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盼了很久,我對這次旅行有很多美好的想像,也有一些迷思。就讓我一一列出,再殘酷地一一揭破。鳴......
布拉格之春:五月是一個適合歐遊的季節,天氣回暖,鳥語花香......
原來不能用香港的十幾度與外國的十幾度比較。那幾度,分別可以很大。踏出布拉格機場,第一個感覺是冷。第二天我將所有外套披上身,加上頭巾和圍巾,仍是冷。最後要狠下心腸買衣服。
外國人不怕冷
衣衫單薄的我,見到妤些外國人穿著大褸和羽絨。我印象中的外國人全都不怕冷(可能只是加拿大人吧)。我笑我自己。都出過國了,為何將眾多不同國家的人都籠統地稱為「外國人」。「外國人」有很多種的啊!也有一些生長在較溫暖地區的人,與我們一樣怕冷。
所有外國人都懂古典音樂會禮儀
古典音樂在西方盛行這麼久,我以為他們都懂古典音樂禮儀。在香港,曾經一度,我們總怕自己人在音樂會喧嘩,失禮「外國人」。怎知在聽音樂會時,就遇著後座的外籍男女細聲談話。那男的更一直看相機上照片,每按一下NEXT鍵相機便嘟一聲響,他卻一直不知自己正在騷擾別人。怪不得他不專心欣賞音樂會--因為他的耳朵不靈敏。
「草地」永遠與歐洲連在一起。很多人都羨慕外國人可以在草地上曬太陽與野餐。我也懷抱著如此美好的想像,想像自己在和眴的陽光下野餐。
不是草地不漂亮,而是布拉格天氣太冷。我坐在霧濕的椅上啃冷硬的麵包,邊吃邊哆嗦。不過在公園內逛仍是十分舒服的。在維也納的周日早上,我見到一個在公園內看書的女孩,以及一班上YOGA課的人。
在咖啡廳看書
在坐在大草地野餐以外,在咖啡廳看書是另一種對歐洲生活的常見想像。為了配合布拉格這地方,我特意帶了卡夫卡的書去看。
但是,我留在當地的時間太短了,根本沒有看小說的閒情。甫坐下,叫了食物,我便打開旅遊書和地圖,決定下一個目的地並計畫路程。除了找路,我也要留意目的地的開放時間,要預留足夠的交通和參觀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已閒不下心讀小說。唯有在晚飯時候,才能讀一點。
旅遊書建議我們要學懂一句半句當地語言。於是我用只有自己明白的拼音符號死記了幾句捷克文和德文。
在捷克小鎮對著民宿主人說那句捷克文,發音被糾正了多次。學語文,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你學懂幾句還不夠,你還要明白對方說什麼呢!
在布拉格的大部分店員都懂講英文,在維也納反而較少碰上懂英文的人。身體語言還是挻重要的!(在維也納我用身體語言向當地人表達我想找機場--看見我的行李,他們應該猜到我問什麼吧。)
路在口邊
如果對方不懂英語,問了路也聽不懂回答。看著他們指著的遙遠地方,我還是一頭霧水啊!更因為某些地方地大人稀,街上行人不多,未必能碰到可供問路的人。
跟團「唔型」,不要跟鴨仔團。也不要人又去我又去。
在民宿認識了一個女孩子,與她同行一段路。到了布拉格一間著名的教堂,門外滿是遊人,排了一條長龍。她怕人擠,又趕時間,所以沒有進去。但我卻一直心思思想將去,於是在與她午膳後便與她分道揚鑣,自己折回去參觀。那間教堂的內部很大,有很多漂亮的彩繪玻璃窗。雖然一個人參觀很自由,但沒有跟團聽講解,我便不知道每一塊玻璃、每一件物品的來歷。更錯過了內裡最有名的彩繪玻璃--由捷克著名畫家慕夏所繪的那幅。可能我看過,不過不知道是由他所畫而已。
我覺得去旅遊最好能瞭解當地的歷史。如果事前沒有看書瞭解的話,便最好報一個當地團。否則,旅行就會如我母親所形容的「過眼雲煙」一樣。
於是在維也納的皇宮,我便付多些錢報導賞團,結果聽到很多有趣的皇室故事和傳聞。絕對值得!
我要當「行者」,一直走一直走。多浪漫!
但我的體力不繼,更在旅程最後三天扭傷腳。走每一步都痛--於是我得以在皇室公園慢.慢.逛,享受皇室人員的閒情逸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