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完舞台劇黑衣人,有點失落,便跑了去看電影,選的是《潛逃時空》(In Time)。
這套電影,很快便能讓觀眾入戲;基本上,頭五分鐘便令人「入局」。因為甫開始,電影便展示一個有著全新遊戲規則的世界。在那個世界,「時間就是金錢」。現實中,我們很多行為和決擇都讓錢牽動,就像戲中角色,怎樣過用一分一秒都要謹慎地計算。
這個意念很新鮮。這邊廂觀眾在努力消化內容,那邊廂男主角已不等我們,隨即與時間競賽。
片中讓人難忘的其中一幕,是男主角母親沒「錢」乘車回家的一幕。她用自己多出來的點點時間給兒子吃早點,怎知只因為車費加價,她突然不夠時間回家見兒子取「時間」。不由得想起現實生活中的通脹,車費加價,對有錢人影響不大,但卻可能改變窮人的生活習慣。
電影中的窮人活一天算一天,為了用最少時間做最多事情,常常都跑著做每一件事。住在有錢區的富豪則慢條斯理,花錢如流水。對比很大。
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電影形象化地表現出來。為了令有錢人保持富有,窮人便要受壓迫。因為世界上不能只得富人,於是「制度」便要令窮人難以變成富人。男主角在這頭做羅賓漢派錢給窮人,那邊窮人的稅收相應增加。而當貧民區的人要到富人區時,需要付出不合比例的高價才能進入。如果你「銀彈」不足,到了富人區你仍是死路一條。
在看電影前看了《明周》Book B的《貧窮蔓延時--開飯不易吃飽難》專輯,看到低下階層怎樣為了每天吃飽而絞盡腦汁。在各大小商場擠滿購物人潮的香港,在「豪宅」遍佈的香港,在很多人都能負擔一部智能手機(及其月費)的香港,其實仍然有很多人吃不飽。
電影的設定獨特有趣,內容發人深省,但到後來卻變成動作片。男主角令女主角明白窮人苦況後,他們便雙雙劫富濟貧。電影很清楚告訴我們這做法無濟於事,但到最後他們仍沒有想到其他解決方法。Cillian Murphy的警察角色有趣,他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追捕男主角,卻沒有去想怎樣才可以改變這不公平的制度。這個角色令我想起《孤星淚》中的警察,同樣因為職責和正義感幫政府在推持一個制度,縱使那制度充滿缺憾。這角色本來可以有更多發揮,我很想看到他被男主角的信念動搖(那怕是一點點),也想知道他與男主角父親的往事。可惜這條線沒有發展下去。(btw,這個警察很有型,十分吸引眼球)
(以下有《潛逃時空》和Gattaca的雷)
後來知道這套戲的導演曾執導Gattaca--一個關於優生學如何令社會將人類分等級的故事。兩套戲相同的地方,是男主角都「先天不足」,但同樣獲得一個富人(一個是有很多時間的人,另一個是基因完美的人)的慷慨餽贈。兩套電影的餽贈過種都拍得動人。Gattaca的結局比較完滿;《潛逃時空》到最後,仍未有一個比搶劫更好的社會制度的方法,也不見富人有任何覺悟(除了一位警員)。我知道,實現一個人的夢想比改變社會制度容易很多。我覺得如果主角到最後仍然只得劫富濟貧一途,結尾的調子應該沈重一些;而不應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痛痛快快打劫去」作結。這個結局,將一切變得太簡單。
我覺得,如果劇本寫得好些,格局再宏大點(現在的富人世界只以女主角的父親做代表),這套電影會成為科幻經典。不過,它能引發我思考,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