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西澤保彥《神的邏輯,人的魔法》


因為多位Blog友介紹,故找來西澤保彥的書看。最想看的是《解體諸因》,但還未找到(要待有空時到圖書館預訂),故先看他的其他作品。

選擇《神的邏輯.人的惡魔法》,最大原因是它的設定與我最喜歡的恩田陸小說《沈向麥海的果實》相似,同樣是主角失憶,入讀與世隔絕的學校(外面是沼澤),在校園經歷一連串離奇事件;同樣有個性強烈的校長和學校職員;兩本書同樣彌漫著一種超現實感...... 不同的是,恩田陸的文筆好些,更著重氣氛的建立,寫得較有詩意,一眾角色也比較有魅力。不過《沈》的推理成份不強,《神》則較重推理。

謎底不但嚇了我一跳,也帶有餘韻。虛幻的情節,卻建基於現實世界的人性,令人傷感。作者對宗教有一套獨特觀點,帶有哲學味。

警告:千萬不要偷看結局啊~

2012年1月23日星期一

舊文重post:蛋撻事件(希望讓大家笑一笑)


父母回港小住,剛才與親戚一起吃飯,席間我突然回想起兩年多前的一件趣事。我那時寫了網誌,現在重post,搏君一笑。

祝各位笑口常開!心想事成!身體健康!


以下片段改編自真人真事:


冬至夜,姑姐請幾位親戚上她家吃飯。
好客的姑姐買了兩打蛋撻打算款待大家,二十四件大大個的酥皮蛋撻。
從外國回來渡假的叔叔一家買了一打蛋撻作餐後甜品,十二件大大個的牛油蛋撻。
芝一家沒有買蛋撻,但買了水果。

是晚共八人一起進餐,一人早走,飯後大家對著三打蛋撻發呆。
二十四件酥皮蛋撻加十二件牛油蛋撻,等如三十六件蛋撻。
堂細佬吃了三件,其餘六人各吃一件。
還餘下二十七件。

姑姐:你們多吃一件吧!
芝母:我已經很飽。
芝父:我膽固醇過高,不能多吃。
叔:蛋撻多糖,酥皮很油膩,老人家真的不宜多吃。
堂細佬:我已吃了三件......
姑姐:那麼,你們都帶回家吧。
芝媽:我們一家人吃不了那麼多,最多帶四件。
叔:我們根本吃不完,很浪費!
嬸:拿給姑媽吃吧。
姑姐:她不愛吃蛋撻,她會罵我的。
芝媽:不如送給大廈管理員吃吧!
堂細佬:不過要姑姐親自拿給管理員,你大廈的管理員根本不認得我們!
姑姐:也好......
叔:但將吃餘的食物拿給他吃,不太好。管理員有自尊心的。
堂細佬:那也是。
芝:不如叮熱了才拿給他吃。
芝爸:但是有這麼多件他一個人吃不下。
芝媽:芝,不如你帶回公司給同事吃吧!
叔:對!在辦公室工作的人不是經常肚餓嗎?他們什麼也吃的!
芝:媽我正在放年假!
芝媽:你帶蛋撻上公司說是慰勞他們不就得了?
芝:我放假時是絕.對.不.會.回公司的!
芝媽:那麼由我帶上你的公司吧。
芝:對,你可扮作送外賣的人,說是某經理訂的,放下就走。(心想:真可以用這方法向敵對公司的職員下毒。)
叔:好!達到目標便可!
嬸:她們不是認真的!
芝爸:我覺得吃餘了的食物才帶給你的同事吃,不大好。
芝媽:但上次芝也帶了姨媽造的糯米團請同事吃。
芝爸:但芝是帶回公司和同事一起吃,與現在特意帶回公司不同。
叔:仔,你不是幫朋友帶東西給一個女孩子嗎?你請她吃吧。
堂細佬:爸,我不認識她的!她是我朋友的朋友。
叔:那更好!
芝:你約了她在那裡等?她的公司附近嗎?
堂細佬:不,我約了她在地鐵站等,她住得很遠。
叔:她可以帶回家吃。怕什麼,就這麼辦!
堂細佬:我不想得罪她啊!
芝:正是!如果她穿套裝裙、高跟鞋,拿了朋友托你交付的東西,還要取一盒蛋撻,那會多狠狽!而且,那是盒冰凍的蛋撻。
堂細佬:對,那是盒冰凍的蛋撻。
芝爸:對,沒人喜歡吃冰凍的蛋撻。
嬸:對,就算在家叮熱了,到交給她時已變冷。
姑姐:還是你們每人帶些回家吧。
芝媽、芝、嬸、堂細佬:不!!!
芝:我們帶這麼多回家,最後也是扔進垃圾箱的。(心想:分別是誰下的手)
芝媽:芝爸見到蛋撻會忍不住吃的,我們只能帶四個。
叔:仔......
堂細佬:總之我是不會拿給她的!
芝爸:為何當初買這麼多?
叔:很浪費啊!
姑姐:我不知叔會買蛋撻來,我原想一些給你們今晚吃,餘下的給你們帶回家......
(芝心想:但帶回家要第二天才能吃,隔夜蛋撻不好吃。)
叔:算了,餘下的蛋撻我都拿回去罷!
嬸:你給什麼人吃?
叔:我全吃掉!
嬸:怎能如此?
姑姐:不要勉強啊!我下次不買這麼多就是。
叔:我心意已決。
......


這個晚上,我們就著如何處理二十七件蛋撻開了這個會議。
會議翌日,再見叔叔一家,他告訴我們,結果他將蛋撻分給在酒店值夜班的職員,皆大歡喜。
Case Closed.


2011我最喜歡的電影(在家看的)





2011我最喜歡的電影(在家看的)

1 香水:氣味濃郁,餘韻無窮。套用毛尖的書名--「非常罪,非常美」。(我的觀後感)
2 骨肉同謀:戲中寵愛兒子的老媽,演出破格、搶鏡,令人感到不寒而慓。扮演弱智兒子的元斌也演得好,演得平實、不誇張。幾套奉俊昊的電影我都喜歡,會繼而追看他的作品。
3 The Reader: I love Kate Winslet!!!
4 Leap Year:女主角性格不大可愛,但編導安排她一次又一次出醜,令這角色可愛起來。男主角十分討好,我就是喜歡這一種人。話說我很少被愛情喜劇電到,但我發現愛情喜劇是很適合重看的劇種。像Love Actually, Music & Lyrics,Somethings Gotta Give。(我的觀後感)
5 天水圍的日與夜:總想在十大選一套香港人拍給香港人看的劇。這套實至名歸。
6 Immortal Beloved (不朽真情):Gary Oldman的貝多芬令人又愛又恨,很多場面都很動人。(我的觀後感)
7 Annie Hall:另一套愛情喜劇,但與Leap Year完全不同。這套是給文化人和文藝青年看的,因為不是每個人受得了Woody Alan的蝶蝶?不休,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完全聽明白他在說什麼。Woody Alan在這套戲裡很可愛。
8 殺破狼:因同事大讚吳京有型和廖?智演技好,所以找來看。整套戲十分黑暗、悲情、暴力。劇情雖然有點誇張,但演員演技好,加上氣氛懾人,所有配件都襯托著主題,令觀眾容易投入那個黑色世界。感覺像看漫畫。(我的觀後感)
9 劍雨:喜歡那種舊式武俠片的感覺。開場那幾幕十分好,追殺場和武打場面亦刺激。就是愛情線有點牽強。(我的觀後感)
10 12 Angry Man:又到了難以選擇的第十位。為縮窄範圍,重看的電影不計。最後選了這套。電影主要靠對白推進劇情,但又不會沈悶。看著男主角逐一角色去說服,覺得他的談判和觀人於微的技巧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我的觀後感)


重看電影:
Million Dollar Baby:觀眾的心,不知不覺地會被女主角完全牽動,會為她喜樂,也會為她心痛。見到她的家人的表現,很想為她站出來大罵那班人。男女主角的感情含畜動人。


Being John Malkovich :第一次看時沒有字幕,看不明結尾,今次總算明白。電影初段有頗多笑位,但全片其實很黑色。在輕鬆的包裝底下,是一套恐怖片,令人心寒。(初看時這種感覺不大)





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2011我最喜愛的電影(在戲院看的)





去年底至今月,熱愛電影的blog友紛紛寫他們的2011年十大電影。雖然遲了點,但我還是想湊這個熱鬧。就讓我來寫2011年最喜愛的十套電影吧。因為有些電影我在戲院看,有些在家看,我就分開來講吧。

就如Kenji所說,2011年感覺上比2010年更少好電影。2010年,我一看記錄便毫無困難地唸出一堆喜愛的電影--《志明與春嬌》、《霧中風景》(HKIFF)、《歲月神偷》、《KJ音樂人生》(2009年上畫,2010年再映)、Shutter Island、Fish Tank、Inception、The Ghost Writer、A Single Man、《告白》、Social Network、Kick-ass、《千年女優》(亞洲電影節?)等。


順帶一提,那年在家看的也頗為滿意(包括一些本來想寫觀後感,最後又不了了之的電影,借此機會讓它們在blog上曝一曝光):The Hours、人間喜劇、Don Juan de Macro(天生愛情狂)、Tie me up, tie me down(困著我,捆著我)、阿波卡臘逃、香港製造(想不到這套有名的港產青春片我竟待到這麼遲才看)、燦爛人生(多謝栗子妹介紹~)......


-------------------------------------------------------------------

說回2011年。雖然看了八十多套戲,但有__套是在家看的。也有好些因為上畫時沒時間看所以錯過了,如《武俠》。看blog友的十大,不只一位選出Another Year, Winter Bone, Biutiful和Blue Valentine,這幾套我都未有機會看。


以下是2011年我最喜愛的電影,在戲院看的選10套,在家看的選10套:


1.  賽德克.巴萊:看得人熱血沸騰、令人感動。導演魏聖德「大賭一舖」地實現理想的行為十分熱血,加分!

2.  作死不離三兄弟:從未看過Bollywood片,這套印度青春片青春、熱血(也是熱血)、反斗、感人。

3. 127 Hours:講述一個人到野外歷險的故事,令我不典然將此片與我極愛的Into the Wild比較。雖然不及Into the Wild好看,但這套片也令人難忘。喜歡片中前段充滿活力的剪接,我的心好像跟著男主角的動作跳躍。也欣賞被困後他的胡思亂想。最難忘是他覺得那夥壓著他的石頭已在沙漠中等了他幾個世紀的那段話。

4. 讓子彈飛:喜歡它的「癲」,喜歡它的熱鬧,喜歡姜文的高能量。


5. 鬼子來了:很多投資大的影片都被形容為「大片」,但看時卻未必有看大片的感覺。看這套戲時卻有一看「大片」的感受。不知與這套戲在文化中心放映有沒有關係。但我特別喜歡在文化中心看戲。觀影經驗太好,令我不自覺地為影片加分(在文化中心看的全都是香港國際電影節放的影片,看得同樣開心的有《惡童》、《離奇過小說》、《一首Punk歌救地球》、《幻象師》等等)。


6 庸才(Himizu):園子溫的電影雖然怪誔,但每一套都讓我有種特別的感覺。那種感覺在看戲後仍久久不散。有些電影看時很喜歡,但過了一年回想起來,感覺便淡了。但他的不會。這套戲雖然暴力,演員的演出雖然過於歇斯底里,但導演對原著所作的一些改動,以及所傳達的訊息,卻令人深深感動。(這句comment 暗示劇情,但我又禁不住想說,所以反白了:觀眾都是被虐狂,導演插你一刀後「呵」番你,你又會受。

7.  奪命金:這套戲,單是題材便要加分。今次描述的除了黑社會和警察,也有小市民。銀行職員那段,看似誇張,但描寫的卻是事實。人在其中可能會看不出其荒謬,但將之放大便很容易看到,如股市大跌時銀行職員用「趁低買入」來sell客;銀行職員向嬸嬸顧客說一大堆專業名詞,一心賺錢的嬸嬸不清楚自己買的究竟是什麼;為買樓影響夫妻係感情;冷酷無情的人更易成功...... 一幕幕戲都在現實中發生。


8.  The Skin I live in (我的華麗皮囊):明知有twist,但還是猜不到。導演將謎底自然地揭開,淡淡然地道出,過程很流暢(有些電影則會煞有介事地解謎)。看戲時在場有位大叔看得很不耐煩,大大聲打呵欠,我倒是一直被劇情吸引著。


9.  Midnight in Paris(情迷午夜巴黎):名單來到最後幾位最難決定。In Time和這套,哪套我較喜愛呢?喜歡科幻片種的我,竟然沒選科幻片,好像說不過去。但當我問自己哪一套我想多看一次,答案是這套。喜歡那種幻想和現實交融的感覺,喜歡電影帶出的訊息。我也常懷舊,但「懷舊」是一種情懷,不一定真的要回到過去。不是不能懷舊,而是人要move on。


10.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ollow 2:這套電影為我多年的Harry Potter之旅畫上完滿句號。選這套戲大部份是感情分。電影播完後出字幕,那刻的感覺是終於完成了!也想回顧一下上半部,拍得比我預期的好看。喜歡導演加上書內沒有的一幕--哈利與妙麗跳舞。他們離開校園,展開危險的逃亡之旅;與家人分別,不知還有沒有機會再見。Ron甚至又受分靈體的影響而與他們吵架。這一舞,是他們那時候謹有的樂趣和安慰。



都想提一提 (honorable mention?haha):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掙扎著要選Harry Potter還是這一套。這套戲勾起我一些心事。我不是萬人迷,從未做過班裡的沈佳宜,但也經歷過年輕人那種對愛情懞懞懂懂的階段,也被戲中的青春情懷感動。台灣青春片純真熱血,香港青春片灰暗殘酷,各有特色。但心底裡,我還是想支持香港青春片。他們有《那些年》,我們有《香港製造》、《玻璃少女》、《烈日當空》...... 希望有更多。

.奧斯卡片《皇上無話兒》《黑天鵝》:到年尾,對《皇》已印象不深,只餘下Colin Firth的演說場面。《黑》我則欣賞演員演技多於劇情。覺得電影有Perfect Blue的影子,但更欣賞Perfect Blue的迷離感覺。


.Drive(極速罪駕)也是幾位Blog友的最愛,我則選它的第一場戲為最型的一幕戲。

.(新增)Steel (鐵甲鋼拳):很勵志。


.(新增)《竊聽風雲2》:戲劇性強,演員突出。不過我喜歡第1集多些。







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令人滿有感觸的《氣象人生》(The Weather Man)


"Do you know that the harder thing to do and the right thing to do are usually the same thing? Nothing that has meaning is easy. ’Easy’ doesn't enter into grown-up life."
--Robert Spritzel (Michael Caine's character)


(內含劇情,不會透露結局)

剛說完在電視上看電影的樂趣,便有機會在明珠台看一套好電影。說的是The Weather Man。

這套電影的名稱不甚吸引,中文譯名《氣象人生》反而有點意思。男主角是老好Nicholas Cage。

對上一套我喜歡的Nicholas Cage電影已是2003年的Matchstick Man(他在Kick-ass只是配角,我沒有算在內)。這套The Weather Man我則錯過了,還差點與他的另一套電影Family Man(又是Man)搞混。(btw我不喜歡Family Man)

這套電影,我覺得有點人生經歷的人才會看明白。不知宣傳人員當年怎樣包裝這套電影,Internet Movie Database的分類是Comedy和Drama,但這電影雖然有幾個笑位,卻絕不是喜劇,調子甚至頗為沈鬱。各位不要懷著錯誤的期待觀影啊!

男主角David (Nichoas Cage飾演)人到中年,職業是不太被人看得起但收入可觀的電視台氣象報告員。雖然薪酬足以養家,但David其實有點自卑。他的父親和面試員都同樣指出他的不足--沒有氣象學位。他不懂預測天氣,卻要報告天氣。他每天的工作就只是站在藍幕前流暢地讀稿,兼發放一點個人魅力而已。他那憑學職和實力成為著名作家的父親(Michael Caine飾演),不明白兒子為何沒有氣象學位卻能擔當此高薪崗位。他表面風光,每天上班兩小時便有豐厚回報,但卻被大眾當小丑,常在街上被人扔食物(不知導演是否有意將一些電視藝人的處境拍出來。他們也是表面風光,實際上卻被大眾評頭品足,被人當談資,談論起上來更對他們毫不尊重)。這多少令他感到自卑。這種自卑的感覺,相信不少人也感受過。如我的母親曾問我為何不念一個master,為何不選一門更實用的主科(以進入更好的行業)。我也常自覺沒有一技之長,不是專業人士。人越大,這種感覺便越容易出現。(我的情況和主角不同,他起碼很能賺錢。雖云「人比人比死人」,但隨著年齡增長,同輩之間的收入差距會越來越明顯。這種事,和收入高的朋友多約會幾次便能感受到...... 扯遠了。)

很喜歡電影中的父子關係;描寫得含蓄、細膩。他的父親是個處事一絲不苟的老派人。可以想像他年少時勤奮好學,工作時克盡己任,將一切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的樣子。
他也是個堅強和內儉的人,知道自己身體出現問題後並沒有在兒子面前失態,就只是面色蒼白一點而已。個性衝動的兒子反而一次又一次在父親面前失態。可以想像,David自小至大都將父親當為偶像,想獲得父親誇讚,但總是做不到。編導透過細節表達這一點,父與子的對白每每很微妙。例如父親常叫兒子關心子女,David更經常透過父親才知道子女的事,這多少讓他覺得沒面子。父親不時強調他沒有氣象學位,那不解的表情相信足以打垮David的自尊心。又如他叫David幫他買報紙,在陰差陽錯下David連這個小小任務也做不到。父親那一句「為何你有錢買咖啡卻沒錢幫我買報紙」(怕影響大家的觀影樂趣,David買不到的原因反白了:他只有一元美金在兒,想買咖啡以獲取散銀,但找回的錢卻不足夠買報紙。)令兒子無地自容(我也試過相近情況)。他其實是關心父親的,但對著穩如盤石的父親卻無從入手,有時是不擅表達,有時是因為各種原因而弄砸。對其他家人,David也是一樣。他想做個好丈夫、好父親,卻總是力不從心,常因疏忽大意或脾氣爆發而令關係變僵。

David除了當氣象員外,還有志寫小說(不知道是否受父親的影響),但不獲父親和妻子重視(更何況他的父親本身是名作家)。有志從事寫作行業的人可能會有共鳴。

電影也表達了兩代間的代溝。David的父親常因聽不懂新世代的用語而要他解釋。世界變得很快,新一代的新用語很多,如不作解釋,上一輩會難以明白。片中的父親不明白思樂冰和一些俗語的意思,現實中更普遍的例子是新科技。親眼見過一個女兒耐心地教母親用iPhone apps,用母親明白的語言來解釋。她將那些apps icon形容為「嘜頭」,很有趣。新一代的工作生態亦不是上一代可以想像的。如片中的父親不明白沒有氣象學位的兒子的薪酬為何會比他當年的高。就正如現在有些長輩不明白公關和IT是做什麼的一樣。

片中有一段父子的對話很感人。導演沒有泡製過於煸情的場面,單以幾句看似老生常談的對白便能感動人心,高手!(這令我想起同樣有段感人父子情的Click!《命運自選台》。Click!的藥落得比較猛,十分催淚;但這套戲卻能以平實的方法達到同樣感人的效果,令我更為欣賞。)演父親的Michael Caine也是關鍵因素。

David除了是別人的兒子,也是一子一女的父親。在中國人的眼中,他算是個好父親,但在他的父親和妻子眼中,他卻是不合格的。從這裡可看出做父母的辛苦。年幼的子女未必會主動說出心底話,做父母的只能用猜的,或有技巧地探問。兒女開始長大,有自己的圈子,做父親的只能以耐性打開子女心扉。特別是,他在子女(和妻子)心目中的分數一度跌得很低。雖然電影描述他的子女不算深入(特別是兒子),但已足夠表達做父母的艱難。

The Weather Man的劇情平淡,好看的原因在於,這是一個關於普通人的故事,容易令人產生共鳴。Nicholas Cage演的男主角就像你和我,有優點亦有缺點,大部份時間都想做得好、做得對,卻總是力不從心。對他來說,最大的難題不是在賺錢方面,而是做好父親、丈夫和兒子這三個角色。看到他終於做對了一件事而開心得什麼似的,今我更喜歡這個角色。

我這麼喜歡這套戲,可能是因為有共鳴吧。我的父親,不是不像他的父親的。我也常感到為人子女的壓力,覺得自己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感到自己令父母擔心或失望。而我引以為傲的事,父母偏又不明白,原因就如前述,是因為世代變了,兩代的價值觀不同。而且,有很多事都不能和父母分享。例如這個網誌。


p.s.一見他兒子出場便認得他是About a Boy的童星 Nicholas Hoult。那時他仍不算英俊,怎麼隔幾年便在Single Man中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是他變「靚仔」了,還是歸功於導演的功力?

p.p.s.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試過看完電視台播的影片,以為自己在看影碟,錯拿DVD機的搖控戲出來按STOP呢?看這套戲時我試過,而且這事發生 已不只發生過一次。

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

看「電影碎片」的樂趣


電影,可以在戲院看,可以在自己家看、朋友家看,也可以在飛機上看。在國外住酒店時,我特別喜歡扭到電影台(如HBO)看戲。因為沒有時目時間表,也不是因為想看某套電影而看,反而常有意外驚喜。一些自己平時不會找來看,或在香港沒有上畫的電影,都有可能遇上。就算看得斷頭斷尾,毫不專心,也是一種樂趣。記得有次和朋友在台灣的酒店,偶然看到一套戲,劇情怪誔、無聊,但好好笑,讓我們笑得翻倒。電影特別好笑,也可能因為有人陪我一起笑。(試過邊看內地電視劇邊為每個角色配音,很好玩)也試過在酒店電視看Mad Max,也覺得意想不到地好看。

另一個看「電影碎片」的場合,便是在乘飛機時看電影。坐飛機時,人特別容易倦,專注力也會變差,只能選些不太嚴肅和情節簡單的電影。題材太嚴肅的電影,會影響外遊心情;劇情複雜難明的話,會令人容易半途放棄--有自選式影音系統的飛機,還可以選時暫停電影播放;否則,便有機會看斷頭斷尾的電影了。

記得有次飛機上播一套我很想看的電影,但要看那麼細小的螢幕,即時興趣大減。近幾年在機上看得最愜意的電影,應是500 Days of Summer。電影情節是片段式的,錯過了某幾段也能跟上劇情,很適合在飛機上看。(不過,如果像Momento那種「片段式」,便不適合在機上看了)有一次機上播Something's Gotta Give(《玩轉男人心》),有位鬼婆看至不斷狂笑,聲震機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立即轉看同一台。還有一次看Toy Story 3, 也很開心(不過這套戲在戲院和一大班人看會更開心)。也試過因為時間問題看不完機上電影。看I am Number 4那次,看到超過一半便要落機。雖然電影不是太好看,但也想看至完結。不過我又不想為此而租回家看,唯有等明珠台播吧。

剛去完新加坡回來。在機上看Crazy Stupid Love(《滾搞了愛情》)、One Day(《情約一天》)的碎片和Warrior的結尾幾分鐘。Crazy Stupid Love是很典型的美國家庭喜劇--其實我不知它原意是否喜劇,但我抱著看喜劇的心去看,結果電影只有兩處讓我笑出來(一次是男主角的上司「慶幸」他「只是」辦離婚,另一次是四個互有牽連的男人打成一團)。看至一半我和同行的親友都轉了台。不過我因為想知道事態發展,久不久又轉回去。這套電影一切都很「美國」。裡面的家庭、愛情、性愛、學校全都是美式的。劇情已經是很公式的了,但編導仍然沒有加把勁將電影拍得吸引。不過這套戲也不是沒有優點的。裡面有個轉折位令人意想不到之餘又合情合理。男主角Steve Carell不但角色討好,演員本身也有一種親和力。(Ryan Gosling演的花花公子角色性格太樣板,也缺乏足夠的描寫)。

One Day(《情約一天》看來是套好電影,但我一直斷斷續續地看,更大部份時間都是看鄰座親友的螢幕,只有最後十分鐘才專注地看。結尾後精彩,所以如有機會,我會多看一次。

最後要講的是Warrior (http://www.imdb.com/title/tt1291584/)。一套我只看了幾分鐘的電影,有什麼好講?而且,看One Day,我雖然未看過電影,但事前也知道大致劇情。這套Warrior,我看的時候是真正沒頭沒尾的。不過,我看的剛好是編導用大半套戲舖排的高潮位--兄弟二人在擂台上決鬥。單是這一點,已帶來足夠的戲劇性。就是這一點在短短十幾秒內吸引了我的目光。加上電影的音樂、男主角的面部大特寫、觀眾的喧囂、擂台對陣的刺激,都令我迅即投入。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主角之一Tom Hardy。他從觀眾席步向擂台的短短幾步路,便展現出氣勢。他戴上牙套後有點面容扭曲,但這令他看上去更有趣,令我一直目不轉睛地看著他。我只覺得他有點熟口面,卻怎也想不起在哪裡看過他演戲(後來查知是Inception)。天啊!我就在一瞬間被這位演員電到。(情況就像我看Watchmen時被Jackie Earle Haley的Rorschach電到一樣)以後,又多一位演員要留意了。

看「電影碎片」的樂趣便是如此,就像玩一個尋寶遊戲。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如好友相伴--伊坂幸太郎的Lush Life











閱讀的目的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用來陪伴自己度過枯燥的日子。那不一定是娛樂,反而更像是與好友共聚--舒服的,沒有壓力的,就只是作個伴。

有些偵探小說內容緊湊,情節起伏跌宕,令人瘋狂翻頁,卷不釋手。但當你工作忙碌,精神疲累時,便可能沒有足夠精力應付一本這樣刺激的小說。這時候,一本節奏不快,但又足夠有趣,可以讓你每天看幾頁的書,便是最合適的伴兒了。


我曾以卜洛克的「酒鬼」史卡德偵探系列作伴。史卡德查案時會約證人和線人見面傾談,或到酒館探探口風。他亦間中參加戒酒協會,或到女伴家睡一晚。對白比動作場面為多。有時候,我會弄不清他查到什麼線索。我不會催促他盡快破案,亦不急於知道兇手是誰。我只是享受看著史卡德生活的過程。


伊坂幸太郎的Lush Life也是這樣的一本小說。書內的五條故事線,大都發展緩慢。發展最快、動作最多的應是京子和青木那條線。又開車,又走入森林,又將屍體搬來搬去,又各懷鬼胎,又不斷快速對話。失業漢豐田的故事也頗為刺激,但可能他的內心獨白較多,與他在一起的又是條走路慢吞吞的的老狗,感覺上便較為靜態。黑澤是個行動迅速的小偷,但他入屋偷竊時卻總是不慌不慌,並保持著優雅的儀態,所以也不會令人看得緊張。在他遇到舊友後,顧著傾談,節奏更進一步減慢。但他們的對話,卻很有味道,令人想一再品嚐。


這本書,看到一半,我仍覺得懸念不大,不會令我急於看完。但看這本書的期間,我卻十分專心,沒有同時看別的書,且每天都將它帶在身邊。它成了我的寵物,我的朋友。每天和它相處一會,感覺很好。


書內有幾個角色都很討好,如視闖空門為一種藝術的小偷、收養了一條狗的失業漢、以誠待人的畫商,甚至專心地畫屍體的少年。雖然他們在一般人眼中是失敗者,但他們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算看來像少根筋的少年河原崎,雖然他犯了法,但他真心相信「神」,也真心喜歡畫畫,可能作者因此放他一條生路吧。我覺得作者看待犯法的人是頗為寬容的,在Lush Life如是,在《奧杜邦的祈禱》亦如是。你可能犯了法,但只要你心地善良,他便會放你一馬。


Lush Life未必是推理小說迷的那杯茶。但是,若你需要得到一點溫暖、一聲鼓勵、一聲打氣,這本書應該適合你。


從Lush Life取暖後,我又可以看一些冷酷無情的推理小說了!



p.s. 看了兩本伊坂的書,暫喜歡《奧杜邦的祈禱》多些。


Outliers《異數》





Outliers(中文書名《異數》)是研究為何世界上有一小撮人會比其餘的人突出和成功。究竟冰上曲棍球明星選手、電腦奇才、名歌星、名律師,是因為天份過人而成功的嗎?還是有其他因素?

作者Malcolm gladwell以多個例子引證,一個人要精通一件事,需要經過長時間練習(作者說起碼要有一萬小時的練習)。但是,一個長期練習的機會,也不是人人可擁有的,很多時都與你的運氣、際遇,甚至出生日期有關。例如加拿大冰上曲棍球是在每年的同一月份挑選少年隊成員的;而同年紀的孩子,年頭出生和年尾出生的能力已有天淵之別。他們因為一開始便被選中受特訓,於是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練習機會,進而比其他人更易成功。又例如Bill Gate,他在初中時便有機會使用當時剛推出不久的Time-sharing電腦系統(再之前的programming是要用咭的,不單慢,還沒有樂趣可言),因為他就讀的學校很有先見之名地置入一部,所以他才有機會練習programmin。就算他之後被踢出校,他仍然偷偷地到附近的一間大學用他們的電腦(那間大學在他家附近,電腦室24小時開放)。他著迷的程度,是每晚凌晨至天亮和每個周末都用來做programming。近乎無限的"computer time",加上他本身的才能,才令他這樣成功。作者還不忘逐一列出那一連串令他得到如此多練習機會的very fortunate event。他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缺一不可。(但作者補充,他本身也要天資聰敏,否則再多機會,也未必能成就一個Bill Gate)除了這兩個例子,作者也用其他的例子來證明「機遇」的重要性。

Outliers除了講成功異數,也講失敗異數。例如為何同樣IQ爆棚,有人成為知名人士,有人卻連大學也讀不了。又例如韓國航空公司,為何曾經發生那麼多意外。他的理論大膽獨特,但舉的例子頗有說服力。這些例子也相當有趣,令此書十分好讀。

在此分享其中一個故事--Marita's Bargain;是一個關於Bronx KIPP Academy學校的故事。作者研究為何富人的孩子成績比窮人好。有一間大學的社會學家做了一個研究,根據家庭環境比較一班小學生的數學成績和閱讀能力。他發現富家孩子在一年級時成績只比窮家孩子好一點,但越高年級,富家孩子與窮家孩子間的成績差距越大。經過仔細分析,他發現在暑假過後,富家孩子的閱讀成績開始拋離窮家孩子。兩個階層的孩子的成績本來進步相若,但在暑假時,富家孩子有機會跟父母去博物館、圖書館,參加夏令營和各種學習班。他們家裡也有很多書可以看。而窮家孩子,雖然暑假也過得很快樂,會與朋友玩樂,但卻沒有學習機會。他們的父母可能連一本書也沒有買給他們。作者的意見是,窮家孩子,缺少的其實只是學習的機會。日本、韓國和中國的學生為何成績優於西方學生?就是因為他們的學習時間比西方學生長。

於是,一間專為窮家孩子而設的學校--Bronx KIPP Academy誕生了。篇名Marita's Bargain中的Marita,便是這間學校的學生。她是來自單親家庭的窮孩子,受訪時十二歲。她的學校生活是怎樣的呢?她每日清晨五時四十五分起床(她有一半同班同學五時半便要起床),梳洗後趕到學校,有時早餐也要帶到學校吃。學校七時二十五分開課,在半小時的思考訓練後,便是九十分鐘的英文課,九十分鐘(或以上)的數學課、一小時科學課、一小時社科課...... 還有必修的管弦樂課。下課時間是下午五時。不過五時後還有功課小組、補課或校隊運動練習,一直至七時。如果那天沒課後活動,Marita五時半便回到家。但是,她要用兩、三個小時做功課,最早要晚上九時才完成。如功課多,則做到十至十一時。第二天從頭再來。這間學校星期六也有半天課,暑假則比其他學校多三星期課,上課時間比一般美國學校長很多。Marita有時做功課至飯也不願吃,每天只有很少時間與她的母親談天,更別提娛樂。她轉校後,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和舊校的朋友玩了。以前的一位好朋友更因她這種轉變與她疏遠。

總的來說,這間學校的策略便是讓窮孩子有更多學習時間,以拉近他們與富家孩子的距離。教育改革要做的不是小班教學、一人一電腦或增添學校設施,而是要讓窮學生與富學生有同等的學習機會。作者直言要小孩子受這種苦於心不忍,但這卻是窮孩子的一個出路,能改變他們一生。這間學校的大部份學生最終能入讀大專院校,打破窮孩子成績差的宿命。所以,儘管失去童年,作者還是覺得"Marita's Bargain" is a good bargain. 若你家境貧困,快樂童年與悠閒暑假對你來說已不是最重要的事。

窮人的孩子要額外吃苦,這個故事令人感到唏噓。

2012年1月5日星期四

2011年小計,2012年大計







曾在2010年頭寫過三個月計畫,在三個月限期時作過檢視。
現在又想寫新一年的計畫了。
放假時一直提不起勁去寫,可能是因為每天過得太自在吧。
昨天開始上班,瞬即回歸現實世界,塵世事務紛湧而至。上午工作簡直是慢動作,下午重拾工作動力。
於是,又有雄心寫大計了。


先回顧2011的計畫。仍希望改進的再寫一次:
.訓練說話技巧。(上過課,但沒多大用處。唯有平常多留意。)
.不要害怕打電話。(繼續努力)
.生活有規律。(有待改善)
.吃得對。(有待改善)
.每星期都做運動。(荒廢了...... 連行山也少)
.做好家務,減少雜物。(我不會再將之列入計畫中,這事應該時刻記得。)
.要看一本經濟書,一本中國近代史書,一本世界歷史書,一本哲學理論書。看熟中國地圖。(結果看了其他書,閱讀計畫經常變嘛。)
.寫小說。(沒寫 )


回望去年,還是覺得自己太懶。運動、學習皆不足夠。而且,想加一項:美容。常看戲看書,精神上是得到滿足,但卻忽略了美容打扮。好友的興趣是打扮,也常叫我多打扮。最初不大理會,後來想想,「扮靚」是生活動力的一種吧。如果有精力妝扮,也許人會變得更有活力。如果在乎別人目光,就等於投入現實世界吧。


受blog友栗子妹影響,去年紀錄了自己看過什麼書和電影,可以總結一下:
看電影/劇集: ~87套 

書: ~36本(完成少於一半的不計)

寫作:根據Yahoo blog紀錄,去年寫了97篇博文,是歷年最多的。

回顧完累,那麼,新一季的計畫是什麼呢?我仍然想用一季來做單位,這樣才會有迫切感(是否能做到是另一個問題)。
1煮食:每星期最少煮兩餐以及帶一次飯上班
2運動:每星期最少有一小時運動(不計散步)
3閱讀:看一本中國歷史書,一部中文古典文學,一本經濟書
4開始將部份博文用InDesign排版,目的是熟習這套軟件
5多留意國際新聞(對世界的認識實在不足)
6每月致電各長輩親友最少一次
7繼續寫作
8勤力護膚

本來在學習上還想進取些,想學樂器或外文。但還是先做好以上事項吧。希望自己學懂分配時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