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5日星期一

移民生活(三)----常用詞

知道什麼叫"百加利"嗎?
我相信,只有身在外國的華人才會將西蘭花叫作百加利(brocalli)。

有些用詞是在香港的香港人不會經常用,但在溫哥華的香港人常用的,舉例如下:

耆英--老人家是也。但在香港很少在口頭上這樣叫。我識的auntie uncle(及父母)愛用這稱呼自嘲。

土著(新聞報導員唸成土"雀")--加拿大的原住民,主要指印第安人--就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原住民一樣,都被西方國家入侵,霸佔了土地。他們現住在原住民的保留地內,雖然有福利,但生活質素與教育質素都較差,失業率高,犯罪率高...... 加拿大華人較為有印象的新聞是,很多?酒的土著為了省錢,便買華人煮菜用的米酒來喝,結果引起酒精中毒(因米酒酒精濃度高),於是政府說要立例,只能在酒房內賣米酒。華人當然很不服氣,因米酒是用來煮菜的,在酒房買很不方便。(其實外國人也用酒煮菜,也一樣要在酒房買酒)後來法例好像沒有通過...... 

阿"姆"(讀"無")--師奶。駕車時當見到有別的駕駛者"亂來",很多人便會說司機一定是"阿姆"。外國地方大,交通不方便,所以學車十分必要。以前只懂做家務的師奶也要學起車來,有些會駕得較為小心(即很慢),反應不夠靈活,常要別人相讓,或"亂來",致使險象環生。不過,總之是女性,管她在港是否大律師,是否商界女強人,駕車不好便會被叫"阿姆"。(在駕車這方面,男性其實一向歧視女性

"息mall"(不是"色魔")--移民笑話之一,形容有些移了民的長者,在外國無所事事,每天的活動便是行mall(購物商場,來來去去只有那麼幾間連鎖店,衣服款式令人興趣全失,長者們又不會像年輕人般常常買衫,他們行mall多是格下價,到超市買下菜,如此而已。),與等著收銀行利息(因沒有其他收入)。不過,這只是個笑話,老人家在那邊還是有很多活動可以做的。(較為悲慘是那邊有些老人家--不論國籍--因為家人沒空理會,平日無所事事,便去賭場玩角子老虎機,沉迷其中。我見過他們沉迷入錢的樣子,感到很心酸。到社區中心活動、焗個蛋糕、到公園散步、做手工藝,甚至行mall也好,總好過整日對著一部機器。)

波霸奶茶--在加拿大,珍珠奶茶普遍被叫作"波霸奶茶"。蒲"波霸奶茶"店是那邊年輕人經常性的活動(不現在是否如此)。加拿大的夜生活不太豐富,downtown當然有bar, 有pub;華人多的地區也有卡拉OK。但那些地方都需要一定花費,是間中才會去玩一次的;平日的晚上如要聚腳,最佳地點還是coffee shop, 與一些開至很晚的餐廳(well,如 24小時餐廳 Danny's)。

波霸奶茶店吸引之處是 (1)價錢合理(十多至二十多元港幣,可坐一晚) (2)比西飲(非酒精飲品)選擇多(起碼比咖啡的選擇多),而且有些人是不愛喝咖啡的。(3)[最大原因!] 這些店是人的華人的集中地--波霸奶茶是台灣飲品,這些店也多是台灣人開的。他們會以美女店員做招徠。華人男生當然最愛看華人女生,加上是令香港少男充滿幻想的嬌嗲可愛的台灣女生,當然吸引!而且店內全是華人,是少男少女重要的社交場地--大家可以扮靚靚,裝帥耍酷,進行看與被看活動,搜尋俊男美女。加上華人圈子細,friend搭friend便可識到人。(華人又不像外國人,在那些地方很少人有膽主動結識陌生異性)
我也有一段時間常與朋友去"hea", 互吐苦水。(你們記得嗎?還記得講過些什麼?


想不到單看這些詞語,便反映出某些社會面貌。那邊其實還有很多常用詞,不過一時想不起來。想到時再補充吧!


2 則留言:

  1. 錯了, '耆英'是極經常用的詞,阿’姆’也很常用到。

    回覆刪除
  2. 但我們(起碼我身邊的人)不會將這些詞經常放在口邊。那邊的新聞報導和告示常會用”耆英”二字的,我們較少用。 也有另一位朋友告訴我”阿姆”很常用。(我則聽別人叫”阿禪”多一些)可能那邊的常用詞其實是”個阿姆點jar車o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