶,正是癌病的最好溫床」。(這想法是有根據的。不過癌症可由不同原因導致,不一定是這個。但無論怎樣,心中有鬱結總是不好的。)


。《哲學的慰藉》(作者:艾倫。狄波頓)
--本來想買他講工作的那本,不過只找到英文版,而英文很貴。這本我也有興趣,且看這封面宣傳句:「不受歡迎、缺錢、遭遇挫折、被瞧不起、心碎、困頓的哲學心靈良方......」,嘩!中了四項。



。Thinking, Fast and Slow (author: Daniel Kahneman)
--這本倒是英文版較便宜。不過書很厚,不知要多久才能看完(希望讀得完,或最少能吸收它的精華吧)。



。《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作者:王邦雄)
--在講《道德經》的書堆中挑了這一本。喜歡它有原文,有「現代解讀」,和字夠大,排版令人看得舒服。(再來:希望讀得完,或最少能吸收它的精華吧)。



。《為什麼有些人一開口就能說到重點?--讓人一聽就懂的57種表達技巧》(作者:大石哲之)
--這是本實用書,表達技巧正是我要改進的一環。這本書的編排也很好,清晰易懂;更有「原始句」和「調整後」的句子。一看便發現我會犯的錯。
其實挑實用書最容易,很快便知道是否合用。


其實我家裡還有書等著我看,包括這本「硬野」:


2013年4月24日星期三

令我不斷折角的書--《我談的那場戀愛》


(有沒有人是討厭折角行為的?內容可能令你不安啊。)
(我買的是二手書,我知道這不能作為折角的藉口...... )

《我談的那場戀愛》(Essays in Love)是有「英倫才子」之的Alan de Bottom的第一本作品,出版的時候他才二十三歲。

這是一本愛情小說,同時是本哲學書。他以第一身的寫法,講述男主角的愛情故事,邊講邊分析戀愛中人的心態,將他的哲學思考融入其中。

本書堪稱是一本最容易讀的哲學書。

首先是它的篇幅。作者沒有長篇大論,而是將內容分為短小的段落,編以號碼。每節少至四行,最長也只有一頁。這個形式是有深意的,因為每節字數雖少,盛載的訊息卻多,每看幾段,讀者都可以停下來思考。

而且,誰不會對愛情這個話題感興趣呢?書裡的愛情故事,好看的不是情節(那只是一段平凡的愛情經歷),是其真實感。作者將男主角求愛、戀愛和分手的經過鉅細無遺地寫出來。他指出戀人們的非理性、迷信、患得患失和缺乏信心等心態,一針見血。我敢說,只要你經歷過一次戀愛,你也會對他所說的有共鳴。

他心思細膩,觀察敏銳,卻又寫得生動,充滿著戲謔和自嘲,很多地方都令人會心微笑。他的愛情理論很有趣,包括「浪漫的宿命論」、「愛情馬克思主義」、「恐懼快樂」、「浪漫恐怖主義」、「耶穌情結」等,單聽名字便覺有趣。

他對愛情的分析是如此理性,差點令人感受不到當中的浪漫,但到後段,卻又令我深受感動,真不簡單!此子的文筆實在好,看中文翻譯也感覺得到。

書中金句極多,我幾乎隔一頁便折一次角。現在整本書都是折角。我且摘錄一些(括號內的內容部份被我保留,部份被我刪去):


我們愛上別人,是希望不會在他人身上找到我們的影子--所有的懦弱、脆弱、懶惰、不誠實、妥協,以及愚昧。我們用一根愛之繩套在被我們選中的人身上,認定該人身上沒有絲亳我們的缺點,因而是可愛的。我們把自己做不到的完美加諸在他人身上,藉由與愛人的結合,希望可以保有(這有違自知之明)對人類不穩固的信心。

愛情最弔詭的是,你最不感興趣的人最容易釣,越難釣的人你越想約,你對完美愛人的迷戀讓你屈於下位。

發現自己是他人愛的對象是少數令人又驚又喜的事,因為如果你不全然相信自己有可愛之處,那麼接受感情就好像莫名其妙獲得一項榮譽一樣。不管我有多愛珂麗葉,她的關心還是讓我不安。

或許我們最終要的不是愛;或許我們只是要一個可以信的人,但是等我們愛的人開始信我們,那我們又要怎麼信他們呢?

我不知道珂蘿葉怎麼說得過去,她竟然會愛上我這種下三濫。如果她有一點墜入愛河的模樣,會不會只是因為她誤解我了?這是典型的馬克思思想...... 因此為何要接受愛的禮物,既然它一定會馬上被收回?「如果你愛我,那只是因為你沒看清楚我,」馬克思主義者這樣想,「而如果你還未看透我,那麼你如此快速向愛情妥協也太瘋狂了。」

我的愛開始自疑了。如果說我欣賞珂蘿葉之處,卻是她自認與真實自己無關或僅是碰巧發生的話,這是什麼意思呢?我會不會已經無中生有地從珂蘿葉身上看到其實不屬於她的特質?...... 我心目中那位感性又有靈氣的愛人,到底有幾分是真的存在於與我同車的同伴身上?

我們所遭遇的經歷雖不算驚世駭人,但重要的是,它讓我們能透過共同經驗來鞏固關係。什麼是經驗?就是某種能夠打破平日禮貌的生活方式,能夠讓我們在短時間內目睹新奇、危險或美麗等能夠提升感官刺激的事情。

兩個人越熟悉,對話時所用的語言也就越脫離日常慣用語言的規範。熟悉感能夠創造出一種新語言,一種兩個人「關起門」來講的親密語言,裡頭涉及情侶共同編織的故事,不足為外人道。

對他人下標籤並不一定是明顯易見的過程。大多數人並不會強迫我們扮演某種角色,他們只是透過反應來暗示,因此也就能溫和地防止我們表現得超出他們預期的範圍之外。

基於時間緊迫與渴望簡化,我們不得不以省略的方式去敘述與記憶事情,否則我們可能會受不了自己的矛盾與善變。

就算解決了我們對愛的需求,也不一定能成功解決我們對渴望的需求。...... 這未知的事物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我可能愛珂蘿葉,但因為我「了解」珂蘿葉,所以不會對有所「渴望」。我們不可能無止盡地渴望那些我們了解的人,因為他們特質已很詳細,因此缺乏神秘性。

......然而我卻是個安於習慣的懶人。假借疲憊之名而任珂蘿葉生命中最豐富的部份--她的一舉一動--流逝。有好一段時間我不再「注意」(因為跟她太熟了)她身體所經歷的變化或是她臉上留下的痕跡,星期一的珂蘿葉與星期五的她有何不同。

快樂的問題在於罕見,所以得到時令人又恐懼又焦慮。因此不知不覺中,珂蘿葉和我總是把「快樂」放在記憶或期待中。

透過可以控制的事情而得來的快樂,以及經過許多努力和理智而得到的快樂,是人最容易接受的快樂。但是我和珂蘿葉所達成的快樂,並未經歷深度哲思或個人努人。那純粹只是在神的旨意下,讓我在世上找到一個最能陪伴我的人。這種快樂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它是不勞而獲的。...... 這似乎全是上天安排,讓你不得不畏懼報應。

「你為什麼不愛我?」和「你為什麼愛我?」一樣難回答(不過前者比較不快樂)。兩種情況我們都發現自己在愛情結構中,缺乏有意識(有魅力)的控制,事實是我們永遠不能確定愛情這份禮物為何送給我們,我們也不一定「應得」。某方面來說,我們不需要知道案,答案無法解釋什麼,因為我們不能依照答樂的啟示有所行動。

此時為了不惜一切把伴侶追回,愛人使用浪漫恐怖主義,這種在情勢無可挽回下的產物,各式各樣的技巧(賭氣、嫉妒、愧疚)如在伴侶面前情緒爆發(大器鬧或其他),試著強迫伴侶回歸愛情。實行恐怖主義的那一方知道,實際上知道自己感情無望得到回報,但是,行動無用並無法說服行動不被執行(愛情或政治皆然)。

恐怖主義的重點是為了吸引注意力,一種和軍事技術無關的心理戰爭。手段和目的之間有差異,賭氣是為了讓對方知道和賭氣本身無關的事--「我氣你說我把鑰匙弄丟」象徵更大的訊息(但是不能說出來),「我氣你不再愛我」。

2013年4月18日星期四

我們都曾是「壁花」--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含劇情和最後一幕情節)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少年自讀日記》)所獲的好評相當多,除了電影拍得好外,更重要的是電影令七十後、八十後有共鳴,也讓更年輕的一代感受手機和互聯網還未盛行的九十年代的氛圍。電影更厲害之處,是令很多觀眾覺得「這是屬於我的電影」(This is my movie),覺得電影在說他們的故事。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主角Charlie這個角色容易令人代入。他遇上好老師、好朋友、暗戀對象的遭遇,很多人都經歷過(或幻想過)。而且電影拍得非常heartwarming和uplifting(原諒我用這麼多英語來表達,suddenly feel like it~)。

要知道,這樣的一段遭遇,是多少孤獨少年的夢想!特別是有一個對自己這麼好的漂亮師姐!這故事來自導演和編劇Stephen Chbosky的半自傳小說,內容半真半假。於是他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幻想去改變主角的經歷。當年他的"Sam"有主動吻過他嗎?他真的有參演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的表演節目?他曾在朋友被打時為對方出頭嗎?他被高班同學這樣稱讚過嗎?(這句Patrck形容Charlie的話是多麼動聽,一個溫柔體貼的人才會說得出來:You see things and you understand. You're a wallflower. 如果當年有人這樣讚我,我會為對方赴湯蹈火)這些經歷幾乎是人人都想擁有的,於是觀眾在看電影時,便快樂地將自己代入Charlie的角色。Charlie的經歷,會令觀眾想起自己上學的經歷--怎樣認識第一個朋友?怎樣建立社交圈?如何適應學校生活?暗戀別人的感覺是怎樣的?我們大部份人都經歷過「壁花」階段。

看電影資料,知道導演將小說改編作電影時作出了不少改動,以符合電影要求。一本小說被改變成電影時,作者往往不捨得放棄某些情節,但這仁兄懂得取捨,更作出聰明的改動。那首tunnel song原本是一首較慢版的民謠搖滾,他在電影中將之改為一首很澎湃的歌,令那場「隧道飛翔」更有動感。他也減去了主角家人與家人的情節,讓更多戲份落在他和朋友的相處上。(但他父母出現的短短幾場,已讓觀眾知道他的家庭關係--父母愛他但不了解他。)


我覺得他設計得最好的那幕是「隧道飛翔」。好看的青春片總會有些令人振奮的場面,如《暴雨驕陽》中學生站在班房桌上撕課本,Pump Up the Volumn裡的警察追逐學生。而這套電影則以「隧道飛翔」最令人振奮,特別是最後一幕(有雷)--汔車開到隧道出口,Charlie說I am infinite,然後片尾曲響起,David Bowie的歌聲隨著end credit同時升起。嘩!計算準確!那一刻我也有種無限的感覺。一個人年輕時總會有時候覺得自己充滿力量,前路充滿無限可能,有無數機會特著你,深信不論遇上任何困難都會迎刃而解。當你感到infinite的那一刻,你簡直會頒忘第二天快點來到。你記得你有過這一刻嗎?

電影令人振奮的另一幕是學校的迎新舞會。舞會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我真希望自己早出生一點,可以經歷中學生經常辦舞會的年代!這一幕歌選得好(Come on Eileen),Emma Watson跳得奔放,而Charlie膽怯地一步一步走入人群,加入共舞的兄妹,形象化地表現了這朵「壁花」如何走出自己的世界,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歸宿。


剛才在介紹劇情時,沒有提及電影較為黑暗的一面。幾位主角都有各自的煩惱--Charlie有嚴重的情緒問題;Sam有一段不愉快的過去,亦擔心成績;Patrick是同性戀者,與男友一起時要偷偷摸摸。我們要面對的困難或者不是這麼嚴重,但一定會有--哪個少年會沒煩惱?但是,這階段最終都會過去,像電影所說的,我們始終會變成大人,或者會成為別人的丈夫、妻子、父親、母親。這時候,我們會為自己終於克服一切難關變成一個有自信的成年人而高興,但亦會為青春旳消逝而傷感。

p.s.戲中的演員全都演得好,演Patrick這個showy角色的Ezra Miller出奇地自然,好像他天生就是如此。Logan Lerman表現了Charlie的沈靜內向和慢慢滲透出來的魅力(於是你明白為何Sam有一刻情難自禁)。而Emma Watson則「好索」。對不起,這是我想到最貼切的形容詞。多年前一個師姐已教曉我分辨「漂亮」和「索」。

這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幕:

2013年4月13日星期六

change II

過去的四個工作天,成功地戒掉回家後整碼對著電腦的習慣(只用電話上網--用電話的話,我只會上某幾個網,不會久留)。

不過要培養一個習慣,最少需要連續進行廿一天。我現在做的是戒掉「不對著電腦」這個壞習慣,但我其實是想培養一個好習慣。

我希望的是,放工後可以煮飯,飯後落樓下散步;更理想的是,落樓下跑步。

過去幾天都下雨,散步不成,不過戒長時間上網後有些改變是即時見到的:

-我有一晚在家做伸展運動
-有一晚逛了書店
-我早睡了些(不過起床時間不變)
-我看多了幾頁書


哈!改變很少,是嗎?其實我這幾天都加班,有兩班加至十時後,回到家,已沒有力氣做什麼事。飯當然仍煮不成。

還有,自從星期一晚發了一個噩夢後,便心情低落,做什麼也提不起勁,笑也不想笑。原因可能是因為那個夢,可能是因為天氣,可能是看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的後遺症,可能是因為沒有寫blog,或者是以上這些事的總和。

以前人們連續幾天心情不好,會由得它,或想方法解決。現在的人連續幾天心情不好,會擔心自己患上抑鬱症。有一刻我真的想:死啦,如果我患上抑鬱症,便要吃藥,便會令家人擔心。哈!還嫌自己壓力不夠嗎?

今晚星期五,終於可重開桌上電腦,很自然地又寫起blog來了。

這篇寫得沒壓力。而且,我又有一些事想分享:

-朋友說我一定會喜歡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那時我還不信邪,在這套和Ruby Sparks中選了後者來看。到現在前者出了影碟,便租回來看。一看之下,出事了!我不只喜歡這套戲,它還令我想東想西,& have been staying with me for a week! 片中有首歌不斷在我腦海重播,我更走到書店找原著(見到小小的一本書售$133,壓下了想買的念頭)。這套戲,我應該會在這裡寫的,哈!

-看了一套1986年的港產片--《聽不到的說話》,電影的題材和角度特別(聾啞人士童黨),但沒有將這個題材發揮得很好(感情戲太含蓄,後段變了動作片,結局不太合理又草草收場)。不過電影原來是姜大衛執導,邵國華和岸西編劇,亦是劉青雲主演的第一套電影...... 實在有太多理由要看了,所以我接受了那個我不滿意的結局。寫到此,又想在這裡正正經經寫篇文了。

-在看Alan de Bottom的《我談的那場戀愛》(中文版),透過作者的一場戀愛來寫哲學問題。例如兩個人愛上是上天注定的,還是純屬巧合?為何我們寧願相信有緣份這回事?馬克思主義的戀愛心態是怎樣的?為什麼愛人在我們的眼中會這樣完美?又為什麼我們容不下他們的一點瑕疵?親密性是如何建立的?看了頭幾章,已覺佳句如雲。讀中/後感,我也想在這裡分享。

-還有香港國際電影節回顧...... 因為今年選片失手,所看的佳作不多,所以沒心機寫。但看完八部片,是否也要寫一寫呢?

我其實是否只想告訴大家,我還有很多事和你們分享呢?

2013年4月8日星期一

正義有幾多種?

你還小,最大後你就會明白的了。

你不是老細,你不能see from a big picture,所以你不會明白老細的決定。

你年輕,太理想主義,你不知江湖事有多複雜,要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想普選特首實在太天真,阿爺怎可能容許你們一人一票選特首呢?

國家人太多,難管治,異見份子難免要管管,封鎖新聞亦在所難免。「和諧」最重要。一旦國家亂起上來,你擔當得起嗎?你不是統治者,你不會明白。

世界上充滿著這種言論,身處不同位置的人立場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切爭議,都總以一句「觀點與角度不同」來總結。而位高權重的人,又總是覺得自己所作的決定都是為大局著想,下面的人是不會明白的。但是,世事真的難分對錯?普世價值難道不存在嗎?還是,說到底,大家都只顧自己的利益?

日劇《黃金之豚》(又譯《黃金豬》,其實譯「豬」易明一點,因「豬」有「豬仔錢罌」之意)說的是日本「會計檢察廳特別調查課」的故事。這個虛構的政府部門以真實存在的會計檢察院為藍本,作用是監察是否有政府部門濫用稅金。團隊中有但求穩陣的課長,不思上進的老鳥,善良但無力的主管,年輕才俊型新人工藤優 ,以及唯一一位女性--一個因行騙而入獄的假釋犯堤芯子。她被招攬,是因為她機敏又膽大,擅於識破謊言。這團隊全靠她,一次又一次破獲濫用稅金案。

年輕才俊工藤對芯子由衷佩服,更愛上了她。工藤學歷高,又醒目,是團隊中條件最優秀的,其他人也看出他並非池中物。工藤為人正直,但在某件案中,他借用另一高官的權力來拯救遇上困難的堤芯子,初賞權力滋味。堤芯子知道後很不爽,說他變了,將來一定會向權力靠攏。工藤大惑不解,他只是一心想救她。他的本意是好的,他也達到正義(破案)的目的,有什麼問題?工藤堅持自己不會改變。但權力使人腐敗,芯子內心很清楚。

終於,她的預言成真。工藤被首相賞識,招攬過去當秘書官。過了不久,他便被貪污的首相洗腦。首相每年都會捐一批物資到某窮困國家,卻用巧妙的方法從中取利。當工藤知道後,首相告訴他,現在只有他肯幫這個貧國,如果不讓他拿點回報,他便不會繼續這項善事,貧國會徹底失去支援。而且,這筆錢是給他的團隊作競選資金之用。只要他繼續當選,他便會繼續作善事。

工藤想想,也覺有理。總之有錢捐到貧國便行。治理一個國家不是易事,首相有他的理由...... 當一個人開始有這種想法,將人分等級,覺得有些人與事是「特例」,便很危險。「灰色地帶」由此而來,背棄同伴的想法也由此而來。

芯子曾問他心目中的「正義」是什麼。如果一個人心目的「正義」由自己定義,那麼,你如何肯定它不會變質?

工藤心目中的「正義」真是不堪一擊,被首相嚇一嚇,他的mindset便改變了,「正義」的解釋改變了。於是,當舊同僚要他揭發首相罪行時,他覺得他們才是阻礙國家向前的人。如果首相下台,國家不是會大亂嗎?

芯子和隊友則堅持人人平等,沒有例外。但工藤想,那樣堅持人人平等,不是太頑固,太天真了嗎?聰明、優秀和運籌帷幄的人,不是該擁有一些特權嗎?這樣,他們才有誘因為國為民啊!

人類最擅長為自己找藉口,卻不明白,當你用心計、邪道去爭取某件事時,在未達到目標前,你的心已被污染。


(我知道世事很複雜,一味正直是行不通的。但是,也不與虎謀皮。人是很軟弱的動物,有時候,自己的原則改變了也沒有察覺。至於應怎樣做一個決擇?《黃金之豚》的答案是「愛」。但我覺得這也行不通,有多少人是假「愛」之名行惡?)


2013年4月7日星期日

在香港尋找歐洲









(這條街帶有歐洲感覺)

到歐洲旅行,你會發覺自己的步調開始慢下來。走過帶有中世紀風情的廣場和小巷,參觀古老的教堂和城堡,逛舊書店,駐足欣賞拉小提琴的街頭藝人,在咖啡店慢慢地啜飲咖啡...... 這一切,是多麼的浪漫,多麼的有氣質~啊!每一棟建築物的邊緣都透出光暈,七色的吹氣泡泡徐徐升起,走到哪裡都有背景音樂伴隨...... 這種崇歐心情,在Woody Allen的Last night in Paris,甚至在《交響情人夢》的電影版中也可見到。

究竟崇歐的人會做什麼?就像一切崇外的人一樣,會學當地語言(比較多人學的是法語),看歐洲電影(「文青愛看歐洲片」已經成為sterotype和港式喜劇中的笑料),看歐洲小說(不懂原文便看英文翻譯了),聽歐洲音樂......

不過,人在香港始終很難感受到任何歐洲氛圍。你會發現,在回到香港的那一刻起,人便徹底回到現實,在歐洲所經歷的一切只不過像個甜夢。回到香港,無處不在的嘈吵談話聲音、狹隘的行人路、欠缺品味的街道、玻璃幕牆、自動門、商場內的刺眼的白色拋光地磚撲面而來。行人步伐怱忙,走慢一點也會換來身後人不耐煩的「唧」一聲;入電梯時人人都靠邊站,沒人願意站「按鈕位」;汔車司機爭路,互不相讓;侍應將碟飛擲到你枱上...... 這一切,都令生活粗糙起來。完了! 歐洲夢醒了!

於是,懷念歐洲的港人會四出尋找帶有歐陸風格的事物--歐洲風咖啡廳,歐洲風家具,歐洲時裝品牌。被歐洲消費品包圍,人也仿似變得高貴起來。如果你有錢,還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在家居設計上著手(雖然我覺得,如果你住老式平房的話,基本上你的家已經符合要求)--選用木地板、木餐枱、實木五斗櫃、白色鐵窗框(剛讓我發現原來有些會會將鋁窗框漆成白色)等等。

如果不想花費過多,除了光顧小型咖啡廳、看歐洲片和聽歐洲音樂外,崇歐的人還可以做什麼?

我想到了一些「屎橋」,供大家參考。如有更佳建議,歡迎提供:

。買一管鋼筆。
。用這管鋼筆寫信給朋友,寫在泛黃、有厚重感的信紙上。
。買設計得有格調的英文平裝小說來看。(誰說只能看歐洲作者的書?)
。用電話簿記錄朋友電話。簿的設計是重點,選皮面,內頁偏黃的。
。我這麼強調用黃調的紙,是因為白雪雪的紙只會讓人想起辦公室文具。
。看舊歐洲片,會見到主角寫信的情景。主角在擺弄和摺疊那些紙時,紙張聲可真悅耳。同樣,鞋子踏在木地板上的聲音也悅耳。
。家裡燈膽全用黃燈
。儘量不用膠袋,只用布袋或紙袋。
。早午兩餐吃法式麵包。就算是在辦公室吃,也要用瓷碟盛著包。(不過如果你在公司內用牛油碟放牛油,再用牛油刀塗麵包,小心被人白眼。)
。既然要買瓷碟,不如買一整套瓷餐具。在公司用隻靚杯喝茶,別人會對你另眼相看。(參考書目:鄧小宇《吃羅宋餐的日子》)
。走路慢一點,講話輕聲一點,動作斯文一點。(「優雅」不是這麼容易做到的,「斯文」較易理解)但在辦公室內,便不建議你這麼做。(我公司的文化是,上司要見到你表現很急,才覺得你重視一項工作)
。除了下雨外,不穿膠製衣物,不穿Crocs涼鞋。
。不穿羽絨,改穿絨褸或皮褸。
。除非你是做運動,否則不要穿運動裝上街。
。女士們多穿裙。


想拍著野餐照,朋友說,包裝食物的膠袋和膠碗膠叉,大大降低了照片的氣質。


這是不是比較靠譜?Instagram的妙處便是一幅平凡照片變得有氣質起來。





香港的舊建築買少見少。


石峽尾也可以有氣質。


 

2013年4月6日星期六

尾聲:【德國之旅】香腸、咖啡、酒與狗

德國(和很多歐洲地區)的特色,是香腸、咖啡、酒與狗。在這裡分別談談。

香腸:香腸味濃、高脂、含致癌的亞硝酸鹽和防腐劑(部份)。想不到一個國家的「國菜」,竟然是一種完全違反健康飲食原則的食品!香腸的配菜是酸菜或燉菜,而不是能留住較多維生素的炒菜和沙律菜。人民除了吃腸,還狂飲啤酒、咖啡,這種令營養師搖頭的生活方式,為何不會令全國人病倒?是否各處鄉處各處食,每個地方的人都有適應在地食物的特殊體質?

還是,他們工作壓力少,運動量大,在另一方面平衡了?

唔好俾佢停之【德國之旅】Wombat旅社二三事

Wombat旅社,終於有旅客和我談談話。同房的兩個澳洲女孩都健談。她們一個是學生,一個還未找工作,同遊個多月,會一直玩至泰國。碰到她們當日,她們剛去了Milka工廠,拿回兩大袋朱古力。她們說朱古力太多,全吃掉不是,全帶走也不是,不知怎辦。但她們卻沒想到分給同房的人吃。

同房還有一個黑頭髮、皮膚白哲的女孩。她梳及肩的bob頭,戴幼黑框黑鏡,外型很酷,英語流理,但看不出國籍。我趁她去洗澡時偷望她的物品,見到一個Little Twin Star包包。是香港人嗎?很少外國人會用卡通隨身物品的。後來忍不住問她來自哪裡,她說她是日本人,小時候在美國待過,曾在倫敦留學一年,接著會到西班牙學西班牙文四個月,慕尼克是旅程中站。

外表cool cool的她原來很nice,還問我會到訪哪裡,又告知我新天鵝堡旅客很多,要等很久才能進場。我說我參加了當地團,行程還包括「什麼hof」(一時忘記了Linderhof這名字)。

之後那晚我太夜回來,沒機會再與她談話。她與我的作息時間差不多,早上七時多外出,晚上洗澡後會到common room上網,十一、二時才回房睡(那兩個澳洲人和「電話人」則早睡晚起)。是否亞洲人(特別是都市人)都比較勤力?須知道,我們平日動輒加班至晚上八、九時,十二時過後才睡亳不奇怪。


這個女孩長得像混血兒,個人覺得她漂亮得可當明星--那種在青春劇中從外國回來,外表冷漠但內心溫柔,適當時候會幫受欺凌的女主角一把的女孩。不過作為主角,她好像太cool了。但Nana也很cool啊!

2013年4月5日星期五

欲斷難斷之【德國之旅】:住青年旅社心得

。帶拖鞋(十分重要)

。穿有口袋的褲或帶斜揹小手袋(我覺得腰包不好用),方便將密碼卡或鎖匙放入--出入房間、旅館、開locker都要使用。

。膠袋分很多種,有些好靜,有些很吵。很吵的那種,你動它一下,它便嘶烈沙啦響個不停,清晨、深夜都會吵醒別人。我更進一步,用Muji旅行網袋和布袋來裝衣物,很方便,也很靜。用環保袋也可,特別在這個濫派環保袋的時代,家裡總有幾個。

。一定要帶抺身的大毛巾和沐浴露、洗髮水等。最好將它們放進手抽袋中,洗澡時可整袋拿著浴室,勾在掛勾上,不用怕漏這漏那。

。同樣,牙刷牙膏洗臉巾和洗臉乳,可放在有拉鍊的小袋內,再入「洗澡袋」中,那便可一次過在洗手間內洗澡、洗臉全套做齊。因為你不知道,當你洗完澡步出浴室後,要等多久才能回去刷牙。

。別忘了帶漱口杯。我帶的是保暖杯,漱口、喝水、沖熱飲也是它。(可惜不小心丟失了

。帶電筒。晚上房燈關後,有助你找行李,找插頭,或找床頭燈的開關。

。帶輕便的鐵衣架

。帶耳塞。如前所述,有一晚在半夜四時被吵醒。在地下酒吧喝過酒的遊客在走廊大聲講話,聲聲入耳。遲歸的女孩睡我上架,當她爬上床時,整張床震動(這一點,耳塞便幫不上忙了)。

。要有心理準備只有一個插頭用。你很想睡覺,但你有相機、電話和手提電腦要充電。Use it wisely!

。如果你想識朋友,就要犧牲旅行時間,晚點出門,早點回來。這樣你才有機會和室友交流。但當全房人都早出晚歸或出現人在心不在的「電話人」時,這樣做也是徒勞。不如隨緣好了。

--根據經驗和觀察,來自同一個國家的人比較容易相約一起玩。而越荒涼、「鄉下」的地方,越容易識人。

--在每個住處最少留兩晚,這樣會較好玩。如你來去匆匆,怎麼識人?

。防人之心不可無,裝著錢包和證件的小袋,要隨身携帶。我用的是斜揹小手袋。如果你是男性,不想用手袋,便自行想辦法吧!



2013年4月4日星期四

「死唔斷氣」的遊記【德國之旅】:討錢的女人

(內容來自即晚寫的遊記)

今晚在火車站,有一個長面曲髮的外國女人走過來向我討錢。這女人臉色臘黃,頭髮打結。她說還欠一歐羅才夠買晚餐。她手上已有幾個錢幣。在我猶豫間,她說她來自美國,在德國找不到工作。這時,我已決定給她錢。但我不想拿錢包出來,唯有辛苦地伸手入手袋摸。

她問我來做什麼,我說來旅遊。講了兩次travel她也聽不懂。我唯有說work,她便明白了。她問我喜歡德國否,我說喜歡(心裡浮現德國諸多優點,如乾淨、交通方便、建築美、景點多、書店多),她卻說不。我猜,是因為她在這裡找不到工作的緣故。


這裡交通費貴,物價高,就算在車站去個廁所也要付一歐羅。沒錢是很難在這裡生活的吧。不懂德文也很慘,遇事未必有人主動幫你。我不知道她要在這裡討錢多久,總之,她就是沒有出路。或者她可試找清潔工作?





我在火車站吃喝美食,婦人在討錢。
(設計圖片)

長寫長有之【德國之旅】評價兩間青年旅社

Frankfurt: United Hostel Frankfurt






從未試過連續九天住青年旅舍。可知我連學生宿舍也未住過呢。這門在Frankfurt的青年旅社,位於紅燈區旁,隔幾個舖位便有一間比香港HMV更大的成人影碟店(我沒有進去細看,不知還賣什麼)。它的大門有一個頻頻轉顏色的燈箱,加上有人坐在大堂喝啤酒,感覺就像間pub一樣。乍看好像很危險,但實際上卻沒有什麼。晚上街道光猛,也不見酒鬼出現,只是間中有說話大聲的青年經過,沒有人生事。而且,進入旅舍範圍要用電子鎖,閒雜人不會進入。

這間旅館的最大優點,是近Frankfurt火車站--交通匯聚之處,去哪裡也方便。還有,就是乾淨,這點很重要。

缺點是房間細,一個人打開行李箱後,其他人都不能走動。掛衣服的地方不夠,大家都是將衫搭在床邊。

洗手間在房外,每層一個,女廁只有兩格,不過問題不大,因為每層都有。我住的幾天,廁所從未出現過人龍。衛浴設在房內,我住的是六人房,要六人共用。不過問題也不大。住青年旅舍,沒人會用一小時洗澡的,最多等半小時便可以使用。廁所設在室外的好處,是室內會比較乾淨,不會有臭味。就算有人在洗澡,其他人也可上廁所。壞處是當你半夜去廁所時,便要走出房間。而那道房門,每次合上都會響起重重的「啪」一聲,非常擾人。其實每一層都設有公共衛浴,不必用房間那個,不過浴室沒有分男女,誰敢使用?

旅舍內有一個與common room相連的自助廚房,看上去不錯,但我未用過。如果有煮食爐頭會更好。common room燈光昏暗,有幾張枱,有電視,蠻舒服的,只不過用的人不多。我去的幾晚,有人晚晚在那裡用手提電腦上網,有人研究行程。也有人寫日誌,還有幾個將電視扭得很大聲、說話也大聲的年輕人。

基本上,在common room很難認識朋友,而且所碰到的solo travelers都埋手做自己的事。因為房間很細的關係,在common room寫日誌和明信片會比較舒服--只要沒人將電視扭到超大的話。

p.s. 這旅舒有「吭錢」之處,就是如果你要用床頭燈或在床邊的插頭充電,你要租一個「床頭燈連電力組合」,以日租計,還要交deposit費用。

(Tripadvisor網評價:http://www.tripadvisor.com/Hotel_Review-g187337-d2633817-Reviews-United_Hostel_Frankfurt_City_Center-Frankfurt_Hesse.html)



這哪像一間旅社?



接待處



一街之隔便是紅燈區





要租的床頭燈就是這個!



Munich: Wombat



(部份標語:
city map: how to get lost properly
deo boys: non corrosive
tampons: you never know
condoms: no holes)


在hostel world網上受好評的wombat果然名不虛傳,因為與Frankfurt那間有比較,很快便發現它的優點。

。接待處的職員友善,有笑容又有幽默感。’

。到處都貼著幽默的標語。如自動販售機上貼上「它已很老,反應較慢,請見諒」字眼。警告人晚上不要吵的句子是:「這看來很奇怪,但有些人晚上要睡覺。」洗衣房用了一對男女在洗衣機前親熱的照片表達it's hot & steaming。叫人不要放睡袋上床,標言會警告遊客跳蚤會像某些觀光巴士提供的服務般hop on, hop off. 

。大堂有多台電腦供住客上網,入錢便可使用(0.5歐羅20分鐘)。Frankfurt那間也有兩台在大堂,免費的,但位置太曝露,鍵盤亦難用。Wombat的電腦易用得多,上網速度亦較快。

。這裡有laundry room!! (為何這裡沒有what's app的那個感動落淚icon呢?)2,50歐羅洗一次衫。打救了我!

。這是我最欣賞的優點:房間很大!中央放了一張大桌子和兩張長木凳,方便放東西、吃東西之餘,亦有助室友交流。因為房間大,很容易便可攤開行李箱執拾。晨早離開時比較不會吵到別人。當然,與人共住,睡覺時難免會被吵醒(在離回港前一晚的凌晨四點被樓下喝完酒的人吵醒),幸好我是睡得沈的人(God bless!)。我反而害怕自己睡過頭,所以如天亮前醒來,也不敢翻頭睡。

。這旅館有一良好意願--希望旅客多交流,而不會只顧在房內上網。所以,wi-fi只在大堂的一間房內提供。這樣也避免住客整晚用skype通話或傳電郵,騷擾別人。不過,要自閉的人還是會選擇自閉,還真的給我遇上整晚躺在床上煲電話粥的人。又因為我早出晚歸,同住幾天連那人的臉也未看過。

。於那wee-wun-wun wi-fi房,佈置得很舒服。有木地台、梳化和吊床。吊床!有一晚當我在等衣服洗好時,便躺在吊床上用手機,抬頭望還見到一棵假樹,舒服得可以在此度過一晚!

。這裡也於每層設公共衛浴,但男女分,令人放心。不過,要使用也需要膽量,怕會有男人撞進來,因密碼卡是不分男女的啊。

。這裡的早餐收費是3,XX歐羅。我吃過一次,頗有水準。我吃了三種奶製品:牛奶(浸麥片),乳酪和芝士(片狀和像「笑牛」般的粒裝也有)。單是芝士片配火腿片便很好吃。肥嘟嘟的腸仔用塑膠膜包著,吃上去像肉肝醬。

。有pros必有cons,這裡的插頭(我叫插頭做socket,澳洲室友叫它做plug)設在窗邊,你要允電便要信任室友,也別忘記在離開時收走充電器。還有一個插頭在大間旁,但長期被睡在旁邊的室友霸佔。還有,晚上有點吵,因地下有間酒吧。

。Wombat以酒吧有名而自豪,但對我卻沒有什麼吸引力。我不慣一個人晚上到酒吧渴酒,亦不會參加酒吧活動。大部份室友也沒有浦吧,情願早些回房看書。只有一個浦吧的室友,忘了帶鎖匙,在晚上四時拍門吵醒了全房人。她入房立即道歉,我沒有怪她,因為在樓下大聲說話的人更吵。(看來那道幽默標語沒有用)

(Tripadvisor網評價:http://www.tripadvisor.com/Hotel_Review-g187309-d577734-Reviews-Wombat_s_Munich-Munich_Bavaria.html



Photos of Wombat's Munich, Munich
This photo of Wombat's Munich is courtesy of TripAdvisor
舒服的wi-fi房(common room)

2013年4月3日星期三

仲有得寫之【德國之旅】:旅途中的寂寞一刻


留座

每次獨自旅行總會有寂寞一刻,說不準會在什麼情況下發生。多數不會在旅程頭幾天--那時候人還很興奮,未必在荒山野嶺--可能忙於拍照,也未必在鬧市--可能忙於看櫥窗。不過,在旅途上,總會有這麼一刻。

今次的「寂寞一刻」是在慕尼黑市區的大街上。我共逛了兩晚市區,第一晚是到達慕尼黑後的第二晚,景色仍新鮮,但已覺得沒有什麼地方讓我逛--百貨公司空蕩蕩;書店主要賣德文書;餐廳擠滿人,但每個人都有伴,碰不到其他solo traveler。第二晚是回港前一天,臨別在即,不免感到憂鬱。

2013年4月2日星期二

【德國之旅】參觀集中營



NEVER AGAIN 不再重演



從風光如畫的 Berchesgarten回到慕尼克,在青年旅社安頓好行李後,我立即出發,參觀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達豪集中營)。


Dachau concntration camp(達豪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建立的第一個集中營,於1933年啟用,先後關押過二十多萬人,有三萬多人在營內死去。除了囚禁猶太人外,也囚禁罪犯、政治犯和同性戀者。包括醫學實驗的營房。這集中營還被當成「示範營」供其他集中營參照。

參觀集中營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不過,這卻是了解那段血腥歷史的最好方法。德國人勇於面對歷史,將Dachau Concentraion Camp改為記念館和展覽館,讓後人了解這段歷史,從中汲取教訓。

看過不少講述納粹德國的電影,卻是第一次親身踏足一個真正的集中營。那裡林蔭處處,微風吹拂,其實很舒服。一個人間煉獄就坐落於這麼優美的環境中,是多麼荒謬!

人,真是最可怕的動物。




現在還可見到載人入營的火車的路軌。



Arbeit macht frei 的意思是「勞動帶來自由」。多麼諷刺!



要囚犯穿著制服,是要泯滅個性。剃頭除了是衛生原因(怕頭蝨),也是藉此侮辱他們。頭髮也用來織布。照片從上而下拍攝,是為了進一步矮化他們。





營房只拆餘一座,供遊人參觀。


已經剝奪了人的尊嚴、自由,甚至性命,但還假惺惺地將這裡說得像個度假村似的,甚至讓人帶團參觀(因這是「模範營」嘛)。結果有很多人死於疾病,也有人被拿來作醫學實驗。



人類早已不是「野蠻人」了,竟還要逼人使用如此沒有私隱的廁所!(可怕的是,到了現在,人類依然是「野蠻人」,沒有多大進步。)





部份住在裡面的人的照片/證件。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家人朋友的人。



集中營以通電的鐵絲網包圍,很多人死在那裡。鐵絲網外是濠溝,再外面是圍牆。右手邊的是看守塔,全個營共有七個。只要守衛發現有囚犯試圖逃走,便會射殺他們。有些人受不了被囚生活,特意走到這裡被殺。







難以相信有多少人死在這裡。


我參觀時由相反方向進入,亳無心理準備下入了「毒氣室」。那裡感覺陰冷,樓底很低,可能是為了更快速地殺人......



一個很可怕的地方,我沒有久留。


梵化爐


博物館內有展板詳細介紹這段可怕歷史的來龍去脈。可惜時間不夠,看不完。我相信要用大半天才能看完。在一戰後經濟衰退時期開始,納粹政府便開始醜化猶太人,將他們形容得貪婪、低劣、邪惡。然後用各種方法去「證明」他們是低等民族。



















如大家有機會參觀的話,記著租導覽錄音機和預留多點時間參觀啊(起碼三小時)。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我看了《波蘭斯基的告白》。最深印象是他淡淡然說出小時候在波蘭經歷納粹德軍入侵的往事--德軍按名單捉人,一個家庭只帶走一個人;他們將猶太人集中在一起,然後在外建牆;他們連小孩也殺...... 導演將這一切親身經歷都拍進《鋼琴戰曲》(The Pianist)中。最令我不寒而慄的那段描述,是他父親告訴他的(如打算看這套戲便不要看):



在營中,當成人囚犯在空地上列陣接受點名時,德軍突然將所有小孩(他們不用接受點名)集中到一起,用車載他們離開。這時候,大人們都意識到這代表他們將失去他們的孩子。於是他們倒在地上嚎哭喊叫,像蟲一樣,那裡突然變成了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