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7日星期一

[日本關西之旅]閱讀篇(上)

我不熟識日本,籌備旅行的時間又這麼短,所以更需要看多些書來作準備。以下的書有的是朋友借給我的,有的是買的;有本未讀完,有本未讀過;還有一篇想與大家分享的文章。

實用書:

香港人太愛日本,所以日旅旅遊書涵蓋愈來愈多地區。去京都,通常選書名有「京阪神」的書便沒錯。其實已有不少書不只介紹「京阪神」,還包含奈良、和歌山、高野山等地。雖然很多旅遊書都以「食買玩」資訊為主,但它們的實用資訊其實很多(如景點的開放時間、全年節期、餐廳介紹),而還是有買的價值。特別對像我這種連想去的地方有哪些景點也不清楚的人來說。如果你平日已有留意日本旅行資訊,或者單靠上網也可找齊資料。

不過,看了旅遊書便很容易被旅遊書主導旅程,會不自覺地跟著書的內容去建立「食買玩」check list,如實行不到便會若有所失。如果說字典是「啞老師」的話,旅遊書便是「啞導遊」了。

我覺得聽不少人說正文社出版的最好,可惜我太遲知道。



《京都新旅行Kyoto Guide Book》是舊同事借給我的,主要介紹京都的景點,並有行程建議,讓你可根據自己需要而選擇行走路線。此書寫出乘車到路線上第一的方法和所需時間,景點間的步行時間和參觀每個景點所需的時間,還有景點所在地區的地圖,十分實用。但結果我沒有依足任何一條路線來走(我不是逐頁看,其實漏看了不少資料)。此書有一篇專門介紹賞櫻和賞楓景點,對既不在櫻花季亦不在紅葉季赴日旅行的我沒有意義(京都的寺院在下午五左右便關門,但有些寺廟在某段時期會有夜間點燈。我在日的時期好像只有貴船神社有夜間點燈,但我最後也沒有去。)


我是「瘦底」,從小到大只怕自己不夠胖,加上胃納小,所以從不刻意控制食量。但不知由何時開始,我變成一個貪吃的人,一下子胖了不少。人一旦變得貪吃,便很難回頭......

常聽人說日本的食物好吃,但我除了想起壽司、拉麵和豆腐外,便想不到有什麼日本食物特別想吃。在誠品見到這本《京都美食ABC:A級華麗料理、B級國民美食、Café甜點,60間不容錯過的古都好味道》-吳燕玲(胖狗)著-減價,便忍不住買來看。作者介紹了六十間食店,我最後去了其中五間。有兩間是專程去的(嵐山松籟庵和伊右衛門サロンIyemon Salon),有一間叫かね正的鰻魚飯食店是在民宿認識的韓國女孩帶我去的(回來後看書才知道書裡介紹過)。中村藤吉太有名,已有朋友著我去試。本來以為自己沒機會試茶寮都路里,但留在京都的最後一晚下大雨,經過時見到人少,便光顧了。這幾間店的價錢都是我可以負擔的(最貴的是豆腐餐)。不過書內也介紹了很貴的京料理。有一刻我還在想,作者是闊太,當然可以吃得豪。但她除了介紹「A級華麗料理」,也有介紹「B級國民美食」啊。雖然有些餐稍貴(如港幣七十多元吃個甜品),但我覺得物有所值。只要不是餐餐吃得貴便可。

我光顧過的這五間食店,每一間都好吃。雖然有些食店其他旅遊書也有介紹,但由作者詳細地寫出來,便會令人知道它們有何值得欣賞之處。單單知道某間店某道菜有名並不足夠;那間店有多少年歷史,是第幾代傳人,用了什麼食材令食物好吃,烹調手法有何獨到之處...... 這些資料會令人有更完整的飲食體驗。

她筆下的某些食店,令人覺得非去不可,如每周只開三天的蛋糕店Pâtisserie Tendresse(位於一垂寺)。我本來很想試,但最終不想為了一間店而更改行程。後來我在奈良發現了一間好吃的蛋糕店,吃得很滿足。或者我不懂得分辨好吃與超級好吃的食物,所以不一定要試超級好吃的。(我在旅途中為了吃有過幾次「思想掙扎」,暫且按下不表。)



《布施英利の京都美學散步手帖》篇幅短少,易於閱讀,便於攜帶,所以選它伴我啟程。京都有很多寺院和神社,朋友都說看得多會「寺院疲勞」,情況就像在歐洲天天看教堂一樣。這本教人怎樣欣賞京都建築和庭園的書適時出現。我最初以為作者是建築師,但原來他是藝術學者,就讀「美術解剖學」。(我之前從未聽過這門學科)

我第一篇看的是他寫嵐山天龍寺的庭園設計。他從庭園的最左邊和最右邊看過去,景緻很不同,可比較兩者之間的分別。他說從最左方走到至最右方,「水岸彎曲,忽遠乎近,走到最右側後,池子變得好遙遠。你明明是筆直地由朝右方前進,但池子卻一下子近,一下子遠,讓人有一種自己好像同時也在後移動的錯覺。這座水池的冋圍,空間佈局是歪的......  讓人錯覺以為闖入了科幻世界。」,「你眼前的嵐山卻會因為腳步的移動而跟著忽大忽小。這樣一來,明明你只走了幾步,卻會覺得自己走了好一段路。世界一下子擴大,一下子又縮小,心頭不覺襲上一陣奇妙的感覺。」他將庭園景色寫得很神奇,但我在現場觀賞時,感受遠不如他強烈。我心裡不禁有點不服。他是否寫得太誇張?這樣的話,只要用心描寫,任何景物也會變得特別啊。

雖然如此,作者講的某些道理又入了我心,例如在參觀金閣寺時,不會覺得被前方的松樹擋著視線,明白有這些樹的襯托,金閣寺才更美。我也發現,有些寺廟是供人遠觀而不是近看的。他也確實讓我學到更多基本知識。起碼我現在知道何謂「枯山水」,誰是小堀遠州和夢窗疎石,什麼是「狩野派」畫和「琳派」。雖然(因為功力未夠)未能進入他的美學境界,但也領受了他教人要靜心欣賞景物的道理。



想不到旅行的參考資料會包括一本小說!奈良是一個比京都還老的古城,景點集中,很多人到那裡主要是玩鹿,即日來回,但我卻計劃在那裡住兩晚,想慢慢感受這個地方。不過,「京阪神」旅遊書多只用很少篇幅介紹奈良,而且主要介紹奈良公園和奈良町,但沒有我想參觀的西大寺和平城宮跡的資料。不過這兩個地方只要懂得去,其實又不需要太多資料。那麼,要了解這個地方,不如看小說吧!我突然想起萬城目的《鹿男》。這是我唯一知道以奈良為背景的小說。於是我從圖書館借回來,趕及在起程前讀完。這本書真的像本旅遊導覽,男主角剛被調到奈良教書,對這地方也不熟識,而且他被神鹿賦予任務,過程中要到處走,讀者便得以跟著他的腳步去認識奈良。此書內容以日本的神話傳說為基礎,讀者會因此了解日本的神明文化。此書輕鬆易讀,又帶點懸疑成份,看完後會對奈良這個地方更有感覺。

《民族學家的京都導覽--從地理、歷史、居民性格到語言》--這本書的書名已講述了此書內容。全書主要輯錄作者在不同刊物刊登過的文章。〈京都案內〉尤其有趣。作者由東寺開始,往西繞著京都介紹一圈,並分別介紹景點本身的歷史和特色,以及闡述每個地方的相關知識(如什麼是「聞香」,京都的「疏水」設計。最有趣的是,他會告訴你「京都人是怎麼想的」。研究日本的書多會將「日本人」當為一個整體,但細分之下,每個地方的人都有不同性格。

作者認為京都沒有進行任何觀光城市的整體計劃,如觀光巴士播放音樂根本不是京都人的小調;景點來來去去就只有寺院,「告訴觀光客知恩院的屋簷上攞了一把左甚麼五郎忘了帶走的傘有什麼意思呢?」他還說,「京都那麼多觀光景點,偏偏就是平安神宮跟金閣寺最受歡迎。可是這兩間俗氣得要命,也不是古蹟唷,它們都是近代重建的新穎建築。」哈哈!可我覺得觀光客就是這麼俗氣。(而且也有人是因為三島由紀夫而去看金閣寺啊。)我也總不明白為何有遊客會有興趣參觀金紫荊廣場。

這本書我未看完,現在會慢慢讀。            

16 則留言:

  1. 「聞香」在京都也有得玩。日本人非常擅於把種種「道」,簡化包裝成旅遊項目,賺錢之餘,也深入淺出推廣和式精緻文化,很好。

    我也看過《布施英利の京都美學散步手帖》。欣賞嚴肅藝術,是須要訓練的,否則必不明所以。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布施英利素以清淺方式書寫藝術賞析,帶讀者踏入內行人的門檻,亦是很好。

    又,見妳文中多用「寺廟」,泰國很流行這個叫法。實,佛教之寺,乃寺院,而不叫廟。寺院,是禮佛,自省,明心見性之地。廟,則是求神拜佛求著數,交換利益之所。

    (多事莫怪)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在參觀時腳步放得不夠慢,心未夠靜,以致未能完全明白布施英利所說的,很可惜。(如能在景點內閱讀相關篇章會更好)。他介紹了東大寺南大門兩則的仁王像,兩尊佛像由不同雕刻師製作,其中一尊比另一尊雕得更好,更有力量。我在參觀前並未看這一篇,但就不自覺被更有力量的那一尊吸引,還拍了照。之後看回文章,才有「哦,原來如此」的感覺!

      我猶豫過用「寺院」還是「寺廟」,覺得「寺廟」是統稱才用,卻沒有深究兩者之間的異同。謝謝提醒啊!(怎會怪你多事呢,多謝還來不及~)

      刪除
    2. 想講一點,我真要謝謝布施英利,要不是他說在清水寺可以體驗「胎內巡禮」,跟著人潮走的我可能會錯過了。如果沒有這本書,我參觀寺院和庭園的樂趣會減半。

      刪除
  2. 金閣寺同金紫荊,真係打邊爐同打XX ....

    回覆刪除
  3. 回覆
    1. 雲中鶴:正文社的有一定水準(那本閃令令的,我便不推薦了)。
      看來你預備了很多才出發,很厲害,相信旅行時留下的印象會深刻很多呢。
      我想算是幸運的,沒有什麼書推介,記憶中沒吃過很差的東西。後來有一間麵家,還成了某本書的推介。

      刪除
    2. 不過我來不及看完每本書,有的要回來繼續看。
      因為沒導遊講解,旅遊書寫景點(特別是寺院)又寫得不夠詳細,所以要看一些寫得比較深入的書。
      我吃過好東西,亦吃過令我失望的食物(可能因為期望過高)。

      刪除
  4. 《伤心咖啡店之歌》看到马蒂与海安第一次交谈。作者把海安这角色塑造得太不吃人间烟火了,有点点抗拒。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啊,海安像個概念多一點,這個角色的功用就是專門挑戰普通人的想法。

      刪除
  5. 不好意思,有更多事的人…
    如果是從中文的角度,據網上的《國語辭典》,“寺院”解佛寺的通稱,亦可稱為“寺廟”;據《現代漢語詞典》,“寺廟”解供神佛或歷史上有名人物的處所;“寺院”則解作佛寺的通稱。有時也指別的宗教的修道院。
    如從日文漢字的角度來看,“寺”釋作寺院、佛教的道場;“廟”釋作小廟、神社;“院”則釋作圍有牆的建築物。
    簡言之,芝妹的用法似非有誤。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用怕多事,有討論是好事。不過你地討論住先,我去準備下一篇文:P

      刪除
    2. 雲兄,

      謝謝意見。從廣義宗哲角度,討論及交流一下。

      佛也者,即「覺悟了的人」。如,即是在般若智觀照下,一切法如是如是,英文是 as such,這是主觀境界。如來,即是「如」這個境界「來」了的人,所以如來是人,不是神。佛也是人,不是神。

      廟供奉的,是神,如你所言,是供奉神佛及名人之所,後者例如關公、岳飛之類。前者,「神佛」其實是神 (類似坊間謂滿天神佛之意)。入廟拜神,必定有所求,或舉家平安,或中六台彩之類,所以一定講靈唔靈,靈了,回來還神,再添香油,然後祈求更多,這便是廟。泰國的佛寺,被高度商業化,拜四面佛,沒有人是為了明心見性,都是求著數而來。所以四面佛不是四面佛,而是四面神。所以今天泰國許多佛寺,被泛稱寺廟,就是因為它廟的性質太濃了,這也是很現實的事情。

      神道教是泛神論,日本神社屬於廟,不是寺院,這是對的。

      當然,說到尾,寺與廟,都是個叫法,是很世俗的事,不是科學或數學定義。只是如果要嚴謹些,個人認為,不能只以字典上的字面解釋,而須以哲義及宗教精神闡述之,會較為締當。

      刪除
    3. 我想用一個詞代表我參觀過的寺院和神社,覺得「寺廟」是統稱,所以才用「寺廟」,但我覺得「寺院」這個詞感覺比較清雅,所以當時有點猶豫。我對佛教認識不多,最初只怕用錯字,而沒有去想其代表的深層意思。
      布施英利的書用的詞是「寺院」。有些人入廟拜神(有所求),有些人是以崇敬的心來參拜,有些人只將之當成名勝古蹟來參觀。
      找到一個網,講佛教與道教、民間信仰的差別:
      http://bestzen.pixnet.net/blog/post/6504283-%E4%BD%9B%E6%95%99%E8%88%87%E9%81%93%E6%95%99%E3%80%81%E6%B0%91%E9%96%93%E4%BF%A1%E4%BB%B0%E7%9A%84%E5%B7%AE%E5%88%A5

      刪除
  6. 同妳去旅行一定唔會出錯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唔係啊。我又行錯路又搭錯車又冇善用巴士套票。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