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星期日
你想(敢)不想(敢)被他寫?鄧小宇《女人就是女人》
喜歡看鄧小宇寫女人,因為她看女人很仔細,而且他不是只寫某幾個類型的女人,各種各類的女人他都會寫。
他今年重新出版的《女人就是女人》,本是八十年代的著作,講的女性我們現在大都不熟悉。狄波拉、李琳琳、張圓圓(張德蘭)、葛蘭、亦舒是比較熟的,而黃敏華、周采芹、鍾叮噹則未必有太多人記得了。神奇的是,雖然不認/熟悉他筆下女人,但這本書卻令人看得津津有味,主要因為他對女性有十分細膩的觀察。
除了以每位女性為題外,他也會以某個種類的女人為題,如長得醜的The Unfortunate Ones, 姿色平庸的友誼小姐、有氣勢的女人、Tomboy等。靚女有男人留意不出奇,但我不知道有多少個男人會如此仔細地描寫醜女和Tomboy(現在寫得最多女人的應是林奕華吧)。他又會挫強扶弱,曾三次在強調品味的《號外》雜誌寫一個「沒有taste、不漂亮、歌唱得差」但演戲有潛質(更有喜歡劇才能)的演員。一個備受忽略、半紅不黑的電視演員,他撰文鼓勵。如果那個是我,一定減激流涕,銘記於心。And you get all the attention from him! 可能連你的男朋友也沒有這麼瞭解你呢!
另一方面,如果知道他會寫自己,我猜我會惴惴不安,晚上睡不著覺,直到文章刊出為止。要知道,小字的強項是心細如塵,什麼都逃不過他的法眼。你是哪種氣質的人,他一望便知,你根本無從掩飾。你如刻意討好,作狀或扮有品味、有內涵,他都能一眼看穿。他可以具體、仔細地形容一個女人的品格和氣質,很不簡單。你看,他是一個連「卡卡笑」和「哈哈笑」也分得開的人!
單講「友誼小姐」,他指的是經常做活動搞手的女生。她們姿色比較普通,可能在人群中豪不突出,但選擇了用「活躍」去突出自己(後來他更正為「想用活躍去消磨她們的空餘時間)他其實是讚她們的,他說「試問沒有她們辛苦地籌備:搞簽名、報名、計預算、收錢、買野、編排行程和安排節目,那些遊船河、那些燒野食又怎樣搞得出來?」而我們的海面、郊野又怎會如此擠逼?」 可能有人會說,不是所有搞活動的人都是這樣的。是啊,我覺得是和性格有關。不過,世上又確是有他形容的那種女人存在。寫得這樣絕這樣到肉,不知她們會有何感想?
You got the idea. 被他選中寫在文中,你可能會感到無比光榮,也可能會感到被人用透視眼望。
你想(敢)不想(敢)被他寫?
鄧小宇的網誌(內有很多文章,包括這本書的部份內容):鄧小宇的站借問 http://www.dengxiaoyu.net/
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
不要被浪漫想像沖昏頭腦:一個人去旅行的安全守則
相機廣告只會有一個女生去旅行的浪漫畫面,而不會有她遇劫的場面。一個人去旅行好像很危險,那麼,實際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去年《香港經濟日報》(2010年7月26日)有一篇題為「Solo Travel獨自出遊安全第一」的文章,一直想分享,現終於有時間整理。
內文是從一個Solo Travel網(www.solotravelinfo.com)而來的:Discover 7 Tips to Help You Get The Best Out of Your Solo Travel by Paul Hartunian。我不是逐字照錄,有些地方只取其意,也少不免會頻頻插嘴。
1)搜集資料:出發前,計劃行程,除了硬件外,也可上討論區看看別人的體驗或詢問建議,並要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習俗。關於世界各地的安全問題,可參考world Nomads (www.worldnomads.com)
我的補充:這是一個我覺得很好的網頁 www.tripadvisor.com
2)行裝輕便:可考慮用有滾輪的行李箱及纏腰的Money Belt。旅行證件及文件要排列有序地存好。
我的補充:自從「懶型」backpacking,行李重得我連呼吸都有困難後,我便改為在backpack外再拿一個有滾輪的行李箱。前提是要輕,因為你可能要提著它爬樓梯。
我用過纏腰的money belt,一不小心便會露出衣服外,會變得更為顯眼。後改用掛頸小袋,也會穿一條有很多口袋的褲,將錢分開放。
3)首要安全:尤其是女性,揀住宿要特別留意,入房間後,要檢查門窗的鎖有沒有壞。如入住hostel,睡覺時也要纏Money Belt。旅途中,無時無刻要「目及」實行李,行李要上鎖。在偏僻地區,不要乘搭夜間巴士。多用常識,忌:方寸大亂。
4)讓家人好友知道你的行蹤:定期電郵家人及好友,讓他們知道你身處的地方;隨身備手提電話,內存親友、大使館等有用電話號碼。
我的補充:看過127 Hours的人定會遵循!
5)要開明、友善,但要小心:獨自旅遊,最易認識朋友、深入了解當地文化。但如你感到安全受威脅,要毫不猶豫令對方知難而退。留意當地文化及習俗,衣著要適宜。
我的補充:聽過不只一個女生旅遊時被當地男人「性騷擾」的例子。有些地區的男人可能覺得獨自去旅遊的女生較開放,而當你興奮地向人問東問西,或不自禁對著他笑多了時,他可能以為你對他有意思。
6)寫日記:定期寫下你的旅遊體驗,這些都會成為你將來的參考資料。
7)享用膳食:一人吃飯可能會覺得寂寞,可考慮以下做法--
。可選擇比慣常用膳時間早一點吃,避開餐廳人多擠迫的環境。
。可選攞在細餐廳、咖啡店、小酒館用膳,那裡通常都會遇到「獨行俠」。
。選擇吧枱或卡位坐。
。跟侍應或酒保聊天,他們會是你認識當地最好的消息來源。
。吃飯時可邊看書,自在一些。(我在香港也是這樣啊)
我的補充:午膳時可乾脆不在餐館用膳,改為改帶食物到公園吃。
報紙再補充7項,來自同一位作者的另一篇文章Being Safe While Traveling Solo:
1)「目及」實你自己的飲品--以訪有人在飲品落藥
2)限制酒量
3)要了解身處環境,要知路返回住宿的酒店。
(我在Chesky Krumlov時,晚飯後認不得回旅店的路。雖然只是九時多,但天已全黑。附近幾條街的建築物看上去差不多,旅店附近的街道人影也沒一個。最後走了一些冤枉路才能回去。)
我的補充:
要留意日落時間,有些地方/季節日落得早,街燈又不多,如吃晚飯後天已全黑,可能認不到路。最好帶備電筒。
4)當有人接近你時,總要小心。壞人通常行為舉動都有可疑,令人感到不安。
5)出發到某地遊覽前,要備回程火車或巴士時間表。
6)如陌生人問你是否獨自一人,你最好否認。(我的補充:要看情況)
7)出外遊覽時,只需帶備當日所需的金錢。
我的總補充:小心一點是好,但太驚青便享受不到旅遊的樂趣。無論看多少守則,也可能不及自己的common sense。建議由淺入深,先去語言相通、治安較好的地方,如台灣,不要只待在台北,要多四處走動。儲了經驗和勇氣,便可以去遠些。
Enjoy your trip, solo traveller!
想像。一個女生去旅行--Canon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8TWJ6aHh-k
見有人盛讚Canon EOS 600D - sense of direction廣告,於是上youtube找來看。
啊!這個廣告,定會touch到某類女生,某類獨立、響往自由的女生。或者是,響往成為那類人的女生。
也在銅鑼灣地鐵站見到同一個廣告硬照,廣告女主角,被放到很大。
不禁想,這種獨立女生形象,到底是怎樣建立出來的?
那女生不會是艷麗型,不需長得太漂亮,不會有豐滿的身材(算不算「外貌歧視」?),不會有考究的髮型,不會濃妝艷抹(去旅行才不耐煩化妝!),不會塗指甲油(要等甲油乾很花時間,何況還容易弄花)。服裝選的是自然風。頭髮隨意束起,穿米色吊帶衫,將格仔裇衫綁在腰際--這身自然的配搭背後是形象指導用心的設計。
唯一我覺得過份刻意的地方是她手上的戒指。雖然要令她有型有款,雖然要修飾她拿相機的那隻手,但是,隔手指戴的三隻指環有點誇張(不過款式選得好)。愛四圍去的女生未必喜歡一隻手有三隻戒指的束縛。(剛好無名指沒戴戒指,是否有所暗示?)
我們常說一些女生「有氣質」,這個廣告女主角是人辦。形象這回事,很奇怪,真的是可以打造出來的。當然,那人的言行不能露破綻(例如擺出稍微低頭眼向上望自拍的架勢)。
至於影片,則用了更多手法來塑造她的形象,或者是,對「一個女生去旅行」的想像。
拿著地圖,與當地人交流;想去哪裡,立即駕車去;衣服髒了,到自助洗衣店洗(在洗衣機前脫衣的一幕更突顯她的瀟洒);一個人舒適地躺在旅店內的大床上安睡(而不是忙於將新拍的照片放上facebook share);一個人坐在車頂看日落(這幕讓我最有feel)...... 一個個畫面,讓人感受到一個女生去旅行那種自由、寫意、快樂的感覺。
2011年10月11日星期二
My Dear Blog: 轉型+小休
我做事一向沒什麼恆心,但這個Blog,我卻從2006年開始寫,還未寫厭。這個Blog帶給我很多快樂和滿足感,是的我一個寫作練習場(套用栗子妹的話),也讓我認識到一些志趣相投的Blog友。常收到你們的回應,感覺很warm。沒留言的朋友,我也很感謝你們花時間看我的文!
不過,就是因為這種滿足感,令我花太多時間在這個Blog上了。雖然不算update得很密,但我的心思卻常常在blog上,好像每時每刻都在想可以寫什麼題目。寫Blog亦令我花太多時間在網上,因為一開電腦便連上網,而很多時候我想不到怎麼「下筆」,便會變為在網上遊而不是真正在寫作。每晚上網,也令我少了很多時間看書和做其他事情。雖然這是我的自律問題,不是blog的問題,但為了令「生活重回正軌」,我唯有用蠢方法來管束自己,就是減少開電腦,並且將寫Blog的重要性降低(寫Blog是我每晚上網的借口之一)。
雖然將文章放上Blog是我的寫作動力,但如果不將文章放上Blog,我會寫得快些,因不用分心上網,也不用因趕著上載而不去修飾文字和改錯字(看回舊blog,錯字與寫得不通順之處蠻多的)。
另有一件事,就是我好像生活在網上世界多於在現實世界。怎麼說呢?就是我enjoy在網上與人溝通多於真正見人或打電話給人。我的電話好像有千斤重似的,明明心理想著一個人,也不會聯絡對方。特別是親戚和長輩,我不能在和他們談話,但也忘了在現實中打電話給他們。我真的有想過列一張「定時聯絡」清單,讓我自己不會忘了打電話給某些親朋。
我不想過於依賴這個Blog來帶給我快樂呢!我真的要多待在現實世界中。在現實世界,除了聯絡親朋外,也有其他任務我需要做,如閱讀、學習、做運動、做家務、煮飯、扮靚、理財、寫作..... 現在不是沒有做,只是做得不夠。而寫作,我是不會放棄寫作的,就算不在blog上寫,私底下也會寫。朋友送的Snoopy Moleskine簿,我已經開始用了。(其實我還有很多薄,全都有用,不過今期是這本)
說了這麼久,重點是,趁著Yahoo Blog升級這個大日子,「芝心世界」要轉一轉形式(哈哈~我不是要放棄這裡)。至於實際上怎樣轉,我還未想清楚。或者,我會將這裡當為微博和Facebook,寫一些簡短的感想,post歌,摘錄好書金句(之類),會寫得隨意些,不再長篇大論。又或者,認真的文章我會off-line寫,滿意時才放上來。另外,我對「書」這個朋友不住,因為顧著上網,所以少看了書,或許我會寫多些閱讀筆記。看了很多書,都沒有在這裡分享呢~
此外,我想練習In Design,打算選一些Blog文來排版,快樂地學習。(我鍾意點排都得,yeah!) 說不定還可以造一本書出來!還要做運動,講了很久很久。
有人用Blog來分享知識,有人寫日記,有人寫書評/影評,有人寫Blog給自己看,也有人將Blog變成事業。像我間中會看的「劍心。回憶」,Blog主劍心已因為寫blog成為名blogger。他一直非常努力地經營自己的Blog。最近在更因為Sina Blog的問題而「暫時休業」(我只會留意yahoo blog的問題,想不到其他blog也有嚴重問題),將會有新Blog出現。我寫Blog雖然沒有他來得認真,但也不知不覺將這裡當為我的堡壘--是一個公開給人參觀的堡壘。不知為何,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Blog,我也這樣認真對待。其實這個Blog是否轉型,是不需要寫篇千字文來講的,不過,這就是我的一貫做法!
之前分享upgrade前要寫的題目,除了寫得太差或覺得「唔work」的沒有放上來外,所有文都post了。那麼,我現在小休一會了。
再談!
迷偶像這回事
因為堂本剛,有一段時間常常泡論壇。有很多新發現。
發現了很多追星新名詞,可能已沿用多年,我卻是首次知道。不知是自己發明還是來自日本流行語。總之在粉絲群中是通用的。他們會叫偶像做主子或「我家XX」,光為了外貌而喜歡某位藝人的粉絲(或飯)叫「顏飯」。KK的「量詞」是「兩只」。最有趣的名稱是「本命」。你可以有多個偶像, 但只有一個「本命」,就像寶玉喜歡很多女子,但真愛只有一個一樣。
遠在天邊的偶像, 對他們產生神奇的影響力。有人說偶像的音樂渡陪伴他們渡過人生低潮;有人因為偶像學日文,去日本;有人因為偶像的說話而作出選科擇業的重要決定。而他們對偶像的理解和觀察,可能遠遠超過偶像所能想像的。偶像每一次打扮的不同,每次演唱風格的微細改動,在宣傳活動中不經意流露的個人感情,他們通通留意得到。
還有很多很多表達「愛意」的文章。這些文章,除了寫偶像的事,還寫偶像與個人的關係。有些文章, 讀來令人感動。這些文章可能會被輕看(如張國榮粉絲洛楓教授研究偶像的文章不入大學的法眼),也不會出書或留傳後世,但我覺粉絲貫注其中的感情是寶貴的,比報章雜誌上某些售賣美文的人感情更為真實。一千年後的人(或外星人),可能有興趣看這些文章,多於看現時雜誌上的Advertorial。不要以為他們都是盲目沈迷偶像的小孩子,他們有些文章甚具水準呢。
令我最震撼的粉絲語,是說如果偶像在演藝界不快樂,她情願他退出,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她情願失去聽他新歌和看他演出的機會。歌迷大多想偶像長存,只想經常看到偶像的演出,所以一個歌迷說這種,是很神奇的。
還有人為偶像畫畫、寫詩、製作Scarp Book、做布偶...... 還有一樣,是改名,為自己改一個與偶像相關的英文名,甚至以此為子女命名。粉絲可以無償地為偶像做很多事,不計產品消費、辦歌迷活動和收集剪報等行為,單是平日將他們的歌詞和整個綜藝節目中的對話翻譯(多是日韓偶像)的「字幕組」,也值得讚揚。堂本剛出版過一本散文集,沒有中文版;有粉絲便將他全本書的內容翻譯成中文。值得一提的還有張國榮歌影迷,他們每年都會舉辦活動紀念他。知道有策劃人為了能專心辦活動,每年四月都向公司請一次假,也有很多歌迷無償幫忙(有歌迷在活動舉行期間要在場外幫忙,不能入場參加,但也不介意)。在這個什麼也講錢的時代,這些事令人感動。
而最有創意的粉絲產物,可說是fan fiction。他們寫的時候,一定十分enjoy。也可以說, 「偶像」是個很環保的商品,能讓人「物盡其用」,不單可看他的唱歌跳舞和戲劇等各樣表演,也能看他的「真人」出現在綜藝節目和接受傳媒訪問,更可幻想與他交流,並且將他寫入自己的小說中,盡情地為他創作故事。還有人為偶像畫畫、寫詩、製作Scarp Book、做布偶...... 還有一樣,是改名,為自己改一個與偶像相關的英文名,甚至以此為子女命名。而最有創意的粉絲產物,可說是fan fiction。他們寫的時候,一定十分enjoy。也可以說,「偶像」是個很環保的商品,能讓人「物盡其用」,不單可看他的唱歌跳舞和戲劇等各樣表演,也能看他的「真人」出現在綜藝節目和接受傳媒訪問,更可幻想與他交流,並且將他寫入自己的小說中,盡情地為他創作故事。還有一點很有趣,是粉絲會與偶像作「虛擬對話」。你有些話想告訴他,明知他不會收到、不會知道,仍然會在腦中向對方說話(其實這是我會做的事。(像我去到卡夫卡的墓前,也莫明奇妙地對他說話。)
歌迷們從偶像的公眾形象和藝術形象中了解他們,雖然偶像在公開場合的表現未必代表真實的他/她。偶像每一次公開露面,都可能會滲進表演成份,或者要配合他們的唱片公司或經埋人公司為他們建立的形像。那麼,可以說那是假的嗎?又未必。因為一個人是沒有「最真」的一面,只有程度的不同,要看你決定透露多少給人知道,以及對著哪些人展示哪種面貌。甚至對著父母,也未必能100%做自己。不過,就算演戲也要投放真感情,假作真時真亦假啊,呵呵!
為什麼是堂本剛(&越扯越遠)
有很多歌手都唱歌動聽,讓人欣賞,但為什麼有些歌手只會讓你停留在「讚好」層次,有些人則進一步成為你的偶像呢?除了以「各有所好」解釋外,我猜那人一定要擁有一樣能打動你心的特質。而那種特質,給你的感覺是很personal的,那種感覺特別得,讓你產生錯覺,以為那是專屬自己的。事實上,雖然其他歌迷也有近似感覺,但每個人都會將之與自己的感受和經歷連繫起來。就像是同一種食物,每人吃下肚的感覺都不同。所以,這樣想也沒有錯。
最近聽了一個電台節目,討論為何林憶蓮是gay icon,嘉賓Zero說的其中一個例子很有意思。她說她有些同志朋友每次在外整晚玩樂後,凌晨回到家時都總要聽一首憶蓮的歌才睡得著。好像該剎那的空虛一定要由憶蓮的歌填補似的。她又提到很多同志最喜歡的憶蓮歌是《微涼》,對「匆匆一生獨自上途」這歌詞深有同感(不過她補充說同志不一定只愛她自傷目憐的歌,也同樣會喜歡她的快歌)。這就是「共鳴感」吧。你與一首歌產生聯繫,才會喜歡至每次失意落寞時都會聽。一首歌只是動聽是不夠的。她也說憶蓮的歌有種empowerment,給歌迷帶來力量。如果一個歌星的大部份作品都給你這種感覺,或者他/她整個人都讓你感到共鳴,那他/她便自然地成為你的偶像了。不過,偶像的魅力也不能不提。他/她總要有點sex appeal才成。一個明星要令人心跳加速,才能成為偶像。
說回堂本剛,他的粉絲究竟喜歡他什麼呢?他什麼特質讓人產生共鳴?他又有什麼魅力?讓我試綜合一下網上所見:
他是偶像派中的實力派:他是盛產少男少女偶像的Johnny's公司中唱功數一數二好的人。可能因為如此,他獲得特權,是Johnny's第一個不以組合形式而是以個人名義出碟和開演唱會的歌手。愛看偶像給合的少女可能因為他kawaii而喜歡他,比較重視音樂的歌迷會為他的唱歌才能而喜歡他。能在一眾Johnny's偶像中找到個實力派(不是說其他人沒有實力,而是單講唱功,他真的排名很高),粉絲會因此覺得自己有品味。而已,他除了做少女偶像會做的事(耍帥、跳跳紮、打側手翻、脫衣)外,還會做實力派會做的事(作曲作詞、玩樂器、賞試不同種類的音樂),好像「買一送」似的,好抵。
世界性的主題--愛:有留意歌詞的,會發現他的歌詞滿有愛。就算是首感覺反叛的歌,最終皆會連繫到「愛」。他常掛在口邊的「愛」不只是「愛情」的「愛」,而是很廣意的「愛」。愛世界、愛家鄉、愛親人、愛所有人。「愛」是國際性的語言,差不多人人都在追求著愛。從我看過的少數歌詞,我覺得他寫的詞並不會十分巧妙,不像廣東歌般將詞填得出神入化,巧思滿佈;他有的反而是一種詩意(也可能因為我不懂日文,讀詞時隔了一層)。最近得知他將會出歐洲碟,心想他的歌詞真的容易走進世界。廣東歌填得多好,也難以譯成英文給外國人欣賞。他們永遠也不會懂得當中奧妙(但一想起只有廣東人或香港人才看得懂的歌詞,心內便感到一份暖)。另外,雖然我覺得他常將「愛」掛在嘴邊有點刻意,但卻感到他每次說「愛」字都說得誠懇。他的個人經歷也與他的歌相契合。他真的是個很需要被愛,也很願意付出愛的人。還有,因為知道他這個主題,以後就算沒有看他的歌詞,也自然感到他的歌是關於愛的。
他的個人經歷:雖然他是紅遍日本的歌手,但他的感情與常人無異,也無懼讓人知道他脆弱的一面,特別在他剛出道幾年後的某一個時期,來了個「總爆發」。他有「過呼吸症」(其實我不大清楚這是什麼病,因這個詞在香港不通用。病徵之一是會因為緊張而氣促,曾影響他在台上的演出。),也曾有類似抑鬱症的症狀,他雖從事演藝事業卻怕生、怕人群,他畏高、怕潛水,他容易胃痛,等等。有段時間他在表演時黑臉、不說話、平日不願見人,親口說出不相信世上的人,可能因為別人的惡意評擊,也可能被信任的人欺騙。看過幾個藝人訪問,都分享他們在事業低潮時曾被人諷刺、揶揄、單打、冷待。他們甚至沒得罪過那些人,不認識那些人,就莫明地獲這種待遇,可見娛樂圈是多麼殘酷。因為那是個「當紅就是一切」的世界,有些人可能工作至心理不平衡,才會無故攻勢別人。說回剛,雖然他一直都紅,但是當紅的人會受另一種攻擊,可能會被人妒忌、被人利用。我知道他經歷過什麼,只知道,天性敏感的人,在演藝界會很難捱。
他的這種心情,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所以容易惹來共鳴。他這種特質其實很可貴,比努力維持完美形象的偶像真實得多。當然,他的真性情趕走很多人,有誰喜歡看一個在台上黑臉、作奇特打扮,又越來越胖的人呢?不過,誤打誤撞之下,他卻獲得了一批認同他的忠實粉絲。如果一個粉絲見過偶像變得如此認繼續喜歡他的話,那他們大概整輩子都不會走了。另外,雖然我說他的膽弱容易令人感到共鳴,但沒有人會真的喜歡找一個sissy當偶像。同情不是愛。而堂本剛的厲害,就在於他除了顯出他脆弱的一面,還表現了他強大的一面。他天生條件好,唱歌演戲跳舞做主持都難不到他。他勤力工作,基本上不會躲懶。他在生病的時候,仍然撐著在台上表演(不得不插一句,他的拍檔光一也是個很勤力的人,與他不相上下)。他敢於作破格的打扮,敢於脫離Johnny's為他鋪好的偶像路而賞試個人創作,敢於打破自己的形象,這便不是一個懦弱的人能夠做到的。要以不完美的真我示人是需要很大勇氣的,所以,他令人佩服。他在雜文集《靴音》中常提及要「戰鬥」,要直面人生;這是他的信念。他與自己所說的相反,其實是個勇敢的人。
打扮:他是一個敢於嘗試不同形象的人--短髮、長髮、前長後短髮、左長右短髮,男裝、女裝、古裝...... 他的衣服可以是任何顏色,指甲也可以是任何顏色。很多粉絲讚他穿衣有品味,但不是每一種形象他們都會接受的(不過歌迷只會無奈地說:「噢,但願他下次出現時會剃了那撇鬚」)。不過,無論他每次出現的形象帶來的是「驚(京)喜」還是「驚(猄)」,歌迷都照樣欣賞他。在香港,如果有一個歌手作出格打扮,可能會惹來大量劣評。香港歌手都不怎麼敢這樣玩。相反,日本人的接受程度便高很多(你看日本視覺系歌手的打扮便知道)。
中性:不記得在那裡看過,有人說形象中性的人在這個時代會很吃香。在一個男女愈趨平等的社會,兼有男、女性特質的人在事業上會較為成功。以藝術層面來說,中性更是一種優勢。堂本剛有女性化的一面,亦不怕展露自己這一面。他早於《溺愛論》中便以女性角度寫詞,到最近的《彩虹之詩》更索性以女性面孔示人(照片加工)。這不禁令我想起張國榮。他當年在演唱會的長髮穿裙形象曾被傳媒嚴厲批評。他又不是以這身裝扮上街吃飯!他明明還可以作更多不同嘗試的...... 在藝術方面,香港人仍然很保守,太快便為一件事物加上標籤。不知是否如此,本地平凡的人越來越多。怕悶的人,早已轉投外國的人事物了。話說回來,玩中性形象實在危險,稍一不慎扮過了頭,或拿捏不準變成「壞品味」,可能真的會嚇跑人。希望他拿捏得準。雖然我之前用了一整篇文說粉絲可以對偶像如何忠實,但也有變心的例子,或just grow out of an idol。這樣說好像推翻我之前所說的,但我只是有點擔心而已。
小剛,加油!
(不好意思,趕工,可能有很多錯字)
2011年10月9日星期日
繼續堂本剛
剛的第一隻個人碟以搖滾為主,帶點頹廢感覺。從他的歌迷處得知,他是Johnny's組合中第一位以個人名義出碟的歌手,當時受了點壓力。因為他的歌路與在kk時的歌路完全不同,他獨自出碟,是賭了一把。他唱得很用力,有些歌編得很吵,與在組合時的歌十分不同,像特意破壞自己的偶像形象似的(在他首次舉行個人演唱會時,他更點著煙唱歌)。又,他那時好像患了抑鬱症(如不是「症」,也是處於抑鬱狀態,曾想過自殺),感到人類的醜惡,覺得沒人可信任,他將這份情緒帶進歌中。
結果,他賭嬴了,更意想不到地比以前得到更多男歌迷的支持,打破「偶像派」只吸引女粉絲的命運。敏感脆弱的少年,因為感受到剛同樣的敏感脆弱,而喜歡他。雖然剛個性如此,但他最終走出人生低谷,用音樂治療自己(所以他總放很多愛與勇氣的訊息在歌中)。而且他是行動派,在事業上很努力,為歌迷帶來鼓勵。
他對音樂很有天份,歌喉好,亦懂作曲填詞(他的歌大部份都由自己作曲填詞)。他不只玩一種音樂風格,還玩funk、Soul和電子音樂。最初我覺得自己是不會喜歡這種歌的,心想,無論聽多少回都難以喜歡吧。想不到,後來竟也懂得欣賞。所以我說,我不喜歡在網逐首歌買的做法。我始終喜歡以一張大碟為單位來聽歌,因為這樣我便一定要聽完全碟的歌,對一些需要消化的歌比較公平。
《染井吉野》:一首他為母親寫的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IOj6CdHVXI&feature=related
《春淚》:這首也是我很喜歡的療癒系歌,要去土豆聽: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d3bAUNiOjY/
《Yello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Oyb4DLAAz0&list=PL69786DB41A55E8B1&index=42
(喜歡Blueberry多些,但找不到呢~)
他曾以不同名義創作不同唱碟,除了真名外,也用過剛紫和ENDLICHERI☆ENDLICHERI 等名稱,我猜是因為他想以不同形象示人,以新形象嘗試新曲風。說起來,他常轉髮型,而且什麼衣服也敢穿,什麼形象也敢試。可能以個人名義出過第一隻碟後,他便豁了出去,不再理會他人評價了。他曾經發胖,加上塗指甲及時而古怪的髮型,曾嚇走了一批歌迷。仍留守的歌迷笑說,見過他最醜的模樣,現在無論他作何打扮,或者繼續胖下去,也會「隻眼開隻眼閉」。剛迷真是「嚇大」的呢!
我一向對姿整貪靚男沒好感(他的柏檔光一性格便較為大大咧咧),他是特例。我不喜歡將「愛」整天掛在口邊的人,他是特例。我知道有很多粉絲喜愛看他演戲,而身為一個愛看戲多於聽歌的人,我沒有追看他的電視劇,只專心聽他唱歌,這也是特例。老套點說,這跟愛情一樣,難以解釋。
我不懂寫碟評,歌也聽得不太熟,網上很多人講得很好,如有興趣,可到這裡看,還有很多歌聽呢~ http://mypaper.pchome.com.tw/kikimayday/post/1310172015
對他其他唱碟的感想,如有機會,我才寫吧。現在讓我先Post幾首歌(要在youtube找歌有點難,很多都被刪了)。
P.S. :聞說他將會出歐洲碟,恭喜!
p.s. 討厭唱片公司的賺錢方法,一隻碟也有兩個version,每個version有不同內容(例如有款是更漂亮的封面設計,另一款多了一段片等)。幸好我純聽歌,會揀較平凡的封面以換取多一隻歌,或放棄看MV(之類)。但一些忠實歌迷,便可能兩個版本也會買入。Johnny's真是坑錢!
2011年10月8日星期六
剛的《街》和大碟《Si:》
《街》土豆視頻:http://so.tudou.com/isearch/%E5%A0%82%E6%9C%AC%E5%89%9B%E8%A1%97/ (他很多youtube視頻都被移除了)
《街》:這是首深受剛迷喜愛的歌,亦是我第一首聽的剛Solo。最初我並不喜歡。他唱得很用力,感覺過於戲劇性。我不明白為何很多人讚這首歌。之後聽了他的其他歌再回來聽,加上找到原本的MV,感覺完全不同,就像有種強大的力量隨著歌聲源源湧出一樣。歌詞悲涼中帶著希望,令人難忘。對冷酷的世界失望,痛苦悲傷,卻因著愛而重新振作;就算會受傷,仍堅持去愛,是剛當時的創作基調吧。這首歌(加上歌詞),越聽越讓人感動,亦成為我最喜歡的剛Solo(如果一定要我選一首的話)。
《Si:》:這是我擁有的第一張堂本剛唱碟,一張讓我真正迷上剛的唱碟。《Si:》的主題是海洋,封面是他在水族館內的大魚缸前拍的照片,很美。這是他的第二隻個人大碟,風格與第一隻碟完全不同,感覺陽光、有朝氣。
只列出《Si》內的部份歌曲,不按順序:
《Saturday》:這首歌旋律相當明快爽朗,是全碟最活潑的一首歌。本來簡單的一首歌,卻因著剛的歌聲而給我帶來多一層感覺。當他拉長聲音唱Satur-day時,竟給我一種撩人的感覺,令歌曲帶點性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498W-p5WP4
《Devil》(只有台版才有,列入bonus track):在網上首次聽堂本剛的Devil,便被那段很長很長的副歌震撼,不斷重復著的愛之宣言--Ai o shiteru, Ai o shitai (我在愛,我想愛)...... 很快便讓人我陷入歌曲的氣氛中。大膽啊!竟敢將短短的兩句話重復這麼久,比一般流行曲的副歌都要長。這首歌帶有一種沈溺感,令人感到悲傷,歌詞也有種絕望的感覺。但聽到最後,感覺像是被人抱著一樣,得到安慰。是種bitter-sweet的感覺。這是首會令人上癮的歌。
《Pencil》:這是全碟的第一首歌,如同他幾隻碟一樣,以純音樂來開始。鋼琴音粒粒清脆,曲風清新,再加上點點像潮聲的音樂,帶出海洋這個主題。演唱會的版本更加好聽。
《渡海》《Original Color》:隨性、愉快。《渡海》給人一種在大睛天的假日迎著海風乘船出海的感覺。
《Night Drive》:有種懷舊感,八十年代的感覺。
《Kuru Kuru》:輕柔的聲線,感覺溫馨舒服。
《Pink》:這是首充滿力量的歌,令人心弦震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TTFYmQFMrU&feature=related
這隻碟很耐聽。不同時候聽,會有不同感覺。最初被風格強烈的Saturday與Devil吸引,後來最喜歡的變成舒服的《渡海》和清新的《Original Color》,然後再被《Pink》迷倒......
歌詞:
剛的歌好聽得令我不理會歌詞。他的歌詞中,愛和愛情佔了很大部份。好像無論開首是什麼主題,到最後都連到愛。我不大明白他的歌詞,不知是與翻譯有關,還是他寫法像詩。後來我發現,就算不看歌詞,他的音樂仍能感動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gjX0FtnuXc&feature=related
那陣子心情低落,他的音樂「乘空虛而入」。我當這隻碟是藥,天天下班後服用,有時是睡前服。覺得藥量不夠,便帶上街聽。上班途中聽,一個人吃飯時也聽。剛的歌真的屬「療癒系」!
2011年10月7日星期五
迷上堂本剛的契機
去年秋天,差不多同樣時候,突然迷上堂本剛。
很久沒有試過那樣沉迷於音樂中,以及,迷偶像。
我一向也不是個特別迷歌影視偶像的人,就算喜歡也只是支持一下他們的作品,看戲買碟,見到報章雜誌的訪問會儲起來。
今次的「症狀」比較厲害,會到信和看碟買碟,參加粉絲討論區,以及將「到他的家鄉奈良旅遊」和「越洋看他的演唱會」加入我的wish list中。只差沒去學日文。
另外,間接因為他,我重新養成聽歌的習慣,更買了部MP3機,感受有音樂陪伴的美好。
就算過了段時間熱情減退卻了些,他也已經永遠影響了我。從此我與人分享喜愛的歌曲和歌手時,會少不了他的份兒。
有些朋友知道我喜歡堂本剛後都有點摸不著頭腦,會說「他...... 不是演金田一那小子嗎?」或問我「他是Kinki Kids的哪一位?是靚仔的那個還是另一個?」對啊,很多人對他的認知就只是金田一或Kinki Kids其中一員。我本來也是如此(頂多加幾集「向井荒太」)。說不上是否喜歡他,因為根本沒有放在心上。其實Kinki Kids出道很多年了,只是我從來沒接觸過他們的歌。
那麼,為什麼會忽然留意堂本剛?那真是個很奇怪的契機。一切源自一頓晚飯。某天晚上與朋友在日本餐廳吃飯,餐廳正在播放Kinki Kids演唱會的影碟。就在和朋友偈談中的一下分心,眼神的一下遊移,我看到了演唱會上為KK粉絲津津樂道的一幕--堂本剛將手貼在堂本光一的頭上,再滑過他的臉,直至他的鎖骨為止;光一全程閉上眼,微笑著。這驟聽起來有點曖昧、有點「基」的一幕,看時卻完全不覺得有問題。那刻我只覺得場面很溫馨;特別是光一那副像小王子的容貌,看起來就像卡通片中的天真小孩,很純真。這個畫面,再加上優美的音樂,美麗極了!那一刻,一股暖流通過我的心,我像觸了一下電。
這一幕引起了我好奇,於是回家後便在youtube上找回這一幕看。這才知道這首動聽的歌叫Harmony of December。然後我從youtube的相關影片欣賞他們的其他作品。他們是偶像派,早期的歌多是旋律輕快的舞曲或感覺浪漫的情歌。他們1993年組成KK,1997年出道,當時才十幾歲,現在聽回他們的青春之歌,我感到有點隔膜。不過,當中也有一些吸引我的歌,如Anniversary、天鵝絨的幽闇、青之時代,甚至無甚內涵的Distance。
就是這樣在youtube上聽呀聽,終於連到堂本剛的solo去。是啊!這組合兩個成員都有作個人發展,但又不間斷地合作,沒有拆夥,很神奇。想不到,剛的歌令我再一次觸電;這次完全不關影像事,純粹來自他的歌聲。
他的聲音,怎麼說呢?很渾厚很有力量。從來也不知道他的聲線這麼好。於是,開始一首接一首地聽他的歌,進而買他的碟,進而變成他的歌迷。
(噢!這個「系列」又不知要寫多少篇了!)
最早看的其中一個演唱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8HmEthaKjg&list=PL69786DB41A55E8B1&index=7
這是他一首很早期的歌(1999年,收錄在KK碟《C Album》內的獨唱--他們的大碟名字皆以英文字排列,很好笑。現已出至J。),當年已自己作曲填詞。歌名(《各式各樣的愛》)和風格預示了他Solo時走的路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5lJazK3phs&feature=related
2011年10月1日星期六
音樂與我
書、電影和音樂都是一個人的心靈食糧。最初在這blog只寫電影和書,是因為我只懂寫電影和書,不懂寫音樂。雖然不是影評或書評人,但起碼懂得作橫向比較,起碼懂幾個令文章生色的形容詞。但音樂,在我生活中所佔份量不重。我沒有經常聽歌。很久沒有聽電台節目。近幾年的新歌不是大熱且播到濫的歌我也未必聽過。而且我對音樂很差,不太用心聽,它們很多時淪為家居背景。買的碟,很多都收在櫃內被我遺忘。對書和電影的選擇我都很有方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音樂卻不然。我接觸音樂太少。雖然學過鋼琴,但失敗收場。我沒有音樂感,耳朵不靈敏,唱歌走音。入不到學校choir,是我的一個遺憾。(我母校是仙樂飄飄處處聞那種學校,同學們不是唱choir,便是入orchestra,在預備比賽時更可用上課時間來練歌,又會奪獎為校增光,十分威風。)對音樂不熱衷,可能只因為我不懂、不擅長。在這個人人都尋求品味,展示品味的時代,不懂音樂這種藝術,好像很失色。
看來,我要打破這種自卑感。我一直都有著種種包袱,常覺得我要知道這,認識那,漸漸連表達意見都沒信心。不知這心態從何而來。或者我要尋回直覺,喜愛的說喜愛,討厭的夠膽說討厭。是的,我知道是有鑑賞力這回事的,我知道好與壞,good taste/ bad taste多少有個標準。但是,我的程度未夠,就只能根據現有程度去欣賞。
我為何要理會其他人的看法?我為何聽到很感動我的歌(或電影),但評論說那歌很商業化、易入口、平庸,我便覺得自己平庸、沒品味?可能當我沒有創造藝術(音樂)的能力時,便要求自己最少要有品味,希望以此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同。
擁有豐富音樂知識是好的,但現階段,我只能陶醉於我喜愛的音樂中,只能寫些內容簡單的音樂文章。
吾生也有涯,而樂海無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