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小說看太多,突然想看回中國作家的小說。當代中國作家中,我看得最多的是余華,想起還未看他的長篇小說《第七天》,立即找來看。
上一本看的余華是《兄弟》,沒有看完。他擅於描寫在殘酷世界中堅強活著的平民百性。《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和《兄弟》都是如此。但前兩本書充滿暖意,《兄弟》前半段也充滿暖意,但看到後來,情節越加黑色荒誕,雖然更為反映現實(現實是大陸改革開放後整個社會瘋掉了,很多人為了發達而發狂,道德淪喪。)但卻讓人讀得遍體生寒,極不舒服。余華一向都有這黑色冷酷一面,只不過多體現在短篇小說中。這不代表《兄弟》不好看,只是我不適應而已。
那麼,《第七天》走的是什麼路子呢?故事背景是當代中國,社會仍然荒誕,不公義的事天天發生,如強拆、新聞封鎖、賄賂、買賣人體器......
主角一開始已經死了,故事從死後世界講起,再講至活人的世界。有主角的故事,也有其化人的故事。余華今次走的是「溫情路線」,很多故事都很感人,特別是主角和他養父的關係--余華一向擅寫父子情。這位父親就是許三觀這種慈父,學識不多,是位老實人;父愛澎湃,對兒子近乎溺愛,甘願為了兒子作出種種犧牲...... 余華的催淚本事仍在。
余華寫死後的世界更是手到拿來,這個世界陰森卻又溫暖。這裡仍然有著凡間的階級制度,有錢買墓地的人才得以安息;沒錢買墓地和沒人儉葬的,淨身和找壽衣也得自己來。有錢的,在「候燒大廳」裡可以坐梳化,沒錢的只能坐塑料椅子。有錢人在這種情況仍要炫耀,說自己的福地多麼好,骨灰盒多麼名貴。沒有葬身之地的人,只能住到「野外」,肉身逐漸腐爛,直至成為骷髏。雖然外表嚇人,但他們褪盡人的慾望--沒有慾望,便沒有行惡之心。人間的恩怨都化作煙塵。這裡就像天堂,大家和睦共處,守望相助。很多在生時是好人,就算有小惡小壞,都是環境逼成的。死後的他們,便只餘善良。不過我覺得余華將人寫得過於單純善良,他們都不像真人。
此書沒什麼警世意味,余華只是將社會問題一一呈現--頂多是為新聞主角加上血肉而已。面對黑暗的政權、社會上的不公義,平民百姓沒有反抗能力。難道只有死才是出路?
這是鄧正健的書評,供參考(現在認真的書評買少見少):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85713/
這句話應是最多人會節錄的句子:
「他們說的話,我連標點符號都不信。」(「他們」指政府)
書的最後一段話很有韻味,但我不節錄了,免得破壞了大家的閱讀樂趣。
最後分享余華這句話:
有人問我,為什麼《第七天》裡出現一個市長,而不是市委書記?
我說原因很簡單,當《第七天》成為古典小說時,讀者不知道市委書記是個什麼官。--余華(2013年6月23日)
現今中國發生既日常事, 比起兄弟下半部既世界更荒誕......
回覆刪除是啊,作家和編劇都說他們的寫作速度追不上現實。有時他們不敢下筆的情節,竟在現實發生了。其中一個例子是HKTV的《導火新聞線》
刪除介紹你看這訪問。好睇!(《導火新聞線》真誠編劇 劇偏成真)
http://www.pentoy.hk/%E6%96%87%E5%8C%96/c417/2015/03/30/%E3%80%8A%E5%B0%8E%E7%81%AB%E6%96%B0%E8%81%9E%E7%B7%9A%E3%80%8B%E7%9C%9F%E8%AA%A0%E7%B7%A8%E5%8A%87-%E5%8A%87%E5%81%8F%E6%88%90%E7%9C%9F/
藉反貪之名清剿異己,史太林與毛澤東借屍還魂,隨著一個新獨裁者之降世,這個帝國的景象已殊非一齣荒誕劇場,而是持續上演的活脫脫恐怖大片。
刪除你說得對,已經成為恐怖片。而最恐怖的恐怖片是,片中情節在現實中出現,妖魔鬼怪殺到埋身。
刪除是死後世界、抑或活人世界更恐怖?在這人鬼殊途兩不分的城市裏,誰又能分辨得清楚?
刪除至兄弟之後, 我再沒看過余華的小說, 散文集倒看過一本半本, 倒是早前找出活著看了一次, 又在課室播了一次.
回覆刪除自........-----才對.
刪除這本一般,但如果你餓余華小說,則可以一看。他的文字是好看的。
刪除我很喜歡《活著》,但一直沒看電影。
《活著》電影是好看的,當然與小說仍有著不少之距離。最記得福貴 (葛優) 說:「雞養大了就變成鵝,鵝養大了就變成羊,羊再養大了就變成牛,就是共產主義了。天天吃餃子,天天吃肉啦!」真係有幾荒謬就幾荒謬!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