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5日星期四

facebook同學會

讀書時已會得想,同班同學將來未必能再聚。


就算將來有人搞同學會,也不會集齊全班同學。總有人太忙,或去了外地,或有私事,或不想見人,或因為種種原因而不來。而且,對大家感覺會變。曾經天天相見的人會變陌生。


我是很喜歡中學的校園生活的。有現成的玩伴,現成的節目,現成的笑料。


一班人坐在課室中,一定會發生一些趣事,怎也會找到些志同道合的人,怎也會看到一些,學到一些。


記得那時如告病假,問回同學功課時,會問對方在課室內發生了什麼事,有沒有笑話,有沒有什麼是非之類。可見我是很關心同學們,很愛校園生活的。


記得中學時,曾有段時間天天上課都有笑話聽,常常有趣事發生。


好像是因為某位老師特別會搞笑,某些同學特別愛在課堂上搗蛋,某幾課堂特別好玩。


那時想,真要好好珍惜,長大了便會失去這段好時光,再沒有機會被這麼照顧著。


畢業時大家依依不捨,瘋狂交換紀念冊,寫十多二十頁然後用可愛的貼紙封著口,寫的都是些極感性的話或一直都不敢說的真心話。


中五結業那天,全班圍著唱歌,大家擁抱著。無論與對方是否好朋友,都感到很不捨得。加上我和某幾位同學要到外國去,很有別離感覺。還記得有幾個同學都在紀念冊叫我在外國要堅強些,不要別人欺負。(那時我總是給人弱質纖纖的感覺,好像全完不會保護自己似的。其實我根本不覺自己被人"蝦"。)有人向我吐出心底話,說妒忌我(遲鈍的我......);有人說覺得自己沒有真正的朋友;有人說記得第一次見我是問鄰班的我借書,我不大認識她但也借了給她...... 當然也有寫行貨敷衍了事或一直不交回我的紀念。但,那時大家說的都是真心話。或者可以這樣說,我的同學大都比較單純,就算假也假不到那裡去。


移民時送我機的人比想像中多,甚至有一位不算太熟的也來。我心想,起碼能與這幾位朋友保持友誼吧。


事實是,有緣和有心保持友誼的自會保持,相互間如果沒有共通點的,會慢慢/快快生疏。


終於,到了今天,我一次大型的同學會都沒有參加過(很小型的倒有)。學校辦過周年紀念晚宴,沒有去。一來很貴,二來很多和我熟的朋友都不參加,三來是原來長大後我也會這樣想:”是好朋友的平時也能相見,不用借此機會見面。”當然心底裡,我是怕相對無言--尤其是見到熟絡過但現在沒有話題的,感覺更可怕。


結果,我們班的出席率不高。看回她們當晚的照片,見到大多數同學都悉心裝扮,穿著黑色/淨色的高貴裙子,看上去”雍容華貴”,也很陌生。當然全都變靚了--每個女生長大後都學會裝扮。只是有些人我竟不認得,或想不起名字。出席的朋友告之有個不太熟的舊同學坐在她旁,打了招呼後便再沒對話,甚至話題也懶得去想。這是我怕出席的原因之一。


知道某位曾經要好的同學當晚有出席,一時衝動下托朋友問她取電話號碼。


拿了號碼後,卻怕打出。說什麼好呢?會否傾一次後便沒有下文?問了近況後又可以怎樣?得個知字?


這樣做好像破壞了對對方的幻想似的。本來心內有一段與她的美好回憶,相認後卻會被新的記憶掩蓋,連舊記憶也失去......就像多年不見的舊情人在街碰面似的。


本來這樣也好,相安無事。但後來,一個叫Facebook的網上玩意開始流行。


她的破壞力比同學會更強。


一時間,當年的中學同班同學小學同班同學甚至鄰班同學紛紛出現,"相認",做回"friends"。


莫非我當年以為全班同學不會再聚是錯的?


大家在網上見面,會否開個group一起講舊事?


但是,我發現,在add為friend後能大家有一兩次對話已不錯了。


更多情況是為add而add,為了儲齊人。(我會這樣)


看到每個舊同學都各有新的朋友圈子,看到很多人仍在國外,看到訂了婚的結了婚的產了子的四處旅行的與洋人拍拖的”改邪歸正”的”墮落”了的......


看多了,漸漸由最初的驚訝好奇變成麻木。最慘是,見完對方的status看完對方的相後也沒有send message去問候一下。


知道大家的現狀、生活點滴,甚至所思所想,卻沒有與對方說一句話,不是比在同學會時相對無言更可悲嗎?


這比我中學時想像的情況更糟。


不單是永無機會再聚,不單是再見時相對無言,而是只能在冰冷的電腦螢幕前憑弔大家曾經有過的友情與相處時光。


現在,你的照片中已沒有我了。


盲俠行











你的英雄級別:Level 3

雖然你沒有特別靈活的腦筋,有時候更會因不小心把事情搞垮,
可是當身邊的朋友有難題的時候,你就會以超越常人的力量把問題扛在肩上,想盡辦法替他們解決。巨大的力量,善良的性格,絕對是你的強大後盾!

相信你已經是奧比斯-保柏「盲俠行」的常俠,
這次不妨號召三五知己,十一月十五號齊齊踏上盲俠之旅吧!


2008年9月13日星期六

電影嘉年華2----何必偏偏玩謝我(Adaptation.)

(Spoiler warning: 文章含電影情節!!)



《何必偏偏玩謝我》(Adaptation.)的編劇Charlie Kaufman與導演Spike Jonze曾合作過《玩謝麥高維治》一片。編劇因該片而廣為人知(除了這套戲外,他還編過External Sunshine on the Spotless Mind一片,很好看)。兩套戲都玩得很癲,給人一種看得high high地的感覺。


Nicholas在片中一人分飾兩角--一個是執著和追求完美的藝術家型編劇哥哥Charilie Kaufman(此片編劇,攞自己o黎玩"),另一個是口花花樣衰衰(對,一個樣衰D)常躺在地上發編劇夢的?生弟弟。哥哥遇上一個編劇難題。已憑《玩謝麥高維治》成名的他,下一分工作是要將一本”亳無故事性”的書--《蘭花賊》改編成電影.演這本書的作者是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這本書是她紀錄自己貼身採訪一個曾偷稀有蘭花的蘭花專家的故事。這的確是本沒故事情節的書,沒起承轉合,角色發展不多,沒吸引結局。小說多的是作者的內心獨白,就像她的日記一樣。有趣的是那位偷蘭花奇人,開著爛車,頭髮凌亂,崩著門牙,是一個正常女性不願接近的人。但女主角卻懂得欣賞他,她欣賞他追尋稀世蘭花的執著,還有他對他感興趣的事物的投入感和熱情。這種熱情,是有名氣,有地位,高貴,過著中產生活的她所沒有的。事實上,這外表似癲佬的男人愈看愈有魅力,有著令女人心跳加速的能力。他的這種魅力,我想大部分男人也看不明白。導演好o野,找到對的人演。


這段戲中戲看似沈悶,但當梅麗史翠普以溫柔的聲線讀著小說時,我被她深深吸引著,想拿她的小說一看。



至於主角Charilie Kaufman,他的性格與弟弟相反。追求藝術性的他認真地創作,過程極度痛苦,試了多個方案,一直惘無頭緒,甚至要放下身段去找專家輔導,直至想到去找女主角出來。遊戲人間的弟弟天資平庸,寫劇當玩,創作的橋段低俗不堪,像一部B片,卻偏偏得到垂青,看得哥哥一愕一愕。這令我想起寫純文學的作家。看到香港的流行愛情小說、blog書、明星書大賣,但市場卻接受不到純文學(只能在台灣/內地出版),不知作何感想?

電影主線似一部教材,告訴你編劇what works, what doesn't work。其中一個主角從專家學到的貼士是--電影開始得不好不緊要,最緊要是要有一個很精彩的結局,最好所有招數出齊,弄得”愈大鍋愈好”!

編劇Charilie Kaufman便嘗試以這套戲引證這點。


《玩謝麥高維治》是瘋狂高調地玩o野,此劇是較含蓄地玩o野。同樣好看。


編劇好o野!


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電影嘉年華1--《失憶大道》

過去的兩個月工作十分忙碌,所以少了約人少了去玩少了到戲院去。


但只忙工作的生活,令下班後的我更感空虛,加上無線電視不爭氣,沒有任何劇集吸引到我,於是我在累得不能作任何其他事情的晚間黃金時段,選擇看影碟。


這期間,看了以下影碟:
History of Violence
Donnie Darko
Mulholland Drive(失憶大道)
Adaptation(何必偏偏玩謝我)
呼吸
Thank you for Smoking(吸煙無罪)
阿基拉(Akira)
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好像從未試過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看這麼多戲,而且這些電影各有特色,很有質素,好像在家裡過了一個小型電影節。

HOV 和DD之前已談過,不再講了,只可說兩套我都很喜歡,前者更看了兩次(是我少有的舉動)。


讓我順序談吧,先談David Lynch(大衛連治)的Mulholland Drive(失憶大道)。




David Lynch的風格強烈和統一,我看過他的兩套半作品都有同一種如在夢境的感覺。

電影裡的神秘美女令我想起Blue Velvet(藍色夜合花),女性的大頭近鏡和對鏡凝視令我想起Wild at Heart(野性的心),紅色房間和謎團令我想起Twin Peaks。


整部電影充滿著一些如夢境的片段(如片首的跳舞場面、被惡夢困擾的男子、紅房間、藍色盒、小人兒......),這是導演的拿手好戲。邊看邊不禁想研究,他是如何拍才令觀眾覺得進入了夢境?他沒有用濛鏡什麼的,場景是現實的場景,但仍產生一種迷離的感覺。(我不是讀電影的,可能讀電影的人都會知道)


主線是說一個樂天和熱心助人的女孩從外地來到美國希望成為一個明星。她住在阿姨的家裡(阿姨剛好到外地去了)。另有一位在發生了一宗神秘交通意外後失憶的漂亮女人驚惶地走進女演員這個暫住的家裡。女演員答應收留她,並幫她尋回身份和記憶。



故事還有其他支線,包括一個剛發現自己戴綠帽,工作上又受欺壓的性格火爆的導演。這個導演起初好像和兩位主角毫無關連,但後來又發現他好像認識女主角。事實上電影穿插著很多好像和兩位女主角無關的角色和情節,但又好像有點連繫,看得摸不著頭腦。


這戲的劇情再說也說不出所以言來。總之你要乖乖坐下耐心地看到尾才是正經。也不要以為看到尾疑團解開會明白劇情。告訴你,你還是像發了一場夢似的!


雖然看不明白,但我仍然覺得電影好看。


就只看導演的拍攝手法,看那些如夢的鏡頭。整套戲你都會感到有點不安,感到不妥,感到有一個大陰謀大秘密在背後,有一種神秘的氛圍。謎底好像快被揭露,但你仍如在夢裡,就像那迷惘的女主角一樣。雖然看不明白,但我卻為主角感到悲傷。我為Diane感到sad sad sad。看不明白,但感染到情緒。


事後看到網上有影迷為電影作出很好的解釋和分析。但我覺得,就算解釋不通也不要緊。看戲的過程令我享受,這,便足夠了。


P.S. 1 兩位主角都做得好又靚女(一個靚一個好身材),尤其是Naomi Watts(新King Kong女主角, 不過我沒興趣看King Kong)。


P.S. 2 一向看什麼都希望看得明白的我,會特別欣賞那些我雖然看不明白,但仍看得又十分享受的作品。如智海的畫。


2008年9月5日星期五

補假悠悠遊

上次放補假時曾在這裡寫過一篇”中上環半日遊”。在那次之後,過了很長的忙碌期,終於有機會放另一次補假。


平日放假我最喜歡的活動是到處走。今次也不例外。


A常說炮台山上有一個有舊式兒童遊樂設施的公園,包括旋轉茶杯。一聽便很想去。我只在迪士尼樂園玩過機動”旋轉茶杯”,而未從在小公園內玩過人手操控的”茶杯”,很想見識一下。一直慨嘆為何香港所有舊式的兒童遊樂設施都不見了。那些極好玩的大型”擒鋼架”、極高的"sir滑梯”、大型”tump tump轉"、長長的木製搖搖板和木鞦韆,不知由何時開始--是為了安全理由吧--逐漸地消失了。換回來的,是幼兒才會有興趣玩的塑膠玩意。安全是安全,但卻亳不刺激。


(還記得”兵頭花園”--現稱”香港動植物公園”--內的設施十分好玩;還有,我以前就讀的小學校園內也有”擒鋼架”的。)


於是,在酷熱的天氣下,我選了最斜的斜路直上炮台山,途經很多間學校,見到很多學生。上斜再上斜再致電加真人問路後才找得到。


這不是一個有很多花草樹木的美麗公園,而更像是一般公園的健身徑,有一個網球場,和一些供人做運動的設施,如做sit-up的木板(沒有窿的)、引體上升的鐵架和腳底按摩石仔路等,有一些更正在維修。球場的另一邊應該就是原本有好玩玩意的地方,現在則只餘下幾個塑膠椅鞦韆。我坐在略矮的鞦韆上盪著,試圖重溫一下兒時蕩鞦韆的感覺。陽光很猛烈,天很藍,公園內空無一人,我突然覺得情景有點詭異,想起恐怖片中的蕩鞦韆場面(不會是舒淇演的<<幽靈人間>>吧......)。還是不要久留了......


離開時,見到公園另一邊有一個赤著上身的肥胖男子躺在sit-up木板上看書,腳步更加快了。


從詭異公園回到市區,立即便找吃的。經過維園,見到對面街有一間櫥窗很大的店舖,隱隱見到一個很高的結婚蛋糕,以為是婚紗店的裝飾。但實在很漂亮,於是走近一看,卻發現店裡放了很多很漂亮很誇張的結婚蛋糕。門外貼的告示說這是一間賣結婚蛋糕的店,快要開張。嘩!這是一家專門賣結婚蛋糕的店?好像從未聽過有這類店舖,不知這是否香港的第一家?店未開店面已佈置得如此漂亮,開張後一定吸引很多人來看。如果我是雜誌記者,一定搶先報道呢!這樣在市區內遊走真好玩,竟給我在這偏僻位置發現新店!(途中還經過一些有趣的建築物,可惜相機壞了)


飯後,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雜誌介紹的二手英文書店,在灣仔。因當天實在太悠閒,於是我選了平時較少乘搭的交通工具--電車--去灣仔。坐在電車上層,享受著涼風的,叮叮叮一路坐到灣仔去,不是不像旅行的。書店比想像中小,但店主卻很親切,與我聊天又請我喝了一杯很好喝的茶,讓我度過了舒服的一小時。不過店的書種很少,人流不多,很難維持呢(雜誌也這樣說)!


就像旅行,坐不多時,我又再上路。今次是要處理煩瑣又不得不處理的事,先要去的是尖沙咀區。因不喜歡做這些事,腳步便立即加快,乘的也是快捷的地鐵,不是船。沒想到,從地鐵站踏出地面,立即有一種很辛苦的感覺。下午的尖沙咀悶熱、污染,邊走邊有一陣陣臭氣+廢氣+熱氣撲面傳來,還有那永遠修不完的馬路傳來的修路燥音...... 走過那幾條街感覺就像走過電影<<魔間行者>>內的地獄一樣!真的是由天堂到地獄呢~


忽然很掛念到歐洲旅行的感覺(雖然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懷念那些清潔整齊的街道和建築物,一排排塗著明亮色彩窗外種滿花草的房屋。為什麼香港的市區大都髒亂嘈雜而且,沉悶?真的很想、很想再置身在國外如童話般的街道中......  


行程就說到這裡。那天一整天都在走,看了很多,始知道一天原來可以做這麼多事情。(在辦公室反而做不到什麼!)


唔...... 下次放補假去哪裡好呢?


(此文見光時其實已多放了一次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