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星期二

《IMU》讀後感

空晴的「AI三部曲」已出版了《IMU》、《AI人格分裂DID》和《ICE》(上集)。去年6月讀《IMU》時,AI已是個火熱的話題。熱門討論包括AI的飛速發展、如何在工作上運用AI、AI對人類的威脅等。當時,我還未真正感受到AI如何入侵/融入 (視乎我怎麼看) 我的生活。想不到,到了近月讀《ICE》(上集) 時,我已習慣使用AI。我向AI查詢理財知識、斷捨離的方法、食譜、心血來潮想了解的某項知識。也試過與它談宗教話題,找它作心理輔導。

AI在工作上的幫忙主要是文字處理,除了翻譯,我也經常輪入一段文字,問它「how to put it better」或請它「polish slightly」。寫個電郵也請它修正句子。沒錯,句子是polished了,但我對寫作的信心似乎下降了,總覺得自己寫得不好,有文法錯誤,英文不地道,不讓AI檢查就會失去信心。

2025年5月27日星期二

hkiff 2025: 《誰知菇毒心》(When Fall is Coming)

Source: musicboxfilms.com

很久沒看奧桑先生的電影 (對上一套是2014年的《女朋友的女朋友》),對他作品的最深印象是懸疑的情節、能魅惑人心和有神秘感的角色。

《誰知菇毒心》(When Fall is Coming)的開局很平靜。在法國勃根地一個寧靜村莊,老婦Michelle獨自在家煮菜,準備迎接從城市來小住的女兒和孫兒到來。在這樣平靜的環境下,可以發生什麼事?

2025年5月20日星期二

hkiff 2025: 《暗黑砂漏療養院》 (Sanatorium Under the Sign of the Hourglass)


看電影節,總有人會問有哪套好看,以及有沒有「伏片」。今屆我看了八套,只有一套我不會推薦,就是《暗黑砂漏療養院》。這套電影拍得很抽象,近乎整套都看不明白。但說它「伏」嗎?我又不敢輕言,因為它拍得有藝術性。很多藝術作品也是抽象的,難道看不明便說作品差?總會有人欣賞和接納的。是否看得明到底應否作為一個好壞的指標?

2025年5月18日星期日

hkiff 2025: 《藍色安樂園》(The Blue Trail)


「將老人送往偏遠『樂園』,美其名讓他們安享晚年,是政府回報高齡國民曾努力貢獻國家的新政策。」(摘自官方介紹)

選這套戲,是因為我有興趣老人題材。最初以為是反烏托邦電影,但與想像不同,電影著重人物內心多於情節,也沒有明確告知觀眾老人們在「樂園」的待遇。電影講的是女主角Teresa怎樣逃離政府的安排,走自己的路。而簡介提到的「靈性更新」則準確描地述了這套電影。

2025年5月13日星期二

hkiff 2025: 《狂媽日記》(Hard Truths)


《狂媽日記》(Hard Truths)是一套角色研究類電影,帶我們觀察家庭主婦Pansy的日常生活。

正如中文戲名的形容,Pansy是位狂媽,終日怨天怨地怨身邊的人,動輒發脾氣。她覺得自己命苦,要背負很多家庭責任,沒人了解她。她埋怨兒子廿多歲仍無所事事,找不到人生方向。丈夫是水電工,為人溫順寡言,但無論做什麼她都看不順眼。而對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人,如商舖店員、超市顧客、診所護士等,她都覺得「篤眼篤鼻」,常主動挑起爭端。與她最親近的人是她任職髮型師的妹妹,她會找對方傾心事 (但往往演變成訴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