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年是否末日,沒有人知道。所以想做什麼便要快做,想見哪人便要約,以及,開心過每一天!
祝 佳節愉快!
黃碧雲《貪城》
(節錄自10月某期《明周》--撕了那頁下來,忘了期數)
一向對賭場沒好感,仿佛一踏進,便有股邪氣襲來。
有次我和朋友去澳門,入賭場參觀,站在高處望下去,見到遍地賭桌,人們圍桌興奮地賭,一時看呆了。站久了,有職員示意我們離去(是怕我們看出什麼來了嗎?);可能看得電影多,我感到四周有很多「黑社會」。
人們賭錢時的樣子,那種帶點興奮、表情誇張的樣子,那種因賭贏而狂喜、因賭輸而想發脾氣的樣子,令人看得不安。就算在賭場吃自助餐,感覺也不太好。
黃碧雲在《明周》的一篇文章,將澳門賭場形容為「貪城」,寫來帶一種悲憫。一向覺得她的文筆非常特別,角色絮絮說著對白,感覺不是日常用語,有點像夢囈,像詩,像吉卜賽人說著預言。不常看她在《明周》的文章,最記得她寫過兩頭狗的故事,也寫得像詩。這篇題為《貪城》的文章,算是較為直白的一篇。
節錄部份:
我怕賭場的燈光。讓你不知道時間。
手錶時間是重重複複的,三時可以是下午或午夜。你可以感覺三小時和十五小時沒有分別。
所以賭場要有表演。繁華一蹴即就。只要你運氣好的話,你就是這場浮華戲的主人。
你平日可能不過是個無名無目的家庭主婦,「師奶」。你可能是打工仔,每星期五一放工就急急過大海,這是你唯一的快樂。
還有賭場看起來那麼慷慨,送船票,送表演門券,送酒店房間,有穿梭巴士接送,大賭客有直升機接送吧,以前我去過大西洋城就這樣,不過要讓人因小失大。
一起貪念,罪惡便如惡菌進入傷口。
看免費表演,住免費酒店,你好開心,不過你知道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資本家以累積最多資本,謀取最大利益為存在目。個人很難抵擋。
與資本家對抗,你幾乎沒有嬴的可能。除非你和他們一樣,又以累積最多資本,謀取最大利益為你的生存目的。
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現在成為唯一的社會形態,因為它符合人性;貪婪是本性,慷慨是修飾。
所以要遠離試探。如基督所懇求:「不要讓我們受到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而最能提醒我的是這段話:
我怕賭場的美食。因為喜食也是人的貪念之一,而賭場就是要撩起人的貪念。
吃好一點,善待自己,懶一點吧,舒服一點。
懶一點,舒服一點,像我這樣的人吧,就不會去做運動,喝酒會愈來愈多,讀書會愈讀愈淺,隨便寫幾寫。這樣就會不知不覺墮落了。
所以我不敢在小事上放手。連吃都要有節制,微飽便停下。
當街燈通通關了 當伸手漆黑一片
我上我的路 沒一秒懷疑
買了碟,Loop住聽這首歌,很爽!
In the Name of Rock也聽得很爽。
影片來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TjO19ysILQ&feature=share
歌詞來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gyYpDJPZSU&feature=share
Can't Bring Me Down
作曲:黃貫中
填詞:黃貫中
編曲:黃貫中
監製:黃貫中
世界變了 世界變了 只得一句唉
我不理解 但可理解 像煲呔跟領呔
我也怕我變態 我的思想左右擺
有一半乖 有一半歪 伴我歸家上街
其實我對我嘅病我最了解
即使睇到夢想一個個失散
跌過一次 那怕跌多次 就當我瘋子
你對我說 這首歌 應該可以點
我同你講 我同你講 don't teach me how to die
其實我對我嘅病我最了解
即使睇到夢想一個個失散
跌過一次 那怕跌多次 就當我瘋子
You can't bring me down
我即使傷心失意 我即使一朝得志 也當作小事
I got to go on 當街燈通通關了 當伸手漆黑一片
我上我的路 沒一秒懷疑
You can't bring me down
我即使傷心失意 我即使一朝得志 也當作小事
I got to go on 當街燈通通關了 當伸手漆黑一片
我上我的路 沒一秒懷疑
You can't bring me down
我即使傷心失意 我即使一朝得志 也當作小事
I got to go on 當街燈通通關了 當伸手漆黑一片
我上我的路
You can't bring me down
我即使傷心失意 我即使一朝得志 也當作小事
I got to go on 當街燈通通關了 當伸手漆黑一片
我知道怎做 別給我地圖
我這個瘋子 我怨我瘋得遲
當完舞台劇黑衣人,有點失落,便跑了去看電影,選的是《潛逃時空》(In Time)。
這套電影,很快便能讓觀眾入戲;基本上,頭五分鐘便令人「入局」。因為甫開始,電影便展示一個有著全新遊戲規則的世界。在那個世界,「時間就是金錢」。現實中,我們很多行為和決擇都讓錢牽動,就像戲中角色,怎樣過用一分一秒都要謹慎地計算。
這個意念很新鮮。這邊廂觀眾在努力消化內容,那邊廂男主角已不等我們,隨即與時間競賽。
片中讓人難忘的其中一幕,是男主角母親沒「錢」乘車回家的一幕。她用自己多出來的點點時間給兒子吃早點,怎知只因為車費加價,她突然不夠時間回家見兒子取「時間」。不由得想起現實生活中的通脹,車費加價,對有錢人影響不大,但卻可能改變窮人的生活習慣。
電影中的窮人活一天算一天,為了用最少時間做最多事情,常常都跑著做每一件事。住在有錢區的富豪則慢條斯理,花錢如流水。對比很大。
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電影形象化地表現出來。為了令有錢人保持富有,窮人便要受壓迫。因為世界上不能只得富人,於是「制度」便要令窮人難以變成富人。男主角在這頭做羅賓漢派錢給窮人,那邊窮人的稅收相應增加。而當貧民區的人要到富人區時,需要付出不合比例的高價才能進入。如果你「銀彈」不足,到了富人區你仍是死路一條。
在看電影前看了《明周》Book B的《貧窮蔓延時--開飯不易吃飽難》專輯,看到低下階層怎樣為了每天吃飽而絞盡腦汁。在各大小商場擠滿購物人潮的香港,在「豪宅」遍佈的香港,在很多人都能負擔一部智能手機(及其月費)的香港,其實仍然有很多人吃不飽。
電影的設定獨特有趣,內容發人深省,但到後來卻變成動作片。男主角令女主角明白窮人苦況後,他們便雙雙劫富濟貧。電影很清楚告訴我們這做法無濟於事,但到最後他們仍沒有想到其他解決方法。Cillian Murphy的警察角色有趣,他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追捕男主角,卻沒有去想怎樣才可以改變這不公平的制度。這個角色令我想起《孤星淚》中的警察,同樣因為職責和正義感幫政府在推持一個制度,縱使那制度充滿缺憾。這角色本來可以有更多發揮,我很想看到他被男主角的信念動搖(那怕是一點點),也想知道他與男主角父親的往事。可惜這條線沒有發展下去。(btw,這個警察很有型,十分吸引眼球)
(以下有《潛逃時空》和Gattaca的雷)
後來知道這套戲的導演曾執導Gattaca--一個關於優生學如何令社會將人類分等級的故事。兩套戲相同的地方,是男主角都「先天不足」,但同樣獲得一個富人(一個是有很多時間的人,另一個是基因完美的人)的慷慨餽贈。兩套電影的餽贈過種都拍得動人。Gattaca的結局比較完滿;《潛逃時空》到最後,仍未有一個比搶劫更好的社會制度的方法,也不見富人有任何覺悟(除了一位警員)。我知道,實現一個人的夢想比改變社會制度容易很多。我覺得如果主角到最後仍然只得劫富濟貧一途,結尾的調子應該沈重一些;而不應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痛痛快快打劫去」作結。這個結局,將一切變得太簡單。
我覺得,如果劇本寫得好些,格局再宏大點(現在的富人世界只以女主角的父親做代表),這套電影會成為科幻經典。不過,它能引發我思考,已經足夠。
看舞台劇看得多,參與舞台劇的幕後工作卻是第一次。
朋友參加的劇團有劇目演出,她問我玩不玩。我說我幫手做幕後吧,最好能當黑衣人。
第一次參加劇團的聚會是圍讀,讀完,大家就散,不知道自己能幫上什麼忙。不過,最少知道演出的是什麼故事。
之後看演員排練,也是排完便散會,看不出一個所以然來。究竟,我來這裡看他們排練,有什麼意思?
然後,他們終於著手做服裝道具,我終於能幫上忙。幫忙做服裝配飾,以及一些戲中所需佈置。從來沒幫忙過做道具,原來這工作很神奇。監製給我兩張雞皮紙叫我製作麵包袋,並給了一個麥當勞紙袋給我參考。於是我小心翼翼地掀開紙袋研判結構。正苦思中,旁邊的一個妹妹見到我這樣,即拿了一張雞皮紙熟練地摺起來;不多久便「變」出一個麵包袋來!另外,劇中需要一個奶粉罐,監製說要用紙做,我便問為何不去買一罐奶粉回來。她說不要浪費,用紙做也可。那奶粉罐不需要造得有真實感,誇張點也可。這時,其他人已開始動手,將紙捲成一條條長筒,再將一張卡紙切成圓形,然後將幾條長筒末端的一小段折起,均勻地貼在圓形紙上,再將一張畫了奶粉牌子名的紙包在外面,加上一個真的膠蓋;一個奶粉罐便完成了!那熟手小妹妹告訴我她小學時便已開始幫忙做道具了。想起小學時的美勞課,不記得自己有沒有學過這門手藝。在什麼都可以買到的時代,我一時忘記了手作的美好。
後來,演員們開始進行總排,大家都穿戲服排練,亦有利用道具,像真正演出一樣了。我仍是站著呆看。我問監製我要留意什麼,她著我看熟這套劇。
在公演前兩天,我和幕後工作人員一起將所有道具搬到演出場地。到場時,見到有個年輕女子坐在觀眾席前排,膝上放著一本資料冊,裡面是一塊塊有不同通花的圖案片。她挑選後,便有工作人員將之安裝在燈上(我看不到過程)。然後,她指揮著工作人員調校燈的照射方向,以及將燈「弄鬆」和「收緊」,用以營造不同的照射效果。
燈光在舞台劇中的角色很重要。看排演時,演員們是一個個普通人在演戲。而當舞台上一片漆黑,光線都集中在演員身上時,他們便變成戲中的角色。
還有一些看劇時留意不到的細節,做幕後時才知道。例如要安排演員從不同通道進場和離場;有些站在門後的演員未必知道何時進場,要靠工作人員提醒他們出場;演出完結後,演員會因一時適應不了黑暗,而看不到出口在那裡,要由工作人員拉他們離場......
雖然一直看他們採排,但因為要做幕後,便不能在台前看演出,只能在後台的小螢幕上看。有趣的是,因為每場都要看他們演出,會知道每一場的微少變化。哪位演員忘了台辭,哪位演員爆肚了,哪次聲效出錯,哪場的觀眾反應熱烈些(聽笑聲和掌聲),都知道(有一場比較多小童,他們特別容易被在演員的誇張形體動作逗笑)。怪不得演員們都說演舞台劇很刺激,每一場演出都是新鮮的。
至於我首次擔當黑衣人的表現,可說是錯漏百出,有驚無險。不知道他們對我的信任從哪而來,竟讓我管台上最難收拾的道具--一張混亂的辦公桌。每次演出前,我要將一堆紙和信封鋪在辦公桌上和地上;將一個垃圾桶裝滿揉成一團團的廢紙(地上也要放);將兩個電話分別放上桌面和地上;將一盤貼有五張post-slip的仙人掌放在桌上。佈置這些雜物不算太難,問題是我要在轉場時在漆黑的環境下將所有雜物收回後台!我會拿著一個紙箱盛載物件,但因為地上全是雜物,收拾起來頗花時間。
第一次轉場,心情緊張得像自己要演出一樣。我笑說,我要學習入屋偷竊的技倆--行動要快、要靜,監製還說要給人從容不逼的感覺,因觀眾會看到自己。
第一次轉場速度比排練時要慢(其實只練了一、兩次)。因為有枝鉛筆掉了在地上,我便用手四處摸,看掉了在哪裡。另一場掉的是post-slip,不過因post-slip是白色的,比鉛筆容易找。另一場我遺留了一個深色頭箍在地上,幸好有另一黑衣人幫我拾回。之後我分別漏過一次筆和信封,要由之後出場的演員幫我拾回(那是位喜歡爆肚和與觀眾互動的演員,兩次都是他救了我的)。而收拾得著慢的一次,是因為我調轉了次序,先將圓滾滾的垃圾桶放進箱內,之後再放進去的紙張便在桶上滑出來!
我如此笨手笨腳,不知道他們下次是否還會找我幫忙。不過,這是一次很難忘亦難得的體驗。劇團中人共同以想像力建構一個戲劇世界,密集地相處一段日子後,都要回到現實世界,回到各人原先的生活軌跡當中。期待再有機會一起發夢~
相機廣告只會有一個女生去旅行的浪漫畫面,而不會有她遇劫的場面。一個人去旅行好像很危險,那麼,實際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去年《香港經濟日報》(2010年7月26日)有一篇題為「Solo Travel獨自出遊安全第一」的文章,一直想分享,現終於有時間整理。
內文是從一個Solo Travel網(www.solotravelinfo.com)而來的:Discover 7 Tips to Help You Get The Best Out of Your Solo Travel by Paul Hartunian。我不是逐字照錄,有些地方只取其意,也少不免會頻頻插嘴。
1)搜集資料:出發前,計劃行程,除了硬件外,也可上討論區看看別人的體驗或詢問建議,並要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習俗。關於世界各地的安全問題,可參考world Nomads (www.worldnomads.com)
我的補充:這是一個我覺得很好的網頁 www.tripadvisor.com
2)行裝輕便:可考慮用有滾輪的行李箱及纏腰的Money Belt。旅行證件及文件要排列有序地存好。
我的補充:自從「懶型」backpacking,行李重得我連呼吸都有困難後,我便改為在backpack外再拿一個有滾輪的行李箱。前提是要輕,因為你可能要提著它爬樓梯。
我用過纏腰的money belt,一不小心便會露出衣服外,會變得更為顯眼。後改用掛頸小袋,也會穿一條有很多口袋的褲,將錢分開放。
3)首要安全:尤其是女性,揀住宿要特別留意,入房間後,要檢查門窗的鎖有沒有壞。如入住hostel,睡覺時也要纏Money Belt。旅途中,無時無刻要「目及」實行李,行李要上鎖。在偏僻地區,不要乘搭夜間巴士。多用常識,忌:方寸大亂。
4)讓家人好友知道你的行蹤:定期電郵家人及好友,讓他們知道你身處的地方;隨身備手提電話,內存親友、大使館等有用電話號碼。
我的補充:看過127 Hours的人定會遵循!
5)要開明、友善,但要小心:獨自旅遊,最易認識朋友、深入了解當地文化。但如你感到安全受威脅,要毫不猶豫令對方知難而退。留意當地文化及習俗,衣著要適宜。
我的補充:聽過不只一個女生旅遊時被當地男人「性騷擾」的例子。有些地區的男人可能覺得獨自去旅遊的女生較開放,而當你興奮地向人問東問西,或不自禁對著他笑多了時,他可能以為你對他有意思。
6)寫日記:定期寫下你的旅遊體驗,這些都會成為你將來的參考資料。
7)享用膳食:一人吃飯可能會覺得寂寞,可考慮以下做法--
。可選擇比慣常用膳時間早一點吃,避開餐廳人多擠迫的環境。
。可選攞在細餐廳、咖啡店、小酒館用膳,那裡通常都會遇到「獨行俠」。
。選擇吧枱或卡位坐。
。跟侍應或酒保聊天,他們會是你認識當地最好的消息來源。
。吃飯時可邊看書,自在一些。(我在香港也是這樣啊)
我的補充:午膳時可乾脆不在餐館用膳,改為改帶食物到公園吃。
報紙再補充7項,來自同一位作者的另一篇文章Being Safe While Traveling Solo:
1)「目及」實你自己的飲品--以訪有人在飲品落藥
2)限制酒量
3)要了解身處環境,要知路返回住宿的酒店。
(我在Chesky Krumlov時,晚飯後認不得回旅店的路。雖然只是九時多,但天已全黑。附近幾條街的建築物看上去差不多,旅店附近的街道人影也沒一個。最後走了一些冤枉路才能回去。)
我的補充:
要留意日落時間,有些地方/季節日落得早,街燈又不多,如吃晚飯後天已全黑,可能認不到路。最好帶備電筒。
4)當有人接近你時,總要小心。壞人通常行為舉動都有可疑,令人感到不安。
5)出發到某地遊覽前,要備回程火車或巴士時間表。
6)如陌生人問你是否獨自一人,你最好否認。(我的補充:要看情況)
7)出外遊覽時,只需帶備當日所需的金錢。
我的總補充:小心一點是好,但太驚青便享受不到旅遊的樂趣。無論看多少守則,也可能不及自己的common sense。建議由淺入深,先去語言相通、治安較好的地方,如台灣,不要只待在台北,要多四處走動。儲了經驗和勇氣,便可以去遠些。
Enjoy your trip, solo traveller!
見有人盛讚Canon EOS 600D - sense of direction廣告,於是上youtube找來看。
啊!這個廣告,定會touch到某類女生,某類獨立、響往自由的女生。或者是,響往成為那類人的女生。
也在銅鑼灣地鐵站見到同一個廣告硬照,廣告女主角,被放到很大。
不禁想,這種獨立女生形象,到底是怎樣建立出來的?
那女生不會是艷麗型,不需長得太漂亮,不會有豐滿的身材(算不算「外貌歧視」?),不會有考究的髮型,不會濃妝艷抹(去旅行才不耐煩化妝!),不會塗指甲油(要等甲油乾很花時間,何況還容易弄花)。服裝選的是自然風。頭髮隨意束起,穿米色吊帶衫,將格仔裇衫綁在腰際--這身自然的配搭背後是形象指導用心的設計。
唯一我覺得過份刻意的地方是她手上的戒指。雖然要令她有型有款,雖然要修飾她拿相機的那隻手,但是,隔手指戴的三隻指環有點誇張(不過款式選得好)。愛四圍去的女生未必喜歡一隻手有三隻戒指的束縛。(剛好無名指沒戴戒指,是否有所暗示?)
我們常說一些女生「有氣質」,這個廣告女主角是人辦。形象這回事,很奇怪,真的是可以打造出來的。當然,那人的言行不能露破綻(例如擺出稍微低頭眼向上望自拍的架勢)。
至於影片,則用了更多手法來塑造她的形象,或者是,對「一個女生去旅行」的想像。
拿著地圖,與當地人交流;想去哪裡,立即駕車去;衣服髒了,到自助洗衣店洗(在洗衣機前脫衣的一幕更突顯她的瀟洒);一個人舒適地躺在旅店內的大床上安睡(而不是忙於將新拍的照片放上facebook share);一個人坐在車頂看日落(這幕讓我最有feel)...... 一個個畫面,讓人感受到一個女生去旅行那種自由、寫意、快樂的感覺。
之前分享upgrade前要寫的題目,除了寫得太差或覺得「唔work」的沒有放上來外,所有文都post了。那麼,我現在小休一會了。
再談!
因為堂本剛,有一段時間常常泡論壇。有很多新發現。
發現了很多追星新名詞,可能已沿用多年,我卻是首次知道。不知是自己發明還是來自日本流行語。總之在粉絲群中是通用的。他們會叫偶像做主子或「我家XX」,光為了外貌而喜歡某位藝人的粉絲(或飯)叫「顏飯」。KK的「量詞」是「兩只」。最有趣的名稱是「本命」。你可以有多個偶像, 但只有一個「本命」,就像寶玉喜歡很多女子,但真愛只有一個一樣。
遠在天邊的偶像, 對他們產生神奇的影響力。有人說偶像的音樂渡陪伴他們渡過人生低潮;有人因為偶像學日文,去日本;有人因為偶像的說話而作出選科擇業的重要決定。而他們對偶像的理解和觀察,可能遠遠超過偶像所能想像的。偶像每一次打扮的不同,每次演唱風格的微細改動,在宣傳活動中不經意流露的個人感情,他們通通留意得到。
還有很多很多表達「愛意」的文章。這些文章,除了寫偶像的事,還寫偶像與個人的關係。有些文章, 讀來令人感動。這些文章可能會被輕看(如張國榮粉絲洛楓教授研究偶像的文章不入大學的法眼),也不會出書或留傳後世,但我覺粉絲貫注其中的感情是寶貴的,比報章雜誌上某些售賣美文的人感情更為真實。一千年後的人(或外星人),可能有興趣看這些文章,多於看現時雜誌上的Advertorial。不要以為他們都是盲目沈迷偶像的小孩子,他們有些文章甚具水準呢。
令我最震撼的粉絲語,是說如果偶像在演藝界不快樂,她情願他退出,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她情願失去聽他新歌和看他演出的機會。歌迷大多想偶像長存,只想經常看到偶像的演出,所以一個歌迷說這種,是很神奇的。
還有人為偶像畫畫、寫詩、製作Scarp Book、做布偶...... 還有一樣,是改名,為自己改一個與偶像相關的英文名,甚至以此為子女命名。粉絲可以無償地為偶像做很多事,不計產品消費、辦歌迷活動和收集剪報等行為,單是平日將他們的歌詞和整個綜藝節目中的對話翻譯(多是日韓偶像)的「字幕組」,也值得讚揚。堂本剛出版過一本散文集,沒有中文版;有粉絲便將他全本書的內容翻譯成中文。值得一提的還有張國榮歌影迷,他們每年都會舉辦活動紀念他。知道有策劃人為了能專心辦活動,每年四月都向公司請一次假,也有很多歌迷無償幫忙(有歌迷在活動舉行期間要在場外幫忙,不能入場參加,但也不介意)。在這個什麼也講錢的時代,這些事令人感動。
而最有創意的粉絲產物,可說是fan fiction。他們寫的時候,一定十分enjoy。也可以說, 「偶像」是個很環保的商品,能讓人「物盡其用」,不單可看他的唱歌跳舞和戲劇等各樣表演,也能看他的「真人」出現在綜藝節目和接受傳媒訪問,更可幻想與他交流,並且將他寫入自己的小說中,盡情地為他創作故事。還有人為偶像畫畫、寫詩、製作Scarp Book、做布偶...... 還有一樣,是改名,為自己改一個與偶像相關的英文名,甚至以此為子女命名。而最有創意的粉絲產物,可說是fan fiction。他們寫的時候,一定十分enjoy。也可以說,「偶像」是個很環保的商品,能讓人「物盡其用」,不單可看他的唱歌跳舞和戲劇等各樣表演,也能看他的「真人」出現在綜藝節目和接受傳媒訪問,更可幻想與他交流,並且將他寫入自己的小說中,盡情地為他創作故事。還有一點很有趣,是粉絲會與偶像作「虛擬對話」。你有些話想告訴他,明知他不會收到、不會知道,仍然會在腦中向對方說話(其實這是我會做的事。(像我去到卡夫卡的墓前,也莫明奇妙地對他說話。)
歌迷們從偶像的公眾形象和藝術形象中了解他們,雖然偶像在公開場合的表現未必代表真實的他/她。偶像每一次公開露面,都可能會滲進表演成份,或者要配合他們的唱片公司或經埋人公司為他們建立的形像。那麼,可以說那是假的嗎?又未必。因為一個人是沒有「最真」的一面,只有程度的不同,要看你決定透露多少給人知道,以及對著哪些人展示哪種面貌。甚至對著父母,也未必能100%做自己。不過,就算演戲也要投放真感情,假作真時真亦假啊,呵呵!
有很多歌手都唱歌動聽,讓人欣賞,但為什麼有些歌手只會讓你停留在「讚好」層次,有些人則進一步成為你的偶像呢?除了以「各有所好」解釋外,我猜那人一定要擁有一樣能打動你心的特質。而那種特質,給你的感覺是很personal的,那種感覺特別得,讓你產生錯覺,以為那是專屬自己的。事實上,雖然其他歌迷也有近似感覺,但每個人都會將之與自己的感受和經歷連繫起來。就像是同一種食物,每人吃下肚的感覺都不同。所以,這樣想也沒有錯。
最近聽了一個電台節目,討論為何林憶蓮是gay icon,嘉賓Zero說的其中一個例子很有意思。她說她有些同志朋友每次在外整晚玩樂後,凌晨回到家時都總要聽一首憶蓮的歌才睡得著。好像該剎那的空虛一定要由憶蓮的歌填補似的。她又提到很多同志最喜歡的憶蓮歌是《微涼》,對「匆匆一生獨自上途」這歌詞深有同感(不過她補充說同志不一定只愛她自傷目憐的歌,也同樣會喜歡她的快歌)。這就是「共鳴感」吧。你與一首歌產生聯繫,才會喜歡至每次失意落寞時都會聽。一首歌只是動聽是不夠的。她也說憶蓮的歌有種empowerment,給歌迷帶來力量。如果一個歌星的大部份作品都給你這種感覺,或者他/她整個人都讓你感到共鳴,那他/她便自然地成為你的偶像了。不過,偶像的魅力也不能不提。他/她總要有點sex appeal才成。一個明星要令人心跳加速,才能成為偶像。
說回堂本剛,他的粉絲究竟喜歡他什麼呢?他什麼特質讓人產生共鳴?他又有什麼魅力?讓我試綜合一下網上所見:
他是偶像派中的實力派:他是盛產少男少女偶像的Johnny's公司中唱功數一數二好的人。可能因為如此,他獲得特權,是Johnny's第一個不以組合形式而是以個人名義出碟和開演唱會的歌手。愛看偶像給合的少女可能因為他kawaii而喜歡他,比較重視音樂的歌迷會為他的唱歌才能而喜歡他。能在一眾Johnny's偶像中找到個實力派(不是說其他人沒有實力,而是單講唱功,他真的排名很高),粉絲會因此覺得自己有品味。而已,他除了做少女偶像會做的事(耍帥、跳跳紮、打側手翻、脫衣)外,還會做實力派會做的事(作曲作詞、玩樂器、賞試不同種類的音樂),好像「買一送」似的,好抵。
世界性的主題--愛:有留意歌詞的,會發現他的歌詞滿有愛。就算是首感覺反叛的歌,最終皆會連繫到「愛」。他常掛在口邊的「愛」不只是「愛情」的「愛」,而是很廣意的「愛」。愛世界、愛家鄉、愛親人、愛所有人。「愛」是國際性的語言,差不多人人都在追求著愛。從我看過的少數歌詞,我覺得他寫的詞並不會十分巧妙,不像廣東歌般將詞填得出神入化,巧思滿佈;他有的反而是一種詩意(也可能因為我不懂日文,讀詞時隔了一層)。最近得知他將會出歐洲碟,心想他的歌詞真的容易走進世界。廣東歌填得多好,也難以譯成英文給外國人欣賞。他們永遠也不會懂得當中奧妙(但一想起只有廣東人或香港人才看得懂的歌詞,心內便感到一份暖)。另外,雖然我覺得他常將「愛」掛在嘴邊有點刻意,但卻感到他每次說「愛」字都說得誠懇。他的個人經歷也與他的歌相契合。他真的是個很需要被愛,也很願意付出愛的人。還有,因為知道他這個主題,以後就算沒有看他的歌詞,也自然感到他的歌是關於愛的。
他的個人經歷:雖然他是紅遍日本的歌手,但他的感情與常人無異,也無懼讓人知道他脆弱的一面,特別在他剛出道幾年後的某一個時期,來了個「總爆發」。他有「過呼吸症」(其實我不大清楚這是什麼病,因這個詞在香港不通用。病徵之一是會因為緊張而氣促,曾影響他在台上的演出。),也曾有類似抑鬱症的症狀,他雖從事演藝事業卻怕生、怕人群,他畏高、怕潛水,他容易胃痛,等等。有段時間他在表演時黑臉、不說話、平日不願見人,親口說出不相信世上的人,可能因為別人的惡意評擊,也可能被信任的人欺騙。看過幾個藝人訪問,都分享他們在事業低潮時曾被人諷刺、揶揄、單打、冷待。他們甚至沒得罪過那些人,不認識那些人,就莫明地獲這種待遇,可見娛樂圈是多麼殘酷。因為那是個「當紅就是一切」的世界,有些人可能工作至心理不平衡,才會無故攻勢別人。說回剛,雖然他一直都紅,但是當紅的人會受另一種攻擊,可能會被人妒忌、被人利用。我知道他經歷過什麼,只知道,天性敏感的人,在演藝界會很難捱。
他的這種心情,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所以容易惹來共鳴。他這種特質其實很可貴,比努力維持完美形象的偶像真實得多。當然,他的真性情趕走很多人,有誰喜歡看一個在台上黑臉、作奇特打扮,又越來越胖的人呢?不過,誤打誤撞之下,他卻獲得了一批認同他的忠實粉絲。如果一個粉絲見過偶像變得如此認繼續喜歡他的話,那他們大概整輩子都不會走了。另外,雖然我說他的膽弱容易令人感到共鳴,但沒有人會真的喜歡找一個sissy當偶像。同情不是愛。而堂本剛的厲害,就在於他除了顯出他脆弱的一面,還表現了他強大的一面。他天生條件好,唱歌演戲跳舞做主持都難不到他。他勤力工作,基本上不會躲懶。他在生病的時候,仍然撐著在台上表演(不得不插一句,他的拍檔光一也是個很勤力的人,與他不相上下)。他敢於作破格的打扮,敢於脫離Johnny's為他鋪好的偶像路而賞試個人創作,敢於打破自己的形象,這便不是一個懦弱的人能夠做到的。要以不完美的真我示人是需要很大勇氣的,所以,他令人佩服。他在雜文集《靴音》中常提及要「戰鬥」,要直面人生;這是他的信念。他與自己所說的相反,其實是個勇敢的人。
打扮:他是一個敢於嘗試不同形象的人--短髮、長髮、前長後短髮、左長右短髮,男裝、女裝、古裝...... 他的衣服可以是任何顏色,指甲也可以是任何顏色。很多粉絲讚他穿衣有品味,但不是每一種形象他們都會接受的(不過歌迷只會無奈地說:「噢,但願他下次出現時會剃了那撇鬚」)。不過,無論他每次出現的形象帶來的是「驚(京)喜」還是「驚(猄)」,歌迷都照樣欣賞他。在香港,如果有一個歌手作出格打扮,可能會惹來大量劣評。香港歌手都不怎麼敢這樣玩。相反,日本人的接受程度便高很多(你看日本視覺系歌手的打扮便知道)。
中性:不記得在那裡看過,有人說形象中性的人在這個時代會很吃香。在一個男女愈趨平等的社會,兼有男、女性特質的人在事業上會較為成功。以藝術層面來說,中性更是一種優勢。堂本剛有女性化的一面,亦不怕展露自己這一面。他早於《溺愛論》中便以女性角度寫詞,到最近的《彩虹之詩》更索性以女性面孔示人(照片加工)。這不禁令我想起張國榮。他當年在演唱會的長髮穿裙形象曾被傳媒嚴厲批評。他又不是以這身裝扮上街吃飯!他明明還可以作更多不同嘗試的...... 在藝術方面,香港人仍然很保守,太快便為一件事物加上標籤。不知是否如此,本地平凡的人越來越多。怕悶的人,早已轉投外國的人事物了。話說回來,玩中性形象實在危險,稍一不慎扮過了頭,或拿捏不準變成「壞品味」,可能真的會嚇跑人。希望他拿捏得準。雖然我之前用了一整篇文說粉絲可以對偶像如何忠實,但也有變心的例子,或just grow out of an idol。這樣說好像推翻我之前所說的,但我只是有點擔心而已。
小剛,加油!
(不好意思,趕工,可能有很多錯字)
剛的第一隻個人碟以搖滾為主,帶點頹廢感覺。從他的歌迷處得知,他是Johnny's組合中第一位以個人名義出碟的歌手,當時受了點壓力。因為他的歌路與在kk時的歌路完全不同,他獨自出碟,是賭了一把。他唱得很用力,有些歌編得很吵,與在組合時的歌十分不同,像特意破壞自己的偶像形象似的(在他首次舉行個人演唱會時,他更點著煙唱歌)。又,他那時好像患了抑鬱症(如不是「症」,也是處於抑鬱狀態,曾想過自殺),感到人類的醜惡,覺得沒人可信任,他將這份情緒帶進歌中。
結果,他賭嬴了,更意想不到地比以前得到更多男歌迷的支持,打破「偶像派」只吸引女粉絲的命運。敏感脆弱的少年,因為感受到剛同樣的敏感脆弱,而喜歡他。雖然剛個性如此,但他最終走出人生低谷,用音樂治療自己(所以他總放很多愛與勇氣的訊息在歌中)。而且他是行動派,在事業上很努力,為歌迷帶來鼓勵。
《春淚》:這首也是我很喜歡的療癒系歌,要去土豆聽: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d3bAUNiOjY/
《Yello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Oyb4DLAAz0&list=PL69786DB41A55E8B1&index=42
(喜歡Blueberry多些,但找不到呢~)
他曾以不同名義創作不同唱碟,除了真名外,也用過剛紫和ENDLICHERI☆ENDLICHERI 等名稱,我猜是因為他想以不同形象示人,以新形象嘗試新曲風。說起來,他常轉髮型,而且什麼衣服也敢穿,什麼形象也敢試。可能以個人名義出過第一隻碟後,他便豁了出去,不再理會他人評價了。他曾經發胖,加上塗指甲及時而古怪的髮型,曾嚇走了一批歌迷。仍留守的歌迷笑說,見過他最醜的模樣,現在無論他作何打扮,或者繼續胖下去,也會「隻眼開隻眼閉」。剛迷真是「嚇大」的呢!
我一向對姿整貪靚男沒好感(他的柏檔光一性格便較為大大咧咧),他是特例。我不喜歡將「愛」整天掛在口邊的人,他是特例。我知道有很多粉絲喜愛看他演戲,而身為一個愛看戲多於聽歌的人,我沒有追看他的電視劇,只專心聽他唱歌,這也是特例。老套點說,這跟愛情一樣,難以解釋。
我不懂寫碟評,歌也聽得不太熟,網上很多人講得很好,如有興趣,可到這裡看,還有很多歌聽呢~ http://mypaper.pchome.com.tw/kikimayday/post/1310172015
對他其他唱碟的感想,如有機會,我才寫吧。現在讓我先Post幾首歌(要在youtube找歌有點難,很多都被刪了)。
P.S. :聞說他將會出歐洲碟,恭喜!
p.s. 討厭唱片公司的賺錢方法,一隻碟也有兩個version,每個version有不同內容(例如有款是更漂亮的封面設計,另一款多了一段片等)。幸好我純聽歌,會揀較平凡的封面以換取多一隻歌,或放棄看MV(之類)。但一些忠實歌迷,便可能兩個版本也會買入。Johnny's真是坑錢!
《街》土豆視頻:http://so.tudou.com/isearch/%E5%A0%82%E6%9C%AC%E5%89%9B%E8%A1%97/ (他很多youtube視頻都被移除了)
《街》:這是首深受剛迷喜愛的歌,亦是我第一首聽的剛Solo。最初我並不喜歡。他唱得很用力,感覺過於戲劇性。我不明白為何很多人讚這首歌。之後聽了他的其他歌再回來聽,加上找到原本的MV,感覺完全不同,就像有種強大的力量隨著歌聲源源湧出一樣。歌詞悲涼中帶著希望,令人難忘。對冷酷的世界失望,痛苦悲傷,卻因著愛而重新振作;就算會受傷,仍堅持去愛,是剛當時的創作基調吧。這首歌(加上歌詞),越聽越讓人感動,亦成為我最喜歡的剛Solo(如果一定要我選一首的話)。
《Si:》:這是我擁有的第一張堂本剛唱碟,一張讓我真正迷上剛的唱碟。《Si:》的主題是海洋,封面是他在水族館內的大魚缸前拍的照片,很美。這是他的第二隻個人大碟,風格與第一隻碟完全不同,感覺陽光、有朝氣。
只列出《Si》內的部份歌曲,不按順序:
《Saturday》:這首歌旋律相當明快爽朗,是全碟最活潑的一首歌。本來簡單的一首歌,卻因著剛的歌聲而給我帶來多一層感覺。當他拉長聲音唱Satur-day時,竟給我一種撩人的感覺,令歌曲帶點性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498W-p5WP4
《Devil》(只有台版才有,列入bonus track):在網上首次聽堂本剛的Devil,便被那段很長很長的副歌震撼,不斷重復著的愛之宣言--Ai o shiteru, Ai o shitai (我在愛,我想愛)...... 很快便讓人我陷入歌曲的氣氛中。大膽啊!竟敢將短短的兩句話重復這麼久,比一般流行曲的副歌都要長。這首歌帶有一種沈溺感,令人感到悲傷,歌詞也有種絕望的感覺。但聽到最後,感覺像是被人抱著一樣,得到安慰。是種bitter-sweet的感覺。這是首會令人上癮的歌。
《Pencil》:這是全碟的第一首歌,如同他幾隻碟一樣,以純音樂來開始。鋼琴音粒粒清脆,曲風清新,再加上點點像潮聲的音樂,帶出海洋這個主題。演唱會的版本更加好聽。
《渡海》《Original Color》:隨性、愉快。《渡海》給人一種在大睛天的假日迎著海風乘船出海的感覺。
《Night Drive》:有種懷舊感,八十年代的感覺。
《Kuru Kuru》:輕柔的聲線,感覺溫馨舒服。
《Pink》:這是首充滿力量的歌,令人心弦震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TTFYmQFMrU&feature=related
這隻碟很耐聽。不同時候聽,會有不同感覺。最初被風格強烈的Saturday與Devil吸引,後來最喜歡的變成舒服的《渡海》和清新的《Original Color》,然後再被《Pink》迷倒......
歌詞:
剛的歌好聽得令我不理會歌詞。他的歌詞中,愛和愛情佔了很大部份。好像無論開首是什麼主題,到最後都連到愛。我不大明白他的歌詞,不知是與翻譯有關,還是他寫法像詩。後來我發現,就算不看歌詞,他的音樂仍能感動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gjX0FtnuXc&feature=related
那陣子心情低落,他的音樂「乘空虛而入」。我當這隻碟是藥,天天下班後服用,有時是睡前服。覺得藥量不夠,便帶上街聽。上班途中聽,一個人吃飯時也聽。剛的歌真的屬「療癒系」!
去年秋天,差不多同樣時候,突然迷上堂本剛。
很久沒有試過那樣沉迷於音樂中,以及,迷偶像。
我一向也不是個特別迷歌影視偶像的人,就算喜歡也只是支持一下他們的作品,看戲買碟,見到報章雜誌的訪問會儲起來。
今次的「症狀」比較厲害,會到信和看碟買碟,參加粉絲討論區,以及將「到他的家鄉奈良旅遊」和「越洋看他的演唱會」加入我的wish list中。只差沒去學日文。
另外,間接因為他,我重新養成聽歌的習慣,更買了部MP3機,感受有音樂陪伴的美好。
就算過了段時間熱情減退卻了些,他也已經永遠影響了我。從此我與人分享喜愛的歌曲和歌手時,會少不了他的份兒。
有些朋友知道我喜歡堂本剛後都有點摸不著頭腦,會說「他...... 不是演金田一那小子嗎?」或問我「他是Kinki Kids的哪一位?是靚仔的那個還是另一個?」對啊,很多人對他的認知就只是金田一或Kinki Kids其中一員。我本來也是如此(頂多加幾集「向井荒太」)。說不上是否喜歡他,因為根本沒有放在心上。其實Kinki Kids出道很多年了,只是我從來沒接觸過他們的歌。
那麼,為什麼會忽然留意堂本剛?那真是個很奇怪的契機。一切源自一頓晚飯。某天晚上與朋友在日本餐廳吃飯,餐廳正在播放Kinki Kids演唱會的影碟。就在和朋友偈談中的一下分心,眼神的一下遊移,我看到了演唱會上為KK粉絲津津樂道的一幕--堂本剛將手貼在堂本光一的頭上,再滑過他的臉,直至他的鎖骨為止;光一全程閉上眼,微笑著。這驟聽起來有點曖昧、有點「基」的一幕,看時卻完全不覺得有問題。那刻我只覺得場面很溫馨;特別是光一那副像小王子的容貌,看起來就像卡通片中的天真小孩,很純真。這個畫面,再加上優美的音樂,美麗極了!那一刻,一股暖流通過我的心,我像觸了一下電。
這一幕引起了我好奇,於是回家後便在youtube上找回這一幕看。這才知道這首動聽的歌叫Harmony of December。然後我從youtube的相關影片欣賞他們的其他作品。他們是偶像派,早期的歌多是旋律輕快的舞曲或感覺浪漫的情歌。他們1993年組成KK,1997年出道,當時才十幾歲,現在聽回他們的青春之歌,我感到有點隔膜。不過,當中也有一些吸引我的歌,如Anniversary、天鵝絨的幽闇、青之時代,甚至無甚內涵的Distance。
就是這樣在youtube上聽呀聽,終於連到堂本剛的solo去。是啊!這組合兩個成員都有作個人發展,但又不間斷地合作,沒有拆夥,很神奇。想不到,剛的歌令我再一次觸電;這次完全不關影像事,純粹來自他的歌聲。
他的聲音,怎麼說呢?很渾厚很有力量。從來也不知道他的聲線這麼好。於是,開始一首接一首地聽他的歌,進而買他的碟,進而變成他的歌迷。
(噢!這個「系列」又不知要寫多少篇了!)
最早看的其中一個演唱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8HmEthaKjg&list=PL69786DB41A55E8B1&index=7
這是他一首很早期的歌(1999年,收錄在KK碟《C Album》內的獨唱--他們的大碟名字皆以英文字排列,很好笑。現已出至J。),當年已自己作曲填詞。歌名(《各式各樣的愛》)和風格預示了他Solo時走的路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5lJazK3phs&feature=related
書、電影和音樂都是一個人的心靈食糧。最初在這blog只寫電影和書,是因為我只懂寫電影和書,不懂寫音樂。雖然不是影評或書評人,但起碼懂得作橫向比較,起碼懂幾個令文章生色的形容詞。但音樂,在我生活中所佔份量不重。我沒有經常聽歌。很久沒有聽電台節目。近幾年的新歌不是大熱且播到濫的歌我也未必聽過。而且我對音樂很差,不太用心聽,它們很多時淪為家居背景。買的碟,很多都收在櫃內被我遺忘。對書和電影的選擇我都很有方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音樂卻不然。我接觸音樂太少。雖然學過鋼琴,但失敗收場。我沒有音樂感,耳朵不靈敏,唱歌走音。入不到學校choir,是我的一個遺憾。(我母校是仙樂飄飄處處聞那種學校,同學們不是唱choir,便是入orchestra,在預備比賽時更可用上課時間來練歌,又會奪獎為校增光,十分威風。)對音樂不熱衷,可能只因為我不懂、不擅長。在這個人人都尋求品味,展示品味的時代,不懂音樂這種藝術,好像很失色。
看來,我要打破這種自卑感。我一直都有著種種包袱,常覺得我要知道這,認識那,漸漸連表達意見都沒信心。不知這心態從何而來。或者我要尋回直覺,喜愛的說喜愛,討厭的夠膽說討厭。是的,我知道是有鑑賞力這回事的,我知道好與壞,good taste/ bad taste多少有個標準。但是,我的程度未夠,就只能根據現有程度去欣賞。
我為何要理會其他人的看法?我為何聽到很感動我的歌(或電影),但評論說那歌很商業化、易入口、平庸,我便覺得自己平庸、沒品味?可能當我沒有創造藝術(音樂)的能力時,便要求自己最少要有品味,希望以此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同。
擁有豐富音樂知識是好的,但現階段,我只能陶醉於我喜愛的音樂中,只能寫些內容簡單的音樂文章。
吾生也有涯,而樂海無涯呢~
常覺得音樂是很難與人分享的。
你可以介紹你喜歡的歌給朋友,但不能逼人家聽,更惶論令對方同樣愛上。
所以,如喜歡一個歌手,便要特意去找同好。
因為去年喜歡了堂本剛,於是和年紀相差一截的年輕同事有了共同話題,大家交換歌來聽,很開心。
她比較愛日本歌。於是我將僅有的堂本剛、Kinki Kids、日本卡通片歌、英文歌、soundtrack和舊廣東歌給她。
她給我的包括Gackt, Sarah Brightman, T.M. Revolution, Radwimps, GReeeeN, 石川智晶、松下優也、Tokio Hotel等。除了Sarah Brighman和Gackt,其他的我全沒聽過。
聽音樂,與看戲一樣,會讓人進入另一個世界。加上youtube這偉大發明,歌手們有更多機會以影像吸引人--我們不用準時看電視或去唱K也可輕易欣賞到他們的MV,越看越發現得多有趣之作。
找到與年輕同事的共同話題,很開心,以下是我和那同事之間關於分享音樂的對話(作了點修改):
我:我地呢個小小音樂交流會幾好玩。
佢:雖然我們喜歡的風格未必同(也有的同啦)。可是最緊要是你願意和我交流嘛~~~ 這樣開心D
我:咁樣交流好開心
佢:係啊,分享是很開心的。(錢除外,有都想分~~)
我:響加拿大中意Beyond,我想share,試過將全部碟借俾朋友,同埋借黃耀明俾朋友,結果都影響埋佢(不過唔係個個都得)。同埋駕車時可聽歌,可迫人聽任何歌。
佢:咁米好lo~~ 不過我通常share比人,人地都是喜歡了別的。eg,Share A band,之後人地會喜歡B band,之後都係無得咩交流,因為我不熟B band的東西。
我: 唔係成日都搵到知音。我有一排成日上Beyond網,因為無人同我講。
佢:你好慘,不過現在都有人同你Beyond下。
我:Beyond都拆左夥啦...... 我都學識左唔迫人聽。推介左,唔中意就算。我下次俾少少 Radiohead你。
佢:是啊,我也是這樣覺得,加上我覺得自己喜歡的太雜,別人可能好ROCK,好BLUE,我就是一點點,什麼也是小小,可能好難同人談得深入。不過現在傾傾下又傾,很好。(好!!radiohead OK!!!!)
我:我聽音樂絕對唔深入,又聽得少,同埋成日到人地高峰期過左,或唔紅啦,或死左先識鍾意.。
佢:是啊是啊,我也是。那些人紅到爆時,我都不知做什麼。現在過了十幾年才識他們。不過也證明,他們的歌好聽好足十幾年,一係就係我係老餅。
音樂分享:
GReeeeN的Sunshine: 呢首share唔到片,組合名叫GReeeN,係四個牙醫學生,從來冇響公開場合露面。(所以個MV係無野睇的)單係呢個背景已經引起我o既好奇心。呢首歌跑步聽一流。
Sunshin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9i2UEtMvc&list=PL69786DB41A55E8B1&index=17
Tokio Hotel: 呢隊係德國少男組合,十幾歲出道,好快就衝出德國,唱英文歌,好受後生仔歡迎。(不過佢地唱德文比唱英文更有味道。)除左西方,佢地響內地都有好多粉絲。主音打扮同歌聲都好中性,睇呢個MV之前,我仲一直都以為主音係個女仔。就算睇MV,一開始都以為佢係一個中性打扮o既女仔。佢有個孖生細佬,流黑人般的長鬈髮,釘唇環,形象突出,所以好易分。我佩服o既係,點解佢地年紀小小就有信心以咁o既打份公開演出,仲有能力衝向國際,好勁。
Monsoon德文版:http://www.youtube.com/watch?v=JmUfyOoHGqI&list=PL9C00BA97092DE2EC&index=54
--好舒服,容易聽上癮o既一首歌。
Scream德文版:http://www.youtube.com/watch?v=aK449BfzZeU&list=PL9C00BA97092DE2EC&index=52
--呢首活力十足。
Gackt:呢個應該最多人識。視覺系。佢個外型係完美到會俾人用黎做卡通片角色的!佢o既歌迷好瘋狂,就算佢笑一笑都會有條youtube片題為Gackt smiles。
(終於有片睇啦~)
Mizearbl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8FBonM7SnI
--呢首歌加埋個畫面,好有電影感,似講故事一樣。
Lu:N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j7V-zOJqEc
--睇舞台表演就知咩野係「視覺系」。話時話知道有Gackt呢個人係睇《月之魔童》,有Hyde同Gackt,但我係為左郭善嶼而睇的。嘩!套戲難睇到...... Twins 果套彊屍片都好過佢。
加番兩首好好聽o既女聲,兩首都係慢歌,感覺幾飄緲:
石川智晶《淚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w5J5wKg39g
Kalafina - Obliviou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IB5sdyAYD4
迷路--
在維也納我試過錯坐對頭車、落錯站、晚上找不到回酒店的車站,想不到連到機場也迷路了!問了酒店的人如何乘巴士轉火車到機場,下車後卻找不到火車站。公眾假期的街道上人很少,幸好給我遇上幾個在談天的人。他們聽不懂英文,我唯有向他們比手劃腳。幸好我拿著行李,他們不一會已猜到我要找的是火車站。女士指向一個方向,再指了指身旁物品的一種顏色(好像是緣色),我便知道她叫我往那個方向走,緣色應是指建築物的顏色。幸好我離目的地不遠,很快便找到。
到機場的第二個難關,是買不到票。好像是售票機不收我的紙幣(忘了原委)。但整個車站都是自動運作的,沒有職員來幫我。等了好一會,才碰到一位乘車的女士幫我買票。可惜,火車已開走了。我等不及下一班車,唯有電召的士。這又產生了另一個難題,我不懂告知司機我身處哪一條街(講車站名也沒有用)。幸好有一個好心的巴士司機幫我用德語告訴的士司機我在何方。折騰了好一會,最後仍是用了較昴貴的方法到機場,唉~
火山灰--
附帶一提,那段時間冰島的火山灰還未消散,結果英航安排乘客另一架般空公司的飛機到英國機場。我差點以為我要延期回港。
Travel Log:
這本是我這次旅遊的隨身記事筆,我將很多行程資料抄在本子內,在旅程中用它來做筆記,也將一些車票和入場票貼在薄內留念。我是第一次作這麼詳細的旅遊筆記的。謝謝送我筆記本的T!
假日在草地上曬太陽、看書。在外國的一個這麼普遍、這麼便宜的享受,在香港變得很難。總好像只有外國人和菲傭印傭才會坐在草地上享受。
寫到這裡又懷念起塔門來。
導賞員還講述了很多皇室趣聞,很多我已忘記了,未能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