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0日星期六
2007年2月8日星期四
移民生活(二)---- 學校生活I
加拿大的公立中學與香港的一樣,也是分區入讀的。我入讀的一間離家不遠,不過也需坐車才到。外國中學和香港中學的規矩是截然不同的。除了不用穿校服上學外,校規也少很多。
父母與我第一次到學校,便經歷了第一個震撼。(Well, 我的適應能力比他們強些,我沒那麼震撼) 就是見到有學生在學校範圍內食煙。其實校內是不准吸煙的,不過在露天地方有吸煙區。其實也沒什麼,都高中了,反正到大學也是如此。如果初中生也容許在校內吸煙,我才覺得有問題。
看不慣的反而是在校內見到同學親熱。有些情侶會靠在走廊的locker門上擁抱和熱吻。需知我之前在香港讀的是一間校風純樸的女校,從未見過如此情景。公然在校內接吻噃!也見有男女同學在走廊“玩打架”打至碌地的。我想這情況可能和香港的大學差不多(他們不是有叫淫賤口號的迎新營和玩happy corner嗎?),也是提早接觸而已。
第一次讀男女校的感覺很有趣。那時基本上是不太理睬那些男生的……根本不知道怎樣相處。而且他們有些是口花花和鍾意玩的。其實那時候要同一時間適應的,是不同的學校風氣、教學制度、男女校、較複雜的同學圈子、外國的老師與同學、自由選科、預備上大學等。
說起外國同學,在學校見到他們時,感覺上是進入了荷里活的電影世界。一向只有在西片與電視劇(Beverly Hills 90210, 班裡有些同學很迷) 才見到這麼多外國人,現在卻都在眼前。感覺是──鬼妹的外貌與身材都很成熟,有些會化妝上學──在她們眼中,我們大概像初中學生;鬼仔大都高大,看起來有書卷味的不多,但也不乏靚仔──起碼他們都像電影內的人(有一個看來像Matt Dillon的);他們很多都很獨立,很多人在那時都做part-time job,放學後去油站工作,或早上派flyers什麼的,很多學生也是坐校巴或巴士上學。反之香港學生多是嬌生慣養,家長會買車給他們,同學中不乏駕名車上學的──最經典是有一位新加坡女孩駕跑車上學,但卻常被男同學笑她的車速只有50。
不過在學校識朋友卻不難,香港人很自然地堆在一起。我們多與香港人玩,或者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菲律賓的同學(較特別是認識了一位德國女孩),但就是少與加拿大的白人玩。因如果你同時與一個外國人與另一位香港人做朋友,你與那位香港朋友獨處時便會講中文。然後他又會介紹他的香港朋友給你認識。他們不會樂意一起與那位外國朋友講英文。如果你想與那些香朋友在一起玩,便會少了時間與外國朋友玩(像吃飯時便要決定和誰人吃)。如果是”竹升”(在外國出生/長大)的話,那又不同,因他們習慣講英文。但感覺上,這些人比外國人更難接近。
那時很多香港同學英文不好,加上未適應外國,所以自然地會與同種人在一起。香港人講話本就比較大聲,廣東話發音又很響,很多人聚在一起時便會變得很吵。加上香港學生有些是駕名車上學的,與他們的刻苦很不同,所以我們與土生加拿大同學是有一棟無形的牆的。但他們常強調種族和諧,反對歧視,所以表面上他們不會欺負我們,就只是不願做朋友而已。(想像如果在香港中學有一大班只會互相講菲律賓話的菲律賓同學,香港的同學也不會和他們玩)
所以,如果想在外國學好英文的話,千萬千萬別選在溫哥華唸書!
(P.S. 後來還發現在學校旁邊有一間有脫衣舞表演的酒吧!)
2007年2月3日星期六
移民生活(一)--好歌與我共行
想談談移民生活。
當年移民,與親朋好友在機場say goodbye,之後的經歷和感受,一直也沒有機會說出來。
在外國認識的朋友,不用說也會明白,因爲大家的心情與經歷大同小異。
但,我也想與其他朋友分享那感覺,畢竟移民是人生一個很大的轉捩點。
想當年(!),到達彼邦後,第一處居所是別人的basement。那處其實不是正式的地牢,而是在地面,不過二樓(前門進)是屋主住的,我與父母住的是地面那層,從後門進入。(這設計曾令我與一位從香港來到的好朋友緣慳一面)
那是一個暫住的地方,所以我們也沒有刻意添置甚麼家具。只不過怕寂寞,所以首先買的是電視。
我的房間沒有床,要睡地下,雜物都堆在旁邊。
那時候,陪我的是一架cassette收音機。當時我仍未有CD機,聽的只是錄音帶。我那時的收藏不多,只有一些當時香港的流行歌星錄音帶,包括蘇永康,張學友,王菲,李克勤,黎明,Beyond等錄音帶,與很多從收音機錄下的歌曲。還記得關於移民/離別的歌便有兩首,包括李克勤的《後會有期》與郭富城的《臨行》,很應景!
那時聽的歌特別入腦,曲調已嵌入記憶中,以致現在聽到那些歌,當時的感覺便會湧上來。
在那個雜亂的房間內,聽得最多的是Beyond的《Sound》,(尤其喜歡《阿博》與《缺口》)播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後來, 補購回很多Beyond以前的歌(但很多都是家駒走後被唱片公司組合來組合去的精選碟......)。聽Beyond的歌很有感覺,好像可以將我帶到很遠很遠,帶到遠古的不屬於我的記憶。(喜歡的有很多很多歌:舊日的足跡,早班火車,永遠等待,誰伴我闖蕩,長城,再見理想,喜歡你,逝去日子,Amani......總之那時候覺得,買Beyond碟是一定錯不了的.所有歌也好聽!)
總的來說,移民的最初日子,在未上學未識到朋友以前,陪伴我最多的便是這些歌曲。
《後會有期》歌詞
(作曲:Pace Lumba, 編曲:盧東尼,填詞:李克勤)
天空的飛鳥飛到那一方
只想有一個美夢寄他方
越過高山大海 又越過風與浪
還看遠岸 離別這海港
* 即使那天氣會令你不安
即使會枯燥也沒有相干
但那一切回憶 昨日裡千個夢
難以放下 仍沒法淡忘
誰願孤孤單單到遠地
為了呼吸新鮮的空氣
無奈這裡個個卻顧著自己
誰在這邊趕上機 誰在那邊講道理
害怕等最後限期像處死
或者相安無事 又或者朝三暮四
但這飛鳥已別離 後會有期 *
Repeat *
咖啡座的意義
呷著喜愛的咖啡,坐在舒服的梳化上看書,在輕鬆的音樂陪伴下,坐一兩個小時,真的很寫意。
試過在上班的午飯時間,不去吃正經飯,改爲去咖啡店,點一杯熱咖啡,伴一件鹹點心,與同事悠閒地談談天,揭揭雜誌,小口小口地吃著點心,呷著咖啡。陽光從大玻璃窗外射進來,使我們沐浴在溫暖中,感覺很美好。當時完全渾忘工作的煩惱......我們渡過了一個一小時的假期。
當然,消費是很貴的。在咖啡店中,買一杯飲料的價錢足以讓我們在飯店吃一個飽飽的套餐。所以,咖啡店被認爲是中產的玩意。
不過,最享受咖啡店的還有學生們。
咖啡店內充滿了傾project與溫習功課的學生。當年,我喜歡到咖啡店是因爲那個舒適的環境可以沖淡看教科書的苦悶情緒。當然,咖啡店也是談天的好地方。在這樣的環境下談天,讓談天變得感性起來,比在珍珠奶茶點談心有感覺多了。
少年時的苦悶與多愁善感,在這場景下得到最佳發揮。
「假音人」有一首歌,叫《旺旺咖啡座》,形容得很妙--
”......寂寞咖啡座 蜜運有幫助
侍應有幾個 無聊客更多
磨粒鐘 睇報紙 畫幅畫 聽下歌
望街燈 吹爆波 食支煙 點個火”
在咖啡店中無聊,感覺比在別的地方無聊高檔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