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研究社」系列中,高中生奉太郎有清晰的人生信條--「沒必要的事不做,必要的事盡快做」。一個人有一條說得出來的人生信條,好像剎有介事,但想想,我們在年輕時,曾否想過自己應以什麼態度面對世界?成年後,是否已不知不覺抱持一些信條,只是沒化成具體文字而已?
印象中第一次聽人說自己的人生信條,是中學時,班裡選班長(或學生會會長之類),有位同學被人提名,她說不想參選,因為她像龜一樣喜愛和平,不想與人競爭。當時我心想,「啊!我也是這類人,她講中了我的心聲。」更覺得這樣說出來很有說服,將來如自己遇上同樣情況,也可以這樣說。我小學時參加學校的速算比賽,拿下亞軍,但當老師要選我為班代表上台參加班際數學比賽時,我拒絕了。當時太小,說不出原因,很可能只是怕答錯問題,出醜人前。如果當時懂得說自己「熱愛和平」,多好!
我讀書時很勤力,用很多時間在課業上,沒怎麼玩過。可能意識到這一點,我儘可能找機會「玩」。在加拿大讀書時,比以前玩多了很多。成績,過得去就算了。大學畢業時,仍不懂為自己打算,何止五年計劃,一年計劃都沒有,只是見步行步,想做什麼便做什麼。我那些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同學,已經事業有成。但說我走錯路呢?又不是。我選了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雖然辛苦,但快樂的時候還是比較多。我會想盡辦法令自己快樂(有時成功,有時不)。好像不知不覺,要快樂過活便成了我的人生信條。以前不敢承認自己愛玩,現在回想,我的表現不是愛玩是什麼?不過我仍未做到遊戲人間。我太著重別人對我的看法,也沒本錢盡情玩。
現在過的不是小時候想像的理想生活。或者,我總是羨慕別人,覺得他人過的才是理想生活,可能我根本沒努力爭取過吧。
p.s. 這篇文擱下很久,現在再寫,己忘了當初想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