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星期二

Frankenweenie (怪誕復活狗)



自從當年看Edward Sissor-hands後,愛上了Johnny Depp和Tim Burton。當年估計會是終身不渝之愛。

我以為自己是Johnny Depp迷,現在看來,我好像更喜歡Tim Burton(或者,一個導演和一個演員不能作比較)。因為,Johnny Depp演的某些電影,我提不起興趣看就是提不起興趣看。像Tourist,我根本不打算看。但Tim Burton,無論我對他上一套戲是否失望,當他的下一部電影上畫時,我仍是乖乖的付錢入戲院看。

又是只夠時間看一套戲的一個假期。粗略看一個app上的電影簡評,Frankenweenie《怪誔復活狗》得到的評語普通,《少年自讀日記》(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獲得較多好評,青春片亦是我的一杯茶。但想深一層,兒童片可能很快落得只餘日場的下場。而且,對Tim Burton拍的stop-motion動畫有期望,於是選了這套來看。

電影甫開始,畫面和配樂已給我強烈感覺。見到必死的小狗和小男孩的相處點滴,聽到Tim Burton老柏檔tDanny Elfman創作的那種帶有夢幻感覺的配樂,情緒立時被牽引。可能我太熟識Tim Burton的世界吧!都不用多介紹。

小狗Sparkle很可愛。導演捕捉到小狗的單純,基本上,能陪在主人身邊、有食物吃、有球玩,牠便很滿足。特別喜歡牠用鼻子嗅聞的畫面。很可愛!現實中,見到友善的狗狗,我也特別喜歡讓牠們嗅我的手。

有人說這套戲有著Tim Burton電影的一貫原素。Sparkle便像Corpse Bride的女主角一樣「復活」,牠走向自己墳墓的情境,也讓我想起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中Jack傷心地走上山崖的畫面。但電影令我聯想得最多的,其實是Edward Scissor-hands。鎮民被壞人煸動,以為Sparkle是邪惡的,拿著火把追逐牠至鐘樓(?),就像鎮民將Edward趕至城堡的情節。而在城堡內,「好人」與「壞人」都在進行生死搏鬥。兩者都因為外表與別人不同,「非我族類」而受歧視。(好,說到這裡為止,再這樣比較下去,自己也覺得很煩厭。)

另外,看戲前知道導演向多套電影致敬,所以觀影時特別留意(我喜歡玩這些遊戲,哈哈)。包括主角的姓氏Frankenstine(科學怪人),「小龜」Shelly(Frankenstine作者),長得像Frankenstine的同學(哈),茂瑙拍的吸血僵屍(沒看過電影,但僵屍影子那個鏡頭深入民心),哥斯拉等。以上全部電影我都沒看過。所以當我見到屬於我這個年代的「小魔怪」(Gremlins)出場時,特別開心。Tim Burton就像透過電影,與朋友對話。

導演借電影帶出了一些訊息。如父母很多時對小朋友的感覺掉以輕心,一句"Sparkle will live in your heart forever",大人可能經歷過,所以容易明白,但小朋友卻未必做到。要回一隻真的小狗,當然比小狗只能活在心中強。Victor父親的一句:Sometimes adults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說得很對。

但小孩子不容易接受現實,卻令他們的潛能爆發出來。父母知道「狗死不能復生」,所以接受現實。Victor卻用最大努力將小狗「帶回來」。科學精神也是如此。小孩子相信自己能製造火箭,於是便開始做實驗。成年人或不懂發夢的人卻很快被打沉。

另外,身處香港的我,見到外國小朋友有自己的創作和實驗空間,覺得很羨慕。父母也很懂得教小孩。父親不想兒子整天躲在家中,勸他參加一項運動,便說得很好。還有,香港小朋友連與小狗建立感情的機會也沒有。剛到過德國,見到很多人拖著狗上街。狗狗也可進入公園玩樂。在香港,多少人連養狗的空間也沒有!更甚的是,在地鐵內見到導盲犬也要投訴。偏激地說句,我們就算賺多少錢也沒用,人家的生活質素硬是高些!

我很喜歡《怪誔復活狗》,覺得它是Tim Burton近幾年拍得最好看的電影。或者可以說,它是近幾年來讓我最有感覺的Tim Burton電影。

2012年10月29日星期一

我需要的只是愛:Looper(《時空獵殺》)



(在德國時特意拍下Looper的海報。每次去完一個國家旅行後總會有段時間對那國家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對他們產品特別有好感。可能是回味旅程的一種方式吧。你們要忍受一下囉~)

(含Looper和12 Monkeys劇透)

出國前後都忙得要命,但仍努力找空檔看電影。被我選中的「幸運兒」是Looper(時空獵殺)和Frankenweenie (怪誕復活狗)。

先說Looper。因為trailer不大吸引,我本來提不起興趣看。但上畫後見有人大讚,而且,自稱科幻片迷,這套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電影描述了一個殘酷的世界,貧富懸殊。男主角身處的世界沒有愛,只有金錢(金磚)能讓他有安全感。為了這些安全感,他連朋友也能出賣。但他得到的報應是:沒有人愛他。戲裡的世界,有點像In Time描述的世界。在社會低層的人,命都很賤,為了獲得幸福,他們拼了命賺錢,但生命卻沒有保障。

這套電影的劇情發展令人意想不到,因為它的主線好像在中途突然轉向。本來講Joseph Gordon-Levitt和Bruce Willis的鬥法,中段開始卻只有Joseph Gordon-Levitt和Emily Blunt的互動。Bruce Willis變得無戲可演。到後來,他那條線仿佛消失了。不過,想想也難怪,他與Joseph Gordon-Levitt本就是同一個人。現在進行式的自己,在這一刻的決定,才是最重要的。現在是實的,未來是虛的。

電影最後要帶出的訊息,會讓觀眾「咦~」一聲。原來是這麼回事!看戲前真的猜不到。有些電影的twist是在情節上,這套戲的twist是在中心思想上,都幾有趣。

(有更嚴重劇透)
Bruce Willis繼12 Monkey後再次演穿梭時空回到過去的角色,兩套戲也出現兩個「我」見面的情節,兩套戲都很悲情。兩個主角身處的世界都很冰冷,兩個都沒有人愛,但後來都因一個女人而得到救贖。這種描寫頗為煸情,但煸情得好看。你沒法不同情男主角吧!特別是有著一副baby faceJoseph Gordon-Levitt。

來,讓媽媽抱抱!媽媽永遠都會在你身邊。

最後,我為這套戲加一句tag line:

我需要的只是愛。

2012年10月6日星期六

布扎第《那隻見過上帝的狗》

]

這是一本短篇故事集,作者迪諾。布扎第(Dino Buzzati,1906-1972)是義大利人。簡介說他有「義大利的卡夫卡」的美譽。的確,他有幾篇的故事內容詭異、魔幻,主角處境荒謬,故事沒有明顯結局,令人聯想到卡夫卡的短篇。如一個人意外令一整棟建築物倒塌的《巴利維的倒塌》,描寫一部詭異的大「機器」的《機器》,講述被老鼠控制的一家人的《老鼠》,有點像《乞丐王子》的《調換》,還有關於白色恐布的《告密者》等。不過,他的小說題材多樣,除了令人聯想到卡夫卡,也令人想起卡爾維諾和Roald Dahl 。或者好的短篇小說都有共通點吧!他的故事有的像童話、有的像寓言,有的像鄉野傳說。有時候,短短數頁字的故事已足夠撼動人心。

講講我特別喜歡的幾篇:

《被改造的弟弟》裡的少年主角有個頑劣的弟弟,在被送進一間出名嚴厲的寄宿學校後,弟弟好像換了個人似的,變得很乖。但他靈魂的某部份好像從此失去了...... 故事很簡單,但作者將之寫得曲折離奇,令我的心情被強列牽動。作者未必有這意思,但這故事令我想起文革時期的思想改造。

《氫》講述原子彈帶給人的恐懼。故事的起始是一通半夜來電,感覺有點像Stephen King的書。氣氛營造得很好,像個噩夢。

《梵諦岡的烏鴉》宗教色彩濃厚,刻意在聖年前犯罪(因為罪會在聖年時被洗清)的男人被變成烏鴉,四處尋找教贖。這故事是一篇美麗、帶點bittersweet的童話。閱讀時,我腦中會出現作者描述的畫面!有點像童年時看書的感覺。

《羨慕別人的音樂家》的主人翁有點像《莫扎特傳》裡的薩里埃利,是個令人同情且甚有共鳴的角色。

他有的故事著重建立氛圍多於發展情節,有種沒頭沒尾的感覺,但很特別l,如《黑暗》、《弄臣》和《出事了》。說教的故事多看幾篇便會膩,所以要有這些像詩的故事作點綴。

這本書好看,但並不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又多認識一個作家了,真好!

2012年10月5日星期五

突如其來的德國遊

不知我今年是否「驛馬星動」,一年內去了新加坡和台灣,稍後又有機會去德國。將旅行的原因歸究在星相上(雖然我不信),是因為三個地方都不是我刻意要去的。去新加坡是因為表姐約,到台灣去原是為了Radiohead,而去德國,是因為突然有一個出差機會。

我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旅遊機會,工作完結後,我會在德國多留八天。

很多人知道後很羨慕,但我的心情卻猶如坐過山車。最初以為不能去,但到確定可以去後,只餘下很少時間給我做準備功夫。要準備在那邊的工作,又要趕快完成這邊的工作,以及考慮交給什麼同事跟進哪件事;當然,還有計劃行程。

可笑的是,早前去台灣時還在想「一個人去旅行」的問題,亦覺得一個人去度假區太寂寞;想不到轉眼間,我又再次一個人出發了。而要考慮的事,仍然包括是否於「度假區」逗留。這種「煩惱」,向別人說,會被說成是「曬命」。況且,我不是一向自認喜愛旅遊和「流浪」的嗎?這不就是「求仁得仁」嗎?

本來是令人狂喜的事,不知怎的,卻給我帶來不少壓力。還有,機票雖然是免費的,但食住卻要用錢。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消費,回港後,我要更加慳儉。

同去的同事在完成工作後會到瑞士和巴黎,我則一心一意想探索德國。我對這個國家很好奇。另外,如果是去巴黎,我想為了她專程去,而不是在別國匆匆趕過去。

因為對德國地理認識不多,便買旅遊書回來看。時間這麼匆忙,我實在來不及慢慢在網上查資料了。

我買了兩本旅遊書,一本是有各區詳細地圖的,另一本是為讀者提供很多行程建議的。

想談談後者,那本書名叫《德國鐵道自由旅行精品書》,印在封面的其中一句宣傳句是「旅行技術臻緻進化版的背包旅人專用導覽」。作者是台灣人,從文字也看得出來。

這本書的作者提倡一個簡單易明的旅遊方法,就是買歐鐵pass,坐ICE高速列車,以德國的四個城市(法蘭克福、慕尼黑、漢堡、柏林)為據點,再輻射地到鄰近景點去玩。即是,住在火車總站旁,每天到一至兩個景點,即日來回。玩完一個據點後,便乘火車到另一個據點,以同樣方法去玩。優點是不用提著行李走來走去,編行程時不用花太多時間--跟著他建議的方法走就對了!

此書最有趣的地方是作者滿有性格,語氣武斷。他覺得不值得去的地方,會直接說「不」,入黑後看不到景點的那段時間,他索性將之叫做「垃圾時間」。又1例如「威斯巴登」Wiesbaden,他發現很少當地人去那裡浸溫泉。他覺得因為德國人不愛和別國人一起浸溫泉,於是使將所有愛浸溫泉的國際旅客趕到那個專區,而當地人則會避過那處,而仍然去自己常去的溫泉。他說:「如果連德國人自己都不太愛來的地方,那我來幹什麼?」很好笑!

我覺得作者建議的遊德方法不錯,而且他不只是建議,還解釋原因。因為德國每個景點的距離都不遠,坐火車的話,個多小時就到,所以可以即日來回。他說,每個景點的面積都很細,所以在日照長的日子,一天去兩至三個景點也行。

但當我計劃自己的旅程時,認真想想,覺得作者的好些建議未必合用。

他是旅行專家,可能很會看地圖,不容易迷路。他瞬間找到的地方,我可能要用雙倍、甚至三倍時間尋找。而且,他的行程是每天一早出發,一路玩至晚上;體力上,我未必應付得了。我預計,我會最少上錯一次火車。

還有,他對大部份景點讚不絕口,說每個古城都有其獨特之處。但事實上可能有很多地區的風景都近似。單看簡介,我不知道我會喜歡哪個城市。不過,旅行就是這樣的吧,沒有完美的行程。享受當下是最好的。

另外,他的興趣與我的未盡相同。慕尼黑裡的Dachau集中營,書內便沒有提及。他也不大提博物館和美術館。不過,他的確很了解亞洲旅行者的心態--想用盡時間去多個地方。因為我們的假期少,距歐洲又遠,不能常常去,故貪心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匆匆地寫這篇blog,其實是想問問各位的意見,特別是去過德國的朋友。

我計劃了兩個行程,不知哪個比較好。

(由工作後第一天計起,一連八天)
第一天 Frankfurt : 海德堡Heidelberg +順路的中一站(可能是Hanau)+市內
第二天 Frankfurt  :科隆Koln +順路的中一站(可能是Aachen)
第三天 Frankfurt -> Munich:Dachau集中營
第四天  Munich:新天鵝堡Fussen Neuschwangau +林道霍夫宮 (Linderhof Palace)-可能跟團

選擇一:
第五天 Munich:楚格峰+艾比塞湖Zugspitz
第六天    Munich:貝爾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 +國王湖Konigssee(在其中一處住一晚)
第七天 Austria(!):薩爾斯堡Salzburg + 住一晚
第八天 回Frankfurt, 晚機走

選擇二:
第五天 Munich: 楚格峰+艾比塞湖(Zugspitz)
第六天 Munich(可能乘夜班火車) -> Hamburg /  Berlin
第七天    Hamburg /  Berlin
第八天    回Frankfurt, 晚機走

選擇(一)能看很多大自然風景,也可一遊上次到維也納旅遊時沒時間去的薩爾斯堡。不過一個人到貝爾特斯加登/國王湖此等湖區去住,不知是否一個好選擇。看到那些美麗的照片(即是在fb被人傳來傳去接收幾十個like的驚世美境"photoshopped"照),心想能親身去一次會畢生難忘。另一方面又覺得那些地方不適合一個人去。不過我又想看到滿天星星(住湖區應該會見到),甚至銀河。怎麼辦?噢,還有天氣,那是一個重要因素。聽說現在六時便天黑了。

選擇(二)的好處是可以多去一個城市。一個人到city去好像比較適合。而且可以多坐一次中/長途火車。(我喜歡坐火車!)不過我未決定去漢堡還是柏林。雖然柏林比較有名和有歷史價值,但漢堡也不錯。(我在說什麼?一句到尾:貪心!)再說,柏林很大,如去那裡也要決定到哪些地方。

有沒有人可以提供意見?

-----------------------------------------------------------------
p.s. 每逢秋天,人便變得情緒化,會沒來由地感到傷感。有一年入秋我不斷哼著林憶蓮的《微涼》,有一年我則空虛得被堂本剛的歌「入侵」,今年則在中秋夜不跟朋友去長洲宿營(我明明一直盼望能在離島過夜),情願與親戚吃飯後回家獨自過。第二天雖然入長洲和朋友燒烤,之後卻不跟著去看煙花,提早回家。(不特別喜歡看國慶煙花是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有工作壓力。)

那天見到很多人到離島玩,在到長洲和到南丫島去的碼頭都有長長的人龍。想起本來歡天喜地出發看煙花的人,一瞬間便與親人陰陽相隔,感到很唏噓。小孩子的離世特別令人心疼。還有之後傳媒陸續披露的感人故事。還有那兩個在石澳遇溺的少年...... 見到他們忍受著如此真實的傷痛,我的傷春悲秋便不算什麼。

只能說句R.I.P.,並希望他們的家人要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