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轉涼,我背著一堆要看的書,打算找個地方好好閱讀。
我想過去公園長椅上看,想過去海灘看,想過去Pacific Coffee/巴黎咖啡店看,甚至在車上看,但就是不想進圖書館看。
我在學生時代和待業期間其實經常蒲圖書館,很喜歡借書回家看,當然,揀書時免不了會先在圖書館看個痛快。
當年剛到加拿大,與家人住人家的地牢,未開始上學,又未識到朋友,最大娛樂便是到圖書館。那時候沒有車,也會自己步行去圖書館。當時離家最近的那間圖書館只有英文書,於是我便看了一堆給青少年看的英文小說(主要是鬼古),又亂看些教畫畫的書,手工藝的書,連透視法也借回家看。
後來有車了,可以駕車到有中文書借的圖書館,圖書數量不多,我也不揀擇,總之圖書館內有什麼中文書便看什麼中文書。竟也給我借到很多金庸(有華人便有...),亦舒(除了借,也有買二手書,差不多update了她所有小說),倪匡,蔡瀾的書;也認識了一些當時的新作者:深雪,關麗珊,李敏等。我看過的五十多本克莉絲蒂小說(中文版)也是從加拿大的公共圖書館借閱的。
到讀U時,開始的頭一個學期其實讀得很吃力。因爲揀錯Electives。因爲中學時英文好,便自信地揀了英文科,卻發現上英文課便等於上香港的英國文學課(被"English Patient"一書玩死),讀Earth Science時自以爲溫習好了,怎知見到試卷才知不妙。那時以爲外國採用”活動教學”,其實還不是一樣要背書?但我在家裡是沒心機溫書的,只好放學便去公共圖書館。那裡的圖書館外有樹有草地,環境很清幽,加上溫到悶時可看閒書(佔50%!!),又可上網。圖書館仍是我的好朋友。
我的主科是Communication,這科重research與theory,又要常常寫essay,加上我也選了一些Phychology 科作爲elective,也是要做大量research的,但只有學校的圖書館才有足夠的參考資料(電子/文獻),所以我的讀書陣地便被迫轉移至學校圖書館。而這間圖書館,可能是我的陰影來源。
圖書館內有電腦室,多數學生進圖書館都是用電腦做research的。或者在電腦先尋書名,再到書架找書。那時候其實不太懂寫essay。不知道搜集資料是用來證明一個理論是否成立,只知道找一堆與essay題目有關的書。找了一堆與書名有需要的keyword的書,堆在桌上,然後再查看相關內容......然後,該怎麼辦呢?不知道。於是,便quote, quote, quote 。(當然,再讀上去便開始懂得寫essay了)有時候,會索性在圖書館內溫習,看那些大部頭的教科書。大學圖書館內有足夠暖氣,但這也導致館內很焗,在裡面有缺氧的感覺,使我昏昏欲睡。不過這也沒辦法。功課需要,我常要在那裡待到日落西山。
加拿大很冷,從圖書館步出時,寒氣絲絲滲入衣服內,雙手即時變冷;加拿大的冬天,日很短,踏出圖書館時,天已暗,路燈已亮。從圖書館穿過校園主樓再步向停車場,經常連一個相熟的朋友也碰不到。從開著暖氣的主樓走到空礦的停車場,再走一段路到自己的車子,然後從溫暖的口袋內伸出手,拿著車匙開車門,再坐在冰凍的車廂內哆嗦著等暖氣充滿車廂......感覺很孤單,好像這世上只餘下我一個人似的。
陪伴我成長的圖書館,現在竟不太想進去,是寒冷的天氣勾起我這段回憶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