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星期六

來得有點遲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感想




現在才寫香港電影金像獎感想會否太遲?

不過,就像屈穎妍在上星期日的《明報》專欄說的:「香港人行得快、節奏快、步伐快,於是,新聞來得快也去得快,好些閙哄哄的事,一眨眼,就沒事一樣給忘掉,沒人再提。於是問題發生了,事件『噓』一聲落幕,教訓卻沒人會汲取。」屈穎妍說她「兜了好大個圈」來講香港電影金像獎,那我在她的文章出街後五日才講,是兜了更大個圈吧。

寫這篇文的最大動機是劉青雲,為他失落最佳男主角獎項抱不平。自他演《大運河》起便喜歡他,覺得他一直做戲都好看,也很努力。劉德華在《桃姐》的演出不是不好,只不過他只是嬴了自己而已。姜文和葛優在《讓子彈飛》也演得好(我更喜歡葛優)。評演技沒有一定準則,好像你只要能說服其他人那人值得獲獎便行,行外人更難評價。但我聽網台《大把戲》(Our Radio)評論,主持包括電影行內人紀陶,他說劉青雲創造了「三腳豹」這個角色,他也投了青雲一票,言下之意是他更值得獲這個獎。不過劉德華獲獎也不是太好過,除了有很多人覺得他不值,更有雜誌開宗明義地在封面用「人民影帝」來形容青雲。青雲其實已羸了民心。我更感可惜的是,他未能憑《神探》獲獎。關於青雲,我可以再寫下去,但不想文章流於發洩和發花癲,故就此打住。

對今次金像獎的不滿,其實已讓上星期日的《明報》內的兩個專欄作家寫出來。屈穎妍說黃秋生說「我不會來頒獎,除非頒給葉德嫻」等話,會令其他候選人感到不是滋味。是的,她們明知陪跑也專程來參加,但卻沒有獲得重視。很多人喜歡秋生那段話,我卻不大喜歡。他的話可作不同解讀,你以為他那段話的主旨是反對小圈子選舉,但真是這樣嗎?至於頒最佳男主角時,「年年都是劉嘉玲和君如都算了,一問口又是她們的夢中情人華仔..... 對不起,我不是不喜歡劉德華,我很欣賞他的為人、敬佩他對電影的貢獻,但我覺得電影金像獎不該是一小人的Fans club,你迷戀華仔是你的問題,但請尊重每一位台前台後甚至不能出席的參與者...... 堂堂中國影帝,姜文還是大導演,台上兩個女人完全無視他們的存在,只像盲目小fans把她們的華仔捧上天,但在人家眼中,她們是把頒獎禮降了格。」(芝按:不過我要為劉嘉玲平反,講華仔的主要是吳君如)

「星期日明報」版的珍妮絲則這樣形容:「(姜文)輸不是問題,但看著香港影人自顧自開party,明顯把票用感情分來投,心裡總不是味兒。」我個人很喜歡《讓子彈飛》,也為它獲如此少獎項感到可惜。而且,正如兩位專欄作家所說,問題是我們是否有尊重別人。珍妮絲也說那個「最佳衣著獎」只由司儀「係咁易」讀出,未免兒戲,「如能找設計師分析晚裝好在哪裡,正正經經請勝出者上台接受獎項,談談他/她的選擇如何配合當晚心情和場合,成件事便專業得多......」現在獲獎嘉賓只是在原位站起身展示衣服,而獲獎者又正是獎項(即將)落選者,令此獎感覺像安慰獎,令人尴尬。(反而有報刊在事後找人來評論他們的衣著好在哪裡)

我記得幾年前我對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大不滿也是他們不尊重嘉賓。他們請外國的電影人遠道而來,但沒有做好資料搜集,不懂好好向香港觀眾介紹人家之餘,竟然還刻意模仿對方的口音講話,拿來開玩笑。這種行為與小學生沒分別!想不到,多年後,他們的進步只有這麼少。

嘉賓演說部份,我頗欣賞洪金寶的發言。他平實地道出動作設計的實況和趣事(對一般觀眾來說是冷知識吧),令觀眾知道當中的難度,間接向其他武指和動作演員致敬,感覺溫馨。記得上屆也有類似環節,還由真人示範,很精彩。

最後想說,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每年舉辦電影評論學會大獎,至今已舉行了十八屆。不是說哪個獎比較公平公正,而是他們公開甄選過程和獲獎理由。最記得吳鎮宇憑《爆裂刑警》獲最佳男演員獎。如有興趣,可到此一看:http://www.filmcritics.org.hk/taxonomy/term/2

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再談金成文章:關於老病,和大家想迴避的問題(四月號《Jet》)

我沒買四月號《Jet》,但看了金成的專欄。他引述《桃姐》的葉德嫻的話,她說若到老時因病未能處理自己的衛生,便情願安樂死(大意)。中國人比較保守,如老人家需要子女照顧自己的大小二便,雙方也不會好受。不是孝不孝道,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那道心理關口,好像總被人忽略。可能很多人怕被人認為不孝沒有說出口,但處理成人的大小二便不同於處理嬰兒的(嬰兒太可愛,好像連屎都香)。你需要克服,被照顧的老人也會感到很難受。金成說父親曾小中風,要他照顧一段時間,他自己也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這問題應很普遍,但沒多少人會講。敢言的金成講了,他承認自己的軟弱。病人不免脾氣暴燥,他說自己不太能忍;在父親發脾氣時,他也照樣回嘴。這些問題,未發生時大家都避免去想,但這卻是很多人都需要面對的事,像金成說的,你可能要抹人,也可能被抹。


我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的新鄰居有一個弱智兒子。不是幾歲,而是十幾歲。他整天會不定時大叫,每天叫至晚上九時才會停止。他向管理員投訴時才知道那個家庭的慘況,所以打算忍下去。(我的朋友沒有固定工作,所以頗受影響)


試想想,這樣一個家庭,會被多少鄰居投訴?曾承受多少冷眼?他們會否因此而被迫遷(可能發生過)?當有父母拋棄弱智孩子時,大眾會聲討,會覺得不齒。但是,如果那家人是你的鄰居,如果會影響到你的生活,你又會怎樣想呢?

當事情未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我們都不願多想,你甚至不忍讓小孩子知道這種事。但其實,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人生,是人生的真相。

在名錶滿佈的潮流雜誌內見到這樣的一篇文章,好像很不協調,但這就是《Jet》特別的地方。


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三月號《Jet》金成談Wyman演唱會的「理智與感情」

間中購買三十元一本的《Jet》,是為了金成的專欄,以及有趣的專題故事(只要其中一個吸引我的興趣,便有足夠誘因)。他就只是將自己對人事物的觀點娓娓道出,已經很好看。

上月我又忍不住買了《Jet》,封面人物是余民樂。不過更吸引的,是「間諜」專題。

先說間諜專題,內裡包含一份名「你能成為間諜嗎」的間諜測驗卷,是曾任職英國情報局的Tony Robinson設計的,曾在bbc網站發表,內有八條問題,各位可上去試試:http://news.bbc.co.uk/2/hi/programmes/true_spies/2421685.stm
 
雜誌請來四位名人--黃洋達、陳強、柳俊江和蔣家旻來做這份問卷,結果答中四題的陳強最高分。我呢?則答中五題。(在這分享是為了炫耀,原諒幼稚的我。 你可能比我獲更高分呢!)


在這裡post一題(spoiler):

一個間諜的理想家庭設定是怎樣的?


A. 單身,只有幾位朋友或幾段投入的關係  
B.與一個長期伴侶安頓下來 
C.沒有固定住處及沒有朋友


答案反白了:答案是B,四位都答A。已忘了是哪套戲令我有此認知。)

這是我嬴了四人的那題,我懂得答,可能因為看得戲多。


炫耀完畢,回到「主菜」--金成的專欄。


金成今次講的是Wyman演唱會,題目叫「好姑果」。我們的生活節奏太快,只是過了個多月,Wyman演唱會已成舊聞(最新的娛樂新聞應是「黃耀明出櫃」)。我沒有去看這個演唱會,但那時面書被演唱會演出片段洗版,仿佛沒有去看,是很大的損失。我是個易受引誘的人,那時候很後悔沒有去看。但只過了一會,這種感覺便消失了。怪不得有報道說,面書容易令人羨慕別人,因很多人都只會將吃喝玩樂和快樂事對外分享。


金成的專欄很長,我只節錄其中一段(文字頗多,我將之分段):


。我不知道為甚麼人們都好像要衝著彭羚而來,甚至高聲疾呼要求她復出。這些一時感性或衝動,就說到愛生愛死的言論最害人。要是她真的復出,我們真的會真金白銀支持嗎?萬一她真的復出,林家兩位千金的功課和起居飲食由你代勞嗎?還有最重要是,她真的可以嗎?徐小?呢?甄妮呢?陳潔靈呢?曾路德呢?她們不是也唱得很好嗎?正所謂,買票看演唱會容易,因為你可以在幾小時內再聽到《讓我跟你走》、《小玩意》來溫習自己那些九十年代情懷,要你們許下承諾付費支持,忽爾又左閃右避。我們總因為湊一時之興,吐露自己的廉價愛意,這些是短暫、善變、虛偽。


。高呼彭羚復出,就像追求位不容易到手的女孩。因為她幸福,嫁了個有名有利的老公,所以她根本不用做。她唱,就是開金口,因為難得到,所以人人爭。一爭,就起哄,跟搶鹽有點相似。


。梁漢文不是一直等待大眾買票支持嗎?劉美君剛回流時,我們不是曾經瘋狂緬懷過她的《最後一夜》?我們傻呼呼的吶喊,曾讓她誤會自己多麼被盼望。當她出唱片,我們才發現自己的躁動感性只能維持那一刻鐘。


。當大家有一票在手,選「我最喜愛」,我們會投《那些年》呢!可知道蘇永康繼《愈吻愈傷心》,等了多久才有一首《那誰》!你們還好意思亂叫人復出?


。我們都愛讓感情統領理智,隨隨便便被感動得泣不成聲,聽顧修全說幾句便精神崩潰,完全陷進理性窒息態。彭羚就是理智,上過台沒昏倒,透過周刊表明她今次是為友情為玩票!大家,沒戲看了!幸福的女人,不一定好看,至少不容易同你癲!
(節錄自2012年3月號《Jet》,金成專欄)


他又一次講中了大眾心態。罵得好!


p.s. 文章叫《好結果》是因為他評論是夜李惠敏的演出。他在這篇文章分別談論Wyman、彭羚和李惠敏,但都緊扣「理智與感情」這個主題。


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

金光閃閃的里安納度(《鐵面王子》觀後感)



與同事聊起里安納度狄卡比奧,她說她覺得里安納度在演出《鐵面王子》時最「靚仔」(是靚仔而不是英俊),第二天便將《鐵面王子》影碟借給我。

從他在《不一樣的天空》的弱智兒角色開始,一直看著他成長。最初是一鳴驚人的演技派,然後在青春片《藍球日記》中演反叛少年,在《羅密歐與茱麗葉》和《鐵達尼號》中演情聖。後來以為他已不再演叛逆少年角色,但他在《捉智雙雄》的高智少年,再次為影迷帶來帶驚喜。之後,便好像不大見到他在電影內笑,總是一臉悲苦,淒涼地哭(或是哭不出),或激動地咆吼。知道他已成長,所以要演「正經角色」,但很多喜歡他的人,仍然懷念那個金光閃閃的美少年。電影界有很多實力派演員,但我們也需要eye-candy。我們不是膚淺,而是,誰說eye-candy不能有好演技?就算eye-candy只是粒精緻的糖果,無甚營養,也不等於沒有價值。我們只不過又要吃主菜,又要吃甜品而已。


自從他演《鐵達尼號》後,有一段時間沒有看他演戲。然後從《捉智雙雄》開始從新看他的演出,一直到近期的J. Edgar。看了他這麼多年,不知不覺已對他產生感情。就像最近YY演唱會(我沒有入場看)的彭羚,一直沒有將她當為偶像,只是有段時期常聽她的歌,但在她再次登台獻唱後,才發現自己原來那麼欣賞她。imdb裡的演員資料將他的演技形容為intense emotional。一路看著他展示強烈的喜怒哀樂,怪不得有種他是自己朋友的錯覺。

(含劇透)
一直無緣欣賞《鐵面王子》(The Man in the Iron Mask)。這套1998年的電影現在看起來有點old school--角色忠奸分明,有友情、愛情、父子情、愛國之情和劍俠的忠奸義膽,也有一個負責搞笑的角色,有連場刺激的鬥爭場面,有一個喜中有悲的完滿結局,很像小時候母親帶我看的西片格局。這套戲有幾位著名男角,包括Jeremony Irons、謝勒迪柏度、John Malkovich等,眾星拱照Leonardo。不過故事從四劍俠的角度出發,Leo較像配角。


他在片中分飾兩角--法王路易十四和他的孖生弟弟Philippi。國王路易十四驕縱、自私、自戀、自大、無情。Leo皮膚白哲,留著一把金色長髮,外表嬌弱,嗓音稚嫩,卻又頤指氣使,行動處處處顯露帝王的霸氣。這種反差令這個角色生色不少,也多少令人較易理解達太安為何護著他(雖然還有其他原因)。只將女性當為玩物的他在誘惑女主角時嘗試扮作溫柔體貼和耐性,但不消一刻便露出本來面目。聽著他溫柔的聲線,看著他關懷的表情,你有一刻真的相信他是「好人」。真正狹猾的人都懂得扮好人。


另一個角色是鐵面人Philippi,長期戴著鐵面具關在監牢裡,沒變瘋已經很了不起。(那面具令我最毛骨慓然的一點是,戴著它不能抓癢。不能洗髮,卻不能抓頭啊!)Leo努力地扮演一個嬰兒似的人,有著純良的品性,帶著純真的眼神,甚至嘴唇也常嬰兒般微微張開。演這類角色很易顯得像傻子(像Oliver Twist的小男孩),他在戲中便好像一直任人擺佈,沒有了自己的個性(不過被關了六年,我不怪他)。這套戲也犯了粵語殘片的毛病,他甫與從未見面的父母相認,便對他們充滿了感情。


這套電影的魅力,是那種舊式大片的魅力,是我母親會欣賞的那種電影。而專為看里安維度的我,就被四位劍客吸引了過去,特別是John Malkovich(很少看他演戲,特別是這樣一個傳統的忠角)。不過,正如我同事所說,Leo在片中很「靚仔」,是我口中的「金光閃閃」。


想看金光閃閃的里安,還有一套,是《心之全蝕》,他演詩人藍波。身為男主角的love interest,他應會理所當然地「金光閃閃」吧。不過我還未找到影碟呢。


(這篇文已寫了一段時間,本想歸入一個叫「追星」的新分類,但是,寫了他後,便不懂寫其他影星。不是寫得像流水帳,便是太肉麻。最後放棄了。發佈這篇文,是因為我打算看3D Titanic)


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

沒有動地驚天,但令港男港女深感共鳴:《春嬌與志明》





(內含劇透)

與宣傳海報上的宣傳句相反,《春嬌與志明》裡的愛情不是動地驚天的愛戀。他們之間的愛情,是無數都市男女的愛情。他們的愛來得快也去得快。港男志明,十分被動,女友說分手,他沒有設法挽留。他要上北京發展,成為不復合的借口。有美女投懷送抱,理所當然地接受。港女春嬌對男友失望,表態力度過猛,男友便從指縫間溜走。分手就是這樣簡單。她應清楚男友性格。她原可以退一步,讓男友輕易哄回他。但她不想。好強可能是很多港女的通病。

彭浩翔繼《志明與春嬌》後,繼續講香港男女的故事。上集的主題是吸煙,今集習中講愛情。今集變成合拍片,背景移到北京,對講述這個港式愛情故事影響不大。編導反而利用內地的男、女角色,與香港男女作對比。上集彭導與麥曦茵合編,今集我本來沒有留意有沒有人與他合編,但其中有一場戲,令我感到今次一定有女編劇的參與。是哪個片段呢?就是黃曉明出場那段。認識一個英俊、單純又對平凡的自己一見傾心的男人,是很多女士的幻想。黃曉明的角色,像童話故事中的王子一樣,令人難以置信。現實中真有這等好事?有的!只是遇上的那位幸運女士是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像個「都市傳說」。出字幕後才知道今次參與的女編劇是陸以心。

我知道陸以心這個人,是因為在書店翻過她的書,名叫《我25歲,我試過》,書名擺明想令規行矩步的女生妒忌。內容是她當偵探、當臨記、與黃秋生對話、在bar工作等刺激經歷。她想告訴讀者,生活可以很清彩。你這麼乖,從不踏出comfort zone,損失了很多。但她整本書像在show off,很難對她產生好感。我還是喜歡拍出《烈日當空》的麥曦茵多點(她也同樣有精彩經歷)。不過我相信陸以化很瞭解女姓心理和看穿男女關係,是彭的另一個得力拍檔。我相信是因為她,春嬌這角色才會寫得這樣好。還有一點,我和朋友都很喜歡,就是春嬌說她現在的性格有一部份來自志明。北京男人喜歡她的那部份性格,其實不是她原本的性格。我也喜歡別人欣賞原始的我,而不是運用了社交技巧的我。但是,容易吸引人的,往往是我加工後的性格。

鄭伊健那段戲很好笑,但如果不認識他、沒有看過他的檸檬茶廣告和不懂廣東話,便不會知道笑點在哪。於是彭導成功地推廣香港文化。熟識香港文化,包括廣東粗口,看這戲時才不會落後於香港觀眾。你不懂得笑是你「大鄉里」,也是你的捐失。彭導的成功,是因為他製造了潮流,加上電影的目標群眾是年輕人,是追逐潮流的一群。

片中,春嬌明明可以選擇一個條件較好的男人,但她始終愛著渾身缺點的志明。志明身邊有個千嬌百媚的北方佳麗,卻仍然愛著不太溫柔的春嬌。他們的故事會否為港男港女帶來一絲希望?

今集的兩個演員都好看。喜歡看余文樂演戲,是因為他沒有星味,演活了一個普通港男--一個長不大、思想單純,傷害人後仍一臉無辜的男人。喜歡看今集的楊千樺,是因為她演活了一個港女--一個內心溫柔但言行粗魯、有少許公主病,拼命扮堅強的女人。至於被廣為談論的片尾,hit中青少年觀眾,令他們笑著離場,我倒不是太雀躍(是我老了嗎)。

總體來說,我喜歡上集《志明與春嬌》多一點。喜歡吸煙這條穚(這麼好的一條穚,如沒有人拍會很可惜),也喜歡裡面的笑點多一些。

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畫好看,圖片說明也好看:「吳冠中 ─ 畫‧舞‧樂」


《雙燕》

早前到香港藝術館參觀「神禽異獸 — 大英博物館藏珍展」(展至4月11日)。展覽很有趣,不過看了眾多展品的圖片說明後,眼睛很累,而且人很多,看得有點辛苦。之後上了四樓看「吳冠中 ─ 畫‧舞‧樂」展覽(展至4月15日)。那個館清靜多了。吳冠中的畫固然好,而且我還有一意外收穫,我發現畫的圖片說明寫得很好(我猜有部份是吳冠中本人寫的,暫未有時間考究),很有詩意。而且有英文譯文,可順道學英文。這個館容許拍照,所以我拍了很多張圖片說明的照片。他的畫在現場看是最好的,所以我沒有多拍。

在此分享一些:













 








《都市之夜》

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hkiff電影]一個失敗者的故事:Dark Horse

Dark Horse的中文戲名是:《冷馬王子》,直譯是「黑馬」。
(此文透露大量劇情)

看國際電影節小冊子的介紹,知道《冷馬王子》的主角是一個肥胖的宅男,導演Todd Solondz擅長拍cult片。我以為這是套輕鬆的電影,讓我在電影節沈重的影片中歇一口氣,但我錯了。

Dark Horse的男主角身型肥胖,脾氣暴燥,三十多歲,與父母同住,在父親的公司上班作卻又無心工作,經常偷懶。他對父母粗聲粗氣,常將情緒發洩在父母身上。愛發白日夢卻又不會為了所謂夢想作丁點努力。肥胖沒有罪,三十多歲人滿房是模型和玩具沒有罪,但三十多歲人還大咧咧地靠父母養和表現得如此幼稚就與主流價值觀完全相反。他的言行有時達到令人尷尬的地步,你甚至會因此可憐他的父母。

這樣的一個男人,很難會令人喜歡。跟不上主流,更會讓人看不起。當別人問他結婚後會搬到哪裡住時,他總說父母將會搬到加州住,將現在的房子留給他,還說住在老屋的種種優點。這是他的「擋箭牌」。但是,片中他的父母一直沒提過會搬到加州;可能他們曾經講過,那只是個假設,但兒子將話牢記心上。他若老實說結婚後他和太太會與他的父母同住,那樣還好些。編導很厲害,就這一個事例,你已清楚他的性格。

這個男人唯一的優點,大既是勇於示愛。不過,他的愛情也像個笑話。他對在婚宴上遇上的一個女人一見鍾情,繼而主動問她電話,再相約見面,更不惜駕車三小時去看她。那個女人除了稍有姿色外,看不出有任何優點。她明顯處於抑鬱中,常常心不在焉。她對生活中的一切絕望,才勉強地接受男主角的求愛。男主角倒很痴情,但他們的愛情因為一件事而受到考驗。那件事帶點黑色幽默,在此就不透露了。

這樣一個人,偏偏有個能幹的弟弟。他的的弟弟英俊、聰明、讀書成績好,長大後成為醫生,有自己的房子,簡直是男主角的相反。男主角不諱言自己討厭弟弟。但是,弟弟已搬出去住,他還有機會爭取表現。只要他只爭氣一點,工作表現好一點,應不致讓父親如此失望。不過弟弟雖然優秀,他仍然認為自己是dark horse(留意他掛著的項鍊)。

這樣不討好的男主角很罕有,他更是連反叛也反不起來的人。他狀似反叛,狀似有性格,甚實那只是用來掩飾自己失敗的手段。

我最初以為電影會講述男主角如何改變自己,創造奇蹟,或者安排他有一項獨特才能,最後加以發揮,找到自己的成功路。但是沒有,我們一直都只見他的缺點和弱點,令人感到不安。這時候,我才知道為何這套戲是cult片,以及這套戲的意義。用肥胖宅男的言行作為笑料,最後讓他抱得美人歸的穚段是荷里活公式片,而不是眼前這套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選片。我實在低估了他。

男主角有沒有反省?有的,在潛意識中他知道自己的問題。問題其實不複雜,但他卻不理會,不去改變。他知道自己連得到一個情緒不穩的女孩也不配,作為秘書的寵物也沒資格。最悲慘的地方,是他最妒忌的弟弟,得到一切他想要的東西。雖然母親溺愛他,秘書關心他,但有一刻,他可能會覺得「何必有我,有弟弟便夠」,這感覺十分可怕。這是個恐怖的故事。

為何他認為自己是Dark Horse?片末揭曉,這是最讓人感到心酸的一刻。電影沒多作解釋,但你會突然明白一切。

Christopher Walken演男主角的父親。幾年沒見他,他的外貌變了很多,我差點認不出他,不過他依然好戲。對著這個兒子,以他這樣性格的人,他已經很容忍了。

兒子的性格與他相反,他們很難和平相處。父親對男主角的態度,一直影響著兒子。能看出,男主角是個天性敏感脆弱的人,受的苦注定比弟弟多。

Mia Farrow演男主角的母親,如果他對兒子少點溺愛,情況會否有所不同?

演中年女秘書的演員則十分搶鏡。有幕戲,她在豪華得帶點超現實的房子內「回復真我」,給人的感覺有點像David Lynch電影內的角色。

男主角由頭帶到尾,演得很好,令人感到他可厭又可憐。

為何這套戲令我想起《腦作大業》(Synecdoche New York) ?是因為男主角的遭遇,荒謬的處境,疑幻似真的場面,以及一種沒有出路的感覺。



2012年4月8日星期日

[hkiff電影]《霧裡的鐵道員》





《霧裡的鐵道員》是套帶懸疑感覺的捷克動畫。電影開首,一架火車在黑夜前行,配樂是低頻單一的低鳴。火車走得很慢,1眼看像靜止不動,實際上卻在緩緩逼近觀眾。另一邊廂,捷克的波蘭邊境有非法入境者。有位瘦削的男人拿著斧頭,小心翼翼前行。警察帶著獵犬巡邏,不久便發現偷渡者,立時追捕。男人兇悍地砍殺犬以避開追捕,終於逃脫...... 在樹影幢幢的山區,影像如夢似幻。這是套黑白動畫,光與影對比強列,充滿風格。

電影主角是鐵道員,孤伶伶地住在捷克與波蘭邊境附近的鐡道旁。多年前目睹的一件槍擊案一直困擾著他,慢慢變成了他的夢?,更害他精神異常,被送進精神病院。最終被捉拿的偷渡客與他同囚,卻在警察多次的盤問和逼供下都沒有開口。鐵道員告訴警察那人是啞吧(有點像《大追捕》的張家輝:P)。原來,他與多年前鐵道員目睹的那件事有關,他偷渡而來,為了報仇。他不開口,內心卻蘊藏著暴烈的情緒。


當年那件事,只是在主角的回憶中片段式地出現,對我來說有點難明,亦難有共鳴。不過,那件事是整套電影的重點,反映大時代的悲劇。與啞子的遭遇比較,鐵道員的故事很平淡,但更為吸引。潦倒的他與車站服務員那段相濡以沬的黃昏戀,女主角對男主角的愛與付出,令人看得感動。


平凡是福,平凡的戀愛是福。


p.s. 認識捷克歷史,有助瞭解這套電影。







2012年4月2日星期一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感想


不想太遲寫對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感想,唯有匆匆寫一篇,對個別電影的詳細感想遲些補上。

不經不覺,我的hkiff電影節影齡已達九年,試過一屆看幾套,也試過看十幾套。戲友由兩、三位至五、六名再回歸至零位。曾經很有心機地拉朋友去看電影節,用excel form將我選的電影告訴朋友,讓他們揀選後我再替他們買票。這樣做很吃力(要花時間做表,也試過有朋友的朋友買了票卻臨時不來),而且發現某些我選的片太沈重或重口味,令朋友悶至睡著或感到不安。電影節常客對悶片早有心理準備,不會太介意,但對看電影只求輕鬆或不想花錢看難明電影的朋友,我不想再令他們失望,或讓他們留下陰影。我覺得最理想的相約方法,是自己先選好片,買好票,再與同道中人交換名單。如果碰巧選中同一場,便相約同看。就算沒有選中同一套,如果看了對方的名單後對某套戲有興趣,便可補買票一起看。不過今年,以往的戲友對電影節沒興趣,我唯有自己看。也知道自己不是沒戲友,只是和戲友的選片不同,沒辦法一起看。

安慰的是,我連續三場都碰到認識的人。有一場因放映機故障,我在修機期間調離一個有點吵的座位(沒辦法,對方有病,不斷大聲清喉嚨),轉去和認識的人坐。其實不相熟,但機器故障令我們有了話題。電影節當然是一大話題。另一天,碰到到因工作認識的人,與我一樣看同一天的早場和夜場。雖然與對方不相熟,她給人感覺有點cool,大家要分開坐(因我坐文化中心影院上層,她坐下層),但仍感到絲絲溫暖。

我今年只選了七套電影,已全部看完,現寫幾句簡短的感想。

插班先生:選它是因為對題材有興趣,喜歡兒童片,以及支持加拿大電影。雖然題材沈重(老師在課室自殺、男主角的身世),但電影處理含蓄,加上可愛的小演員,令這部戲輕鬆不少。本來我以為這是套非常老師用非常方法教小孩的電影(像GTO那些),原來不是。這個老師不懂活動教學,不懂兒童心理學,他只不過比學校裡的其他人更勇於與學生談死亡,以及更留意他的學生。真的,關心學生,不一定要搞什麼花臣。

破曉之海Calm at Sea:電影開首的節奏頗快,加上我不熟德國納粹佔領法國時的歷史,令我理解劇情時有點吃力。因為一個德軍被殺,納粹政府決定將百多個法國政治犯當人質,如沒人自首,便會處決他們。年紀最小的人質只有十七歲。而他們所犯的事,可能只是參與遊行抗爭而已。內容改編自真人真事,片中讀出的人質遺言,來自真實書信,令電影更震撼。雖然早知他們的結局,但在行刑時還是暗暗祈求有奇蹟出現(像看TVB劇一樣, 總有人出來救犯人的)。同樣年輕的德軍被逼處決人質,殺人者與被殺者同樣痛苦。

窺孔Keyhole:在以往的電影節看過這位導演Guy Maddin的兩套電影(都是黑白片),都很喜歡,特別是Brand upon the brain,所以打算追隨下去。這套戲半虛半實,有人又有鬼,很難明。不過看電影節,情願看難明而有特色的戲,也不想看易明卻平庸的戲。為什麼電影被列作三級?可能只是因為裸露鏡頭。戲中的床上戲其實只有一小段,沒有暴露,而且不是劇情重點。

冷馬王子Dark Horse: 看電影節小冊子介紹,主角是一肥胖宅男,以為是套輕鬆的電影,還想將它作為今屆電影節的comic relief。我錯了!肥胖宅男不是用來讓人恥笑的。男主角的悲劇令我想起《腦作大業》(不過兩片十分不同)。我會為這套戲再寫博文。

霧裡的鐵道員Alois Nebel:選這套動畫是因為劇照吸引,也對黑白動畫有興趣,何況是來自捷克的呢!動畫拍得風格化,黑白畫面、強烈的光暗和配樂營造了懸疑氣氛。懸疑之餘卻又不失人情味,很精彩。我也會為這部戲專門寫文。(http://www.aloisnebel.cz/?lang=en

註腳風雲Footnote: 我最初沒有打算看這套戲,不過電影節開始後,總是心癢地想選更多。因母親又常怨我不帶她看戲,於是我便帶了父母去看這套。適合與他們一起看的電影不多,這套是個好選擇。導演在訪問中說不想穿穚,但電影節小冊子和報紙已為他穿了橋。觀影樂趣是減少了,但仍然覺得好看。這套戲的「大穚」很好,不單大大諷刺了學術界,也細膩地描寫父子情。很多地方都有黑色幽默。很喜歡「堡壘」那場,氣氛緊張,又清楚表達了父親的個性和職業病,很是巧妙。

(看戲前已告訴父母不要談話,怎知談話的是後排的一對夫婦,雖然隔很長時間才講一次話,但聲量卻大,講的亦是廢話。我「o殊」了兩次也沒用,最後加上怒視,情況才好一點。這是國際電影節啊,對觀眾的要求會高點。是否要我開聲才成?)

戀之罪:為什麼園子溫可以拍這樣變態的題材,同時又有讓人感到溫暖之處?片中的變態不是一般的變態,有些地方怪異得令觀眾不懂如何反應,只能笑。他的作品我看過四部,暫時最喜歡《愛之剝脫》,然後是《庸材》。我還未知道自己對這套戲的感覺,要點時間沈澱,不過對它的喜愛超越不了那兩部。
(看這部戲也遇上觀眾談話,我索性調到另一邊坐,立時像置身天堂。間中聽到剛才坐的那邊傳來幾聲「o殊」,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