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1日星期六

香港國際電影節--離奇過小說 Stranger than Fiction

(不會透露過多劇情)

第一套看的電影是《離奇過小說》看得十分投入開心劇情完全體現了《好繪本如何好》內說的荒謬中有邏輯”理論--明明沒有可能發生的事卻弄得很合理令人信服。在現實中沒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或像一些時光倒流回到從前改變命運的戲,有些明明不合理的地方,但又自有邏輯,劇情順著那條思路癲落去,會看得很過癮。(像看”玩謝麥高維治”一樣)我從不會像一些執著的人叫這些做"plot hole"。總之我很得服,看得開心便可。


這套戲除了好玩外 ,很多地方都令我思考,電影將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包裝得很有趣味,有道理卻不會流於說教。而且故事講的是一位作家和她的筆下人物,包括創作的快樂等待靈感時的苦惱、對筆下人物的感覺,是我很有興趣看的題材。


本來覺得作者將作家比喻作上帝,但人與上帝卻不像Truman Show中的對立。重點反而是要怎樣改變你人生既定的劇情。喜劇與悲劇,是可以改變的。(之類啦,電影沒有說教感覺,我不想反變成我在說教。親身感受,比用一兩句話語總括戲內的大道理好些。)

電影完結後有觀眾說可惜電影是大片主角們都是紅星。最初不明白那人爲何這樣說。只要是好片,那管是由大公司投資由紅星來演,還是用獨立電影的方式拍攝。但想深一層可能他喜歡在電影節中那種尋獲冷門”正”片的感覺。如電影會正式上畫,成了大片, 那麼整件事便庸俗了,便不用在電影節看了不過,不管大片細片,我還是很享受看電影節的感覺回到了當電影還是大件事的時候

 


今年電影節

今年電影節會看約十套電影。

這是我最神心看電影節的一年。

之前我都是隨緣而安地看。首先,我不會看完那本電影目錄,而且不斷問電影節常客他們有什麼心水。

但是,他們的答案很模稜兩可,說是可揀導演或國家(但我認不出荷理活片以外的名導演呀!),再追問他們選了什麼,他們便回答我是看了介紹覺得有興趣的便選,但有時候也會給簡介文字騙倒,像是一場賭博。

於是,之前看的電影多數是有朋友去看,我加入的。

去年看了《看上去很美》、《黑社會II》、《狸?殿》、《俠女》和一套有關Cult 片的紀錄片,總括來也不錯。

今年,我決定主動一點,我要參加這個盛事。於是很早便拿了目錄回家拼命看。雖未全部完,但邊看介紹,邊揀出有興趣的,竟也揀了十多二十多套。之後,再篩選一下,然後約有興趣的朋友同看。於是,大部分看的電影也有人陪伴。其實電影節約人看是很易的,因票沒有劃位,可以分開買,然後一起看。不過,看電影節是可以自己一個人去看也不會覺得不自然的。不像一個人去看大片/笑片,感覺常做賊似。看電影節便不怕,有很多同道中人。

我是在第一天公開在通利售票的那天去買的,一lunch time便與同事衝去通利,但已見一條人龍。人龍不算長,但每人都買很多張票,結果等了差不多一小時。到我時已過了lunch time,有很大壓力,結果在我自己混亂的手抄電影編號中和冷淡的售票職員服務下,買錯了一些票。(買票後如即時發覺錯便可以更換,但戲票上只印英文戲名,如果手頭上沒資料在手,是很難對的。下次要記著英文片名才成。)

另一發現,是如果多買了票,或有人臨時不來,如果在一些會即日現場售票的場地如文化中心,只要到買即日票的櫃,便有機會讓票給想買的人。我昨晚便如此做了,排隊的只有一人。最初以為有難度,怎知一拍即合,對方比我還要高興。

究竟看電影節比起平常看電影有什麼好呢?

1)      在別的戲院看戲,常會被沒水準的人影響心情,包括大聲討論劇情(我最討厭的一種)、不斷send sms 或按電話check時間----那些刺眼的電話光線會將你一下子拉出戲外) 、講電話、反應過大(如不斷說戲情“痴”線)等。但電影節卻匯聚了高水準的觀眾,在文化中心大劇院這麼大的地方也可以整套戲聽不到別人評論說話。不過,我相信,在如此氣氛下,也沒人敢亂來。

2)      氣氛好,觀眾都較熱情,好的地方會一起鼓掌。不設劃位的規定令大家都要早到排隊,充滿期待----電影終於得回一些專重。

3)      可安心地坐至字幕播完,功德完滿。(其實平時也不會坐至字幕播完,因沒有這個心,加上戲一完人群便立時散去,清潔阿嬸出來打掃,使我渾身不自在。但電影節的字幕好像特別一點 :P)

4)      自由,像去旅行,要選揀到未知的地方---可以任自己所好從二百幾4套(?)電影中揀心水來看,感覺就像獨自去旅行,可隨心所欲地闖。之前未閱過影評,沒有報紙或朋友爆結局或重要劇情給你知道。而且到你去看時,多半已忘了目錄上的小小簡介。這對導演來說也是一種尊重----他/她想你認真地由頭看到尾,不會中途期待被傳媒說成是賣點的片段,也不會事先知道巧妙的結局。

就算看了一套悶戲,也可以與人分享,當成是旅程中的一個有趣經驗,不會因此大叫“回水” 。

5)      傳媒報導,明星來港,像平白多了一個節日,無端多了很多節目,很熱閙。

6)      有些電影可能不會有機會看, 或在大銀幕上看。

7)      可以用來做寫blog題材。


2007年3月30日星期五

當友誼還是大件事的時候

友誼這個字,有點像年輕人的專利,彷彿只有年輕人才會朋友大過天,整天將“朋友”放在嘴邊。

人大了,不是沒有朋友,不是不重視友誼,而是,每個人大部分時間都不是與朋友待在一起;成人的大部分時間,都給了工作。這樣各有各忙(又想起了陳奕迅的“最佳好友”),有心事、需要支持時都未必能夠第一時間與朋友分享。約朋友見面變成 “聚舊”(即好耐無見!),與朋友的很多分享,都是事後的──“吓,你之前這麼不開心嗎?爲何不立即call給我?”(加上我和我的朋友都較含蓄,未必會將所有事報告朋友。)最相熟的便是天天見面的同事。

但我很懷念兒時的情懷呢!星期一至五都要上學,即天天都與朋友見面。大家有什麼事即時知道,心情好不好一眼看出,功課壓力同學欺負老師笑話即時分享。朋友間的相處──轉堂時爲何你今天不等我便與另一同學先去別的課室、爲何你今天早會不和我坐,我不喜歡她爲什麼你偏要和她friend,你的秘密爲何先告訴她然後才告訴我──所有這些事我們都很上心。尤其我讀的是女校,全班都像拍拖似的分開一對對好朋友(可能與上課時兩個兩個一起坐,分組也是二人一組有關),然後再由一對對best friend組成大些的group(分大組時便用這個組合)。

女性的友誼十分微妙,年紀小小已懂得很多。記得幼稚園時便會有同學叫你不要和某某玩,我小二時已被同學傳“緋聞” (事緣在看教育電視時,瘦小的我坐第一行,我與旁邊的同學討論我的牙齒問題,張口讓她看。後面的同學便說我們kiss!)。人的成熟程度可以相差很遠,遲熟的還是呆呆的,早熟(心理/生理)的便會趕潮流、追名牌、傳緋聞。(我?有眼可見,當然是前者)但那些扮大人的,其實又不見得真的成熟很多,多數只是扮出來的,故作世故,那些看來老實的反而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可能我校的人大都出身好,起碼不愁衣食,所以成熟不到那裡去。不過不知爲何,好像所有小孩都常會在某些時間覺得得自己成熟了,是大人,口吻很老成,會說出很多大道理。但實際上有很多事仍未學懂。這階段很有趣。

小孩子還有一個特徵,就是不太懂他人的感受,不懂“就住”,也可以說是很“真”。在與朋友相處上,一不小心便碰壁,傷害了朋友也不知道。所以很多人都說小孩子可以很殘忍。有些同學氣上心頭便與好友絕交(紅字信便是絕交信),與一個朋友鬧翻了便會向其他朋友傾訴(小學時最流行在耳邉說悄悄話,說時雙眼邊望向被說壞話的人),讓其他朋友也一起疏遠她。就像很多人所說的,女學生傷害的是別人的心靈,男生傷害別人的肉體(+心靈)。我後來聽人說回男校內的欺凌事件,便很慶幸我讀的是女校。一,當然因爲我小時候文靜膽小瘦弱,是被欺負的必然之選,不好打之餘也未必懂得還手;二,就是心靈欺負我多少懂得應付──我朋友不多但總是有朋友幫我(另一事例:試過上課與一在我心目中形象是“技安”的同學鬥嘴,本來勢均力敵。但當我說到“我踩你”時,她說我講粗口,要“話俾先生知”,我便力辯這不是粗口──實在不是嘛!可能她覺得我有趣,竟然提出“噚我玩”,可以與她的好友同以一家人相稱-那時很流行與同學認親戚-但我是“BB”,要扮BB,即好像她們的寵物的樣子,玩了一次我便怕了),我的同學也不會去得很“盡”。

總之,很懷念上學時的一切點滴。爲何突然有如此多感觸?可能是多年好友結婚(中學同學)結婚了+看了“花與愛麗斯”+帶濕氣的春季是令我回憶舊事最多的季節吧!

 

 

 


2007年3月28日星期三

好書分享:《好繪本如何好》(二)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是內容很充實,作者不是口水佬之流,而是言之有物,實例充足;最重要的是他很有熱誠,你看得出他寫得很真心,很為兒童設想。他選作例子的繪本書也很優秀,多數是得獎作家畫的,令我有點擔心在坊間很難找到像他介紹的這種高水準的作品。

作者在“引導”篇裡舉的第一個書例已十分吸引,是<美女還是老虎>的故事──公主和平民青年私戀,國王發現後罰青年到競技場內,從兩扇門中選一扇來開──其中一扇門後有老虎,另一肩門後有美女;如揀到美女便可娶那美女為妻。公主是無論如何得不到那青年的,分別只在於她要看著他死,還是要看著他另娶他人。故事沒有結尾,留下無窮餘韻。作者以這本繪本做例子,逐頁解釋書中圖畫編排的心意。畫中出現兇猛的烏鴉,立時使畫面形成沉重壓力,讓你彷彿看到青年的掙扎;公主身邉的配角──小丑和狗,幫助插畫家表達公主的內心世界。作者也探究這繪本的layout,告訴你怎樣編排會效果不理想,成功的layout秘訣是什麼。

作者有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觀點,列舉部分如下:

 “孩子在日常生活也會累積情緒,不安,壓力……不見得能找到什麼原因或道理,但一定要有抒發的管道。閱讀就是一個好的管道。"

想像與邏輯的並存──兒童故事可以天馬行空,很多在現實中沒可能的事也會發生,但在想像中也要顧及邏輯。在荒謬中有邏輯,這樣才有趣。例如有一繪本說月亮落到地球,天上便有了一個黑洞。直至月亮回家了,洞才補上。(幾米的<月亮忘記了>也說月亮掉了下來,暫時性失憶,以致最初竟會畏高。月亮落在地上久了,便引起天氣混亂,潮汐都亂了。在荒謬中見合理。我想作者是這意思。)

圖畫要訊息豐富,讓小讀者邉看邊有所發現。(像看楊學德的《錦繡藍田》,有很多作者並不張揚但卻十分有趣的細節,如在暴雨下屋村牆上的中國龍圖案竟會飛起來。)

“繪本裡的‘佈景’、‘道具’,有類似配樂的功能,可以提示讀者將來的變化,可以營造故事的氣氛。”作者所舉的例子十分精彩。

有時家長會擔心太深刻的故事不適合兒童閱讀,但作者說:
“孩子並不是有吃有喝,大呼小叫就會快樂。他們其實有能力也有意願思考複雜的挑戰,他們也常問一些長遠問題。”
他說的例子是有一個小孩常被母親叫他要"大讓細",禮讓弟弟,他便說”那我這輩子不是完了嗎?“因爲他永遠比弟弟大,想得真長遠!但他的母親卻聽不出來,反而改用別的說話恐嚇他,失去與孩子討論的機會。作者認爲不要逃避與孩子討論深刻的話題。同樣,好的故事,也應不怕讓孩子思考和提問,不要小看孩子。

雖然我透露了這麼多精彩內容,但對這本書有興趣的,還是應該買一本來看,因為裡面的圖畫更加精彩!作者用圖來講解論點,所以這本書一定要配上圖來看。作者介紹的繪本出色得...... (如Quint Buchholz的圖,畫得十分細緻,很有感覺!) 簡直想買來看!


好書分享:《好繪本如何好》(一)


最近看了一本好書,雖然未必有很多人有興趣看,但還是想介紹一下。這本書是台灣格林文化出版的《好繪本如何好》,作者是格林文化的總編輯郝廣才。最初是在報上看到簡介的,正如書名所說,本書是教你如何去欣賞繪本。我一向也很喜歡看繪本,雖然知道作者主要講兒童繪本,還是忍不住找來看。(結果又破費了!)

這本書的封面和封底主色都是紅色(封面是一本扮蘋果的方形書,有蘋果“丁”的!),很悅目,一開始已成功地吸引視線。沒錯,書是給大人看,但有關兒童繪本的書,還是應該用繽紛的色彩。全書有204頁,但圖很多,我本以爲很快便會看完,怎知當我開始看第一頁時,便被文章吸引著,需要逐字細看;加上每幅圖也是要閱讀的,結果連續看了四天才看完,還看得一字不漏呢!

全書分開四部分,分別爲:體的架構(繪即本概念)、點的舞蹈(繪本元素)、線的律動(形式技巧)和面的張力(內容手法)。哈哈!這些名稱不太吸引,不太知道實際內容爲可!小標題則十分詳細,標題包括造型、伏筆、背景、氣氛、暗號、韻律、呼應的技巧、製造驚奇、幻想和現實之間…… 似乎能看到一點什麼了,但仍吸引不到我揀主題跳頁閱讀……這可能是爲何我能乖乖地由頭看到尾的原因呢!

作者爲什麼要寫這本書呢?他在序裡便說了。他說,常常在書店的兒童部聽到母親說覺得兒童書很貴,她們常常覺得每本兒童書的差不多,結果多是不理孩子的愛好,便揀便宜的來買。他便問,爲何大人沒有欣賞好繪本的“眼力”?需知道這樣影響的不是他們自己,而是對兒童有影響。但是也不能怪大人,因為在他們小時候,也沒有人培養他門“視覺的閱讀能力” 。社會沒有人重視“圖盲”的問題。在看繪本時,大家都只懂談故事的“意義”,而無法探論“技藝” 。作者認爲“技藝”在一本兒童繪本中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出版過超過1500本兒童書,更重要的是他本身也有創作繪本,更是波隆那插畫展的第一位亞洲評審。所,他有資格寫這本書,也能令讀者信服。

(唉!仍不太懂怎樣寫書評。一本書內容太充實,真的不知從何說起,下篇續談。)

 

 

 


2007年3月6日星期二

如果, 人生......(2) 〔內含電影劇情〕

[含<命運自選台>,"Family Man",<童夢奇緣>劇情,結局]
<命運自選台>(Click!)最有意思的安排, 是搖控器會根據你一向的選擇模式而自動運作。它提醒你, 你的行爲會不知不覺地成爲習慣。你忙於工作, 忙於應酬, 忙於玩樂, 忘記安排時間與家人相處, 久而久之, 你便真的會忘記去找回家人。人會一日拖一日, 人總會想: 還有下次機會呢!但在你想著的時候,時間會不知不覺地流過。你是否每天都忙這忙那,偶然抬頭一看日曆,才發現,啊!又一個月了。

片中的男主角其實不是一個壞人。他甚至是一個很會和孩子玩,很會逗家人開心的好爸爸,好丈失。他的忙也很有理由。老闆對他說,只要爭取到某單生意/完成某個project,便升他作合夥人。他沒有出去玩,沒有"浪費時間",他只不過將時間全都花在工作上。他獲悉自己升遷後,第一時間便想到了家人。他是一個好人,他只是愚昧而已--他沒有一點就,他經歷過,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所以,最後天使給了他一個好結局。天使對他說:"好人有好報",讓他可重頭來過。其實這是天使給他的一份大禮。沒有人得到這個保貴的提醒,沒有人得到"故事的教訓"。從此,他的生活一定不再一樣。他會珍惜人生的每一刻,他會與妻子兒女和父母好好地相處,他會親身見證兒女長大的每一刻、每一個片段,他會享受與妻子的每一次做受,他會繼續讓老父玩那個他早已識穿的把戲,他不會再失約於家人的聚會。
因爲在現實中沒有天使讓我們有這個神奇經歷,所以導演/編劇想透過這套電影來讓我們經歷吧!

類似的反思人生的電影我也曾經看過,一套是"Family Man"(Nicholas Cage做男主角),另一套是<童夢奇緣>。前者與這套電影差不多。戲一開始,剛畢業的Nicholas Cage離開女友到大城市闖天下,答應會與女友重會,卻一去不回,在大城市揚名立萬。他的事業十分成功,但卻十分寂寞。電影也用魔法帶男主角回到從前,what if, what if he hadn't left his girlfriend before? 他沒有到登上飛機,他與女友留在小鄉鎮。他們有兩個子女,過著平凡幸福的婚姻生活。妻子美麗,卻做著十分平凡的工作,過著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到城裡去吃一頓浪漫晚餐,已是令她妻子感動萬分的最佳結婚週年禮物。男主角仍離不開"上進"的本性,憑著對"舊公司"上層的認識,而成功申請到工作,要搬到(回)繁華的城裡去生活。他的妻子卻不想離開鄉鎮,她知道,丈夫一到城裡工作,一切就會變。男主角終於醒悟,家庭是最重要的,但是,魔法卻要帶他回到以前的人生。這一個平凡溫馨的家庭根本不是?於他的。現實中,他當年的女朋友也成了一個女強人。不過,影片始終也安排了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給他。

<童夢奇緣>是少數正正經經地拍一個幻想式的故事的港產片(離得地沒有胡鬧--沒有密集攪笑位,沒有暴力,沒有特別官能刺激的港產片也可以有好票房的!一套正正經經的影片也會收得--但不能沒有劉華(?!) :P)。無知的小男孩恨身邊的大人,覺得童年太痛苦,希望快快長大。所以,他喝了惡魔法藥水。結果,他快速地老去----來不及與同輩嬉戲,來不及好好戀愛,來不及追求夢想,來不及孝順父母。他的結局是三套電影的主角中最悲慘的。他雖然也上了寶貴的一課,但他沒機會重頭來過。香港人是否比美國人現實?人生就是不能重來的嘛!前兩套電影都給男主角一個機會(Adam Sandler 最幸福),這套卻沒有--主角其實還是一個孩子呢!理應有多一次機會的!導演真殘忍!

三套電影中,"Family Man"較難令人有共鳴。<命運自選台>最生活化,<童夢奇緣>則拍出了魔幻感覺,兩套我都喜歡。

2007年3月5日星期一

如果,人生...... (1) (含 劇情)

看了影碟<命運自選台>(click),這是一套上畫後不久便有人大聲疾呼”不要被它的外表(或是男主角)騙了,它不只是一齣笑片!它很有深度的!它很感人,令人思考人生......”。但結果,我也沒有去看。可能那時已看了同期的其他電影,或者是太忙,而且好戲這麼多,一定會miss一些的。

但到我想看影碟時,卻想起這套片。它一直高據租碟暢銷榜啊!而且,它似一部能安撫人心的feel-good movie;在租碟那天,我剛巧想被安撫。

片中男主角Adam Sandler(?)是位建築師, 有一個幸福家庭--美麗的妻子、一對約六、子七歲的的子女--他的妻子很愛他, 他也很愛妻子和一雙兒女。他是個很有幽默感的好父親,  缺點是有點口不擇言......  不過只是些小問題。他最大的問題是太忙於工作, 希望升職加薪, 常常工作至深夜, 也常要犠性學校親子日與家庭日。(包括與他自己父母親的相處時間)

首先他遲了到兒子的游泳比賽打氣, 並於賽後的家庭野餐中被一些頑劣的青少年激得大發脾氣, 在子女的同學仔面前大吵大鬧, 又被公司的電話打斷, 未能好好進餐。然後又爲了工作要取消與子女一早計劃好的家庭露營。在某天他被家裡眾多不同功用的搖控器弄得有點吃不消(他一向搞不清楚), 於是衝到家品店想找個像兒女口中富有鄰居擁有的"萬能搖控器"。結果通過家品店的暗門來到一個極之陳秘的地方, 向一個神神化化的店員(Christopher Walken演...... 事前不知道他有份演, 是個驚喜呢!)買了一個"超級搖控器"。(其實店員免費送了給他,因爲”好人有好報"。)

不久後他就發覺那搖控器可以用來搖控身邊的一切,功能包括Fast Forward,定鏡,切換語言,調色,畫中畫...... 甚至重看人生選段功能!在它試用這些功能時,引起了一連串笑話,集中了全片最好笑的笑位。(其他的笑位有些很無聊--帶點鹽花那些)在試過所有功能後,他最後發垷最好用的還是Fast Forward。這個鍵不單可讓他不喜歡的時間快些過,而且他不用親歷其中,因為在該段高速向前的時間中,他的身體會自動做反應。於是吵架、生病、做愛(在他有工作等著時 )、與父母親一起吃飯(他不是個無情的人,但實在有太多工作要做,花不起一晚吃飯的時間)、等待升職時的辛苦工作期(他的老闆以升遷做誘餌來勞役他)...... 他都一一用FF略過。在經過一番練習後,他利用這搖控器已得心應手,甚至可幫助到他的工作。結果他工作上果然有收成,亦如願升遷...... 

[再度提示,此文包含大量劇情內容及結局]

正當一切順利之時,反效果來了。男主角突然發覺搖控器進入自動操作模式,會自動爲他Fast Farward。一去便是一年。於是他急忙向賣搖控器給他的銷售員求救。答案是,搖控器已經自動學會了他的使用習慣,不用他費心,搖控器體貼地為他Fast Forward。他討厭爭吵嗎?搖控器爲他自動略去;他?做愛花時間嗎?搖控器爲他自動略去;他只希望快快升職嗎?搖控器爲他自動略去那漫長的等待...... 當然,這樣,他很快便老了。子女由看Barny的幼兒轉眼變成反叛的青少年--兒子因缺乏運動而暴肥,女兒則已亭亭玉立,並穿著涼快地赴約,勸也勸不聽 (父親的惡夢)...... 再後來,他的妻子覺得他似行屍走肉,終於受不了他,與他離婚後再婚,後父搬了來與他的子女一起住...... 這些事,他全都阻止不了,也經歷不了----沒有過程,只有結果------他只能看著時間怱怱流逝。

因爲忙於工作, 他連父親最後一面也見不到。他一直沒有珍惜與父親相處的時間, 結果,眼白白地看著自己無情地拒絕父親, 見到父親因自己不理會他而傷心失望的表情...... 這表情是他父親在生時最後留給他的面容。(其實他當時忙到看不到, 這表情是他用"人生選段"看回的。)

最後, 他拼盡最後一口氣向忙於工作而快要步他後塵的兒子警示, 要他"put family first"。

越寫越長,下續 :)


移民生活(三)----常用詞

知道什麼叫"百加利"嗎?
我相信,只有身在外國的華人才會將西蘭花叫作百加利(brocalli)。

有些用詞是在香港的香港人不會經常用,但在溫哥華的香港人常用的,舉例如下:

耆英--老人家是也。但在香港很少在口頭上這樣叫。我識的auntie uncle(及父母)愛用這稱呼自嘲。

土著(新聞報導員唸成土"雀")--加拿大的原住民,主要指印第安人--就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原住民一樣,都被西方國家入侵,霸佔了土地。他們現住在原住民的保留地內,雖然有福利,但生活質素與教育質素都較差,失業率高,犯罪率高...... 加拿大華人較為有印象的新聞是,很多?酒的土著為了省錢,便買華人煮菜用的米酒來喝,結果引起酒精中毒(因米酒酒精濃度高),於是政府說要立例,只能在酒房內賣米酒。華人當然很不服氣,因米酒是用來煮菜的,在酒房買很不方便。(其實外國人也用酒煮菜,也一樣要在酒房買酒)後來法例好像沒有通過...... 

阿"姆"(讀"無")--師奶。駕車時當見到有別的駕駛者"亂來",很多人便會說司機一定是"阿姆"。外國地方大,交通不方便,所以學車十分必要。以前只懂做家務的師奶也要學起車來,有些會駕得較為小心(即很慢),反應不夠靈活,常要別人相讓,或"亂來",致使險象環生。不過,總之是女性,管她在港是否大律師,是否商界女強人,駕車不好便會被叫"阿姆"。(在駕車這方面,男性其實一向歧視女性

"息mall"(不是"色魔")--移民笑話之一,形容有些移了民的長者,在外國無所事事,每天的活動便是行mall(購物商場,來來去去只有那麼幾間連鎖店,衣服款式令人興趣全失,長者們又不會像年輕人般常常買衫,他們行mall多是格下價,到超市買下菜,如此而已。),與等著收銀行利息(因沒有其他收入)。不過,這只是個笑話,老人家在那邊還是有很多活動可以做的。(較為悲慘是那邊有些老人家--不論國籍--因為家人沒空理會,平日無所事事,便去賭場玩角子老虎機,沉迷其中。我見過他們沉迷入錢的樣子,感到很心酸。到社區中心活動、焗個蛋糕、到公園散步、做手工藝,甚至行mall也好,總好過整日對著一部機器。)

波霸奶茶--在加拿大,珍珠奶茶普遍被叫作"波霸奶茶"。蒲"波霸奶茶"店是那邊年輕人經常性的活動(不現在是否如此)。加拿大的夜生活不太豐富,downtown當然有bar, 有pub;華人多的地區也有卡拉OK。但那些地方都需要一定花費,是間中才會去玩一次的;平日的晚上如要聚腳,最佳地點還是coffee shop, 與一些開至很晚的餐廳(well,如 24小時餐廳 Danny's)。

波霸奶茶店吸引之處是 (1)價錢合理(十多至二十多元港幣,可坐一晚) (2)比西飲(非酒精飲品)選擇多(起碼比咖啡的選擇多),而且有些人是不愛喝咖啡的。(3)[最大原因!] 這些店是人的華人的集中地--波霸奶茶是台灣飲品,這些店也多是台灣人開的。他們會以美女店員做招徠。華人男生當然最愛看華人女生,加上是令香港少男充滿幻想的嬌嗲可愛的台灣女生,當然吸引!而且店內全是華人,是少男少女重要的社交場地--大家可以扮靚靚,裝帥耍酷,進行看與被看活動,搜尋俊男美女。加上華人圈子細,friend搭friend便可識到人。(華人又不像外國人,在那些地方很少人有膽主動結識陌生異性)
我也有一段時間常與朋友去"hea", 互吐苦水。(你們記得嗎?還記得講過些什麼?


想不到單看這些詞語,便反映出某些社會面貌。那邊其實還有很多常用詞,不過一時想不起來。想到時再補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