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6日星期六
輕鬆的偵探小品:克莉絲蒂《牧師公館謀殺案》
《牧師公館謀殺案》(The Murder At the Vicarage)不是一本突出的Agatha Christie (克莉絲蒂)小說,不過這卻是偵探婆婆馬波小姐的出場小說。不同於白羅,有好友海斯亭上尉為他記事,瑪波小姐的事跡要由與她不相熟的人來記敍。這個故事的敍述者是一位牧師。我們是透過他和他妻子的眼睛來看瑪波。瑪波是一個終身住在聖瑪莉米德鎮的老婆婆。她的偵探才能,來自細心觀察(和八卦)周遭的人事物,以及對人性的了解。誰見完誰後怒氣衝衝,誰作出不自然反應,誰出門沒帶手袋,這種小事都叫她記在心上。而且她的閱歷豐富,會暗地裡將人分類;所以當她遇見同類人時,會大概估計到對方的行為。這種性格,其實是惹厭的,因沒人喜歡被人看穿。書中便多次顯示其他人對瑪波小姐的討厭,但又不能不佩服她料事如神的複雜心情(牧師的太太會在背後罵她「可惡的老處女」,但又會說「她從不會弄錯。那種老處女總是對的。」)。
這本書的主角雖然是牧師,但這不是宗教小說,所以宗教意味不重。牧師也是普通人,本書著重寫他的生活,以及他怎樣與少他近二十年的嬌妻格賽達相處。至於為什麼謀殺案會在他家發生?說來好笑。因為他的牧師身份,全村人都可以來煩他,不單在他的房子自出自入,還隨時向他傾訴煩惱。這些細節很有趣,更可讓讀者了解二十世紀初的英國社會。
這本書的謀殺案不複雜,橋段不太特別,但卻因此令人讀得輕鬆。可能克莉絲蒂也知道這點,所以此書寫得特別幽默。喜歡看正經的牧師與他的太太打情罵俏,喜歡他太太衝口而出的刻薄說話,喜歡牧師的自嘲(多數是在他怕自己做出不符合牧師身份的事時)和諷刺的說話。
在此摘錄一些內容:
「瑪麗是牧師公館的女佣,她把這份差事當做謀求更好職業和更高收入的跳板。」(牧師在提到瑪麗時每每帶著嘲諷口吻)
「然而,我是你最不喜歡、最不欣賞的那種人,但你卻無法抵禦我的誘惑!我的虛榮心使我無法放棄這樣一種位置。成為某人隱秘而快樂的罪惡根源,比起當個讓他們驕傲的女人,感覺更好!......」(格賽達向丈夫解釋為什麼她這麼魅力無窮,卻偏要嫁給大她一截的他。)
「一陣不安掠過我的心頭。一個英國國教的牧師絕不能處於一種所謂發威老虎的狀態。」
「你確定不想要他與你調情嗎?」(牧師問太太)
「不---想,」格賽達說,語氣中的猶豫超乎了我的想像。
「親愛的年輕人,你低估了小鎮居民獵奇的能力。在聖瑪莉米德這兒,每個人都知道別人最隱秘的事情。在英格蘭,任何偵探也比不上一個上了年紀、有很多閒暇的老處女。」
「...... 常言道,世人所嗜略同,把這個諺語用於謀殺,更是千真萬確。沒有人會對謀殺不感興趣。像格賽達和我這樣單純的人能夠承應事實,但像當蒙。衛司這種名士則不得不裝出對此感到乏味--至少開頭五分鐘是這樣。」(雷蒙是瑪波的姪兒,一個有名的小說家和詩人。他裝作對謀殺案不感興趣,說謀殺案「太粗野」,但很快被瑪波小姐揭穿。牧師每次提到他都語帶諷刺)
「罪案的所有相關線索,無一尋常。槍聲不是普通的槍聲,噴嚏不是普通的噴嚏。我想這一定是種專屬兇手的噴嚏。」
「我知道,在書中,兇手總是最不可能的那個人。但是,我從未發現,這條規則和現實生活相符。在現實生活中,最明顯的往往就是最真實的。」
關於瑪波小姐的:
「瑪波小姐是一位銀髮老小姐,舉止溫和迷人,衛瑟碧小姐則尖酸刻薄、誇大不實。這兩人中,瑪波小姐要難對付得多。」(瑪波小姐出場!)
「瑪波小姐總是明察秋毫。整埋花園是個很好幌子,拿望達鏡賞鳥的習慣也常讓她別有收穫。」
「親愛的牧師,」瑪波小姐說,「你太不諳世事了。從我對人性的長期觀察來看,恐怕不能對人類抱持太高的期望。閒聊饒舌非常不對,也失厚道,但常常卻是真實的,不是嗎?」
這句最後的反駁一語中的。
「回來的途中,我經過了那個『危險地帶』--瑪波小姐的花園。」
「如果我要行騙的話,讓我害怕的就是瑪波小姐這種人。」
「討厭的女人(指瑪波小姐)!就算那案子是她做的,她也不可能知道得更多了。」
「瑪波小姐總有十分合情合理的理由來解釋她的消息靈通。」
「瑪波小姐理理她的花邊三角圍巾,往後推一推鬆鬆披在肩上的羊毛披巾,然後開始以世界上最自然的方式,用一位老夫人溫和的語調講起最令人震驚的事件。」
還有很多精警話語,不能盡錄。想看本輕輕鬆鬆的偵探小品,選這本吧!
後記:
又一次執書變了看書。本來想捐出去的,現在又不捨得了。
另類賀歲片:《黑殺令》
想不到年近歲晚,竟然連看三套血腥暴力片。這類片本不是我所好;選來看,是因為三套都很有名,其中兩套已成經典。
在家裡看了《28日後》和《殺出個黎明》。《殺》是cult片,所以再多血再核突也覺得過癮,但《28日後》卻是帶點警世意味的喪屍片,告訴你可怕的不只是喪屍,而是人心。看到人變成獸,感覺很難受。
在戲院看的,是Quentin Tarantino的《黑殺令》(Django Unchained),趕及在年初一前觀賞。這套戲,其實也可說是賀歲片吧,叫「蒸糕 Unchained」。
Quentin Tarantino愛玩通俗,而這套仿意粉西部片的黑人復仇片,更有向剝削片(Wiki解釋,更有趣易明的解釋:《史丹筆記》)致敬的意味。我不是塔粉,但他拍的電影,我都覺得好看,這套也不例外。為了令男主角復仇時觀眾看得痛快,於是他和其他黑奴的遭遇「有咁慘得咁慘」,壞人「有咁賤得咁賤」。明知是剝削,明知被操控情緒,但觀眾都很受落。片中依然有他的招牌戲:突如其來的暴力、荒謬的處境、幽默的對白、單人殺出重圍的場面,娛樂性豐富。
演員們也演得好。Christopher Waltz演義氣仔女,角色十分討好。Jamie Foxx被塑造得有型有款。Leonardo DiCarprio難得地參演這遊戲感重的角色,可盡情地使壞。他狂妄、囂張、無恥、變態...... 我上一次見他演類似角色是《鐵面王子》(The Man in the Iron Mask)中的勺蠻王子。這已是多年前的事,之後他的角色逐漸變得嚴肅,更愈來愈悲情;很久沒見他這樣玩過。不過,全片叫我最難忘的角色是Samuel L. Jackson 演的管家。他在Leo家擔當高位,卻欺壓同胞,虐待地位比他低下的女奴;戀態程度比Leo有過之而無不及。Leo是少年得志,或許自小被寵壞;而Samuel則是弄權。他給人的感覺有點像中國古時的宦官。這種角色,中國人不會陌生。他懂瞬間變臉,惡起來令人打顫,但奉承主人時卻令人發笑。這是高難度演出啊!(如這角色由香港演員來演,我首先想起林家棟--可能不久前在電視重看了《葉問》。不過廖啟智應更適合。)
這套片是我自選三套「賀歲片」之中最「不核突」的那套,不過卻是最貼近現實的一套。黑奴制度是鐵一般的事實。雖然制度已廢除很久,但種族歧視仍然存在(不只種族歧視,還有性別歧視、年齡歧視、性傾向歧視...... 這就帶到另一套「賀歲片」《雲圖》)。
相士常說洗牙和捐血能擋災,不知看暴力片又是否有效?
2013年2月15日星期五
驚喜連連:《殺出個黎明》
(內有劇透。這套戲很過癮,但怕血者不宜。如打算看,建議skip我這篇觀後感。)
久仰《殺出個黎明(From Dusk till Dawn》大名,終於在唱片舖買到特價碟,甫放新年假便看。
電影於1996年推出,導演是Robert Rodriguez。我是在看Once Upon a Time in Mexico時才留意這位導演的,這才知道我已看過他的The Faculty和Spy Kids。後來再看他的Sin City和Despardo。他大部份電影都血腥、暴力、高度風格化、帶黑色幽默感和荒謬感。咦,這幾個特徵,不是也可用來形容Quentin Tarantino(泰倫天奴)的電影嗎?原來他倆是好友,這套戲是他們合編的。
這套電影的最大特色(有劇透)是類型轉換,很少電影開始時是一個類型,中途突然轉為另一個類型。(電影內容大意是,一個劫犯和他的弟弟威脅一家人載他們逃望到麥西哥,然後在一間由午夜營業至黎明的酒吧內遇上僵屍)
這只是其中一個驚喜--電影給我的驚喜,可謂一浪接一浪。
驚喜一:男主角是George Clooney,是十六年前的George Clooney!Well,我不是《ER》粉線,以前只會間中看一集,對這位男星沒太大感覺。但是,到他近年演Burn after Reading(《CIA離奇光碟殺人事件》)、Up in the Air(《型男飛行日誌》)和The Descendants (《繼承大丈夫》)時,我才發現這個演員的魅力。如果他單單是外表英俊我對他的感覺不會這麼大,但一個靚仔會演喜劇和扮失意阿叔,真的「通殺」(pun not intended)!之所以我為什麼會喜歡看「樣衰衰」的Hugh Grant。不過George Clooney給我的感覺更像阿部寬。他在《ER》演醫生成名,但在這套戲中,編導一改他的形象,要他演劫匪;而且不是普通劫匪,而是一個兇殘、冷血、很會威嚇人的悍匪。
驚喜二,就是第二男主角--Quentin Tarantino。他扮演男主角的弟弟,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強姦犯。但他外表斯文,架著幼框眼鏡,像大學生。這就更增變態感覺。究道有多少電影的主角是如此令人無法認同的人?你是否想為他們說項,說他們有苦衷,說他們盜亦有盜呢?不!電影一開始推翻觀眾的良好意願。第一幕,他們便濫殺無辜。
驚喜三,是女主角Juliette Lewis。多少年沒看過她演戲啊!第一套看她是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她演住在休旅車上的獨立少女, 然後是Natural Born Killer的癲喪少女,還有Cape Fear和Romeo is Bleeding。她不是美女,但她很有型,給人一種獨立自主的感覺,所以特別讓青少年喜愛。太久沒看她,忘了她有一把低沈性感的聲線,怪不得後來成為歌手。
驚喜四,就是電影類型。這是套B片(也是cult片王啦)。片中Juliette Lewis的母親己過世,父親是個失去信仰的牧師,弟弟是個中國男孩。是否收養的?電影沒交待,而這也不重要,但單是這個男孩的出現,便有種B片感覺。我在想像,編導兩人在其中一人家裡「度蹺」,剛好經常到那人家裡打機和借B片看的中國男孩上門,他們便邀請他參與其中(這只是我的想像)。
看這套戲,千萬不要帶著道德感。它的目的不是講道理,而是官能刺激,是要你爽。這套戲最適合一班男生租來一起看。如果你是女生,便要有心理準備。電影從男性角度出發,你不要感到被冒犯。戲中有段酒吧「廣告」,有個職員在酒吧外數白欖招徠客人,說店內有不同種類的「女」,內容過癮,但你得放下女性身份才會欣賞。
好了,當你放下一切成見後,戲肉便來了。電影類型突然一轉,群屍出籠。身手夠好,反應夠快,膽子夠大的,才能生存。於是冷血無情但又充滿街頭智慧的George Clonney大派用場,與Juliette Lewis一家和幾個好身手的客人一起「殺出個黎明」(片名譯得真好)!
那麼,電影有多血腥?要多血腥有多血腥,簡直血肉橫飛,但也充滿遊戲感和幽默感(但肯定會有人受不了)。我奉勸大家,不要因為這是套pop-corn movie而吃pop-corn,會反胃的。整套電影,我最受不了的,是「人體結他」...... 不要叫我形容啦!總的來說,這套戲是減壓佳品。
說回演員,我終於第一次正視George Clooney的相貌,在這套戲中,他雙眼閃閃發光,很有魅力。我猜女觀眾會邊看邊期待他流露多點人性,但他仿佛只對弟弟投注感情。不過,當他見到牧師如何保護子女時,好像受到感動。電影沒有用對白交待,只是透過他的眼神表達。Quentin Tarantino本來是一個討人厭的角色,但當他流露好色的表情時,竟然變得可愛起來,實在不可思議。片中有女主角的足部特寫,也有艷女(Salma Hayek)以足餵酒的場面。原來QT戀足,所以他編寫了這樣的場面。倒也坦白。這時,他給我的感覺不是一個大名鼎鼎的導演,只是一個熱愛B片的geek,很有親切感。
最後要提Salma Hayek女跳舞那幕,相信連女士也會看至熱血沸騰呢!
2013年2月10日星期日
快炒一月電影觀後感
(In the House)
《白兔糖女孩》、《偷戀隔牆媽》(In the House)、Nowhere Boy
本以為農曆年假期可宅在家盡情煲碟看書寫blog,最後都不能成事。因為要與親戚吃飯、與朋友玩樂。轉念想想,香港人難得連續幾天放假,朋友們平日多數只夠時間相約吃飯,難得可以早上便出來碰面,在商場和食店以外的地方碰面。能與親朋好友相聚,總是好的。於是我屈服了。碟留待深夜看,書帶出街看,blog就先寫可「快炒」的題目。要時間煲的便擇日再寫。(我忘了提,我自己始終難敵戲癮,買了《黑殺令》戲票。此戲場數已減,如不再看,便會落畫)
寫什麼「快炒」題目?就寫電影吧。有幾套本想寫長文,最後擱著沒寫。
今年第一套看的電影是卡通片《怪誔小學雞》。在家看,享受不到3D效果,但可以想像哪個畫面的3D最精彩。看戲之前料想不到的,是這套堅係恐怖片。小孩子看絕對會驚。戲裡的角色不大討好,但最終總算帶出溫暖感覺。
而今年第一套入戲院看的是《白兔糖女孩》。此片講述一個年輕人和他收養的小女孩(其實是他外公的女兒)的故事,戲劇性不強,只是描述他們的日常生活,片段式的,但卻很感人。小女孩演得很好。她在托兒所等待「養父」來接的情景叫人動容。戲中沒有說大道理,沒有多解釋為何男主角這麼偉大,不理前途地為這個小女孩調職。無端要照顧一個小女孩,失去自由,不是講玩的。可能我已被訓練成想法實際的人,見到男主角沒強烈理由地負起這個責任,覺得沒說服力。這世代,真有人會這麼做嗎?
《偷戀隔牆媽》(In the House)[有劇透]便是我想為之寫一篇長文的一套戲。愛閱讀和寫作的人很難不被這套戲的題材吸引。(我想我應該搜尋所有關於閱讀和寫作的電影來看)單看電影中文名稱和官方介紹文字,可能會誤解內容。我便以為是為是教授和學生一起偷竊另一戶人家的女主人,卻原來,那學生已經登堂入室,是他將過程寫給教授看的。偷竊(或者是「二次偷竊」?)的是教授。過程中,本來高高在上的教授慢慢地被學生操控...... 片中的男生表現得陰陰森森,很搶鏡。他每次讀出日記的最後一句話to be continued時,語氣都輕挑誘惑。真係好想一拳打落個死仔包度!雖然他異常搶鏡,但仍搶不走教授的鏡。教授那一臉不屑的表情,每次看我都想笑。還有就是他欲以文學知識降服學生,到後來卻變成隨學生起舞,甚至像個癮君子般追著學生要下一篇稿看,令人失笑。演他太太的Kristin Scott Thomas 也好看,原來她便是《別問我是誰》(The English Patient)中的美女!想不到她能演如此神經質,如此cynical的一個角色。
(戲裡學生與教授的關係讓我想起Stephen King的Apt Pupil--一個前納粹軍人被一個聰明學生威脅,品學兼優的學生一直處於上風。不過那套較黑暗很多,涉及人的殺人慾望。但In the House的氣氛也營造得很陰森,所以我邊看邊害怕會發生殺人事件。這是導演刻意為之吧!導演也像那古惑學生般在逗弄觀眾呢~)
想不到接著看的Nowhere Boy也有Kristin Scott Thomas份,而且角色頗為吃重。此片講述Beatles的John Lennon的成長故事。電影講的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和姊妹情仇,多於John Lennon這個人。看著這個少年John Lennon,我想像不到真實的那個。他所做的,只是逃學、玩樂、溝女、學音樂、夾band以及刺激母親和養母(亦是阿姨),給我的感覺不很實在。不過這不表示他的演技不好。電影最好看的便是演員的演技,特別是演阿姨和母親的兩位,一對性格相反愛恨交纏的姊妹。男主角Aaron Johnson曾演《勁揪俠》,是靚仔一名,演技不錯。單是這點便足夠。
噢,竟然寫了一小時(不是「快炒」),還未寫完。要外出了,就此住筆。
2013年2月5日星期二
【德國之旅】Wurzburg的教堂
歐洲遍佈教堂,要多宏偉有多宏偉,但看得多,開始麻木。想不到,在Wurzburg會見到幾間令人驚嘆的教堂。
是Dom St. Kilan大教堂,建於十一世紀,後數度經歷戰火,直至一九四五年才以十一至十三世紀的原貌重建。這間教堂的特別之處在於裡面有很多藝術品,部份畫作蠻現代的。
就如這幾幅油畫。
還有這幅,畫中場景是現代街景。迷茫的都市人,忘記了造物主恩賜的都市人...... 這幅畫與教堂出奇地合襯。
這幅畫感覺詭異。
這幅是傳統的油畫,內容血腥暴力。
大教堂外面,與入門的感覺是否很不同?(大教堂的另一面外牆感覺與這一面完全不同,很有趣)
這間教堂旅遊書沒有提及,我也入不到去。為什麼教會門口以骷髏頭裝飾?是個謎。是象徵魔鬼嗎?
是Dom St. Kilan大教堂,建於十一世紀,後數度經歷戰火,直至一九四五年才以十一至十三世紀的原貌重建。這間教堂的特別之處在於裡面有很多藝術品,部份畫作蠻現代的。
就如這幾幅油畫。
還有這幅,畫中場景是現代街景。迷茫的都市人,忘記了造物主恩賜的都市人...... 這幅畫與教堂出奇地合襯。
這幅畫感覺詭異。
這幅是傳統的油畫,內容血腥暴力。
大教堂外面,與入門的感覺是否很不同?(大教堂的另一面外牆感覺與這一面完全不同,很有趣)
這間教堂旅遊書沒有提及,我也入不到去。為什麼教會門口以骷髏頭裝飾?是個謎。是象徵魔鬼嗎?
主教宮殿(Residenz)裡的霍夫教堂:謹以兩個字來形容這間教堂:浮誇。古時的主教與貪官有什麼分別?
身處這裡,又怎能靜心祈禱呢?
如各位有機會來這裡,參觀完免費入場的教堂後,不要吝嗇,記緊付費參觀主教宮殿的其餘部份,宮殿裡的房間同樣奢華。
這一間教堂裝潢雖然簡單,但舒服多了。
2013年2月4日星期一
【德國之旅】即興遊Wurzburg
我認為,最好玩的旅遊方式是「即興」--去到邊,玩到邊。但我遊德時間不長,想儘量多去一些地方,加上行李箱大,又不是自駕遊,享受不到這種奢侈。
不過,我在短短行程中,也淺嘗過即興的滋味。
話說我的旅遊計劃是這樣的:先以法蘭克福為據點,逐日乘火車到附近的城鎮旅遊;遊完這區後,便到下一個據點慕尼黑,繼續逐日悉火車出去玩,最後回法蘭克福坐機返港。但在法蘭克福時,連續幾天都是陰天,雖然風景優美(特別是海德堡),但見不到陽光,令人有點意興闌珊。於是,遊完海德堡後,便打算提早到下一個據點慕尼黑,玩完那邊後才回法蘭古福暢遊浪漫的古都 (還未決定去羅騰堡Rothenburg還是符茲堡Wurzburg) 。
從法蘭克福到慕尼黑要坐約四小時火車。出發那天,我很早起床,帶齊所有行李衝到火車站。這天沒有下雨,陽光溫暖地灑下,從火車看出去的風景出奇地美麗,上有一大片藍,下有一大片綠,還有感覺悠閒的牛和馬,間中會出現白色的風力發電機......
看到如此好天氣,心想,為什麼要在我離開的那天才有陽光呢?坐著坐著,忽然記起,這班車不是直接駛到慕尼黑的,我中途要轉車。中轉站在哪裡?車票上印著Wurzburg。Wurzburg! 這不就是我此行打算去的地方之一嗎?於是立即找旅遊書出來看。
Wurzburg(符茲堡)是浪漫之路的起點,在羅馬帝國時代是德義貿易通道的大站,亦是大主教的領地。旅遊書雖對此地著墨不多,但她畢竟是浪漫之路的其中一站啊,何不趁機遊一下?但我的行李怎麼辦?我知道很多火車站都有儲物櫃,不過我的行李箱不小,那些櫃夠大嗎?將行李放在車站內,安全嗎?
下車後,我很快便找到火車站內的儲物間。那裡的櫃有大有小,我打開底層的一個大櫃,將行李推進去...... 成功!還有位置給我多放一個呢。這時,剛好有車站職員進來巡邏,解答了我心裡的另一個問題。儲物櫃費用約港幣$40,換來一天自由,值得!
更值得的是,這個地方十分美麗,太陽將風景照得更美,我的攝影技術不足以將那種美麗原汁原味的呈現出來。我在這個地方,享受到「旅遊真樂趣」。那就是--亂走!最初是有意識地找景點,想上山丘上的的瑪利恩堡。怎知走錯路,去了另一個方向,走在不知名的街道上,欣賞兩旁的建築物。美的不只是歷史建築,還有現代的樓房;設計簡約,但線條和顏色都令人感到舒服。然後我無端走進一個公園,碰到一個漂亮的花圃,不禁停下來拍照。對當地人來說,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園,他們經過時都沒有多望。我突然想起去年參觀香港花展;那裡人頭湧湧,甚至出現遊人團團圍著一個方形大花圃一同舉機拍照的奇景。(如沒去過花展,可回想安安佳佳甫來港時海洋公園的遊客拍照的情境)而在這裡,面對這麼漂亮的花圃,卻只有我一個人在著魔地拍照。這「景點」,絕對沒有旅遊書提過呢!
還有,我在梅因河邂逅了一隻天鵝。當時我站在舊梅因河上看風景,突然見到遠處有隻很大的「玩具船」,外型像天鵝。那時候,我不敢妄想那是真的天鵝。畢竟,我很久未見過這麼大的禽鳥。但再望真些,「真係幾次一隻真天鵝噃」!牠更向我迎面游來。我想近距離看牠,又怕牠會改變路線,便立刻飛奔落橋,跑到岸邊望牠。然後更進一步,餵她吃葡萄--不是製過的提子乾,而是新鮮水果。心想,牠會喜歡吃嗎?怎知牠一見我拋葡萄,便「引頸以待」。可惜葡萄太輕,很快便沈下水底,牠要潛入水中才能吃到。我有點怕被當人地見到我餵天鵝,但與拍花時一樣,沒人理會我。記得小時候也餵過一次天鵝,還被對方咬我的手(不痛的),想不到多年後,會再有機會餵天鵝。
(就像參觀香港花展,但卻不用和人爭位影相)
因為迷路,我重覆坐了幾次電車,在城內穿梭來回。結果,去不成瑪利恩堡,卻用了很多時間逛教堂。再經過多次迷路和繞路,才到達主教官殿。這天,我連正式午飯也沒吃,就只在檔口買了一片pizza,不過心靈卻是滿足的。我一直延後上火車時間,結果近七時才到達慕尼黑(還好,旅客中心未關門,我即時報了個新天鵝堡一天團)。原來天氣對心情是影響這麼大的。
這一站,更是好天氣的開始。餘下的旅程,天天天晴。
不知名的街道
不知名的街道
不知名的街道上的一棟漂亮建築物
貓貓相遇
不知名的街道上的一棟漂亮建築物
貓貓相遇
很大的一間書店
書店裡的坐椅很舒服!
主教宮殿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