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

「好叻喎!」

電視最近在播一個奶粉廣告,裡面有一專家/校長模樣的女人,一人拿一個小熊公仔,另一手拿一隻比小熊公仔大的蜜蜂公仔,問他哪個比較大。幼兒答是小熊,女人問原因,小孩說「因為熊比蜜蜂大很多」。女人聽到後滿意地笑了,誇讚他「好叻喎」。小孩和坐在他身邊的父母像中了頭奬般高興。然後,小學校長和中學校長分別以英文和普通話稱讚小孩,其中一個是外國人。聽到後,一家人笑得更開懷,小孩更大嗌「yeah」。


對誇張的奶粉廣告本已見怪不怪,但那句「好叻喎」每次響起都令我不安。說這話的那位演員選得真是好。她穿著套裝,架起眼鏡,梳著髻,外型和語氣都很權威。她知道自己這句話的份量和對那家人的意義,她這句話,表示這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優秀,預言孩子能入好學校,會有好成績,將來平步青雲,高薪厚職。


這位演員選得好,有說服力。我真的好像在現實中聽過有人以同樣語氣說「好叻喎」這句話。以這種語氣說這三個字的人想必是學歷高,見識廣,閱孩無數。她看得起你,代表你「有料」。如這句「好叻喎」是由一個普通的師奶說出口的話,說服力會大減。廣告中出現的外國人,也代表著權威。你個仔好叻,連鬼佬都欣賞!


至於那小孩「叻」在什麼地方?他可能只比同齡孩子發展得快一點而已。人生的路還長著,他要學的還有很多。而且,有很多質素比「叻」或「醒目」更重要。


況且,這句話由父母說不是更好嗎?父母看著孩子長大,看著孩子努力,看著孩子進步,應該由他們向孩子說聲「你好叻」。而不是一家人誠惶誠恐地等專家賜一句「好叻喎」。

廣告link: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lI1oLl5Dg




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

《月劫餘生》(Moon)




這套電影的原名十分簡單,就叫Moon。男主角Sam Rockwell我不認識,有名的Kevin Spacey,則只作聲演,演一個有機械臂的人工智能電腦。

這套戲,不「穿橋」便難以深入介紹,但「穿橋」的話,便會大大影響觀影樂趣。我覺得未必有太多人看過,故選擇不「穿橋」。

故事大綱是這樣的:
在未來世界,地球人想到一個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法,就是到月球去開發能源。有間公司派了一個太空人到月球進行開發公工作。一個人在月球的生活淒清、寂幕,陪伴他只有一台叫Gerty的人工智能電腦。就在他三年任期將滿的時候,一些事情發生了......

電影將一個人面對孤寂的感覺拍得很好。我覺得片名甚至可叫做"Solitude"。身在月球,望著「近在咫尺」的地球,會多麼想家!長時期孤獨生活,很易令人精神錯亂,所以他會自己對自己說話,以排觸寂寞。也幸好有Gerty陪伴,起碼有聲音與他對話。它的設計者為它設計了一個表達心情的方法--它的喜怒哀樂透過簡單的「哈哈笑」符號在螢幕展示出來。這設計既稚氣,亦帶有詭異感覺。究竟,它的表情真的表達了它的心情嗎?一個智能電腦究竟會感覺到什麼?

這帶出了一個有趣問題。人是靠他人的表情去理解別人的心情的。因此,人亦可透過表情去欺騙別人。如情場浪朵便要練習情深款款的表情,一心只想分長輩身家的後輩需要掩飾自己那貪婪的表情,騙子會裝出可憐神情去搏取別人的同情心,等等。表情,其實是不可靠的(所以才有人研究人類的小動作)。但是,人卻是如此信任表情,以致見到海豚的嘴角向上彎便覺得牠們在笑,卻忘了動物的表情與人類不一樣。

是故,在戲中,簡單的青情符號便令一台電腦「活過來」。而且,它還會說話;雖然語氣好像永遠平穩,但也隱隱帶著感情。Kevin Spacey的聲演很厲害!不過,電影的重點不在這台電腦上。只想說,這台電腦應該超出了設計者的預期。

這套戲是科幻片,但它也像文藝片和懸疑片。電影的氣氛營造得很好,看時會很易便會代入主角,感受到主角的心情。就算你不是科幻片迷,也應該會喜歡。

撇除科幻元素,這套戲其實是給寂幕的人看的。


p.s.如有興趣看,請不要上imdb看message board和看trailer,就直接看碟吧!不用查了,讓我告訴你,imdb的評分是8。




2012年6月25日星期一

《心戰》為什麼好看?(下)





(繼續劇透)

最後要談的,是邵美琪。

先談作為演員的她。我小時候十分喜歡邵美琪,她是個大美女。記得蔡瀾在一個節目中對鄭伊健說,邵美琪很漂亮,他很有眼光。邵長得很有氣質,給我的感覺,是低調、沉默、有智慧和有內涵。

她漂亮之餘,帶種硬朗的氣質,因此無線多讓她演性格硬朗的角色(杜琪峯也常找邵演女警)。如《今生無悔》裡的越南難民,以及我最喜愛的邵美琪角色--《第三類法庭》裡亦正亦邪的韋可怡。她不單是女主角,更是整套劇的中心角色。很厲害!(補充:《第三類法庭》的劇情也很黑暗,不比《心戰》遜色)

但隨著她年紀漸大,又有新花旦冒起,適合她的角色漸少。同時,在鄭伊健移情別戀後,傳媒本來很同情她;但過了多年,傳媒卻開始報道她的負面新聞。大都(仍然)與鄭伊健有關,內容不外乎是拍廋身廣告秀身材「搏到盡」之類(我只從報攤的封面見到,沒有看內容)。至於幕前演出,我在沒追看電視劇幾年後,有一天赫然見到她在無線版的《帝女花》中演佘詩曼的母親!作為一個從小就喜歡她的觀眾,當下為她感到心疼。難道,她以後只能做這種角色?

幸好,監製戚其義打救了她,找回她演要角,包括《火舞黃沙》和《珠光寶氣》。不過兩套劇我都沒有追看。只要知道她安好便夠了。想不到,終於有兩套令我追看的劇集出現:一套是《天與地》,另一套是《心戰》。她在《天與地》的角色不是她最擅長的硬朗和個性複雜的角色,而是一個難聽點說是「蠢」,好聽點說是「痴情」的女人。但她演這個痴心女子演得動人。雖然主線在佘詩曼處,但編導也沒有待簿她,安排了一個有趣的一幕給她,就是她與陳豪在颱風下玩「45度角站立」的一幕。還有,她靜靜地看著心裡沒有她的陳豪彈結他,以及她為他贖回結他然後交給他的那幕,都令人感動。

今回她再次與陳豪演情侶,再次演癡心女子,不過她在這套戲中的發揮更大了。在戲的前半部她外剛內柔,表面是個事業女性,表面上堅強地克服了身體上的傷殘,積極生活。但她其實很脆弱,屢次被母親的言語行為傷害。令她真正堅強起來的是Ivan(陳豪),只有與Ivan在一起,她才會忘記自己的傷殘。可惜Ivan最終還是傷害了她。

到了上星期的幾集,情況逆轉,她變了一個外柔內剛的女子。她主動追求靳,後來更被發現她為了掩護Ivan而殺人。她一直是受保護的人,但當她發現Ivan是個比內心比她更為脆弱的人時,她便變成了Ivan的保護者。以她為主線的那兩集非常好看,令我忍不住要在這裡寫一遍。

編導將她個人的「結局篇」濃縮在兩天內播出,觀眾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她身上。當我見到邵在這兩集(以致在整套劇)發光發熱,我看得很興奮!

這一刻,她被一個走火入魔的警探逼著回憶被她被切手的往事。在另一隻手被切掉的邊緣,十分驚恐、無助。然後在一眨眼之間,她扯掉自己被綁著的假手,用另一隻手拿起桌上的尖物刺入警探的腹部。然後她稚氣地說出了一句令所有觀眾都意想不到的話,大意是:「我已經特意不插在你的心臟,就是怕你的血踐得四處都是。你就不要再亂動累我多做功夫吧!」觀眾(和「魔警」)驚魂未定,她已突然變臉,露出凌厲的眼神,冷靜地完成她餘下的殺人工作。一瞬間由弱變強,順帶披露她「星期三殺手」的身份。這短短的一場戲多麼精彩!加上,我有「女殺手」情意結,這麼酷的女殺手,我鍾意!

怎料,高處未算高,之後那集,便是她的「結局篇」。那集首先解釋她為Ivan殺人的心路歷程。為何她這樣幫Ivan,編導借她嫂子那「嫁雞隨維、丈夫被娘家更重要」的一番來說明。這裡我稍嫌編劇「畫公仔畫出腸」,而且這番話像是六、七十年代才會有人說的話!但這始終是無記劇,沒辦法。反而她後來親口向Ivan說的話,才是真正理由。那就是,只有與Ivan在一起,才令她覺得「那隻假手不是假手」。她鎖著Ivan,不讓他阻止自己到警署自首。那一幕,兩位演員都演得很好。她的那句關於「假手」的話,以及Ivan的那句「現在世界上只餘下我們兩個人」,都令人傷感。Ivan可能從小至大也未感受過這樣強烈的愛,但當他發現的時候,已是與那人永別的時候......

為愛人頂罪的情節在電視劇時有所見,但當你處理得好,便可以成為令人難忘的經典一幕,亦產生了一個如此令人難忘的角色。(就像《刑事偵緝檔案》中那個愛上了人質的鄭東誠)

她自殺的一場,拍得很有詩意,加上淒楚的配樂,畫面在我腦海中久久不散......

謝謝編導創造出這個精彩的角色!「假手Esther」將會令人懷念。




p.s.忍不住補一句,戚其義周逸明組合中有很多現實少見的痴情角色。《天與地》裡多年來放不開「家明」的佘詩曼和多年來放不開佘詩曼的陳豪,《心戰》裡多年來放不開女兒的鄭少秋,甚至《金枝慾孽》裡的爾淳,都令人難忘。 
 


2012年6月24日星期日

《心戰》為什麼好看?(中)




《心戰》的最大懸念,是靳兆楠(鄭少秋)是否終可與女兒Tansy相認,以及他與章世言(陳豪)的角力。這條主線寫得非常吸引。

一個幸福小家庭,女兒被「點錯相」綁架,從此失蹤。父親相信女兒未死,多年來一直請私家偵探追查女兒下落。母親相信女兒已死,但因為丈夫的偏執,已不能與她同步同前。為了能踏出喪女陰霾,像樣地活下去,她唯有放棄這段婚姻,與另一個因男人結婚。父親則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二十多年來每晚在夢中與女兒相聚......


另一邊廂,綁架他女兒的人的兒子,殺了父親,救了人質。因為小女孩失憶,他得以扮作她的親哥哥,兩人相依為命。終於有一天,在命運的驅使下,兩家人相遇了。這邊廂,父女相見而不知,那邊廂,哥哥要拼命隱藏秘密,不讓父親揭發當年發生的事。但是,之後發生了一連串事件,終令兩位男角要來一次對訣......


於是,劇集的前半部,觀眾一直心繫這個可憐的父親。因為要生活,因為要生存,因為不想瘋掉,還上這樣重大的悲劇事件,我們大部份人都會走母親那條路,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靳靳兆楠的執著很難被人接受。世人會覺得,這種執著是「錯」的!人應該向前看。有趣的是,劇中說他的女兒其實未死,亦即靳一直以來所相信的,其實是對的!如果他堅持下去,說不定可認回女兒。


從劇集開首,觀眾一直都希望他能認回女兒。但當見到他被女兒這件事影響得這麼深,有一刻,我情願他放棄。他不如就當女兒死了,那他找可以像太太一樣「重新開始」。這樣,他受的傷會比較少。就算,我知道女兒就在他的身邊,我現在也不堅持要他們相認了。當他知悉一切真相,他未必會快樂。他的女兒更難承受哥哥是這樣的一個人。她得回父親,便會失去哥哥
(如果他只殺了父親那還好些,沒有人理會十多年前發生在內地的命案。但他殺了不少人...... )。多年來的盼望終於成真,這個衝擊太大,大家的生活都會改變。現實不像粵語殘片,父女(和母親)相擁而泣後便happy ending的。


還有一點想說,就是以前我不會明白,為何兩夫婦共同經歷苦難以後,竟然會分手。共渡難關,不是會令一段情更堅固嗎?但《妞妞》的作者周國平在經歷了女兒早夭後(因母親在懷孕後照X光而令女兒有腫瘤),最終與太太離婚。《陽光抗癌大作戰》的父母(真人版本),在經歷了與兒子抗病的日子後,也分手收場。我沒有看後者,不知道原因。但《妞妞》的夫婦,是因為兩人處理喪女哀傷的方法不同,丈夫愛躲在家療傷,但不懂安慰妻子,妻子外向,需要在外尋找安慰。


父親對女兒的感情,常透過一個又一個夢來表達。那場景像舞台劇的佈景,他和不同階段的女兒在那裡對話。用這方法來表現父親的內心,令觀眾容易看得明,也具體地表現靳的傷痛。很讚!


另一個令觀眾關注的地方,是陳豪的心魔。當幾個心魔首次在酒吧出場,觀眾不會知道他們不是「真人」。因為酒吧的場景本就適合客人作誇張打扮,那裡燈光令將一切變得有點照現實,(很喜歡那種藍色的燈光,第一次在電視見到藍光照得我們連演員的眼睛也看不清楚,令一切感覺迷幻,我心想,我是在看TVB劇嗎?真大膽!)所以,我們會接受紅眼睛、留Dali+山羊鬚的黃德斌,和Melody頭、像沒腰骨的簡慕華。觀眾在猜他們是Ivan的幻想、是他分裂出來的人格還是心魔那階段很好玩,不同人有不同理論,如果不是有傳媒「劇透」,不知道觀眾們要猜多久。我也一直「估估下」(也不是每集都看),直到在其中一集幾個心魔角色圍在一起為一件事爭辯,我立時想起《神探》中幾個人格在廁所內爭執那幕。對我來說那是最明顯的一幕。有趣是,他們每次熱列討論的都是Ivan的問題,他們為Ivan而存在。現實中哪會有這些「朋友」?反而,現實中可能有這種「沒有自己」的粉絲,偶像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當靳開始放下喪失女兒這件事,當心魔已被確認為心魔。編導便繼續用謀殺案(以及靳查案)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然後用Ivan的殺人事件和「星期三殺手」來將劇情帶入另一個高潮。一個逃避警方追查的殺人者,在尋找另一個殺人者,這設定也很有趣。





2012年6月23日星期六

《心戰》為什麼好看?(上)




(下有《心戰》劇透--劇情直至昨日)

最近在追無線電視劇《心戰》。因為要OT,不能每晚追,但也一直跟貼劇情。據說這套劇比同一班底(監製戚其義、編審周旭明,以及部份演員)製作的《天與地》嚇走更多「師奶」。


《天與地》的吃人情節被人投訴,但那段其實怕得不露骨,只是剛拍完殺人回憶片段,再接到一主角大啖血淋淋的牛扒,另一主角在切魚生,這種聯想才會令人不安。


《心戰》第一集便有個變態連環殺手切了女主角的手出來,男主角陳豪是個患有思覺失調(或人格分裂,電視劇未有解釋),會殺人和毁屍,但外表正常的一個人。(劇透,這裡可是個big twist:) 女主角邵美琪原來也懂殺人和毁屍。還有另一男主角鄭少秋,查案方式尤如「鬼上身」。還有,陳豪的心魔,由幾個造型誇張的演員分別扮演,對少看電影和外國劇集的觀眾來說,確是個衝擊。


不過這樣有別於無線其他劇集的出格劇情,得到了一批年輕觀眾的歡心。但這劇卻不像《天與地》般獲引起話題,獲傳媒大肆評論和報道(除了惹厭的劇透)。我猜是因為《天與地》的政治隱喻較多。而且它受到電視台不公平的對待,也成為新聞,令很多人對創作人抱不平。


表達人性的劇集電視台一直在拍,而無線又不是未拍過查案片,那為何《心戰》給人的感覺如此不同?它吸引的地方在哪裡?這是我的意見:


。先說負面批評,有人說陳豪的幾個心魔(暴戾、色慾、良心等)由不同演員飾演,鄭少秋整個人代人兇手查案的方式,與杜琪峰和韋家輝的《神探》設定相似(《神探》中,劉眼中的每個人都有形象化的心魔,有時候跟著對方,有時候進佔對方的身體。劉查案時亦是想像與模仿兇手做過的事,幾乎都可以完全猜中。不過在《心戰》中只有陳豪的心魔形象化,而他被塑造成患有精神病的樣子--可能這樣較適合電視觀眾)你可以說這是抄,也可以說這是靈感來源。作為觀眾,我覺得看《神探》不夠喉,現在有整套劇集將這個意念「玩大佢」啊!而且是在無線播出啊,好得很!


而且,要說影子,我覺得他也像美劇Dexter。男主角平日是正常人,夜裡會殺人。記者,是「男主角」啊!在日常生活中,「殺人」是極嚴重的事。一般人關心的只有一樣,就是要捉拿「殺人魔」。我們不會理會「殺人魔」平日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什麼興好等。但在Dexter中,編導將「殺人魔」描繪成一個平常人,有自己的工作、生活、興趣。「殺人」只是他其中一部份而已。就如此劇,大部份時間不是講男主角殺人,而是講他的日常生活。(重要劇透again) 鄭少秋懷疑邵美琪是「星期三殺手」,最關心的事不是她是否殺了人,而是她是否真的愛自己。


。這套劇的其中一個破格之處,是幾個要角的設定。首先,他們的職業不是無線劇集常見的:有舞台劇演員、魔術師和樹醫生。編導對這幾個職業也算用心描寫。一班舞台劇演員開會和排練都有真實感,他們的幾場「演出」拍得很好。也突顯了鄭少秋角色的悲劇性格和命運。鄭少秋說魔術師是最懂得騙人的,單是這點,已見這個職業設定的心思。至於演「樹醫生」的陳茵薇(演Tansy)。她的演技幼嫰,但外型清新,個性爽朗,十分討好(最大缺點,是處理感情事十分不濟)。有觀眾緣,有時候比有演技重要。她演鄭身世可憐的女兒Tansy,令人動容。她愛和大樹(父親形象?)訴心聲,令人更覺她的寂寞。況且,她抱著大樹的畫面,十分好看,有點宮崎駿的動畫感覺。單為這個鏡頭,已值得將這個角色設定為「樹醫生」。

而邵美琪用假手的設定,我也好像未在電視劇中見過。這隻「假手」十分有格值,因為它被編劇好好地運用了。因為這隻「假手」,邵美琪(演Esther) 變了傷殘人士,自覺低人一等。她愛陳豪(演Ivan),是因為與他在一起時,她能夠忘掉自己的那隻手是假手。有一幕她與陳豪做愛,那隻「假手」變回「真手」。而全世界,只有Ivan能讓她忘掉自己的傷殘。反而她親愛的母親,每次見面都只會讓她更自覺自己的殘缺。母親每一句「為她著想」的話,都在告訴她:「你不如人。」還有,這隻假手為她帶來很多不便,但卻比別人想像的強而有力,有它令人意想不到的功用。「假手」反而成為她的掩護。而「假手」,也帶來這樣有趣的一幕:壞掉了的假手(已被Esther拿出來),「抓」著鄭少秋(演靳兆楠)的手不放,但靳又不想叫醒在梳化上睡著的Ester。於是他便被一隻假手握著,睡倒在Esther身旁。這一幕,滿有象徵意義。這種靜止的充滿象徵意義的畫面,也在《天與地》出現過。(例:佘詩曼伏在一個空寂的宴會廳的桌上睡覺,暗戀著他的陳豪一直望著他睡。)


(想不到會寫這麼長!先post這篇,下回再續。)


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

你有多迷電影?(補回我的答案)

朋友問我和某某應會很夾,因為大家都喜歡旅行和看電影。我反問她:「哪有香港人不喜歡去旅行?看電影不是香港人最喜歡的娛樂之一嗎?」


我進一步想,怎樣才算是「影迷」?是否經常看戲便叫做「影迷」?為拍拖而入戲院的人算不算「影迷」?為何有些喜歡看戲的人被人叫「影迷」,有些不會?


我真想設計一個心理測驗出來,列出一些影迷特質,看看大家中了多少項,然後按分數告知大家你是普通觀眾、影迷還是狂迷。不過,這樣做難度太高,我又不想隨便設計出來騙人。退而求其次,我將我想到的影迷特質寫下來,不設分數。如你們想到別的特質,可以告訴我,以豐富我的名單啊!



你有多迷電影?
這是個不嚴謹的測試,just for fun!(影迷有不同種類,不是分數越高便等於越迷)

。你不介意一個人入戲院看電影。(很多時會自己一個看戲,是等不及約人。以及喜歡即興看電影。有時候,是「攝時間」看電影的。)
。你會即興入戲院看戲。(喜歡!)
。你會留意一套戲的導演、編劇、監製、攝影、配樂人(等)的名字,而遇上喜歡的,會記下他們的名字,在他們下次有作品時會特意捧他們場。(我多只留意演員和導演,近年開始留意編劇。其他的要電影公司特別宣傳,我才知道。)
。你會看香港國際電影節。(會!)
。你會看不同主題的電影節。(較少)
。你試過在外遊時到別國的戲院看戲。(未試過)
。你試過一天看三套或以上電影。(試過幾次而已)
。你會看不同種類的戲,就算那不是你最喜歡的類型。(儘量。不喜歡的類型多是從電視看的。血腥虐殺片我怕看,如Saw, Hostel。但如果電視播,我可能會看--我因此看過《深山大屠殺》)
。你不怕看題材灰暗絕望的電影。(如果是「絕頂灰暗」的,會怕。但如果是好片,我都會看,但會留待某個心血來潮想看的時候才去看。Biutiful和Blue Valentine,我還未看。)
。你不只看好片,也會看爛片。(是)
。你已記下大量電影對白和金句,隨時派上用場。(只記下少量)
。你會重看一套你欣賞的電影,或評價很好的電影,或第一次看不明白的電影。(會)
。你會看不同年代的電影,包括默片與黑白片。(還未進軍默片,黑白片其實也少看。)
。你勇於看實驗電影。(但都會揀戲)
。你會看不同國家的電影。(多在電視節看,很少自己找回來看。)
。就算全片沒有正面角色,或全片沒有俊男美女,你也不會投訴。(是)
。你會經常待至片尾字幕播完後才離場。(一時時。電影節的影片則多數會。最近看《普羅米修斯》,一個人待至字幕播,戲院只餘我一人,連清潔人員也沒進來。我心裡發毛,唯有站近門口。)
。只要知道是經典電影,無論是什麼年代、種類和國家的出品,你都想一看。(是)
。你會收藏戲票。(是)
。你會/試過買電影週邊產品,如post card、海報、figure。(是)
。看了好戲,你會忍不住推薦給其他人,或逼人聽你的意見。(會。如沒人聽,便寫blog )
。縱使看過很多戲,到現在仍然會有電影令你望穿秋水,入場前甚至會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是)
。你會嘗試令身邊人愛上電影。(是)
。支持本地創作及新晉電影人。(我是老派人,相信自己人要支持自己人。不等於不理好醜要每套港產片都要看,但最少給他們機會。最低要求是,不要將「我從來不看港產片」這種話掛在口邊。)(是)


影迷活動建議--除了相約入戲院看戲,影迷應該還可舉行很多活動。同樣地,歡迎提供更多idea!
。舉行電影之夜,與朋友一同看影碟。新片與舊片也會看。
。在家舉行影展,自己選片,可看同一個導演、演員、編劇的一系列作品,或選一個類型來看。
。模仿喜愛的電影角色拍照。
。進行任何形式的電影二次創作。(可考慮將得意作品送到電影公司)
。與影迷各自模仿一個角色的言談,或重演某個經典電影片段。還可以嘗試錄影/錄音。
。尋找/遊覽電影拍攝場景,如《志明與春嬌》的男女主角初見面時的地方。


2012年6月8日星期五

令人感動的食物

偶然看見電視播出一個飲食節目,年輕的男女主持人介紹日本菜。忘了那是什麼菜式,只記得節目強調那種烹調方法是最正宗的。

活潑的女主持品嚐過食物後露出一臉幸福的樣子,男主持人吃過後,瞇起雙眼,動情地說:「好感動啊!」

看樣子這些不是演技,而是他們真心覺得食物好吃。有些美味的食物,是會讓人真心感動的。

我這裡說的令人感動,並不是指因為連繫上一個回憶或一個人而令人覺得感動的那種感覺(如因為吃回童年吃過的美味食物而產生的感動),而純粹指食物本身所帶來的感動。

有什麼食物會令你覺得感動?

據我的觀察,日本菜是特別容易令人覺得感動的菜系,特別是生魚壽司。飲食節目中吃廣東菜的主持最多會讚食物好吃,但很少說出「感動」二字。但因日本菜而感動的人我卻見過不少。不信你試問一些聲稱在日本吃過最新鮮的壽司和最正宗的拉麵的香港人,他們那激動的語氣不是裝出來的。

我也試過因為一種件日本壽司而覺得幸福。那是帶子壽司。帶子的鮮甜,令我有種幸福的感覺,所以我偷偷將之命名為「幸福壽司」。

我喜歡吃意大利粉,但不知為何,多好吃的意粉也不會令我有這種感覺。不知道是因為我還未碰上過最好吃的意粉,還是因為意粉這種食物就算多好吃,也不會超越某個高度。

早前與朋友吃飯,我問她們有什麼食物會令她們感動。其中一位說是生蠔,特別是帶海水味的。我也同意。在加拿大的漁市場吃的生蠔,鮮美得像人連舌頭也想一併吞下。而生蠔和魚生相似的地方,就是它們那鮮甜豐膩的味道。想起來,有葱和蒸魚鼓油相伴的魚肉也是我的恩物。如此類推,鵝肝應該也屬此類(雖然我打算儘量少吃)。難道這是一種容易讓人覺得幸福的味道?除了這兩種食物外,弄得好的芝士蛋糕和心太軟皆會令我覺得感動(雖然程度不如前兩種),可能「甜味」是一個重要因素。

不過對食物口味人人不同,有人怕生吃食物,有人怕魚腥味,有人不喜吃肉...... 但我相信(對香港人來說)票數較高的食物,還包括朱古力、牛扒、東坡肉、大閘蟹(蟹羔!)、白灼蝦、老火湯和白米飯(突然想起「叉燒飯」)。

有機會時,不防問問朋友,做個統計!

2012年6月6日星期三

群戲不精彩、Eva Green最吸引--《怪誔黑家族》(Dark Shadows)




沒想到自己有一天竟會對到戲院觀賞Tim Burton+Johnny Depp這個黃金組合的出品感到猶豫。

這對活寶合作的電影,包括Edward Scissor Hands, Ed Wood,Sleepy Hollow,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Sweetney Todd, Alice in Wonderland (3D)和Corpse Bride。除了頭兩套外,我全都到戲院觀賞。但最喜歡的,就正是在家裡看的Edward Scissor Hands和Ed Wood。前者是「甜密的初戀」,後者不像Tim Burton其他電影般有奇幻元素,但Ed Wood的尋夢人生同樣帶來奇幻感覺。熱愛電影的人,應該都會喜歡。之後的幾套,不是不好,但珠玉在前,難以超越。連女主角也失色(兼失去血色!)起來,Sweetney Todd和Alice in Wonderland的女主角都面目模糊。

來到他們的最新作品--Dark Shadows(怪誔黑家族)。我沒有看過原裝電視劇(相信大部份香港觀眾也未看過),所以不會有感情分。Johnny 「又再厚粉」,很易讓人想起他的其他Tim Burton電影角色。而且單單Johnny Depp本人的魅力已不足以令我購票入場(原來我並不長情,想到此有點唏噓),我需要找其他誘因。最後我找到了!不是那間豪華大屋,不是那一眾古怪角色,不是hit girl Chloe,而是飾演女巫的Eva Green。喜歡她的獨特氣質。

電影橋段其實十分黑色,對Johnny因愛成恨的女巫的報復方式非同少可。她將Johnny變疆屍再埋在地下過百年,令我想起電影The Mummy。邊看電影邊想,他被困時是清醒的啊!二百年動彈不得啊!看得人毛骨慓然。女巫還對他的整個家族下重藥,十分陰毒。若在莎士比亞筆下,這套定是大悲劇。幸好Dark Shadow是喜劇,沖淡了不安感覺。


電影最好看的是Johnny與Eva Green的鬥法,幕幕精彩。其他角色相比之下便失色了。對管家(Jackie Earle Haley--對他有期望啊)、小男孩的父親(Johnny Lee Miller--和Trainspotting裡的他相差很遠!不過,都多少年了......)和婆婆的描寫都很片面。Chloë Grace Moretz的角色搶戲,但亦很片面。Michelle Pfeiffer和Helena Bonham Carter的screen time多些,但前者的角色較其他的平淡,後者的角色有趣得多。小男孩頗為討好,不過出場時間也不多。至於另一個年輕女主角...... 差點忘了她!除了蒼白外,想不到其他形容詞。總括來說,Dark Shadows理應著重群戲,但現在沒有這個效果。同樣講古怪家庭的《愛登士家庭》 出色得多。我也想起Tim Burton的舊作Beetlejuice,裡面的群戲比這套好得多。


雖然有這些缺點,但這套戲總算一直吸引著我的注意力,而且,有幾幕令我想起Edward Scissor Hands,又令我不禁心軟下來。有一幕主角(忘了是否Michelle Pfeiffer)站在大宅樓上向下望,令我想起孤獨的剪刀手從古堡望向山下城鎮的情境(忘了是觀眾的視角還是男主角的視角)。還有警察和一班市民一直追趕Johhny至大屋的情境,也讓我想起Edward最後被市民趕回古堡那幕。不過這次Johnny的角色太卡通化,我感受不到他的徬徨。

說回看戲前令我有所期待的Eva Green。她是全劇最吸引眼球的角色。她演得很狂、很放、很癲,與我印象中的她完全不同。這個角色想必令她過足戲癮。

(突然覺得自己的電影文章寫得很悶,只會用「失色」、「搶戲」、「討好」等字眼,有點像罐頭文章。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