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看過記錄片《乾旦路》(導演:卓翔)的介紹,卻提不起興趣去看。原因之一是我對粵劇興趣不大,原因二是這部是記錄片,不就是像香港電台的節目嗎?興趣又少一點。其實,幾年前看《KJ音樂人生》也是因為朋友力薦才入場看,最後卻喜出望外。事實上,記錄片的拍攝手法多彩多樣,可以拍得很有藝術性和感染力,不知道自己為何善忘。而且,拍的是香港人的真實故事,感受又更深。
今次入場,是因為朋友買了票卻臨時有事看不到。拿了票後,我仍然沒做任何資料搜集。看宣傳劇照,我以為內容是說一班男花旦的辛酸。對藝術工作者,我常會有從無知而來的冷漠。這條路是他們自己選的;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已經足夠高興,辛苦一點不算什麼;況且他們有「一班人」互相扶持啊!我發現,我對認識的藝術,如電影編導、寫作、繪畫、音樂演奏,感受會強烈一點。面對較難理解的藝術,如現代舞、裝置藝術、行為藝術、「進念」風格的戲戲、實驗音樂等,我很易會因為不懂而抗拒。
粵劇,對香港人來說本來是最親切的藝術之一。小時候長輩會在家裡播粵曲,電視播放的粵語殘片有部份是粵劇,每年《歡樂滿東華》亦有粵劇表演。不看粵劇也會認識任劍輝白雪仙新馬仔蓋鳴輝,「落花滿天蔽月光」至「落街冇錢買麵包」也無人不識吧(九十後的情況我不知道)。可是,會付錢入場看粵劇演出的,始終是小眾。在MV和電影剪接得越來越快,大眾的專注力越來越弱的年代,粵劇顯得「太慢」。
看電影時,才發現影片與我的預期不同。原來根本就沒有「一班」男花旦互相扶持!粵劇愛好者在香港是小眾,「乾旦」在香港更是小眾之中的小眾,他們獲得的支持很少。電影先介紹三十歲的乾旦黃侯偉出場。他熱愛粵劇,他熱愛當乾旦,看他與紅線女的互動便知道。但是,紅線女只能見一面,平日並沒有一個「紅線女」在他身邊。觀眾只見他一個人在苦苦掙扎--月薪只有一萬元,女花旦覺得乾旦是與她們「搶飯碗」,向學生教粵劇卻像對牛彈琴,母親不支持他之餘更出言奚落...... 他的同路人在哪裡?
過了一會,才見到他的同路人出場。那是一個比他少十多歲的少年--譚穎倫。他是個胖小子,是王侯偉的好朋友。小子受爺爺和父親影響,自小喜歡粵劇,幾歲便開始學藝。他小時候的志向也是當乾旦。早在2004年,就讀演藝的王侯偉便開始拍攝當年才十一歲的譚穎倫,觀眾有幸見到他小時候的功架--聲音好,做手自然,表情豐富,表現從容淡定,可說是個天才。他很渴望入戲行,演乾旦。可惜後來經歷了變聲,唱不回子喉(女聲),才無奈轉唱平喉。但這並沒有影響他的粵劇生涯,他的表現依然卓越,他亦得到很多演出機會;每年神功戲總有他份。他的煩惱,來自於要兼顧粵劇和學業。早上上學晚上表演,只睡幾小時的生活令他吃不消。但是,要放棄學業呢?他又不想。前途要緊......
在他苦惱掙扎時,看不到同齡朋友的安慰。很難想像十多歲的少年人會喜歡粵劇,如果他「夾band」說不定會得到更多支持。他也彷彿很難與同齡人溝通。他連遊戲機也不玩--為了粵劇,他連學業也兼顧不了,遑論玩樂?片中所見,與他同行的朋友,就只有「大哥哥」王侯偉和中年女人阿May。後者見他年紀小,沒錢請助手(助手工作包括為他安排和處理服飾),便自動請纓幫助他。這兩段跨越年齡的友情皆令人感動。
雖然知道譚穎倫很得前輩欣賞,但很多時,他都要獨自面對問題。如演出前的化妝,是每個演員對鏡為自己做的。就算你只有十多歲,亦沒人優待你。當他在台上演出失準,沒有鼓勵的掌聲,只有無禮觀眾的漫罵。當他唱錯詞做錯動作時,換來的是粗言辱罵。當他呻一句辛苦,便換來嚴厲的指責(說那是他的選擇)或不諒解的說話(告訴他作為興趣不用給自己壓力)。當他放學後拖著行李箱趕往演出場地,也只有自己一人。電影有一幕很巧妙,導演就只是邊訪問他邊拍他拉出衣箱的動作--只見胖胖的他雙腳用力踏地,雙手奮力拉扯,氣喘吁吁地逐吋拉出箱子,再用力打開。這一連串動作,象徵著他所選擇的粵劇路。這絛路,一點也不易走。
電影沒有煽情,就只是平實的訪問,不過觀眾卻越看越心酸。十一歲的譚穎倫,說起當男花旦便隻目發光,對前路充滿憧憬。十七歲的譚穎倫,為了學業和演出疲於奔命,累至雙目無神。說起前途,神情哀傷。就連父親都認為他應該退學全職演出;他卻擔心前途,不敢放棄學業。而王侯偉,縱使薪酬不高,他畢竟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也如願成為一位乾旦。只是,他的母親不懂欣賞他,厭惡他「男扮女聲」,加上他的家人沒有出鏡,更令人感受到他的孤獨。加上香港人對「男扮女」(應有一個更好的term。一時想不到......)的接受程度不高--「扮女人」只能成為取笑對象或娛樂節目(像王祖藍),這就讓路上這條路的人更為孤獨。
電影有很多微細之處,需要觀眾自己感受,我也不宜談太多。相信我,無論你看多少篇他們的訪問和報道,所受的感動遠遠不及親自觀賞電影。看完這套片,我告知自己以後都要支持香港記錄片。以及不要先入為主地抗拒我不懂的藝術。
(百老匯電影中心有幾場:http://www.cinema.com.hk/revamp/html/movie_ticketing.php?lang=c&mode=ticketing)
* * *
看完電影,與朋友進行了一場有趣的討論。
問題是,見到譚穎倫(對,是討論你。因為你天份高,因為你仍然年少,因為你勇於捱苦,因為你處於人生交叉點,我們這些半失去夢想的大哥哥大姐姐才喜歡討論你。)如此辛苦,你會(A)鼓勵他邊上學邊演戲,還是(B)放棄學業專心演戲?
(A和B代表的是兩種想法。譚和王說的是「設計對白」。以下對話,半真半假,暫名「香港式討論」。)
問題是,見到譚穎倫(對,是討論你。因為你天份高,因為你仍然年少,因為你勇於捱苦,因為你處於人生交叉點,我們這些半失去夢想的大哥哥大姐姐才喜歡討論你。)如此辛苦,你會(A)鼓勵他邊上學邊演戲,還是(B)放棄學業專心演戲?
(A和B代表的是兩種想法。以下對話,半真半假。暫名「香港式討論」。)
A:當然是學業緊要。先暫停演出,待考入大學後再復演不遲。
譚:演出機會很難得。他們請你演出過一次,便會一直請你。如你推辭,他們便不會再找你。
A:那也沒辦法。你在家自己練習吧,將來一定有演出機會。
B:「先學業後演戲」這個選擇未必存在。如果他先學業,可能就會因此放棄粵劇。
A:你知道學歷在現今社會有多重要?你見過工,你一定知道。
B:我只是覺得,為何一定要完成學業?他根本是個難得一見的粵劇天才。他應該專心在粵劇界發展。一個藝術家,為何還需要一張cert來肯定?
A:但粵劇已經式微。現在還有多少人看粵劇。你會看嗎?妳會看嗎?還有多少人會看?而且,演出的不是雛鳳鳴,不是紅綿女蓋鳴暉,而是年輕演員啊。
B:難道少人看便不去做嗎?這樣,粵劇怎能承傳?
A:你有沒有想過穎倫的前途?一個這麼重的擔子怎能叫一個少年來承受?當他所賺的錢不夠養家,當有一天沒有觀眾再看粵劇,他會怎樣?
B:你又有沒有想過穎倫的天份?這樣一個天才,就叫現實給埋沒了?而且,他是真的有興趣唱。他不是被逼參加什麼興趣班,他是自發、快樂地學習的。這多難得!現今有多少小朋友是自發並快樂地去上興趣班的?他小時候,就算病倒也堅持去上粵劇班。為什麼?
譚:我那時年紀小也答不上來,其實答案很簡單,我就算一刻也不想錯失接觸粵劇的機會。
A:我知道。我小時候也喜歡跳舞,但為了考A-level,放棄了。這有什麼大不了?在香港,誰不是這樣呢?你未試過窮,你不知道貧窮的可怕。那會摧毀人的意志!
王:我現在做粵劇推廣和教育工作,月入一萬,也能維持生計,亦有給母親家用啊。生活可以有很多種,我每天起床都知道那天會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是最美妙的生活!
A:你不用養家,你怎知道譚小朋友不用?等他交了女朋友,想結婚,煩惱便來了。到時候,因為學歷不高找不到好工作,養不起小孩,他會後悔,他會怨。
王:你說過,我有給母親家用的。而且,誰說結婚一定要很多錢?喂喂,其實這關你什麼事?每人的路不同,你結婚要大排筵席請飲,你非要送子女讀國際學校是你的事。
譚:對啊,我已經很煩,你為何還要逼我想十年後的事?
A:囝呀,我是為你好......
B:這便是典型香港人。口是為你好,事實卻逼你走一條他認為是對的路。那條「看似」最穩陣,亦最平凡的路。
A:你沒有仔女,你不會明白的。如果那是你的兒子,你會......
B:鼓勵他囉!我會為他自豪。
A:天!你真是不設實際。你不明白這個世界如何運作。你的兒子將來會怨你一世!
B:我不答假設性問題。
A:......
B:唉,在外國,這樣的天才,單憑技藝也可進大學。也會有更多支援,如較靈活的課程編排。總之,他不會像現在這樣辛苦地獨力支撐。
A:誰叫出身地不能選擇?
B:這也沒辦法。但是,就算現在多艱苦,只要有夢,活著便有意義。難道你看不出來嗎?他已離不開粵劇了。這小子,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只要繼續有這種有心人在(包括侯偉從事的粵劇推廣和教育),粵劇不會死。你看,西方歌劇還不是一直流傳到現在?
A:但願如此。
令我想起Matthew Quick, 失戀自作業的原著作者。他當年辭工寫小說,兩年沒收入。如果在香港,肯定嚇死父母啊。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3/15/2013 08:59:36]是啊,子女辭工寫小說,父母的噩夢。我也想起李安呢~
忽然想起,松本清張是四十歲後才毅然踏上創作小說之路,終成一代大師。可是又有多少人放棄了穩陣的路後,能保証成功呢?
回覆刪除十七歲的譚穎倫正因成長,才看到現實的殘酷,才更努力地去令自己有退路(有一定的學業成績或學位)。
父母教我們走穩陣的路,多因為自己吃過苦,而現實也無奈地多番証明︰多讀書,做高尚職業,確比低學歷、藍領的路好走。
[版主回覆03/15/2013 09:07:21]可惜的是,有時選擇了一樣,會犧牲了另一樣。可惜現實是殘酷的。
不過,做高尚職業,賺到錢,不一定開心。
我是因為興趣而選自己的學科和工作的,我的朋友也大多是如此。當然,亦會經常呻人工低。不過有得必有失啊。有些人則為了錢而選學科和工作,如果工作沒有佔據他們所有時間,他們仍可於工餘時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也不錯。
只見胖胖的他雙腳用力踏地,雙手奮力拉扯,氣喘吁吁地逐吋拉出箱子,再用力打開 - One of the best scenes in the movie.
回覆刪除扮女人只能成為取笑對象或娛樂節目(像王祖藍) - Right! The film reminds me of Chim Sir haha. Nevertheless, the celebrities and Paris Wong are different. Paris's performance is serious, while Chim Sir aims to make people laugh and think. When a male seriously plays the female roles, people discriminate against them and some found them disgusting (e.g. like his mum). This really upsets me, especially when I see fire in his eyes.
As for the conversation, I am impressed by your creativity haha. It is like creative writing!!! There is always a bridge between reality and dreams. It is necessary to strike a balance, especially when we are living in Hong Kong, so I understand Tam's choice. However, it seems to me that he fails to strike a balance. His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not satisfactory. Don't forget that he was absent for 7X days and sometimes he may fall asleep during lessons because he is too tired. Maybe he just wants to get a certificate proving that he is an S5 (or S6?) graduate. At the same time, if he spend more time on his studies, he will have fewer opportunities to perform and it may affect his future in the industry. So what I wanna say is that he is kind of strangled by the rigid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expectation from the society. I do feel for him.
[版主回覆03/15/2013 09:13:12]是啊,人們對自己不理解的事情會抱持偏見,有時更會攻擊和取笑。我知道有個男大學生為了做實驗(或做project。不記得),穿女裝外出,結果不斷被人"睥"(不只是望),也有人對著他講難聽說話......
(說起那段對白...... 我有時看完戲,會幻想和戲中人對話。)
I also feel for him.
11 歲的譚穎倫,是卓翔讀 APA 時的短片作品(12分鐘)。他見到長大後的譚穎倫,失去了從前眼中的火,所以想跟進,結果跟張艾嘉討論後,就出了【乾旦路】。
回覆刪除其實近年有很多很出色的紀錄片,Searching for Sugar Man 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拍得比一般劇情片更引人入勝!【不老騎士】拍得真摯感人,同樣是出色作品。
如果有時間,去參加下場【乾旦路】的導演分享會吧。昨晚是散場後在一樓舉行,反應很好。
[版主回覆03/15/2013 09:16:51]我想聽導演分享會啊~ 不過要看時間夾不夾。
你講完後,我也想看Searching for Sugar Man呢。而且我喜歡這類題材。我也曾幻想尋找某作家。
是啊,拍得好的記錄片,真的不輸劇情片。值得付錢買票入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