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星期四

我和栗子妹的光影回憶


我和栗子妹認識十多年,由網友變朋友,也是書友和影友,會互相介紹好書好戲。 認識她之後,差不多每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我都有電影與她同場看。就算不同場,也經常看她介紹的電影。我們也一起看過其他電影節。 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2011年的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HKIFF)。我們相約在文化中心看《幻象師》(The Illusionist)後相認。我那時拿著一本書做記認。但其實不需記認,因我們兩個留到其他觀眾都離開了,便知道留下來的就是約定要見面的人。

2025年9月4日星期四

永遠懷念栗子妹

在此懷著沉痛的心情通知各位,我們親愛的blog友栗子妹於9月3日早上在醫院因急病離世。

很不願意相信這個消息,但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縱無奈也得接受。栗子妹只是早一步離開這個混亂的世界,我們總有一天會與她再聚。

栗子妹是我的好朋友,由網友變成在現實中會見面的朋友。雖然我們實際見面的次數不多,但經常在網上交流。

我是在Yahoo Blog認識栗妹的,後後我們在某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相認,之後與另外幾位影友近乎每年電影節一聚,一起看戲。大家都是資深影迷,有各自想看的電影,所以都是先揀選自己想看的,再核對一下大家的名單,看有沒有同場。有的電影我們碰巧排同一場; 有的則是看中了對方選的電影,相約一起去看。栗妹總是看最多套電影的一位。她會在開售首天親身到櫃枱排隊買票,所以有很多年也是她替我們大家購票的 (大家會用Excel表排好名單交給她)。今年的電影節也是一樣。

數年前,栗妹邀請我加入她和blog友淇淇的Facebook Messenger群組。此後我們經常在那裡交流,談書論戲,有時會分享生活點滴,如工作苦水、投資心得等。頻密時,甚至一至兩天便對話一次。栗妹是書迷也是戲迷,大家常聊得不亦樂乎,為我的生活添上色彩。

但自今年8月初開始,栗妹便沒有回覆我和淇淇的訊息,電話也沒開機,我們自此失聯。我和淇淇很擔心,但我們沒有她家人的聯絡方法,能做的有限。

直至9月3日晚,她一位補習學生的家長用她的電話傳來訊息,告知她離世的消息。栗妹在月初發燒入院,腦部出現感染,做過幾次手術,最終不治。因此,她沒辦法通知朋友。

栗子妹喜歡分享好書好戲,Blogger是她一個重要的分享基地,因此代她通知各位blog友。相信她很捨不得大家。

稍感安慰的是,栗子妹未停過看書看戲,她在七月仍與我熱烈地討論一本書,也推介我看一套戲。懷念這段快樂的日子。你永遠在我心裡佔一個重要位置。

心裡千頭萬緒,一時整理不來,希望之後繼續在此分享。

2025年8月26日星期二

《AI X DID》讀後感


接下來的《AIXDID》 (空晴 著),講的是在同一個時空下,另一個男人的故事。此書的主人翁秦舜堯是一個33歳的建築師,有工作才華,高大俊朗,比《IMU》裡林蔚的條件更好。秦舜堯婚姻美滿,有個好太太,自翔是個好男人。但與林蔚一樣,他背棄了深愛他的另一半,出軌了。

2025年8月5日星期二

《IMU》讀後感

空晴的「AI三部曲」已出版了《IMU》、《AI人格分裂DID》和《ICE》(上集)。去年6月讀《IMU》時,AI已是個火熱的話題。熱門討論包括AI的飛速發展、如何在工作上運用AI、AI對人類的威脅等。當時,我還未真正感受到AI如何入侵/融入 (視乎我怎麼看) 我的生活。想不到,到了近月讀《ICE》(上集) 時,我已習慣使用AI。我向AI查詢理財知識、斷捨離的方法、食譜、心血來潮想了解的某項知識。也試過與它談宗教話題,找它作心理輔導。

AI在工作上的幫忙主要是文字處理,除了翻譯,我也經常輸入一段文字,問它「how to put it better」或請它「polish slightly」。寫個電郵也請它修正句子。沒錯,句子是polished了,但我對寫作的信心似乎下降了,總覺得自己寫得不好,有文法錯誤,英文不地道,不讓AI檢查就會失去信心。

2025年5月27日星期二

hkiff 2025: 《誰知菇毒心》(When Fall is Coming)

Source: musicboxfilms.com

很久沒看奧桑先生的電影 (對上一套是2014年的《女朋友的女朋友》),對他作品的最深印象是懸疑的情節、能魅惑人心和有神秘感的角色。

《誰知菇毒心》(When Fall is Coming)的開局很平靜。在法國勃根地一個寧靜村莊,老婦Michelle獨自在家煮菜,準備迎接從城市來小住的女兒和孫兒到來。在這樣平靜的環境下,可以發生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