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星期一

藝術之旅在香港

IMG_8940
Jean Cocteau的Adam and Eve.


想不到自己會受慰於Facebook的打卡功能。

事緣最近會展有Art Basel(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在Facebook見到一些朋友放相上去。本來也有興趣一看,但知道票價要二百多元後便打消念頭。

一向喜歡夏卡爾的畫,於是周六下班後便一個人到位於中環雲咸街的Opera Gallery看展覽。快看完時用電話上Facebook,見到兩位我在工作上認識的朋友(其中一位是我加拿大同學,但當時並不熟稔,只依稀記得大家)說她們快要開始進行「藝術之旅」。她們是結伴到Art Basel嗎?我有點好奇,於是what's app問較熟的那位。原來她們是去看艾未未的展品(那時候我還不知道那是什麼展覽),知道我人在中環,她們便邀請我一起看艾未未。從Opera Gallery到她們的所在地只要十分鐘而已。就這樣,我即興地加入她們的「藝術之旅」。

2013年5月26日星期日

變裝(五):Out of Character

性格一向低調,今次玩變裝並將部份照片放上Facebook,是out of character的行為。我不是個愛被拍的人,去旅行時很少請人替自己拍照,連自拍也極少,post上Facebook的相多數是影境的。為何今次這麼大膽?我為自己分析。

2013年5月23日星期四

變裝(三)






第三個造型:
桃紅色玫瑰圖案背心出場了!我將背心部份往內反,變成tube-top來穿(如果身材好的話,其實變bra-top更漂亮)。我自覺肩頭不漂亮,不夠信心單穿"tube-top",所以試了兩張相後便罩上黑色皮背心。我換上了黑色短褲,仍穿著短靴。左耳戴上圓型大耳環。道具分別是短槍和太陽眼鏡。

2013年5月22日星期三

變裝(二)



變裝拍照的好玩之處,在於你可以想像你是另一個人,有另一種性格,給人一種完全不同的感覺。樂趣與演戲相若。

2013年5月20日星期一

變裝(一)




IMG_4094
(最令我驚喜的收穫。我將背心位置反下來當tube top穿,外襯背心皮褸,配黑色短褲,單邊戴大耳環,拿著短槍扮殺手。)

fish
(我買了圖中最深色的魚鱗手觸)

從來都不是個愛打扮的人。買衣服,只當是例行公事。曾穿著不適合自己的顏色的衣服度過幾年,直至得高人提點才改變過來。

不過,一次到影樓拍照的經驗,卻改變了我。老套點說,是發掘了自己的「可能性」(其實我很討厭這個詞)。


事緣,某同行朋友是個熱愛拍照的女孩。她曾向熟人租影樓和同事一起上去「玩影相」,每人輪流變身模特兒互拍。她們請來化妝師set頭化妝,亦會帶來不同的服飾和道具。


她們相約拍第二次,邀請我一起去玩。我從未到影樓拍過令人感覺良好的沙龍照,心想,不如放膽一試,好像很好玩。我不貪靚,但貪玩,難得有人和我一起玩。


一開始,我己打算試一個和平日的自己截然相反的形象,穿一些平日不會穿的衣服。於是,我到花園街搜羅以下服飾:珠片衫、紗裙、銀手鐲、蛛蜘吊咀項鏈、皮leggings、鍋釘皮手繩、魚鱗手鐲等。俗艷打扮應該會幾好玩。要不是價錢貴,連假髮我也想買,畢竟髮型對一個人的外觀影響很大。我還買了一件平日也可穿著的大領黑Tee,打算在裡面襯件粉紅色背心,作「跌膊」造型。花園街的服飾價格便宜,是愛好打扮者的天堂。


拍照當日,我們幾位女子和兩位化妝師一同上影樓輪流化妝。化妝師師問我有什麼要求,我說「要rock」。她便替我將頭髮往後撥,用大量髮夾和噴髮膠替我弄出複雜髮型,然後她替我貼上假睫毛。裝容是華麗多於rock。那次拍攝我不詳述了。為什麼?因為「過相」時出現問題,那天大家拍的照片都不見了,只餘幾幅救回來的合照和自己用手機自拍的照片。但我不大覺得婉惜,因拍照過程十分好玩,正所謂「過程比結果重要」也。而且,我們即時約下一次拍攝,這給了我一個機會去選更為拿適的服裝,以及設計一個更好的造型。


今次我準備得比較充足。衣飾方面,我知道那件珠片衫是no no,竭力擺的跳芭蕾舞甫士其實慘不忍睹。要扮一個rock妹,我還欠一些皮飾。


今次我到了深水埗和尖沙咀的樓上鋪尋寶。收穫如下:有「的水」的背心皮褸、大迴旋圈耳環(買配件手製)、黑色短神和黑色喱士手套。最讓我驚喜的收穫是在某批發店近門口的一個紙箱內找到的,是一件印上桃紅色玫瑰花圖案的背心,好像只需20塊錢。除了這些,我家裡也有合用的服飾,包括一件寶藍色闊身A字短裙(因為太短,要襯褲或leggings。好幾年前買回家後一直不大知道應怎樣襯,所以很少穿。)、一件黑色連身短裙、一副黑白色魚綱圖案的大太陽眼鏡、一對藍色搭帶漆皮高跟鞋、一對有鍋釘的黑色短靴、一塊印上印度風格圖案的布。我甚至買了一枝玩具短槍供大家玩(朋友會帶長槍)。

為了擺出更好的甫士,我上網做了一輪資料搜集。我心目中的終極造型,是女殺手Nikita(來自電影Nikita)。不過我無意cosplay她(以我的功力,也不可能),只是想代入她的角色--一個無奈的殺手。比較容易扮的「Rock妹」是《天與地》的佘詩曼,不過我不會破費買高踭長靴啊(我只有矮踭的啡色長靴,風味完全不同)。另一個著名的電影女角是Halle Berry演的Cat Woman,造型和甫士一流。不過她身材太好,這角色等閒人是扮不到的啦!我發覺,適合用來cosplay的女角多數都是身材好和走性感路線的,像我這種身型的人便要投降。最近才知道,專業的cosplay服飾中有「假乳」(有點像男生的肌肉衫),不過我不是玩cosplay的,只是意思意思。


有一個不需要身材誇張的型女角色,那就是「龍紋身的女孩」。這是個容易出彩的扮裝角色,可以想像Halloween會有人扮她。要扮她,不需要身材很好,不過要骨架細和十分纖瘦,我仍是不合格。過程中,發現最酷最美的造型是中島美嘉扮演的動畫角色Nana(來自電影《Nana:世上另一個我》),不過,這也是高難度......



        *      *       *


第二次玩,已「駕輕就熟」,在等候化妝期間,便拿出黑色甲油來塗。今次替我化妝的是另一個化妝師,她替我的頭髮分九一界,一邊大把地披在前額,另一邊紥小辮子再夾好,於是從左看和從右看便會有兩種感覺。假睫毛是例牌的,因為著重眼妝,所以嘴唇只塗上淺粉紅色珍珠光澤的唇膏。化妝師還給了我一個驚喜--在我的鼻子貼上假鑽石貼紙扮鼻環(我這才知道有此做法)。


妝化得好,拍照時會更易入戲。我很感謝稱我做「rock妹」的化妝師,知道我想要什麼。

p.s.「變裝」一詞多數用來指跨性別打扮,不過我不是玩cosplay,想來想去,只想到「變裝」或「扮裝」;後者的跨性別感覺更強,於是採用前者。有錯請指正。
p.s.2 這已是去年的事,現在才寫出來。



1257155IY
較容易模仿的rock妹造型。



這服裝、這身材...... 難難難。


the-girl-with-the-dragon-tattoo
龍紋身的女孩很有型。但這超越了rock,已是punk look。


600full-nana-poster
中島美嘉的Nana造型之型和酷,是不能逾越的高度。



110




2013年5月18日星期六

一個35歲男人的成長禮:《校緣心曲》(Liberal Arts)





你懷念校園生活嗎?

如果你諗過大學,你的大學生活是怎麼樣的?有瘋狂閱讀嗎?有參加派對嗎?有好好與教授交流嗎?還是忙於上莊?忙於做兼職?

我相信唸不同學科的學生,個性是不一樣的。唸商科的人比較實際,可能一早在研究畢業後進哪間公司。唸藝術和文學的人比較浪漫,有自己的一個小世界。

我的大學校園生活,其實頗為寂寞。我最好的朋友和當時的男友都讀另一間學校,與我一起入大學的中學同學是讀不同系的,在校內不常見面。回想起來,只記得一個人邊看書邊吃午飯的時刻,獨自鑽圖書館的時刻,獨自轉堂的時刻。但這是不準確的,我在大學時期也認識了不少朋友,只是大多數人已沒再保持聯絡。

《校緣心曲》的男主角說,諗大學的好處是當你告訴大家你是詩人時,你不會被人一拳打在臉上。還有,你的前路有無限可能。我覺得除此之外,大學還可以讓你接觸不同類型的人,和探究很多奇怪學科。還記得我上過一課講基因改造食物的課,亦在讀滿學分後多選了一科藝術入門課,讓我眼界大開。現在回想,我後悔自己沒更好地把握學習機會。在大學校園中,你可以在知識花園中隨意採摘花朵,沒有老師會抗拒一個好學的學生。

說回電影,《校緣心曲》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三十五歲男人的覺醒之旅。這個男人在大學時讀文學和歷史,他的說法是:「保證將來找不到工作」。畢業後他在另一間大學任教,可能一直身處校園環境中,他的心境也保持年輕,看來仍像個「大細路」。

他的覺醒之旅是有先兆的(如果你相信上帝啓示的話),在洗衣店被人搶去整袋衣服象徵著一個個新開始。

接著,他收到一個電話,他大學時期的恩師要退休了,邀請他出席晚會。怕搭飛機的他於是駕車幾個小時回到當年的大學校園。在那裡,他見回心底裡拒絕長大的恩師,還遇上一些新朋友,在相交中了解自己更多,完成了一場遲來的「成人禮」。 

片中所有角色我都喜愛,會個角色都教曉男主角一件事。

(有雷)
十九歲的知性少女,讓男主角有一段美好經歷之餘,還讓他思索自己在愛情上尋求什麼。
他當年最崇拜的浪漫時期文學女教授帶給他另一種reality bite。
can't get old gracefully的退休教授讓他作好心理準備--當有一天自己要離場時,應如何面對。
天才憂鬱男生令他更了解作為老師和成人的責任。年輕人鬱結難解,裝作刺猬又不懂求援,需要有心人來體察。
.還有一個疑幻似真的古怪男孩,會適時出現來引領和幫助主角。不知為何,校園中總有一個類似的人物存在。
 
特別一提演員,男女主角都很討好,不過他們的外表不算特出,男的在下一套戲我便會認不出,女的感覺像Maggie Gyllenhael。特別祝福她有美好星途。而Zac Efron,我竟然認不出這個靚仔!我一向看好他的,哈哈!

愛閱讀的人都應該會喜歡這此片。男主角常逛書店和閱讀,看完一本又一本。他亦會和不同人士分享閱讀經驗。還有,愛古典樂的人,懷念校園的人,以及老師,都應該會喜歡此片。
 

 

2013年5月9日星期四

逐漸變瘋--波蘭斯基的Repulsion





看波蘭斯基的記錄片Polanski: A Memoir,知道他最不喜歡的作品是Repulsion(1965)--他的第一套英語電影。他說這是他唯一一套只為錢而拍的電影,只想達到商業成功,所以不喜歡。當時希治閣的Psycho十分賣座,於是很多電影都想追逐這個潮流,拍一套成功的驚慄片來。波蘭斯基為了籌集下一部戲的資金,於是接拍此戲。

雖然他為錢而拍,電影老闆亦可能不講究電影深度,只希望能賣錢,但他絕無欺場,拍出一部心理驚慄片的示範作,充份顯示了他的導演才華。我覺得一個人能「為錢」做一件事,最少證明他有能力去做,有老闆肯付錢給他做。你以為拍驚慄片容易嗎?當時有多少人拍!但成為經典的卻不多。


故事很簡單,說的是一個在美容院工作的異鄉女子逐漸變瘋的過程。她與姐姐一起租住一個單位,姐姐認識了一個已婚男士,常帶他回來,令她甚感困擾。另一方面,她被一位俊男追求,但她對他一點興趣有沒有,只想逃開。就在她姐姐和男友離家旅遊時,一個人在家的她開始出現幻覺,逐漸崩潰......


看這套1965年的黑白片前,只抱著「繼續追看波蘭斯基大師作品」的心態去看,卻想不到這部戲會嚇倒我。它說的不是鬼怪,而是瘋癲,為何會令我害怕?因為我一個人住,有時候胡思亂想,覺得一個人要失常其實不難。我想像,只要我有一日到超市買塊生豬肉回家,直接放進口中嘶咬著吃,我便會瞬即越過正常與瘋癲的界線。只要我請兩星期大假一個人在家,為一件事不斷鑽牛角尖,說不定也會像女主角一樣看到幻象。變瘋,好像說難不難。


此片由女主角一人帶起,觀眾一直跟著她,從她的視角去看世界,所以女主角選角很重要。飾演的演員是法國女星Catherine Deneuve(嘉芙蓮。丹露),金髮大眼,柔弱害羞,不經意地透出吸引力。她演得很好。可能看慣現代荷里活片裡那些有陵有角的女人,覺得這個常常低頭,間中游魂,說話陰聲細氣,沒精打采的女子很特別。這個品種的女性不是已經消失了嗎?她害怕異性,當她遇到向她進逼(不論善意惡意)的男人時,會一直躲開,像隻驚弓小烏。現代女子遇到同樣情況,應不會如此被動,而會怒視對方,甚至惡言相向。


波蘭斯基嚇人技巧認真一流。他在日常生活場景和尋常物件上動動手腳,便令氣氛變得詭異。如第一場,不過是一個正在做美容的顧客和打盹的年輕女孩的日常場景,已令人隱隱覺得不安。電影的背景音樂用得不多,對話亦不多,但導演很會利用簡單的背景聲音來營造懸疑氣氛。這些聲音包括時鐘的滴答聲,街外傳來的鐘聲和兒童嬉鬧聲等。浴室裡的剃刀、牆上的裂縫、煮熟了的兔子、發芽的薯仔都是恐怖催化劑。一張正在開開合合說話的嘴--他只不過上下倒轉拍而已,已造成特別效果。Brilliant!


他稍後拍的《怪房客》(The Tanent)(1976)和《魔鬼怪嬰》(Rosemary's Baby)(1968))都有這套戲的影子,三部片都很邪氣,更有人稱這三套為"apartment triology"呢。


p.s.在恐怖片中,牆壁很好用。除了這套,我還想起Jean Cocteau的Beauty and the Beast(1946),英瑪。褒曼的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61), Frighteners(1996)等。還有愛倫玻的經典小說The Black Cat和Neil Giaman的Wolves in the Wall呢(全都很恐怖)。亦舒也有本小說叫《如果牆會說話》,但就完全與驚慄無關啦。

p.s.2 Catherine Deneuve好有魅力!

2013年5月7日星期二

那些花蝴蝶似的女孩

 

看完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台譯:壁花男孩),十分感觸,電影令我想起自己的青葱歲月,想起自己與Charlie一樣,由一個內向寡言的人逐漸變得有自信,亦找到自己的朋友圈子。也曾感到”I am infinte”。

當我正在寫的時候,覺得好像寫過這個題目,但又沒動力去找出來。今日剛收到blog友留言在一篇舊文上,那篇文,正正是我想找的那篇!想寫的,大半我已經寫在那裡了

但有一點是我想補充的,就是Sam這個角色令我想起的人。Sam是個有活力亦有魅力的女孩,漂亮又身材好,很容易叫男孩一見鍾情。她與Charlie接吻那幕,其實是有點自私地想要奪去這個可愛男孩的初吻。(I want to make sure the first person that kisses you, loves you.) 她不是不喜歡他,但又不想和男朋友分手。她一方面想獻吻,另一方面也想要他的初吻。

這角色,讓我想起讀書時期那種像花蝴蝶的女孩,魅力四射,慣於吸引身邊所有人的注目,亦會在有意無意間令身邊的男性朋友都喜歡她。你可以說我是妒忌她們,你可以說,因為我沒有這種能耐,我才討厭她們。但我實在覺得對對方無意卻發放錯誤訊息是自私和殘忍的。亦舒在一篇小說講過,那就似不吃蘋果,卻要在每個蘋果上都咬一口,讓別人只能吃你的口水尾。

但是,後來我發現,這沒有殘忍不殘忍的。「受害者」情願她理會他,就算開花結果機會不大,也想維持這種曖昧。多相處一刻也是好的!可能她是男孩枯燥生活的唯一色彩。而喜歡那男孩的女孩(像電影中喜歡Charlie的Mary Elizabeth),便只能默默地受折磨。世上有人天生有外在條件,有自信,有魅力;有人外表平凡,性格自卑,縱有優點,卻總是受人忽視,亦吸引不到心上人注目(這時,我想起了陳奕迅的《浮誇》了)。要眼白白看著心上人追逐花蝴蝶去。世事本來就不公平。

我不是花蝴蝶,我是壁花,只能默默地看著傻傻的男孩們在追逐那些永遠也捉不住的蝴蝶。當我還是讀女校時,我還未知世上有花蝴蝶存在,所以比較快樂。當我出來社會工作後,世界變大了,我不再執著於花圃內所發生的事,而當年認識的花蝴蝶們也竭息去了。最痛苦的時候,是當我剛開始發現一隻蝴蝶的威力竟然可以這麼大的時候。牠們在最美麗的時候,可照亮整個花圃,可以成為眾人的夢,成為眾人的美好回憶。而作為一朵壁花,只能將一切記在心中,留待日後為蝴蝶和撲蝶人編寫一個又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