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有今生,無來世。”
這句話常常叫我傷感。
今日是一家人,死後,也不知道會否一同到另一個世界,不知道能否再聚。
就算見到,是否還認得?還是否有那些人間的感情在?無論是關愛,還是仇怨?
基督教相信永生--天堂/地獄;佛家相信輪迴--人畜都要墮著六道輪迴。但是,對於死亡,我們在生的人是永遠不能肯定是怎樣的,只看你相信什麼。
電影《再生號》的女主角傾向相信輪迴,在她創作的小說中,成為“小孟婆”的她開著一輛列車,請剛死去的鬼魂喝孟婆湯,然後帶他們“再生”。
她們一家面對至親身亡,見到母親多年來傷心如昔,有志寫作的她想到用創作來療傷。因那場交通意外而瞎眼的她,要使用盲人打字機來寫作。在小說世界中,她可以決定生死,可以令親人團聚。這個小說世界沒有過份脫離現實,他們一家沒有正常地待在一起。只是在小說世界中,換成父親在生但盲了,她、母親和弟弟死去,作為“小孟婆”的她,逆天而行,瞞著老闆帶母親和弟弟回到父親身邊......
這篇小說還算發展得合情合理。儘管要偷偷摸摸,但一家人仍可待在一起。不過,這個虛構的小說世界,對比起沒有父親的的真實世界,她活生生存在的世界,是否太過不堪一擊?(電影內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在此不透露)小說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腦海中親人的擁抱,所吃的熱湯暖飯,相對現實中真切地感受到的孤寂、空室、冰冷,又可以有多少補償作用?
女主角決定小說中人的生死,但她不知道是誰決定現實中人的生死。
We are written by whom?
為什麼是他死不是她死?
很多時應死的不死,不應死的卻死?
為何要帶走善良的人,留下作惡的人?
為何要帶走天使般的嬰兒,留下蒼老的父母?
為什麼?
有原因嗎?
是否就像六合彩攪珠一樣,是隨機的,根本亳無原因?沒得計算?不能叩問?
一切是否只是我們這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想多了?是否為了令人生看起來富有人生意義,而自己想像一套生死規律出來?
上帝,為什麼?人的生死,你是怎樣定奪的?還是,死亡是魔鬼定奪的?死後才由神掌權?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眾生要爭名逐利,建功立業,追求愛情,養兒育女;否則,人生有什麼是真正重要的?
* * *
說回電影本身,這是一套療傷電影,叫活著的人不要執著於死去的人。
死去的人,有另一條路。他們不再繼續人間的關係。上天自會安排他們的下一步。
在世擁有的關係,便像開頭那句話所說的--“無來世”?
在生的人,唯一能做的,是好好活下去,並讓親人“因在生者對他們的思念而'再生'”。
已過世的親人,也不想這麼快便再看到你吧!
* * *
這套電影玩多元空間,現實世界/小說裡的人世界/小說裡的鬼世界/小說裡的小說世界...... 不斷切換,又互相交疊,很難令觀眾即時明白發生何事。而且又講死亡,又講創作,肯定不是一套老幼咸宜的通俗電影。
戲中的對白與旁白,很有文藝腔,有話劇感覺,很適合放上舞台,因為舞台更易做到虛幻交錯。而且舞台用旁白,不像電影用旁白般給人不自然的感覺。(不過旁白寫得很好!)
這個題材和表現方法,港產片少見。我常看的港產片,通常只描述外在世界,較少以實景表現角色的內心世界,更少描述現戲內角色所創作的世界。
很高興香港有這套片。無論效果好不好,多少人喜歡,始終是一個大膽嘗試。
不過,我喜歡“思念”這個原片名多一點,因為這兩個字很有詩意。
思~念~
* * *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江城子.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