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年是否末日,沒有人知道。所以想做什麼便要快做,想見哪人便要約,以及,開心過每一天!
祝 佳節愉快!
黃碧雲《貪城》
(節錄自10月某期《明周》--撕了那頁下來,忘了期數)
一向對賭場沒好感,仿佛一踏進,便有股邪氣襲來。
有次我和朋友去澳門,入賭場參觀,站在高處望下去,見到遍地賭桌,人們圍桌興奮地賭,一時看呆了。站久了,有職員示意我們離去(是怕我們看出什麼來了嗎?);可能看得電影多,我感到四周有很多「黑社會」。
人們賭錢時的樣子,那種帶點興奮、表情誇張的樣子,那種因賭贏而狂喜、因賭輸而想發脾氣的樣子,令人看得不安。就算在賭場吃自助餐,感覺也不太好。
黃碧雲在《明周》的一篇文章,將澳門賭場形容為「貪城」,寫來帶一種悲憫。一向覺得她的文筆非常特別,角色絮絮說著對白,感覺不是日常用語,有點像夢囈,像詩,像吉卜賽人說著預言。不常看她在《明周》的文章,最記得她寫過兩頭狗的故事,也寫得像詩。這篇題為《貪城》的文章,算是較為直白的一篇。
節錄部份:
我怕賭場的燈光。讓你不知道時間。
手錶時間是重重複複的,三時可以是下午或午夜。你可以感覺三小時和十五小時沒有分別。
所以賭場要有表演。繁華一蹴即就。只要你運氣好的話,你就是這場浮華戲的主人。
你平日可能不過是個無名無目的家庭主婦,「師奶」。你可能是打工仔,每星期五一放工就急急過大海,這是你唯一的快樂。
還有賭場看起來那麼慷慨,送船票,送表演門券,送酒店房間,有穿梭巴士接送,大賭客有直升機接送吧,以前我去過大西洋城就這樣,不過要讓人因小失大。
一起貪念,罪惡便如惡菌進入傷口。
看免費表演,住免費酒店,你好開心,不過你知道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資本家以累積最多資本,謀取最大利益為存在目。個人很難抵擋。
與資本家對抗,你幾乎沒有嬴的可能。除非你和他們一樣,又以累積最多資本,謀取最大利益為你的生存目的。
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現在成為唯一的社會形態,因為它符合人性;貪婪是本性,慷慨是修飾。
所以要遠離試探。如基督所懇求:「不要讓我們受到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而最能提醒我的是這段話:
我怕賭場的美食。因為喜食也是人的貪念之一,而賭場就是要撩起人的貪念。
吃好一點,善待自己,懶一點吧,舒服一點。
懶一點,舒服一點,像我這樣的人吧,就不會去做運動,喝酒會愈來愈多,讀書會愈讀愈淺,隨便寫幾寫。這樣就會不知不覺墮落了。
所以我不敢在小事上放手。連吃都要有節制,微飽便停下。
當完舞台劇黑衣人,有點失落,便跑了去看電影,選的是《潛逃時空》(In Time)。
這套電影,很快便能讓觀眾入戲;基本上,頭五分鐘便令人「入局」。因為甫開始,電影便展示一個有著全新遊戲規則的世界。在那個世界,「時間就是金錢」。現實中,我們很多行為和決擇都讓錢牽動,就像戲中角色,怎樣過用一分一秒都要謹慎地計算。
這個意念很新鮮。這邊廂觀眾在努力消化內容,那邊廂男主角已不等我們,隨即與時間競賽。
片中讓人難忘的其中一幕,是男主角母親沒「錢」乘車回家的一幕。她用自己多出來的點點時間給兒子吃早點,怎知只因為車費加價,她突然不夠時間回家見兒子取「時間」。不由得想起現實生活中的通脹,車費加價,對有錢人影響不大,但卻可能改變窮人的生活習慣。
電影中的窮人活一天算一天,為了用最少時間做最多事情,常常都跑著做每一件事。住在有錢區的富豪則慢條斯理,花錢如流水。對比很大。
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電影形象化地表現出來。為了令有錢人保持富有,窮人便要受壓迫。因為世界上不能只得富人,於是「制度」便要令窮人難以變成富人。男主角在這頭做羅賓漢派錢給窮人,那邊窮人的稅收相應增加。而當貧民區的人要到富人區時,需要付出不合比例的高價才能進入。如果你「銀彈」不足,到了富人區你仍是死路一條。
在看電影前看了《明周》Book B的《貧窮蔓延時--開飯不易吃飽難》專輯,看到低下階層怎樣為了每天吃飽而絞盡腦汁。在各大小商場擠滿購物人潮的香港,在「豪宅」遍佈的香港,在很多人都能負擔一部智能手機(及其月費)的香港,其實仍然有很多人吃不飽。
電影的設定獨特有趣,內容發人深省,但到後來卻變成動作片。男主角令女主角明白窮人苦況後,他們便雙雙劫富濟貧。電影很清楚告訴我們這做法無濟於事,但到最後他們仍沒有想到其他解決方法。Cillian Murphy的警察角色有趣,他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追捕男主角,卻沒有去想怎樣才可以改變這不公平的制度。這個角色令我想起《孤星淚》中的警察,同樣因為職責和正義感幫政府在推持一個制度,縱使那制度充滿缺憾。這角色本來可以有更多發揮,我很想看到他被男主角的信念動搖(那怕是一點點),也想知道他與男主角父親的往事。可惜這條線沒有發展下去。(btw,這個警察很有型,十分吸引眼球)
(以下有《潛逃時空》和Gattaca的雷)
後來知道這套戲的導演曾執導Gattaca--一個關於優生學如何令社會將人類分等級的故事。兩套戲相同的地方,是男主角都「先天不足」,但同樣獲得一個富人(一個是有很多時間的人,另一個是基因完美的人)的慷慨餽贈。兩套電影的餽贈過種都拍得動人。Gattaca的結局比較完滿;《潛逃時空》到最後,仍未有一個比搶劫更好的社會制度的方法,也不見富人有任何覺悟(除了一位警員)。我知道,實現一個人的夢想比改變社會制度容易很多。我覺得如果主角到最後仍然只得劫富濟貧一途,結尾的調子應該沈重一些;而不應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痛痛快快打劫去」作結。這個結局,將一切變得太簡單。
我覺得,如果劇本寫得好些,格局再宏大點(現在的富人世界只以女主角的父親做代表),這套電影會成為科幻經典。不過,它能引發我思考,已經足夠。
看舞台劇看得多,參與舞台劇的幕後工作卻是第一次。
朋友參加的劇團有劇目演出,她問我玩不玩。我說我幫手做幕後吧,最好能當黑衣人。
第一次參加劇團的聚會是圍讀,讀完,大家就散,不知道自己能幫上什麼忙。不過,最少知道演出的是什麼故事。
之後看演員排練,也是排完便散會,看不出一個所以然來。究竟,我來這裡看他們排練,有什麼意思?
然後,他們終於著手做服裝道具,我終於能幫上忙。幫忙做服裝配飾,以及一些戲中所需佈置。從來沒幫忙過做道具,原來這工作很神奇。監製給我兩張雞皮紙叫我製作麵包袋,並給了一個麥當勞紙袋給我參考。於是我小心翼翼地掀開紙袋研判結構。正苦思中,旁邊的一個妹妹見到我這樣,即拿了一張雞皮紙熟練地摺起來;不多久便「變」出一個麵包袋來!另外,劇中需要一個奶粉罐,監製說要用紙做,我便問為何不去買一罐奶粉回來。她說不要浪費,用紙做也可。那奶粉罐不需要造得有真實感,誇張點也可。這時,其他人已開始動手,將紙捲成一條條長筒,再將一張卡紙切成圓形,然後將幾條長筒末端的一小段折起,均勻地貼在圓形紙上,再將一張畫了奶粉牌子名的紙包在外面,加上一個真的膠蓋;一個奶粉罐便完成了!那熟手小妹妹告訴我她小學時便已開始幫忙做道具了。想起小學時的美勞課,不記得自己有沒有學過這門手藝。在什麼都可以買到的時代,我一時忘記了手作的美好。
後來,演員們開始進行總排,大家都穿戲服排練,亦有利用道具,像真正演出一樣了。我仍是站著呆看。我問監製我要留意什麼,她著我看熟這套劇。
在公演前兩天,我和幕後工作人員一起將所有道具搬到演出場地。到場時,見到有個年輕女子坐在觀眾席前排,膝上放著一本資料冊,裡面是一塊塊有不同通花的圖案片。她挑選後,便有工作人員將之安裝在燈上(我看不到過程)。然後,她指揮著工作人員調校燈的照射方向,以及將燈「弄鬆」和「收緊」,用以營造不同的照射效果。
燈光在舞台劇中的角色很重要。看排演時,演員們是一個個普通人在演戲。而當舞台上一片漆黑,光線都集中在演員身上時,他們便變成戲中的角色。
還有一些看劇時留意不到的細節,做幕後時才知道。例如要安排演員從不同通道進場和離場;有些站在門後的演員未必知道何時進場,要靠工作人員提醒他們出場;演出完結後,演員會因一時適應不了黑暗,而看不到出口在那裡,要由工作人員拉他們離場......
雖然一直看他們採排,但因為要做幕後,便不能在台前看演出,只能在後台的小螢幕上看。有趣的是,因為每場都要看他們演出,會知道每一場的微少變化。哪位演員忘了台辭,哪位演員爆肚了,哪次聲效出錯,哪場的觀眾反應熱烈些(聽笑聲和掌聲),都知道(有一場比較多小童,他們特別容易被在演員的誇張形體動作逗笑)。怪不得演員們都說演舞台劇很刺激,每一場演出都是新鮮的。
至於我首次擔當黑衣人的表現,可說是錯漏百出,有驚無險。不知道他們對我的信任從哪而來,竟讓我管台上最難收拾的道具--一張混亂的辦公桌。每次演出前,我要將一堆紙和信封鋪在辦公桌上和地上;將一個垃圾桶裝滿揉成一團團的廢紙(地上也要放);將兩個電話分別放上桌面和地上;將一盤貼有五張post-slip的仙人掌放在桌上。佈置這些雜物不算太難,問題是我要在轉場時在漆黑的環境下將所有雜物收回後台!我會拿著一個紙箱盛載物件,但因為地上全是雜物,收拾起來頗花時間。
第一次轉場,心情緊張得像自己要演出一樣。我笑說,我要學習入屋偷竊的技倆--行動要快、要靜,監製還說要給人從容不逼的感覺,因觀眾會看到自己。
第一次轉場速度比排練時要慢(其實只練了一、兩次)。因為有枝鉛筆掉了在地上,我便用手四處摸,看掉了在哪裡。另一場掉的是post-slip,不過因post-slip是白色的,比鉛筆容易找。另一場我遺留了一個深色頭箍在地上,幸好有另一黑衣人幫我拾回。之後我分別漏過一次筆和信封,要由之後出場的演員幫我拾回(那是位喜歡爆肚和與觀眾互動的演員,兩次都是他救了我的)。而收拾得著慢的一次,是因為我調轉了次序,先將圓滾滾的垃圾桶放進箱內,之後再放進去的紙張便在桶上滑出來!
我如此笨手笨腳,不知道他們下次是否還會找我幫忙。不過,這是一次很難忘亦難得的體驗。劇團中人共同以想像力建構一個戲劇世界,密集地相處一段日子後,都要回到現實世界,回到各人原先的生活軌跡當中。期待再有機會一起發夢~
相機廣告只會有一個女生去旅行的浪漫畫面,而不會有她遇劫的場面。一個人去旅行好像很危險,那麼,實際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去年《香港經濟日報》(2010年7月26日)有一篇題為「Solo Travel獨自出遊安全第一」的文章,一直想分享,現終於有時間整理。
內文是從一個Solo Travel網(www.solotravelinfo.com)而來的:Discover 7 Tips to Help You Get The Best Out of Your Solo Travel by Paul Hartunian。我不是逐字照錄,有些地方只取其意,也少不免會頻頻插嘴。
1)搜集資料:出發前,計劃行程,除了硬件外,也可上討論區看看別人的體驗或詢問建議,並要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習俗。關於世界各地的安全問題,可參考world Nomads (www.worldnomads.com)
我的補充:這是一個我覺得很好的網頁 www.tripadvisor.com
2)行裝輕便:可考慮用有滾輪的行李箱及纏腰的Money Belt。旅行證件及文件要排列有序地存好。
我的補充:自從「懶型」backpacking,行李重得我連呼吸都有困難後,我便改為在backpack外再拿一個有滾輪的行李箱。前提是要輕,因為你可能要提著它爬樓梯。
我用過纏腰的money belt,一不小心便會露出衣服外,會變得更為顯眼。後改用掛頸小袋,也會穿一條有很多口袋的褲,將錢分開放。
3)首要安全:尤其是女性,揀住宿要特別留意,入房間後,要檢查門窗的鎖有沒有壞。如入住hostel,睡覺時也要纏Money Belt。旅途中,無時無刻要「目及」實行李,行李要上鎖。在偏僻地區,不要乘搭夜間巴士。多用常識,忌:方寸大亂。
4)讓家人好友知道你的行蹤:定期電郵家人及好友,讓他們知道你身處的地方;隨身備手提電話,內存親友、大使館等有用電話號碼。
我的補充:看過127 Hours的人定會遵循!
5)要開明、友善,但要小心:獨自旅遊,最易認識朋友、深入了解當地文化。但如你感到安全受威脅,要毫不猶豫令對方知難而退。留意當地文化及習俗,衣著要適宜。
我的補充:聽過不只一個女生旅遊時被當地男人「性騷擾」的例子。有些地區的男人可能覺得獨自去旅遊的女生較開放,而當你興奮地向人問東問西,或不自禁對著他笑多了時,他可能以為你對他有意思。
6)寫日記:定期寫下你的旅遊體驗,這些都會成為你將來的參考資料。
7)享用膳食:一人吃飯可能會覺得寂寞,可考慮以下做法--
。可選擇比慣常用膳時間早一點吃,避開餐廳人多擠迫的環境。
。可選攞在細餐廳、咖啡店、小酒館用膳,那裡通常都會遇到「獨行俠」。
。選擇吧枱或卡位坐。
。跟侍應或酒保聊天,他們會是你認識當地最好的消息來源。
。吃飯時可邊看書,自在一些。(我在香港也是這樣啊)
我的補充:午膳時可乾脆不在餐館用膳,改為改帶食物到公園吃。
報紙再補充7項,來自同一位作者的另一篇文章Being Safe While Traveling Solo:
1)「目及」實你自己的飲品--以訪有人在飲品落藥
2)限制酒量
3)要了解身處環境,要知路返回住宿的酒店。
(我在Chesky Krumlov時,晚飯後認不得回旅店的路。雖然只是九時多,但天已全黑。附近幾條街的建築物看上去差不多,旅店附近的街道人影也沒一個。最後走了一些冤枉路才能回去。)
我的補充:
要留意日落時間,有些地方/季節日落得早,街燈又不多,如吃晚飯後天已全黑,可能認不到路。最好帶備電筒。
4)當有人接近你時,總要小心。壞人通常行為舉動都有可疑,令人感到不安。
5)出發到某地遊覽前,要備回程火車或巴士時間表。
6)如陌生人問你是否獨自一人,你最好否認。(我的補充:要看情況)
7)出外遊覽時,只需帶備當日所需的金錢。
我的總補充:小心一點是好,但太驚青便享受不到旅遊的樂趣。無論看多少守則,也可能不及自己的common sense。建議由淺入深,先去語言相通、治安較好的地方,如台灣,不要只待在台北,要多四處走動。儲了經驗和勇氣,便可以去遠些。
Enjoy your trip, solo traveller!
之前分享upgrade前要寫的題目,除了寫得太差或覺得「唔work」的沒有放上來外,所有文都post了。那麼,我現在小休一會了。
再談!
因為堂本剛,有一段時間常常泡論壇。有很多新發現。
發現了很多追星新名詞,可能已沿用多年,我卻是首次知道。不知是自己發明還是來自日本流行語。總之在粉絲群中是通用的。他們會叫偶像做主子或「我家XX」,光為了外貌而喜歡某位藝人的粉絲(或飯)叫「顏飯」。KK的「量詞」是「兩只」。最有趣的名稱是「本命」。你可以有多個偶像, 但只有一個「本命」,就像寶玉喜歡很多女子,但真愛只有一個一樣。
遠在天邊的偶像, 對他們產生神奇的影響力。有人說偶像的音樂渡陪伴他們渡過人生低潮;有人因為偶像學日文,去日本;有人因為偶像的說話而作出選科擇業的重要決定。而他們對偶像的理解和觀察,可能遠遠超過偶像所能想像的。偶像每一次打扮的不同,每次演唱風格的微細改動,在宣傳活動中不經意流露的個人感情,他們通通留意得到。
還有很多很多表達「愛意」的文章。這些文章,除了寫偶像的事,還寫偶像與個人的關係。有些文章, 讀來令人感動。這些文章可能會被輕看(如張國榮粉絲洛楓教授研究偶像的文章不入大學的法眼),也不會出書或留傳後世,但我覺粉絲貫注其中的感情是寶貴的,比報章雜誌上某些售賣美文的人感情更為真實。一千年後的人(或外星人),可能有興趣看這些文章,多於看現時雜誌上的Advertorial。不要以為他們都是盲目沈迷偶像的小孩子,他們有些文章甚具水準呢。
令我最震撼的粉絲語,是說如果偶像在演藝界不快樂,她情願他退出,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她情願失去聽他新歌和看他演出的機會。歌迷大多想偶像長存,只想經常看到偶像的演出,所以一個歌迷說這種,是很神奇的。
還有人為偶像畫畫、寫詩、製作Scarp Book、做布偶...... 還有一樣,是改名,為自己改一個與偶像相關的英文名,甚至以此為子女命名。粉絲可以無償地為偶像做很多事,不計產品消費、辦歌迷活動和收集剪報等行為,單是平日將他們的歌詞和整個綜藝節目中的對話翻譯(多是日韓偶像)的「字幕組」,也值得讚揚。堂本剛出版過一本散文集,沒有中文版;有粉絲便將他全本書的內容翻譯成中文。值得一提的還有張國榮歌影迷,他們每年都會舉辦活動紀念他。知道有策劃人為了能專心辦活動,每年四月都向公司請一次假,也有很多歌迷無償幫忙(有歌迷在活動舉行期間要在場外幫忙,不能入場參加,但也不介意)。在這個什麼也講錢的時代,這些事令人感動。
而最有創意的粉絲產物,可說是fan fiction。他們寫的時候,一定十分enjoy。也可以說, 「偶像」是個很環保的商品,能讓人「物盡其用」,不單可看他的唱歌跳舞和戲劇等各樣表演,也能看他的「真人」出現在綜藝節目和接受傳媒訪問,更可幻想與他交流,並且將他寫入自己的小說中,盡情地為他創作故事。還有人為偶像畫畫、寫詩、製作Scarp Book、做布偶...... 還有一樣,是改名,為自己改一個與偶像相關的英文名,甚至以此為子女命名。而最有創意的粉絲產物,可說是fan fiction。他們寫的時候,一定十分enjoy。也可以說,「偶像」是個很環保的商品,能讓人「物盡其用」,不單可看他的唱歌跳舞和戲劇等各樣表演,也能看他的「真人」出現在綜藝節目和接受傳媒訪問,更可幻想與他交流,並且將他寫入自己的小說中,盡情地為他創作故事。還有一點很有趣,是粉絲會與偶像作「虛擬對話」。你有些話想告訴他,明知他不會收到、不會知道,仍然會在腦中向對方說話(其實這是我會做的事。(像我去到卡夫卡的墓前,也莫明奇妙地對他說話。)
歌迷們從偶像的公眾形象和藝術形象中了解他們,雖然偶像在公開場合的表現未必代表真實的他/她。偶像每一次公開露面,都可能會滲進表演成份,或者要配合他們的唱片公司或經埋人公司為他們建立的形像。那麼,可以說那是假的嗎?又未必。因為一個人是沒有「最真」的一面,只有程度的不同,要看你決定透露多少給人知道,以及對著哪些人展示哪種面貌。甚至對著父母,也未必能100%做自己。不過,就算演戲也要投放真感情,假作真時真亦假啊,呵呵!
有很多歌手都唱歌動聽,讓人欣賞,但為什麼有些歌手只會讓你停留在「讚好」層次,有些人則進一步成為你的偶像呢?除了以「各有所好」解釋外,我猜那人一定要擁有一樣能打動你心的特質。而那種特質,給你的感覺是很personal的,那種感覺特別得,讓你產生錯覺,以為那是專屬自己的。事實上,雖然其他歌迷也有近似感覺,但每個人都會將之與自己的感受和經歷連繫起來。就像是同一種食物,每人吃下肚的感覺都不同。所以,這樣想也沒有錯。
最近聽了一個電台節目,討論為何林憶蓮是gay icon,嘉賓Zero說的其中一個例子很有意思。她說她有些同志朋友每次在外整晚玩樂後,凌晨回到家時都總要聽一首憶蓮的歌才睡得著。好像該剎那的空虛一定要由憶蓮的歌填補似的。她又提到很多同志最喜歡的憶蓮歌是《微涼》,對「匆匆一生獨自上途」這歌詞深有同感(不過她補充說同志不一定只愛她自傷目憐的歌,也同樣會喜歡她的快歌)。這就是「共鳴感」吧。你與一首歌產生聯繫,才會喜歡至每次失意落寞時都會聽。一首歌只是動聽是不夠的。她也說憶蓮的歌有種empowerment,給歌迷帶來力量。如果一個歌星的大部份作品都給你這種感覺,或者他/她整個人都讓你感到共鳴,那他/她便自然地成為你的偶像了。不過,偶像的魅力也不能不提。他/她總要有點sex appeal才成。一個明星要令人心跳加速,才能成為偶像。
說回堂本剛,他的粉絲究竟喜歡他什麼呢?他什麼特質讓人產生共鳴?他又有什麼魅力?讓我試綜合一下網上所見:
他是偶像派中的實力派:他是盛產少男少女偶像的Johnny's公司中唱功數一數二好的人。可能因為如此,他獲得特權,是Johnny's第一個不以組合形式而是以個人名義出碟和開演唱會的歌手。愛看偶像給合的少女可能因為他kawaii而喜歡他,比較重視音樂的歌迷會為他的唱歌才能而喜歡他。能在一眾Johnny's偶像中找到個實力派(不是說其他人沒有實力,而是單講唱功,他真的排名很高),粉絲會因此覺得自己有品味。而已,他除了做少女偶像會做的事(耍帥、跳跳紮、打側手翻、脫衣)外,還會做實力派會做的事(作曲作詞、玩樂器、賞試不同種類的音樂),好像「買一送」似的,好抵。
世界性的主題--愛:有留意歌詞的,會發現他的歌詞滿有愛。就算是首感覺反叛的歌,最終皆會連繫到「愛」。他常掛在口邊的「愛」不只是「愛情」的「愛」,而是很廣意的「愛」。愛世界、愛家鄉、愛親人、愛所有人。「愛」是國際性的語言,差不多人人都在追求著愛。從我看過的少數歌詞,我覺得他寫的詞並不會十分巧妙,不像廣東歌般將詞填得出神入化,巧思滿佈;他有的反而是一種詩意(也可能因為我不懂日文,讀詞時隔了一層)。最近得知他將會出歐洲碟,心想他的歌詞真的容易走進世界。廣東歌填得多好,也難以譯成英文給外國人欣賞。他們永遠也不會懂得當中奧妙(但一想起只有廣東人或香港人才看得懂的歌詞,心內便感到一份暖)。另外,雖然我覺得他常將「愛」掛在嘴邊有點刻意,但卻感到他每次說「愛」字都說得誠懇。他的個人經歷也與他的歌相契合。他真的是個很需要被愛,也很願意付出愛的人。還有,因為知道他這個主題,以後就算沒有看他的歌詞,也自然感到他的歌是關於愛的。
他的個人經歷:雖然他是紅遍日本的歌手,但他的感情與常人無異,也無懼讓人知道他脆弱的一面,特別在他剛出道幾年後的某一個時期,來了個「總爆發」。他有「過呼吸症」(其實我不大清楚這是什麼病,因這個詞在香港不通用。病徵之一是會因為緊張而氣促,曾影響他在台上的演出。),也曾有類似抑鬱症的症狀,他雖從事演藝事業卻怕生、怕人群,他畏高、怕潛水,他容易胃痛,等等。有段時間他在表演時黑臉、不說話、平日不願見人,親口說出不相信世上的人,可能因為別人的惡意評擊,也可能被信任的人欺騙。看過幾個藝人訪問,都分享他們在事業低潮時曾被人諷刺、揶揄、單打、冷待。他們甚至沒得罪過那些人,不認識那些人,就莫明地獲這種待遇,可見娛樂圈是多麼殘酷。因為那是個「當紅就是一切」的世界,有些人可能工作至心理不平衡,才會無故攻勢別人。說回剛,雖然他一直都紅,但是當紅的人會受另一種攻擊,可能會被人妒忌、被人利用。我知道他經歷過什麼,只知道,天性敏感的人,在演藝界會很難捱。
他的這種心情,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所以容易惹來共鳴。他這種特質其實很可貴,比努力維持完美形象的偶像真實得多。當然,他的真性情趕走很多人,有誰喜歡看一個在台上黑臉、作奇特打扮,又越來越胖的人呢?不過,誤打誤撞之下,他卻獲得了一批認同他的忠實粉絲。如果一個粉絲見過偶像變得如此認繼續喜歡他的話,那他們大概整輩子都不會走了。另外,雖然我說他的膽弱容易令人感到共鳴,但沒有人會真的喜歡找一個sissy當偶像。同情不是愛。而堂本剛的厲害,就在於他除了顯出他脆弱的一面,還表現了他強大的一面。他天生條件好,唱歌演戲跳舞做主持都難不到他。他勤力工作,基本上不會躲懶。他在生病的時候,仍然撐著在台上表演(不得不插一句,他的拍檔光一也是個很勤力的人,與他不相上下)。他敢於作破格的打扮,敢於脫離Johnny's為他鋪好的偶像路而賞試個人創作,敢於打破自己的形象,這便不是一個懦弱的人能夠做到的。要以不完美的真我示人是需要很大勇氣的,所以,他令人佩服。他在雜文集《靴音》中常提及要「戰鬥」,要直面人生;這是他的信念。他與自己所說的相反,其實是個勇敢的人。
打扮:他是一個敢於嘗試不同形象的人--短髮、長髮、前長後短髮、左長右短髮,男裝、女裝、古裝...... 他的衣服可以是任何顏色,指甲也可以是任何顏色。很多粉絲讚他穿衣有品味,但不是每一種形象他們都會接受的(不過歌迷只會無奈地說:「噢,但願他下次出現時會剃了那撇鬚」)。不過,無論他每次出現的形象帶來的是「驚(京)喜」還是「驚(猄)」,歌迷都照樣欣賞他。在香港,如果有一個歌手作出格打扮,可能會惹來大量劣評。香港歌手都不怎麼敢這樣玩。相反,日本人的接受程度便高很多(你看日本視覺系歌手的打扮便知道)。
中性:不記得在那裡看過,有人說形象中性的人在這個時代會很吃香。在一個男女愈趨平等的社會,兼有男、女性特質的人在事業上會較為成功。以藝術層面來說,中性更是一種優勢。堂本剛有女性化的一面,亦不怕展露自己這一面。他早於《溺愛論》中便以女性角度寫詞,到最近的《彩虹之詩》更索性以女性面孔示人(照片加工)。這不禁令我想起張國榮。他當年在演唱會的長髮穿裙形象曾被傳媒嚴厲批評。他又不是以這身裝扮上街吃飯!他明明還可以作更多不同嘗試的...... 在藝術方面,香港人仍然很保守,太快便為一件事物加上標籤。不知是否如此,本地平凡的人越來越多。怕悶的人,早已轉投外國的人事物了。話說回來,玩中性形象實在危險,稍一不慎扮過了頭,或拿捏不準變成「壞品味」,可能真的會嚇跑人。希望他拿捏得準。雖然我之前用了一整篇文說粉絲可以對偶像如何忠實,但也有變心的例子,或just grow out of an idol。這樣說好像推翻我之前所說的,但我只是有點擔心而已。
小剛,加油!
(不好意思,趕工,可能有很多錯字)
剛的第一隻個人碟以搖滾為主,帶點頹廢感覺。從他的歌迷處得知,他是Johnny's組合中第一位以個人名義出碟的歌手,當時受了點壓力。因為他的歌路與在kk時的歌路完全不同,他獨自出碟,是賭了一把。他唱得很用力,有些歌編得很吵,與在組合時的歌十分不同,像特意破壞自己的偶像形象似的(在他首次舉行個人演唱會時,他更點著煙唱歌)。又,他那時好像患了抑鬱症(如不是「症」,也是處於抑鬱狀態,曾想過自殺),感到人類的醜惡,覺得沒人可信任,他將這份情緒帶進歌中。
結果,他賭嬴了,更意想不到地比以前得到更多男歌迷的支持,打破「偶像派」只吸引女粉絲的命運。敏感脆弱的少年,因為感受到剛同樣的敏感脆弱,而喜歡他。雖然剛個性如此,但他最終走出人生低谷,用音樂治療自己(所以他總放很多愛與勇氣的訊息在歌中)。而且他是行動派,在事業上很努力,為歌迷帶來鼓勵。
《街》土豆視頻:http://so.tudou.com/isearch/%E5%A0%82%E6%9C%AC%E5%89%9B%E8%A1%97/ (他很多youtube視頻都被移除了)
《街》:這是首深受剛迷喜愛的歌,亦是我第一首聽的剛Solo。最初我並不喜歡。他唱得很用力,感覺過於戲劇性。我不明白為何很多人讚這首歌。之後聽了他的其他歌再回來聽,加上找到原本的MV,感覺完全不同,就像有種強大的力量隨著歌聲源源湧出一樣。歌詞悲涼中帶著希望,令人難忘。對冷酷的世界失望,痛苦悲傷,卻因著愛而重新振作;就算會受傷,仍堅持去愛,是剛當時的創作基調吧。這首歌(加上歌詞),越聽越讓人感動,亦成為我最喜歡的剛Solo(如果一定要我選一首的話)。
《Si:》:這是我擁有的第一張堂本剛唱碟,一張讓我真正迷上剛的唱碟。《Si:》的主題是海洋,封面是他在水族館內的大魚缸前拍的照片,很美。這是他的第二隻個人大碟,風格與第一隻碟完全不同,感覺陽光、有朝氣。
只列出《Si》內的部份歌曲,不按順序:
《Saturday》:這首歌旋律相當明快爽朗,是全碟最活潑的一首歌。本來簡單的一首歌,卻因著剛的歌聲而給我帶來多一層感覺。當他拉長聲音唱Satur-day時,竟給我一種撩人的感覺,令歌曲帶點性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498W-p5WP4
《Devil》(只有台版才有,列入bonus track):在網上首次聽堂本剛的Devil,便被那段很長很長的副歌震撼,不斷重復著的愛之宣言--Ai o shiteru, Ai o shitai (我在愛,我想愛)...... 很快便讓人我陷入歌曲的氣氛中。大膽啊!竟敢將短短的兩句話重復這麼久,比一般流行曲的副歌都要長。這首歌帶有一種沈溺感,令人感到悲傷,歌詞也有種絕望的感覺。但聽到最後,感覺像是被人抱著一樣,得到安慰。是種bitter-sweet的感覺。這是首會令人上癮的歌。
《Pencil》:這是全碟的第一首歌,如同他幾隻碟一樣,以純音樂來開始。鋼琴音粒粒清脆,曲風清新,再加上點點像潮聲的音樂,帶出海洋這個主題。演唱會的版本更加好聽。
《渡海》《Original Color》:隨性、愉快。《渡海》給人一種在大睛天的假日迎著海風乘船出海的感覺。
《Night Drive》:有種懷舊感,八十年代的感覺。
《Kuru Kuru》:輕柔的聲線,感覺溫馨舒服。
《Pink》:這是首充滿力量的歌,令人心弦震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TTFYmQFMrU&feature=related
這隻碟很耐聽。不同時候聽,會有不同感覺。最初被風格強烈的Saturday與Devil吸引,後來最喜歡的變成舒服的《渡海》和清新的《Original Color》,然後再被《Pink》迷倒......
歌詞:
剛的歌好聽得令我不理會歌詞。他的歌詞中,愛和愛情佔了很大部份。好像無論開首是什麼主題,到最後都連到愛。我不大明白他的歌詞,不知是與翻譯有關,還是他寫法像詩。後來我發現,就算不看歌詞,他的音樂仍能感動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gjX0FtnuXc&feature=related
那陣子心情低落,他的音樂「乘空虛而入」。我當這隻碟是藥,天天下班後服用,有時是睡前服。覺得藥量不夠,便帶上街聽。上班途中聽,一個人吃飯時也聽。剛的歌真的屬「療癒系」!
去年秋天,差不多同樣時候,突然迷上堂本剛。
很久沒有試過那樣沉迷於音樂中,以及,迷偶像。
我一向也不是個特別迷歌影視偶像的人,就算喜歡也只是支持一下他們的作品,看戲買碟,見到報章雜誌的訪問會儲起來。
今次的「症狀」比較厲害,會到信和看碟買碟,參加粉絲討論區,以及將「到他的家鄉奈良旅遊」和「越洋看他的演唱會」加入我的wish list中。只差沒去學日文。
另外,間接因為他,我重新養成聽歌的習慣,更買了部MP3機,感受有音樂陪伴的美好。
就算過了段時間熱情減退卻了些,他也已經永遠影響了我。從此我與人分享喜愛的歌曲和歌手時,會少不了他的份兒。
有些朋友知道我喜歡堂本剛後都有點摸不著頭腦,會說「他...... 不是演金田一那小子嗎?」或問我「他是Kinki Kids的哪一位?是靚仔的那個還是另一個?」對啊,很多人對他的認知就只是金田一或Kinki Kids其中一員。我本來也是如此(頂多加幾集「向井荒太」)。說不上是否喜歡他,因為根本沒有放在心上。其實Kinki Kids出道很多年了,只是我從來沒接觸過他們的歌。
那麼,為什麼會忽然留意堂本剛?那真是個很奇怪的契機。一切源自一頓晚飯。某天晚上與朋友在日本餐廳吃飯,餐廳正在播放Kinki Kids演唱會的影碟。就在和朋友偈談中的一下分心,眼神的一下遊移,我看到了演唱會上為KK粉絲津津樂道的一幕--堂本剛將手貼在堂本光一的頭上,再滑過他的臉,直至他的鎖骨為止;光一全程閉上眼,微笑著。這驟聽起來有點曖昧、有點「基」的一幕,看時卻完全不覺得有問題。那刻我只覺得場面很溫馨;特別是光一那副像小王子的容貌,看起來就像卡通片中的天真小孩,很純真。這個畫面,再加上優美的音樂,美麗極了!那一刻,一股暖流通過我的心,我像觸了一下電。
這一幕引起了我好奇,於是回家後便在youtube上找回這一幕看。這才知道這首動聽的歌叫Harmony of December。然後我從youtube的相關影片欣賞他們的其他作品。他們是偶像派,早期的歌多是旋律輕快的舞曲或感覺浪漫的情歌。他們1993年組成KK,1997年出道,當時才十幾歲,現在聽回他們的青春之歌,我感到有點隔膜。不過,當中也有一些吸引我的歌,如Anniversary、天鵝絨的幽闇、青之時代,甚至無甚內涵的Distance。
就是這樣在youtube上聽呀聽,終於連到堂本剛的solo去。是啊!這組合兩個成員都有作個人發展,但又不間斷地合作,沒有拆夥,很神奇。想不到,剛的歌令我再一次觸電;這次完全不關影像事,純粹來自他的歌聲。
他的聲音,怎麼說呢?很渾厚很有力量。從來也不知道他的聲線這麼好。於是,開始一首接一首地聽他的歌,進而買他的碟,進而變成他的歌迷。
(噢!這個「系列」又不知要寫多少篇了!)
最早看的其中一個演唱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8HmEthaKjg&list=PL69786DB41A55E8B1&index=7
這是他一首很早期的歌(1999年,收錄在KK碟《C Album》內的獨唱--他們的大碟名字皆以英文字排列,很好笑。現已出至J。),當年已自己作曲填詞。歌名(《各式各樣的愛》)和風格預示了他Solo時走的路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5lJazK3phs&feature=related
書、電影和音樂都是一個人的心靈食糧。最初在這blog只寫電影和書,是因為我只懂寫電影和書,不懂寫音樂。雖然不是影評或書評人,但起碼懂得作橫向比較,起碼懂幾個令文章生色的形容詞。但音樂,在我生活中所佔份量不重。我沒有經常聽歌。很久沒有聽電台節目。近幾年的新歌不是大熱且播到濫的歌我也未必聽過。而且我對音樂很差,不太用心聽,它們很多時淪為家居背景。買的碟,很多都收在櫃內被我遺忘。對書和電影的選擇我都很有方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音樂卻不然。我接觸音樂太少。雖然學過鋼琴,但失敗收場。我沒有音樂感,耳朵不靈敏,唱歌走音。入不到學校choir,是我的一個遺憾。(我母校是仙樂飄飄處處聞那種學校,同學們不是唱choir,便是入orchestra,在預備比賽時更可用上課時間來練歌,又會奪獎為校增光,十分威風。)對音樂不熱衷,可能只因為我不懂、不擅長。在這個人人都尋求品味,展示品味的時代,不懂音樂這種藝術,好像很失色。
看來,我要打破這種自卑感。我一直都有著種種包袱,常覺得我要知道這,認識那,漸漸連表達意見都沒信心。不知這心態從何而來。或者我要尋回直覺,喜愛的說喜愛,討厭的夠膽說討厭。是的,我知道是有鑑賞力這回事的,我知道好與壞,good taste/ bad taste多少有個標準。但是,我的程度未夠,就只能根據現有程度去欣賞。
我為何要理會其他人的看法?我為何聽到很感動我的歌(或電影),但評論說那歌很商業化、易入口、平庸,我便覺得自己平庸、沒品味?可能當我沒有創造藝術(音樂)的能力時,便要求自己最少要有品味,希望以此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同。
擁有豐富音樂知識是好的,但現階段,我只能陶醉於我喜愛的音樂中,只能寫些內容簡單的音樂文章。
吾生也有涯,而樂海無涯呢~
常覺得音樂是很難與人分享的。
你可以介紹你喜歡的歌給朋友,但不能逼人家聽,更惶論令對方同樣愛上。
所以,如喜歡一個歌手,便要特意去找同好。
因為去年喜歡了堂本剛,於是和年紀相差一截的年輕同事有了共同話題,大家交換歌來聽,很開心。
她比較愛日本歌。於是我將僅有的堂本剛、Kinki Kids、日本卡通片歌、英文歌、soundtrack和舊廣東歌給她。
她給我的包括Gackt, Sarah Brightman, T.M. Revolution, Radwimps, GReeeeN, 石川智晶、松下優也、Tokio Hotel等。除了Sarah Brighman和Gackt,其他的我全沒聽過。
聽音樂,與看戲一樣,會讓人進入另一個世界。加上youtube這偉大發明,歌手們有更多機會以影像吸引人--我們不用準時看電視或去唱K也可輕易欣賞到他們的MV,越看越發現得多有趣之作。
找到與年輕同事的共同話題,很開心,以下是我和那同事之間關於分享音樂的對話(作了點修改):
我:我地呢個小小音樂交流會幾好玩。
佢:雖然我們喜歡的風格未必同(也有的同啦)。可是最緊要是你願意和我交流嘛~~~ 這樣開心D
我:咁樣交流好開心
佢:係啊,分享是很開心的。(錢除外,有都想分~~)
我:響加拿大中意Beyond,我想share,試過將全部碟借俾朋友,同埋借黃耀明俾朋友,結果都影響埋佢(不過唔係個個都得)。同埋駕車時可聽歌,可迫人聽任何歌。
佢:咁米好lo~~ 不過我通常share比人,人地都是喜歡了別的。eg,Share A band,之後人地會喜歡B band,之後都係無得咩交流,因為我不熟B band的東西。
我: 唔係成日都搵到知音。我有一排成日上Beyond網,因為無人同我講。
佢:你好慘,不過現在都有人同你Beyond下。
我:Beyond都拆左夥啦...... 我都學識左唔迫人聽。推介左,唔中意就算。我下次俾少少 Radiohead你。
佢:是啊,我也是這樣覺得,加上我覺得自己喜歡的太雜,別人可能好ROCK,好BLUE,我就是一點點,什麼也是小小,可能好難同人談得深入。不過現在傾傾下又傾,很好。(好!!radiohead OK!!!!)
我:我聽音樂絕對唔深入,又聽得少,同埋成日到人地高峰期過左,或唔紅啦,或死左先識鍾意.。
佢:是啊是啊,我也是。那些人紅到爆時,我都不知做什麼。現在過了十幾年才識他們。不過也證明,他們的歌好聽好足十幾年,一係就係我係老餅。
音樂分享:
GReeeeN的Sunshine: 呢首share唔到片,組合名叫GReeeN,係四個牙醫學生,從來冇響公開場合露面。(所以個MV係無野睇的)單係呢個背景已經引起我o既好奇心。呢首歌跑步聽一流。
Sunshin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9i2UEtMvc&list=PL69786DB41A55E8B1&index=17
Tokio Hotel: 呢隊係德國少男組合,十幾歲出道,好快就衝出德國,唱英文歌,好受後生仔歡迎。(不過佢地唱德文比唱英文更有味道。)除左西方,佢地響內地都有好多粉絲。主音打扮同歌聲都好中性,睇呢個MV之前,我仲一直都以為主音係個女仔。就算睇MV,一開始都以為佢係一個中性打扮o既女仔。佢有個孖生細佬,流黑人般的長鬈髮,釘唇環,形象突出,所以好易分。我佩服o既係,點解佢地年紀小小就有信心以咁o既打份公開演出,仲有能力衝向國際,好勁。
Monsoon德文版:http://www.youtube.com/watch?v=JmUfyOoHGqI&list=PL9C00BA97092DE2EC&index=54
--好舒服,容易聽上癮o既一首歌。
Scream德文版:http://www.youtube.com/watch?v=aK449BfzZeU&list=PL9C00BA97092DE2EC&index=52
--呢首活力十足。
Gackt:呢個應該最多人識。視覺系。佢個外型係完美到會俾人用黎做卡通片角色的!佢o既歌迷好瘋狂,就算佢笑一笑都會有條youtube片題為Gackt smiles。
(終於有片睇啦~)
Mizearbl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8FBonM7SnI
--呢首歌加埋個畫面,好有電影感,似講故事一樣。
Lu:N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j7V-zOJqEc
--睇舞台表演就知咩野係「視覺系」。話時話知道有Gackt呢個人係睇《月之魔童》,有Hyde同Gackt,但我係為左郭善嶼而睇的。嘩!套戲難睇到...... Twins 果套彊屍片都好過佢。
加番兩首好好聽o既女聲,兩首都係慢歌,感覺幾飄緲:
石川智晶《淚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w5J5wKg39g
Kalafina - Obliviou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IB5sdyAYD4
迷路--
在維也納我試過錯坐對頭車、落錯站、晚上找不到回酒店的車站,想不到連到機場也迷路了!問了酒店的人如何乘巴士轉火車到機場,下車後卻找不到火車站。公眾假期的街道上人很少,幸好給我遇上幾個在談天的人。他們聽不懂英文,我唯有向他們比手劃腳。幸好我拿著行李,他們不一會已猜到我要找的是火車站。女士指向一個方向,再指了指身旁物品的一種顏色(好像是緣色),我便知道她叫我往那個方向走,緣色應是指建築物的顏色。幸好我離目的地不遠,很快便找到。
到機場的第二個難關,是買不到票。好像是售票機不收我的紙幣(忘了原委)。但整個車站都是自動運作的,沒有職員來幫我。等了好一會,才碰到一位乘車的女士幫我買票。可惜,火車已開走了。我等不及下一班車,唯有電召的士。這又產生了另一個難題,我不懂告知司機我身處哪一條街(講車站名也沒有用)。幸好有一個好心的巴士司機幫我用德語告訴的士司機我在何方。折騰了好一會,最後仍是用了較昴貴的方法到機場,唉~
火山灰--
附帶一提,那段時間冰島的火山灰還未消散,結果英航安排乘客另一架般空公司的飛機到英國機場。我差點以為我要延期回港。
Travel Log:
這本是我這次旅遊的隨身記事筆,我將很多行程資料抄在本子內,在旅程中用它來做筆記,也將一些車票和入場票貼在薄內留念。我是第一次作這麼詳細的旅遊筆記的。謝謝送我筆記本的T!
假日在草地上曬太陽、看書。在外國的一個這麼普遍、這麼便宜的享受,在香港變得很難。總好像只有外國人和菲傭印傭才會坐在草地上享受。
寫到這裡又懷念起塔門來。
導賞員還講述了很多皇室趣聞,很多我已忘記了,未能細述。